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中国简史概述

2024-07-17 07:21:09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中国简史概述

  公里最终汇入太平洋。这条河象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孕育着中华文明最初的繁荣。黄河的地理水文特征,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书写了她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她特有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形如一只雄鸡,地处东亚,沿中国东海、朝鲜湾、黄海以及中国南海有着一条14500公里的海岸线。中国与东北方的朝鲜、俄罗斯;西方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南方的印度、尼泊尔;南方的缅甸、老挝以及越南有着总长度约为22140公里的陆地分界线。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这里产生了许多与这个庞大国度的子民、文化和历史有关的传奇。

  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分布于黄河中游的集散部落,现在我们称自己为华夏子孙所说的也就是他们。最早在黄河中游和华山一带定居的华族人以及在夏河(汉河的上游河道,长江的支流)流域定居的夏族人统称为华夏人。这两个区域是今陕西省一带。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这些部落开始使用原始的书写方法,并且发明了较为粗略的时间计算和数量统筹方法。他们也制造出了各种各样供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包括衣服、房子、武器、陶器甚至“货币”(进行等值交换的特定物品)。

  根据神话传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宇宙的创造者盘古。然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起源是在公元前约2300年的炎帝黄帝时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后代)的原因。在炎帝和黄帝以及后来一段时期中,中国古人遵循的“五种基本关系”包括,“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兄与弟,朋与友”。这个行为准则后来被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5年)及其弟子们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总结,最终确立了一套影响中国2000年的道德思想准则。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三代古朝夏、商、周均定都于黄河流域。大禹和他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公元前十六世纪灭亡。夏代为新石器时代文明向商代都城文明的演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这段时期中,中国的领土边界逐渐成形,它被分割成九个行政管辖区(当时称为九州)并且已有了明确的地税体系。

  商代(朝代后期又叫做殷代)从公元前十六世纪一直到公元前1046年,是由夏朝后期一位违抗法令的叛乱部落首领汤建立。商代的文明基于对农耕、狩猎和畜牧的发展。在这段时期中最具影响的两项成就当之无愧属于书写形式的改进和青铜冶金技术的运用,正如考古中发现的书写在龟壳、贝壳和动物骨骼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以及一些金属器皿。青铜器大多用于大型礼仪或祭祀活动,在容器上题写文字以记录活动也是起源于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证明了当时很高的文明程度。比如在商代最后一个都城安阳城遗址中(今河北省北部),考古学家发掘出150,000块甲骨和其他商代遗物,证明中国在这段时期的繁荣稳定。

  到商代第28位皇帝,由于政治腐败与统治残暴,最终被周武王的联盟军推翻,建立周朝。周朝的统治阶级权利基于“宗法”­——包括继承制度和祭典礼仪以及皇室贵族普遍施行的一夫多妻制。由于“宗法”的家族延续性,一个从中央“大宗”发散到各地方“小宗”庞大的封土建囯体系逐渐成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代时期,教育事业在都城的国立大学和其他各种级别学校的共同运作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者和知识分子受到人们尊敬,艺术和文化事业达到空前繁盛。

  “中国”这两个字原意指“天下的中心”,最早便是在周武王时期开始使用的。当时周王意将都城从中国西部的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移迁到中部的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以保持对整个国家更有效的控制,这诠释了“中”的意义。到周朝的第二王朝(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地方统治者开始寻觅有才之人,以扩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其结果是促进了哲学和各学派间史无前例的发展。这个时期诞生的思想大家包括:老子、孔子、庄子、墨子以及韩非子和荀子,分别创建了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公元前221年,嬴政(后来称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成为秦朝第一位皇帝。秦代最大的贡献便是设立了以法学为基础的一套全新、完整、严格的国家赏罚体系。取代封土建国制,国家通过36个辖区以及若干个郡的划分,将所有权利全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同时,秦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标准的朝代。为了强化巩固秦王朝的法规,秦始皇开始计划大规模的建设,包括道路、水路和长城等等。长城作为巩固国家军事的重要防线,最长距离已经从东部辽宁一直延伸至西北甘肃,此项巨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当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征服了南蛮人之后,中国领土扩张到中国南海海岸。尽管秦王朝获得了很多政治和军事上成功,但同时也扼杀了文化多样性。对法家思想的过分依赖必然会滞后秦代文化思想的步伐,在此时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书籍被焚烧已尽,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处于无知的精神状态。更糟的是,那些批判政府政策的知识分子和学者要么受到处决要么是发配做了苦力。由于这些残酷的法规,秦朝建囯后不到二十年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勾勒出大国的基本框架,却因没有建立正确的制度模式而最终灭亡,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反复谈论的话题。

  五年后,刘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中国的领土扩大到新疆、中亚地区以及中国东海的台湾岛。汉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页,在中国各朝代中秦汉政治制度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早期形成的《九章律》成为中国后来各类法典的母本,为其后朝的立法奠定了基础。汉朝政治、军事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将自己称之为“汉”人了。在汉朝的统治下,儒家思想重新得到了重视。儒家学派的学者得到了很高的社会地位。汉武帝(在位于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还列举出部分儒学著作让其大臣们进行学习,并且从中挑选成绩优秀的赋以“博士”头衔。儒家思想得到朝庭的认可后,结束了中国百家争鸣的格局,并且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此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75年-公元前87年)也生于汉代,他尽毕生之力著写的《史记》为后人提供了从黄帝时期的传说到汉武帝时期史实的详细历史资料。同时,这个时期也有很多科技上的进步,包括造纸术和制瓷工艺等等。

  东汉末年(公元25年-220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起义、宫廷内部权利斗争严重,逐渐呈现出三个独立的政权——北魏(公元220年-265年)、西蜀(公元221年-263年)、东吴(公元220年-280年)各自为帝,三分天下——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三国”的局势一直持续到晋代,由司马炎最终定都洛阳,结束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然而,晋朝并没有与北方非汉军队抗衡的实力,只能向南迁都到现在的南京一带。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迁移使长江流域得到了充分发展,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逐渐向南方城市转移。这次迁都伴随着中国政治的瓦解,将历史进程带入了公元420年到589年间一系列短命朝代更替的时期。在黄河流域,非汉民族与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尽管这段时期政治局面复杂,却造就了卓越的科学进步,其中包括火药和推车的发明。另外,北方和南方佛教的盛行也表现出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

  北周静帝大象三年(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上柱国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公元581年-618年)再次统一中国。其中,隋代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开凿出连接黄河、淮河、长江的大运河,改善了南北城市的水路交通,促进了南北地区商业往来,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基础。单从建造成本上来看,只有秦代的长城能与之媲美了。但与秦朝相似,隋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同样是被一个强大的朝代所取代,这就是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代是进行文学艺术创造的黄金时期,政府机关由大量儒家文人学士组成,因为基于唐朝法规,通过民间公立性考试可以选择出成绩优异者出仕为官。唐朝时期的这项举措或许是统治者出于更为周全的考虑,认为朝野过分依赖王室贵族和军队势必造成国家权利分配不平衡,所以,特别设立了一些没有自治辖区以及实权的“小官位”,这些官员构成中央政治力量的基础。这种治国手法使得一些官员在他们所在的地方朝野、家庭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从而促使这些官员对权利欲望的膨胀,开始实施贿赂以拉近与皇庭的关系。然而,从唐代到公元1911年清代末期,这些“小官位”的职能通常仅仅是在基层与政府之间进行调解。

  公元八世纪中期,唐朝政权逐渐走向衰败。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公元751年在亚洲中部与阿拉伯地区军事上的战败,标志着中国五百年军事长期稳定局面的瓦解。、宫廷阴谋、经济剥削以及普遍针对皇权的力量,给北方列强在公元907终结这个王朝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中国呈现出的是藩镇割据、南北对峙、多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战乱局面。

  公元960年,宋王朝统一中国,并建立了一个以文人官员为幕僚群体的中央集中政府。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地方统帅以及其同僚全部由朝庭指定官员进行替换,并且不予以兵权。民法体系同样确立了前朝所不及的皇庭集中权利。与唐朝不同,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遭遇了北方强大的军事威胁,这就是宋王朝与辽国(中国北方非汉民族,公元907年到1125年)之间超过一个世纪的斗争,最终由另一个非汉民族王朝——金(公元1115年-1234年)击败了辽囯,随后于1127年又控制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并俘虏了两名宋朝君主作为人质。中国北方沦入金国人手中,于是宋朝从黄河流域迁都至临安(今杭州市附近),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从中部地区转至东南地区。尽管宋朝在政治与军事上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但在科技和文化上却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中国的发明,包括指南针、黑火药、活字印刷术都在这个时期传播到西方国家。同时,宋代时期也对以前的很多成果进行了创新,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所创立的“闽学”学派,也称为新儒学思想。新儒学思想不仅熔铸了传统的儒学思想,而且结合佛教、道教、和其他思想于儒学之中,成为朝庭认可的哲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朱子(朱熹)之学在宋元之际传播到朝鲜、越南和日本等国,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

  公元1279年,成吉思汗(也称可汗、大汗)带领着蒙古骑兵征服了整个中国,建立元朝。八十八年的元是个不同寻常的朝代。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中国的疆域范围一再扩大。在元代最鼎盛时期,中国边界甚至扩大到了遥远的欧洲东部。蒙古人与西亚人和欧洲人的接触直接带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多文化的发展。譬如,对西方音乐器材的引进就加深了中国对礼乐艺术的造诣。在这段时期,由中亚演变过来的教徒数量在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越来越多,聂斯托里教和天主教也允许传播。虽然本土的道教蒙受了蒙古人的迫害,藏传佛教(教)却十分盛行。蒙古人为了保持对汉人社会的全面控制,恢复了动乱时期中国北部地区已经废止的儒家执政方略和考试制度。元代时期的中国也创造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技术,像印刷、陶瓷、麻将牌和医学著作都有传到欧洲,其中玻璃和景泰蓝陶瓷的制作在当时最为盛行。当欧洲人看到了马可波罗从达砍巴禄克(大汗首都,北京)带来的中国货物并听了他在中国的经历时,无不表示出向往与着迷。

  然而在内政方面,蒙古囯采用了汉人低于非汉人的民族等级制度,而且治理无方。由于国内自然灾害、政体愚腐、统治者怠于朝政、沉湎于后宫引起了大范围百姓饥荒,最终导致由朱元璋所带领的反蒙革命势力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以汉人为基础的朝代——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最初立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随后击败了长城以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部落。在东南亚方面,明朝军队再次征服安南(今越南),击退了蒙古人,军舰行驶到中国海和印度洋,又冒险航行到非洲海岸。所到亚洲国家都有特派使节奉送贡品,表示对中国的友好。到1433年之后,这种航海探险突然停止,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超大规模的航海对国家为了抵抗蒙古入侵而加强的北部防线建设带来了财力和物力方面的负担。与此同时,在朝庭中举足轻重的新儒家学派幕僚们再次引导国家开始向农业型社会发展。国内方面,大运河扩建工程被延伸到最远距离,并且实际情况证明,它对当地贸易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明朝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朝代,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民族(当时大约一亿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动荡,这提升了当时中国人对祖国璀灿文明历史的信仰,以至于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得不到的东西。

  随着明朝逐渐衰落,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执政的朝代——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由满洲(现在的东北省)少数民族力量组建起来。相比蒙古族对中国的统治,满族的统治可谓是相对成功的。在清代的鼎盛时期,朝庭广招天下贤才,用遍天下丰富的人力资源。虽然满人的文化不同于汉人,在南方地区甚至受到汉人强烈的,但是他们还是在统一中国前接吸收了大量汉文化。满族人意识到要想统治整个国家必须包容庞大的汉族,因此,满族人传承了很多起源于明代或更早的汉族制度。此外,基于汉人的政治思想韬略和文化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满人的认可,这一系列治国手段让这一时期满汉两个民族的很多方面相互包容,使国家得到稳定的发展。十七世纪末期,满人彻底掌控中国政局后,出兵征服了外蒙(现蒙古人民共和国),十八世纪控制了从中亚到帕米尔高原一带,并确立西藏为中属囯(中国附属国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征服了所有陆地边界上有威胁国家的朝代。在清政府的统治下,这座庞大的帝国得以复兴;在此期间,台湾——作为最后一个有反满势力地区,最后也归顺了清朝。清政府每年都会从邻囯收取所进奉的贡品。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点。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毒品),造成大量白银外流,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中国清政府于1840年1月5日禁止了对英贸易,由此英国挑起了第一次战争(公元1840年-1842年),两年后中国以战败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自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在第一次战争后,英国、比利时、荷兰、俄国、西班牙、葡萄牙、美国、法国这些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所谓的“租借区域”划分。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国内出现了很多农民领袖和民族英雄。其中,1911年孙逸仙博士发起的革命运动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随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摆脱了统治中国超过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之后几十年,中华民族一直在亡国解体的边缘上前进。

  中国在经历了长时间内战、(1958-1960)以及运动(1966年-1976)后,其经济蒙受严重打击。二十世纪197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逐渐摆脱斯大林式的中央计划转型体制后,国内经济才得以好转,并在随后开始迅速增长。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实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年增长率几乎到达10%。

  中国在1970年代后(见图1.1)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以来,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常认为,中国是先遵循前苏联式的经济体制,而后成功实现了向提高经济水平转型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依然落后于很多市场经济模式的工业国家。中国人均收入相比美国、日本和其他新兴工业国家少很多,同时,中国过分集中的计划体制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时国内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确,对于一个已经沿用了三十年中央计划体制,长时间按蒙受封建制度影响却很少实践经济民主的庞大国家而言,想让它在短期内完全落实市场机制结构几乎不可能。

  根据“宗法”体系,王室贵族的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嫡系长子被称作“大宗”,并具有继承父亲王位或是官衔的权利,其他儿子称为“小宗”。

  公元前195年,汉朝大臣萧何撰写了《九章律》也称《汉律九章》。其前六章主要参考《秦律》,收录了刑法、审判法、囚禁法、后三章新增了户口、服役、兴造、畜产、仓库等相关规定。

  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被中华民国推翻;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随后爆发国共内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