沧州,这个坐落在“九河下梢”的城市,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如繁星点点,雕琢出独一无二的地貌,滋养了深厚的文明根脉。如今正值汛期,这些河流的故事再次唤起人们对大自然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思考。
黑龙港河是沧州人非常熟悉的一条河流,对于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的家就在离黑龙港河不远的沧县杜林镇。他对黑龙港河的记忆,满载着高耸的大桥、陡峭的河堤、宽阔的水面、茂密的芦苇以及捡拾的一枚枚洁白的贝壳。每逢听到《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旋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黑龙港河。这份深厚的乡土情感,引领他不断探索包括黑龙港河在内的诸多河流的历史。
吴树强对于黑龙港河历史的关注点聚焦于宋代。他通过分析《宋史·河渠志》《大清一统志》《续行水金鉴》《河间府志》等诸多史料文献,勾勒出黑龙港河的概况:黑龙港河有3个分支,没有源头,发生洪水的时候河间和献县的一些洪水都会集中到黑龙港河道,然后通过这条河道流向静海方向,最终入海。在这些珍贵史料中,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宋史·河渠五·塘泺缘边诸水》中的一条记载——
塘泺,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河北屯田司、缘边安抚司皆掌之,而以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凡水之浅深,屯田司季申工部。其水东起沧州界,拒海岸黑龙港,西至乾宁军,沿永济河,合破船淀、灰淀、方淀为一水,衡广一百二十里,纵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其深五尺。
吴树强引用北京大学教授邓辉等人的研究结果,阐释了“塘泺”的含义。原来,塘泺是北宋时期分布在冀中平原中部的巨大湖泊群,由大小数十个湖泊组成,东西绵延260公里,今天的白洋淀、文安洼、东淀、团泊洼、北大港,均属于“塘泺”的遗流,是北宋在特定的政治、军事条件下,利用天然地理条件修建的水泊防御体系。“缘边诸水所聚”,就是沿着边境的各种水体,河流、湖泊,聚集到一起,“因以限辽”,是说在它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来阻挡辽国步兵、骑兵的侵扰。
“河北屯田司、缘边安抚司皆掌之”,掌管这个军事设施的机构是河北屯田司、缘边安抚司,这些湖泊就成为北宋的边关防御设施。“以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也就是由河北转运使总督军务,统揽全局。这也是为什么包拯、欧阳修、司马光、苏迈和曾巩等诸多历史名人都与沧州有着密切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段记载明确指出,塘泺最东端起自沧州界距海岸黑龙港,往西就到乾宁军,即今天青县的兴济镇一带,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沧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图为《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边界(河北东路),北宋时期黑龙港大致位于最右侧红圈标记处的海滨湿地。
“塘泺”策略实际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是谁首先提议利用天然湖泊作为北部边防屏障的呢?
经吴树强考证,答案指向了北宋时期沧州地区的军事指挥官何承矩。他在988年写的《上太宗论塘泺屯田之利》中详述了屯田的益处——
臣幼侍先臣关南征行,熟知北边道路、川原之势。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滋其陂泽,可以筑堤贮水为屯田,以助要害,免蕃骑奔轶……且有国有家,以足兵足食为本,水田之盛,诚可以限戎马而省转粟之费,实万世之利也。
何承矩的倡议既有着重大军事意义,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得这条“水上长城”延续了百年之久。
对此,北宋史学家、工部尚书宋祁评论道:“塘水东西斜六百里,其阔百里,或五十里。夏浪冬冰,浅不可载舟,深不可乱而济,足以挫敌骑突怒,省亭堡之防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塘水蜿蜒六百里,宽百里或五十里。夏季浪涌冬季冰封,水浅不宜航舟,深处则不利于敌人骑马通行,减少了堡垒的防卫需求。可见塘泺确实有用。但同时宋祁也指出了设置塘泺的弊端——
昔之蓄水为塘,其制日,若干地浅若干尺,若干地掘而浚之若干尺,相错如绣,是谓深不可度马,浅不可载舟也。后人忘向时之制,惟因霖潦时涨而广之,故坏民良田无有涯极。而议者诋无涯之害,因忘设险之利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当年在修塘泺的时候是有制度的,有相关的技术规范。若干地浅若干尺,若干地深挖若干尺,相互交错,像绣花一样。但是因汇聚雨水扩大塘泺水面,致使大量农田受损。彼时的沧州,为了戍卫之需,不得不牺牲农业,在日夜关注灌排水位的状态下,难以保证种植出丰饶的作物。
在这段话后面,宋祁又提出疑问,是否能找到长久有益的解决方案?他经过思考后认为,以水自高处流下的特性,随着时间推移,泥沙沉淀导致地势升高,大约百年后就会逐渐平坦。果然,北宋之后,这片土地历经千年,逐渐变为千里沃土。今天回溯这段论述,真如沧海桑田般奇伟壮观。
吴树强提及的黑龙港河仅仅是沧州这片土地上众多河流中的一脉。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沧州现查明拥有省(部)、市、县三级河道39条,另有干支渠922条。这在全国范围来讲都是居于前列的。
沧州为何能坐拥如此繁复的河流网络?在地理上又呈现出怎样的分布?对此,长期致力于水利文化研究的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寇金星给记者作出了解释。原来,水从高向低流,而沧州地势较低,恰处于九河下梢。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沧州的地理位置,恰似一把折扇的握柄,西边太行山麓、北面燕山山脉的水流,一路奔流,呈扇形最终汇入津沧,拥抱大海。
据寇金星介绍,沧州的河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洪河道,如子牙老河、子牙新河、滹沱河、漳卫新河、南运河、捷地减河、清朝开挖的马厂减河等。古黄河也曾流经沧州境内,直至1194年的金明昌五年,黄河南徙入淮,流经沧州境内的历史才告结束。现今的南运河、漳卫新河、娘娘河等河道都是在古黄河河道的基础上开挖的。太行山脉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以及河南新乡、安阳、鹤壁、焦作甚至山西忻州、长治一带山区丰沛的水源,正是通过这些行洪河道流入海洋的。
另一类则是排沥河道,如位于运河以西地区的黑龙港河及其支流、清凉江、老盐河、江江河等;运河以东地区主要有宣惠河、大浪淀排水渠、沧浪渠、黄浪渠、廖家洼排水渠和新老石碑河等。来自沧州本土,以及上游石家庄、邢台、衡水、邯郸等平原地区的雨水,通过这些河道汇入渤海。
然而,水能滋养生命,也会带来灾难。寇金星指出,自古以来,作为海河流域的下游,沧州既承受着上游洪水之患,又有本地沥涝灾害之困,洪水与沥涝频繁侵扰。据统计,在1798年至1948年间,沧州境内发生洪涝水灾108次。但坚韧不拔的沧州人民,始终与灾害英勇斗争,谱写出一曲曲抗洪赞歌。历经漫长的自然雕琢和1964年根治海河的重大举措,今天沧州境内河流的基本格局形成。
密布大地的河流不仅是沧州经济社会的命脉,同时也是培育文明精神的沃土,赋予民众丰厚的历史根脉与创新灵感,恒久不竭地输送着幸福之源。这些河流以其汇聚千里的宏大胸怀,孕育着城市的愿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沧州,这座水泽育而成的城市,必将在碧流的深情拥簇下,揭开其辉煌发展的新篇章。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沧州历史上曾有一道“水上长城”
沧州,这个坐落在“九河下梢”的城市,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如繁星点点,雕琢出独一无二的地貌,滋养了深厚的文明根脉。如今正值汛期,这些河流的故事再次唤起人们对大自然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思考。
黑龙港河是沧州人非常熟悉的一条河流,对于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的家就在离黑龙港河不远的沧县杜林镇。他对黑龙港河的记忆,满载着高耸的大桥、陡峭的河堤、宽阔的水面、茂密的芦苇以及捡拾的一枚枚洁白的贝壳。每逢听到《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旋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黑龙港河。这份深厚的乡土情感,引领他不断探索包括黑龙港河在内的诸多河流的历史。
吴树强对于黑龙港河历史的关注点聚焦于宋代。他通过分析《宋史·河渠志》《大清一统志》《续行水金鉴》《河间府志》等诸多史料文献,勾勒出黑龙港河的概况:黑龙港河有3个分支,没有源头,发生洪水的时候河间和献县的一些洪水都会集中到黑龙港河道,然后通过这条河道流向静海方向,最终入海。在这些珍贵史料中,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宋史·河渠五·塘泺缘边诸水》中的一条记载——
塘泺,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河北屯田司、缘边安抚司皆掌之,而以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凡水之浅深,屯田司季申工部。其水东起沧州界,拒海岸黑龙港,西至乾宁军,沿永济河,合破船淀、灰淀、方淀为一水,衡广一百二十里,纵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其深五尺。
吴树强引用北京大学教授邓辉等人的研究结果,阐释了“塘泺”的含义。原来,塘泺是北宋时期分布在冀中平原中部的巨大湖泊群,由大小数十个湖泊组成,东西绵延260公里,今天的白洋淀、文安洼、东淀、团泊洼、北大港,均属于“塘泺”的遗流,是北宋在特定的政治、军事条件下,利用天然地理条件修建的水泊防御体系。“缘边诸水所聚”,就是沿着边境的各种水体,河流、湖泊,聚集到一起,“因以限辽”,是说在它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来阻挡辽国步兵、骑兵的侵扰。
“河北屯田司、缘边安抚司皆掌之”,掌管这个军事设施的机构是河北屯田司、缘边安抚司,这些湖泊就成为北宋的边关防御设施。“以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也就是由河北转运使总督军务,统揽全局。这也是为什么包拯、欧阳修、司马光、苏迈和曾巩等诸多历史名人都与沧州有着密切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段记载明确指出,塘泺最东端起自沧州界距海岸黑龙港,往西就到乾宁军,即今天青县的兴济镇一带,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沧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图为《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边界(河北东路),北宋时期黑龙港大致位于最右侧红圈标记处的海滨湿地。
“塘泺”策略实际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是谁首先提议利用天然湖泊作为北部边防屏障的呢?
经吴树强考证,答案指向了北宋时期沧州地区的军事指挥官何承矩。他在988年写的《上太宗论塘泺屯田之利》中详述了屯田的益处——
臣幼侍先臣关南征行,熟知北边道路、川原之势。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滋其陂泽,可以筑堤贮水为屯田,以助要害,免蕃骑奔轶……且有国有家,以足兵足食为本,水田之盛,诚可以限戎马而省转粟之费,实万世之利也。
何承矩的倡议既有着重大军事意义,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得这条“水上长城”延续了百年之久。
对此,北宋史学家、工部尚书宋祁评论道:“塘水东西斜六百里,其阔百里,或五十里。夏浪冬冰,浅不可载舟,深不可乱而济,足以挫敌骑突怒,省亭堡之防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塘水蜿蜒六百里,宽百里或五十里。夏季浪涌冬季冰封,水浅不宜航舟,深处则不利于敌人骑马通行,减少了堡垒的防卫需求。可见塘泺确实有用。但同时宋祁也指出了设置塘泺的弊端——
昔之蓄水为塘,其制日,若干地浅若干尺,若干地掘而浚之若干尺,相错如绣,是谓深不可度马,浅不可载舟也。后人忘向时之制,惟因霖潦时涨而广之,故坏民良田无有涯极。而议者诋无涯之害,因忘设险之利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当年在修塘泺的时候是有制度的,有相关的技术规范。若干地浅若干尺,若干地深挖若干尺,相互交错,像绣花一样。但是因汇聚雨水扩大塘泺水面,致使大量农田受损。彼时的沧州,为了戍卫之需,不得不牺牲农业,在日夜关注灌排水位的状态下,难以保证种植出丰饶的作物。
在这段话后面,宋祁又提出疑问,是否能找到长久有益的解决方案?他经过思考后认为,以水自高处流下的特性,随着时间推移,泥沙沉淀导致地势升高,大约百年后就会逐渐平坦。果然,北宋之后,这片土地历经千年,逐渐变为千里沃土。今天回溯这段论述,真如沧海桑田般奇伟壮观。
吴树强提及的黑龙港河仅仅是沧州这片土地上众多河流中的一脉。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沧州现查明拥有省(部)、市、县三级河道39条,另有干支渠922条。这在全国范围来讲都是居于前列的。
沧州为何能坐拥如此繁复的河流网络?在地理上又呈现出怎样的分布?对此,长期致力于水利文化研究的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寇金星给记者作出了解释。原来,水从高向低流,而沧州地势较低,恰处于九河下梢。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沧州的地理位置,恰似一把折扇的握柄,西边太行山麓、北面燕山山脉的水流,一路奔流,呈扇形最终汇入津沧,拥抱大海。
据寇金星介绍,沧州的河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洪河道,如子牙老河、子牙新河、滹沱河、漳卫新河、南运河、捷地减河、清朝开挖的马厂减河等。古黄河也曾流经沧州境内,直至1194年的金明昌五年,黄河南徙入淮,流经沧州境内的历史才告结束。现今的南运河、漳卫新河、娘娘河等河道都是在古黄河河道的基础上开挖的。太行山脉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以及河南新乡、安阳、鹤壁、焦作甚至山西忻州、长治一带山区丰沛的水源,正是通过这些行洪河道流入海洋的。
另一类则是排沥河道,如位于运河以西地区的黑龙港河及其支流、清凉江、老盐河、江江河等;运河以东地区主要有宣惠河、大浪淀排水渠、沧浪渠、黄浪渠、廖家洼排水渠和新老石碑河等。来自沧州本土,以及上游石家庄、邢台、衡水、邯郸等平原地区的雨水,通过这些河道汇入渤海。
然而,水能滋养生命,也会带来灾难。寇金星指出,自古以来,作为海河流域的下游,沧州既承受着上游洪水之患,又有本地沥涝灾害之困,洪水与沥涝频繁侵扰。据统计,在1798年至1948年间,沧州境内发生洪涝水灾108次。但坚韧不拔的沧州人民,始终与灾害英勇斗争,谱写出一曲曲抗洪赞歌。历经漫长的自然雕琢和1964年根治海河的重大举措,今天沧州境内河流的基本格局形成。
密布大地的河流不仅是沧州经济社会的命脉,同时也是培育文明精神的沃土,赋予民众丰厚的历史根脉与创新灵感,恒久不竭地输送着幸福之源。这些河流以其汇聚千里的宏大胸怀,孕育着城市的愿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沧州,这座水泽育而成的城市,必将在碧流的深情拥簇下,揭开其辉煌发展的新篇章。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