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关于“暹罗”改称“泰国”历史问题的思考-从人类和语言学角度

2024-07-03 02:59:22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1939年5月,暹罗政府决定将国号为“泰国”,这是东南亚历史上的大事件。时至今日,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最火爆的旅游胜地之一而大受国人欢迎,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暹罗”的确是各国对今泰国一带的普遍称谓,在我国古代史书中,“暹罗”一词更是屡见不鲜。

  那么“暹罗”改名为“泰国”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推动?

  “暹罗”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史书上,始于元朝使者出使东南亚地区后写下的一本游记——《真腊风土记》。其实当时使者出使的主要目的地是柬埔寨,但同时也来到了柬埔寨邻国素可泰王国,并在游记中用“暹罗”代指素可泰王国。

  那么《真腊风土记》一书中的“暹罗”从何而来?有学者指出,“暹罗”其实是指两个国家:“暹”指的是暹国,是当时位于泰国境内的素可泰王国,而“罗”指的是罗斛国,是泰国境内的另一个国家。因此,使者所说的“暹罗”,实际上就是想表达“暹国”的意思。

  从当时的地图划分看,素可泰王国占据着今泰国一带的大部分地区,而罗斛则位于素可泰王国西面,与高棉相邻。1349年,罗斛国吞并暹国,阿瑜陀耶王朝正式成立,国人遂以“暹罗斛”称为阿瑜陀耶王朝。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的称号在我国流传开来,同时“暹罗”一称也流传到日本、越南、朝鲜等国。

  “暹”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暹”并非来自于当地的语言文化或者历史,相反,这是外来者对泰人的称谓,而且并不是一个带有正面感彩的词。

  从一些记载中,我们甚至看到“暹”的含义与“奴隶”有关——联系到历史上外来者对暹罗的入侵,我们大致可以理解“暹”字在表达什么。

  当然,泰人也有对自己的称谓——“昆泰”,其中“昆”的意思即为人。另一种称谓则叫做“巴特泰”,其中的“巴特”意思则是国家。

  素可泰是泰国历史上首个可查证的王国,正是在素可泰时期,泰人的国家观念逐步形成,泰人摆脱高棉统治后,泰人开始自称为“勐泰”,“勐”在泰语中的意思便为“城邦”。

  1855年,暹罗与英国正式开放通商,在《鲍林条约》中,泰国便以“勐泰”自称。然而,待到第二年正式批准条约时,“勐泰”却被改为“暹”。

  一个是泰人的自称,一个是外族人对泰人的称谓却带有一些贬义,这前后的改变,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至于“暹”字后面加上的“罗”,其实则是一种处于语言表达习惯进行的改变。

  尽管暹罗实现了独立并和英国进行友好通商,但当时暹罗的话语权仍然很弱,通过条约,外国人实现了在暹罗的低税自由贸易,甚至可以进口,这让他们获利颇多。

  20世纪30年代,以华人后裔銮威集·瓦他为代表,一些深受泛泰主义思潮影响的人士竭力号召以“泰”来取代“暹罗”,并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

  其实,用“泰”取代“暹罗”的思想,恐怕在泰人中早已有之,但由于此前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改名”仅仅是一个理想化但难以实现的想法。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全球形势风云突变,英、法等国实力削弱并开始与德国寻求合作,呼唤泰人的民族精神几乎成为了泰人重新赢得一片天地的唯一出路。

  特别在1938年著名的军事独裁者銮披汶·颂堪担任总理后,泛泰主义思想更是得到了官方支持,作为东南亚殖民时代唯一生存下来的国家,泰人正在寻求以另一种方式赢得一席之地,面对全球各国的关注目光,当时的泰国政府对于改名的态度相当坚决。

  銮披汶·颂堪担任总理后,作为泛泰主义活动最积极参与者之一的銮威集·瓦他也开始担任艺术厅厅长。

  在一场著名的演说中,他郑重地指出,大泰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暹罗国境:“在中国广东有七十万、贵州四百万、云南六百万、四川五十万、海南三十万,越南与老挝两百万,缅甸两百万......”他想呼唤起泰人的民族意识,激发“泰族”共同体意识。6月24日,銮披汶政府正式宣布将“Siam”改为“Thailand”。

  在世界近代史上,“暹罗”其实是一个异类,尽管他们始终无法以本族文化为自己命名,但他们却从未被西方列强真正控制。而且,他们非常擅长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内政外交策略。

  正是在1925年至1935年在位的拉玛七世统治期间,暹罗参照英国制度制定了君主立宪制,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

  要从历史、文化、语言等角度分析泰国名称的演变,我们不妨看看泰人的来源和后来的演变。一般认为,泰人起源于我国云南一代,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以及大理国便主要由泰人组成。

  13世纪,随着元朝奉行扩张战略,大理国灭亡,很多泰人不得不向东南亚迁徙,并逐渐分布在湄南河和湄公河中下游一一带,剩下留在云南的部分则成为了傣族。

  最初,迁居到东南亚的泰人受到柬埔寨真腊王国的统治,并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而信奉佛教。13世纪开始,真腊国风光不再,阿瑜陀耶率领泰人打败线年成立素可泰王朝。

  在泰语中,“泰”亦有自由独立之意,这是因为他们之前受真腊国统治时被抓去当做士兵或奴隶,“泰”字体现出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英国开始“进军”暹罗是在入侵印度和缅甸之后,当时暹罗正处于拉玛王朝,在通过英缅战争对敌我实力进行分析后,暹罗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

  《鲍林条约》签订后,暹罗国门被打开,英国方面根据“暹罗”的中文读音将其翻译为英文“Siam”,并得到了暹罗方面的承认,而暹罗的西化风潮也逐渐兴起。

  为了争夺暹罗土地,英法两国也是明争暗斗,然而暹罗方面一方面利用英法两国的需求和矛盾,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但他们也没有放慢自己扩充军事实力、发展本国经济的步伐,最终成为近代史上唯一保持独立的东南亚国。

  历史的进程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国际上话语权有所增强的暹罗加入协约国,并派遣军队参战。

  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殊为不易,随着暹罗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泰人希望摆脱英法殖民者统治的声音也更加强烈——泛泰主义者希望用“泰”来代表自己的国名,他们希望将1300万位居暹罗境内的泰人以及2300万在东南亚各地遭到殖民统治的泰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泰联邦,包括整个泰国及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的部分土地,成为东南亚第一大国。

  1940年末到1941年初,銮披汶·颂堪决定向法国开战,夺回柬埔寨和老挝大部分地区的领土。

  太平洋战争后,泰国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但后来泰日同盟遭到了泰国国内“自由泰运动”的反对,1944年,銮披汶·颂堪被迫辞职,“自由泰运动”组建的新政府倒向反法西斯同盟,并将国名重新改为“暹罗”。

  “自由泰运动”新政府没能维系太久,1947年,銮披汶·颂堪重返政坛,并在次年出任总理。1949年,他再次将国名改为“泰国”,不过这一次,他没有继续鼓吹“泛泰主义”,而是强调是按照国际案例,以主体民族进行的命名,并表示接受二战后的领土变更。

  新泰国相对平和而开放的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受,一直延续至今,泰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显然,从“暹”到“泰”,反映了泰人和外来入侵者的斗争历程,绝不仅仅是纯粹语言表达的问题,在实力相对较弱的时候,泰人选择了顺从的“暹”,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对“泰”的追求,并以相对激进的方式进行了改变,在几番拉扯后,最终赢得了一个大家共赢的发展空间。

  泰人能够在西方列强以及邻国的夹缝中生存,离不开他们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智慧:面对入侵者,并不以卵击石,而是寻求在相对良好的环境下生存发展的机会,待到时机成熟时迅速做出行动。

  这是泰人独特的生存之道,他们在当今国际社会新形势下的形象和策略,仍然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