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考古延展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

2024-07-11 05:37:49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考古延展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

  10月20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坚持保护第一、促进合理利用、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文物追索,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近年来,比较冷门的考古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从三星堆到秦公一号大墓,都频频在社会上引发热潮。最近国家文物局公布水下考古成果,其中威海甲午沉舰遗址发掘的成果发布,再次受到山东民众的特别关注。

  1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考古成果。将一个普通人还不熟悉的考古概念——“水下考古”,送到了民众的视野中。

  山东甲午沉舰系列考古是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辽宁两省的文博单位,从2014年起持续开展,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确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

  201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结合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等研究,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艘战舰,取得了重要考古收获。

  2019年、2020年的7月至9月,考古队对命名为“威海湾一号”沉舰进行了两期水下考古调查,完成抽沙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揭露出沉舰的原主炮、艏、艉的位置及残存情况。经过多次考古,提取出水大型铁甲(宽2600、高2832、厚305毫米,重18.7吨)、通风管、板材等舰体构件及子弹壳、炮弹引信、拉火、瓷碗等各类文物1761件/组。更为重要的是,确定了“威海湾一号”沉舰就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

  2022年初,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威海湾北洋海军定远沉舰遗址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并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定远舰遗址发掘出水了大量文物,充实了甲午战争研究实物资料,近代海军史、甲午战争历史研究再上新台阶。

  2022年8月至10月下旬,省水下考古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威海地方文博机构开展了靖远舰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完成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201件,出水的弹药、瓷质洗涮盆、锅炉耐火砖、舷窗框等文物与其姊妹舰致远舰遗址一致,其中两箱完整的哈乞开司37毫米炮弹和1枚21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弹为国内首次发现。通过以上关键出水文物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可基本确认,该沉舰遗址点为清末北洋海军的靖远号巡洋舰。靖远舰遗址考古调查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来远舰遗址也进行了水下考古,主要对沉舰遗址局部进行抽沙揭露,清理范围约300平方米,现确认来远舰已不存在完整舰体。目前出水文物500余件,主要分为武器(军刀、军号、弹药、引信、发火管等)、生活用品(钱币、烟斗、剃须刀等)、船体构件(装甲、舷窗等)三类。其中,出水刻有繁体楷书“来远”字样的铜勺一只,及两块写有“来远”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是来远舰身份的直接证明。

  通过本次调查,基本确认北洋海军来远舰沉没位置,出水一批重要文物,为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考古专家认为,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探索总结了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系列水下考古成果在推进甲午战争研究、沉舰遗址原址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

  就在“考古中国”通报了水下考古重大成果的第二天,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审议。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新时代新征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物保护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作出修改完善,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据了解,现行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11月公布,曾作过5次修正,2002年作过1次全面修订。这部法律对保护文物安全、规范考古活动、加强文物管理利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文物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物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文物事业发展需要,亟须对文物保护法作出修订。修订草案在保持章节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将条文由现行的80条增至92条。

  首先,坚持保护第一,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此次提请审议的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牢牢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将一些实践证明的有效制度上升为法律。例如,将体现“先考古,后出让”精神的规定写入修订草案,增加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制度、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对确保文物安全的责任等。

  第二个看点是促进合理利用,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有关部门要发挥文物历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就要让文物“活”起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文物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对此,修订草案鼓励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同时,加强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修订草案鼓励以建立博物馆、纪念馆、保管所、考古遗址公园等方式,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展示文物价值,开展宣传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尽可能向社会开放,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是进一步打击违法行为。对有关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有效打击违法行为。例如修订草案大幅提高了处罚金额,造成文物损坏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承担相关文物修缮和复原费用。

  很多人非常看重的一点是加强文物追索,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追索能力,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从海外追索流失文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已经促成了1800多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为帮助海外流失文物尽快“回家”,修订草案明确了流失文物追索和国际间文物返还合作制度。例如,修订草案明确,国家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又如,修订草案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对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开展追索。

  修订草案还明确,国家支持开展考古、修缮、展览、科学研究、执法等文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我们所生活的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文物宝藏。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方面,济南市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记者从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从去年到今年,济南市的考古发掘工作可谓捷报频传。

  2022年8月至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济南市历城区唐冶中路附近一建设工地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丰富了济南地区宋元至清代的墓葬资料,为各时期葬制葬俗以及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9月至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历城区东梁王一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成果丰富了济南地区战国至清代的墓葬资料,为各时期葬制葬俗以及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2023年2月24日,市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樊家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在发掘的古墓中,编号为M49的唐代朱满墓是最重大的发现,除了对于研究这位在济南担任过刺史一职的历史人物及其家族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在这座墓中发现了50余件三彩俑、20余件瓷器及墓志铭,在济南和山东省的考古史上非常少见。

  另外,此次考古发掘证实了樊家遗址自龙山文化至清代为重要遗址,对台城及东魏郡的证实,对于以后寻找济南郡城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2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山东有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和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墓地两个项目入围。

  张荣家族墓地是山东迄今发现的级别最高、陵园附属物最多、一次性出土文字资料最丰富的元代墓地,意义重大,并获评了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6月,历城区山前西遗址考古发掘结束;7月,济南机场二期西飞行区堆载预压工程地块墓地考古工作完成;8月,槐荫区孟王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完工;9月,临港经济开发区11号地块建设项目工程考古工作结束;10月,起步区青宁村墓地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

  一系列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不断呈现在济南人眼前,一个个历史人物、“谜团”被揭开,济南的历史不断延伸、扩展,也让济南的文化不断增厚、加深。而这一切,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草案的很多内容有高度契合;这也说明,济南市在考古发掘工作方面,一直走在一条正确、快速的时代发展之路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