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唯一一位在位两次的皇帝,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却是一个好人。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之中。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梓宫入葬。
这里,提到明英宗朱祁镇,难免就会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我们不妨从他在位时期的年号来看,明朝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年号通常只有一个,而朱祁镇偏偏要“搞特殊”,他当朝秉政不过短短十五年,却用了两个年号,分别为“正统”和“天顺”。朱祁镇之所以特立独行,倒不是他的主观原因,在这两个奇怪的年号之间,有许多令人愤慨的事件相互串联。
先来讲讲“正统”朝,熟悉历史的朋友自然会清楚朱祁镇干了什么“好事”。
正统朝中贤能辈出,可朱祁镇偏听一家之言,宠信一个太监,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后来,外族进犯,朱祁镇仍未听取朝官的意见,听信太监谗言御驾亲征,浩浩荡荡地率众奔赴前线。按理说,既然有御驾亲征的大志,若是打赢了这场仗倒也能落得美名,然而,朱祁镇在半路就当了逃兵,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鸣金收兵。
甚至,在撤军时仍不爽利,慢吞吞地被瓦剌人钻了空子,几十万人被围困在土木堡惨遭屠杀,朱祁镇也沦为阶下囚。既然,皇帝被人掳到蒙古高原上喝奶茶啃羊肉了,他留下的烂摊子总得有人接手。有了宋朝人的前车之鉴,总不能干出衣冠南渡这种丢脸的事吧?所幸,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接过重担,将年号改为景泰,让人愤慨的正统朝就这样结束了。
按说,景泰帝比兄长强了不少,他任用名将于谦,成功打赢了北京防御战,同时,对外施压,迫使瓦剌人送回英宗,总算没步上宋徽宗的后尘。虽说,朱祁镇的闹剧纯属咎由自取,但是,傻人有傻福,保住了一条命,回到京城做了太上皇。
然而,不甘寂寞的朱祁镇并不消停,而是拉帮结伙闹起政变,趁着弟弟病重夺回皇位。对于朱祁镇的行为,有人说:他本来就是皇帝,夺回皇位无可厚非。有人则说:他恩将仇报,对兄弟痛下杀手。
孰是孰非我们姑且不谈,单凭朱祁镇重新上位后杀掉了功臣于谦,笔者就认为朱祁镇的皇帝做得不够格。朱祁镇登基后,将当年守卫京城的老功臣们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杀掉的杀掉,重新任用了一批奸佞小人,将政治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既然,重新当上皇帝,年号自然不能再用“景泰”。就这样,英宗将年号改成“天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两帝,在属于朱祁镇的年代里发生了吃败仗、杀忠臣、亲小人的悲剧。细数下来,尽是朱祁镇人生的败笔,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咬牙切齿。
然而,爱折腾的朱祁镇并未停下脚步,真正为后世贻害无穷的,正是朱祁镇的天顺朝。从字面意思理解,所谓“天顺”,就是祈祷天降鸿恩,风调雨顺。从运气上来看,天顺朝没发生过大灾大难,但是,也没能风调雨顺。瓦剌陷入内斗中,再也没余力侵犯中原,天顺朝的外交得到了保障。
边关无忧,朝中却有奸党作乱,英宗宠信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相互不和,拉帮结伙你争我夺,最终,相继走向覆灭,让原本安定的国家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期。
按理说,官场斗争古而有之,不论盛世衰世都有小人得志,只要有明君在上,也能平衡政治场上的矛盾,国泰民安。然而,朱祁镇做了数不清的傻事,似乎,这与明君早已背道而驰,但是,若说这皇帝是个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
朱祁镇被绑到蒙古高原,对一国之君来说可能是最耻辱的事了,可是,朱祁镇却不以为然。当阶下囚还当出了水平,过了没多久,从蒙古士兵到跟他碰过面的蒙古将军们,甚至,也先可汗的弟弟伯颜都与他交情匪浅,一个个与朱祁镇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也先的弟弟伯颜更是为了让朱祁镇回国,而跟哥哥争红了脸。朱祁镇回国时,伯颜亲率大军十里相送,临别时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朱祁镇这份凝聚力与亲和力,哪里像是个昏君呢?
再来说说朱祁镇的私生活,朱祁镇和他的正宫钱皇后虽然做过一段时间的苦命鸳鸯,但是,也是人间少有的患难夫妻。朱祁镇被瓦剌人掳走时,钱皇后在宫里急的焦头烂额,将后宫中所有值钱的金银珠宝都拾掇起来送到瓦剌赎人。
为了让景泰朝的大臣们接回朱祁镇,她不惜以命相挟,甚至,摔断了腿。朱祁镇回国后,夫妻二人被软禁在内宫中,生活潦倒,钱皇后每日纺织谋生,补贴生计。当然,面对这样的女人,朱祁镇也十分专情,重新登基后,朱祁镇对钱皇后始终礼遇有加。
最终,二人相扶到老,堪称古代模范夫妻。按照英宗的遗嘱,钱皇后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与他合葬的女人。然而,钱皇后刚死,周太后就坚决反对合葬之说,要求儿子为钱皇帝另择墓地。甚至,为了合葬,打通钱皇后墓穴挖隧道的想法,也因钦天监认为会影响风水而作罢了。
有人格魅力,人品也不算太糟糕,那么他的智商呢?不得不说,虽然朱祁镇做过数不清的傻事,但是,他有时灵光一闪展现出的头脑让人难以置信。被扣押在瓦剌时,朱祁镇身边的小太监喜宁背叛了朱祁镇,投靠到瓦剌麾下成了奸细,每天挑唆蒙古人置朱祁镇于死地。
朱祁镇得知此事后,不动声色地告诉瓦剌人,自己要给弟弟景泰皇帝写封信,让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而这封信一定要喜宁亲自去送。喜宁以为自己能重回故土,兴高采烈地带着信回到大明,谁知,刚到大明就被明军逮捕,随后,被乱刀砍死。
原来,朱祁镇暗中派人跟随喜宁,并提前给边关送了一封干掉喜宁的密信。这份智商,谁能说他是个昏庸的皇帝?
再说,后来的英宗复辟,他能一夜之间取代景泰帝重掌江山,并将弟弟的党羽一一铲除,这份魄力也属世间罕有。此外,天顺朝朱祁镇还做过几件为人称道的好事,最出名的就是“优老之政”。
朱祁镇规定:举国上下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会领到朝廷的养老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加倍领取。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老政策,由此可见,朱祁镇是比较人道的统治者。
可是,说到底,朱祁镇终究不是个明君,他人品不赖,也有智商,也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可是,他就缺一样大智慧,那就是:治国之策。
治理国家说得容易,就像是下棋一样,可是,真正能下好这盘棋的又有几人呢?想要在黑白交错的国家中统筹全局,要的是切中要害的大智慧。朱祁镇智商不低,可是,都是些小聪明,他很善良,却都是些小恩小惠,朱祁镇根本没有富国强兵的能耐。
朱祁镇是怎么给后世留下麻烦的呢?
首先,就是土地兼并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是每个古代帝王都头疼的大麻烦,朱祁镇是怎么解决的?朱祁镇重掌大权后,先是重赏了那批拥立自己的功臣,随着金口一开,以石亨为首的一批朝廷大员拿着皇帝的圣谕四处“抢地盘”,他麾下的三千军官们纷纷成了土豪,其他功臣有样学样,纷纷替自己及党羽们扩张土地。
这样一来,大量老百姓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仅京城地区就有六成的农民失去了耕地。天顺一朝,各种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像按不倒的野草,这些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从未停息过,给大明王朝留下一道道裂缝。
其次就是边防问题,朱祁镇罢免了镇守边关的良将郭登,干掉了能打仗的于谦,让石亨之流接管国家防务。除此之外,朱祁镇还干出坏长城、缩防御的蠢事,间接使明朝防无可防,空门大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官风问题。一个国家的覆灭,往往是由内而外的,很明显朱祁镇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经过多场政治变乱后,朝廷百官人人自危,失去了忠义与气节的观念,大臣们养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的坏毛病,天顺朝官风日下。
天顺朝的官场,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斗”。从皇帝哥俩斗,到朝中石、徐、曹三人斗,尽管斗来斗去,朱祁镇都成了赢家,但是,官场的风气已在常年的政斗中变得敏感,官员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已然形成。虽说,平息政斗后的官场上,仍有李贤等人整顿朝纲,但是,一两个人已无法力挽狂澜。
朱祁镇秉政时期,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用人,从最开始的王振,到后来祸乱朝纲的曹吉祥,可谓没一个好人。朱祁镇真的缺乏御人之术吗?实则不然,朱祁镇很聪明,也有一套自己的权谋轨迹,但是,朱祁镇在用人之初就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的方向不对。
任朱祁镇的御人之术再高明,任用的终究是一批贪赃枉法的无用之辈。医术是无法将急剧传染性的病菌变成救命良方的,朱祁镇的放任只能让这群病菌在明朝的内部肆虐。有点小聪明的棋手朱祁镇,最终还是摆在了大局上。
或许,他也曾想过整治这些疑难杂症,可惜,朱祁镇不是治国那块料。朱祁镇虽然不是昏君,但是,他却是个庸君。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明英宗朱祁镇两次为帝 一生跌宕起伏 明英宗是一个好人 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唯一一位在位两次的皇帝,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却是一个好人。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之中。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梓宫入葬。
这里,提到明英宗朱祁镇,难免就会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我们不妨从他在位时期的年号来看,明朝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年号通常只有一个,而朱祁镇偏偏要“搞特殊”,他当朝秉政不过短短十五年,却用了两个年号,分别为“正统”和“天顺”。朱祁镇之所以特立独行,倒不是他的主观原因,在这两个奇怪的年号之间,有许多令人愤慨的事件相互串联。
先来讲讲“正统”朝,熟悉历史的朋友自然会清楚朱祁镇干了什么“好事”。
正统朝中贤能辈出,可朱祁镇偏听一家之言,宠信一个太监,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后来,外族进犯,朱祁镇仍未听取朝官的意见,听信太监谗言御驾亲征,浩浩荡荡地率众奔赴前线。按理说,既然有御驾亲征的大志,若是打赢了这场仗倒也能落得美名,然而,朱祁镇在半路就当了逃兵,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鸣金收兵。
甚至,在撤军时仍不爽利,慢吞吞地被瓦剌人钻了空子,几十万人被围困在土木堡惨遭屠杀,朱祁镇也沦为阶下囚。既然,皇帝被人掳到蒙古高原上喝奶茶啃羊肉了,他留下的烂摊子总得有人接手。有了宋朝人的前车之鉴,总不能干出衣冠南渡这种丢脸的事吧?所幸,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接过重担,将年号改为景泰,让人愤慨的正统朝就这样结束了。
按说,景泰帝比兄长强了不少,他任用名将于谦,成功打赢了北京防御战,同时,对外施压,迫使瓦剌人送回英宗,总算没步上宋徽宗的后尘。虽说,朱祁镇的闹剧纯属咎由自取,但是,傻人有傻福,保住了一条命,回到京城做了太上皇。
然而,不甘寂寞的朱祁镇并不消停,而是拉帮结伙闹起政变,趁着弟弟病重夺回皇位。对于朱祁镇的行为,有人说:他本来就是皇帝,夺回皇位无可厚非。有人则说:他恩将仇报,对兄弟痛下杀手。
孰是孰非我们姑且不谈,单凭朱祁镇重新上位后杀掉了功臣于谦,笔者就认为朱祁镇的皇帝做得不够格。朱祁镇登基后,将当年守卫京城的老功臣们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杀掉的杀掉,重新任用了一批奸佞小人,将政治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既然,重新当上皇帝,年号自然不能再用“景泰”。就这样,英宗将年号改成“天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两帝,在属于朱祁镇的年代里发生了吃败仗、杀忠臣、亲小人的悲剧。细数下来,尽是朱祁镇人生的败笔,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咬牙切齿。
然而,爱折腾的朱祁镇并未停下脚步,真正为后世贻害无穷的,正是朱祁镇的天顺朝。从字面意思理解,所谓“天顺”,就是祈祷天降鸿恩,风调雨顺。从运气上来看,天顺朝没发生过大灾大难,但是,也没能风调雨顺。瓦剌陷入内斗中,再也没余力侵犯中原,天顺朝的外交得到了保障。
边关无忧,朝中却有奸党作乱,英宗宠信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相互不和,拉帮结伙你争我夺,最终,相继走向覆灭,让原本安定的国家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期。
按理说,官场斗争古而有之,不论盛世衰世都有小人得志,只要有明君在上,也能平衡政治场上的矛盾,国泰民安。然而,朱祁镇做了数不清的傻事,似乎,这与明君早已背道而驰,但是,若说这皇帝是个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
朱祁镇被绑到蒙古高原,对一国之君来说可能是最耻辱的事了,可是,朱祁镇却不以为然。当阶下囚还当出了水平,过了没多久,从蒙古士兵到跟他碰过面的蒙古将军们,甚至,也先可汗的弟弟伯颜都与他交情匪浅,一个个与朱祁镇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也先的弟弟伯颜更是为了让朱祁镇回国,而跟哥哥争红了脸。朱祁镇回国时,伯颜亲率大军十里相送,临别时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朱祁镇这份凝聚力与亲和力,哪里像是个昏君呢?
再来说说朱祁镇的私生活,朱祁镇和他的正宫钱皇后虽然做过一段时间的苦命鸳鸯,但是,也是人间少有的患难夫妻。朱祁镇被瓦剌人掳走时,钱皇后在宫里急的焦头烂额,将后宫中所有值钱的金银珠宝都拾掇起来送到瓦剌赎人。
为了让景泰朝的大臣们接回朱祁镇,她不惜以命相挟,甚至,摔断了腿。朱祁镇回国后,夫妻二人被软禁在内宫中,生活潦倒,钱皇后每日纺织谋生,补贴生计。当然,面对这样的女人,朱祁镇也十分专情,重新登基后,朱祁镇对钱皇后始终礼遇有加。
最终,二人相扶到老,堪称古代模范夫妻。按照英宗的遗嘱,钱皇后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与他合葬的女人。然而,钱皇后刚死,周太后就坚决反对合葬之说,要求儿子为钱皇帝另择墓地。甚至,为了合葬,打通钱皇后墓穴挖隧道的想法,也因钦天监认为会影响风水而作罢了。
有人格魅力,人品也不算太糟糕,那么他的智商呢?不得不说,虽然朱祁镇做过数不清的傻事,但是,他有时灵光一闪展现出的头脑让人难以置信。被扣押在瓦剌时,朱祁镇身边的小太监喜宁背叛了朱祁镇,投靠到瓦剌麾下成了奸细,每天挑唆蒙古人置朱祁镇于死地。
朱祁镇得知此事后,不动声色地告诉瓦剌人,自己要给弟弟景泰皇帝写封信,让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而这封信一定要喜宁亲自去送。喜宁以为自己能重回故土,兴高采烈地带着信回到大明,谁知,刚到大明就被明军逮捕,随后,被乱刀砍死。
原来,朱祁镇暗中派人跟随喜宁,并提前给边关送了一封干掉喜宁的密信。这份智商,谁能说他是个昏庸的皇帝?
再说,后来的英宗复辟,他能一夜之间取代景泰帝重掌江山,并将弟弟的党羽一一铲除,这份魄力也属世间罕有。此外,天顺朝朱祁镇还做过几件为人称道的好事,最出名的就是“优老之政”。
朱祁镇规定:举国上下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会领到朝廷的养老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加倍领取。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老政策,由此可见,朱祁镇是比较人道的统治者。
可是,说到底,朱祁镇终究不是个明君,他人品不赖,也有智商,也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可是,他就缺一样大智慧,那就是:治国之策。
治理国家说得容易,就像是下棋一样,可是,真正能下好这盘棋的又有几人呢?想要在黑白交错的国家中统筹全局,要的是切中要害的大智慧。朱祁镇智商不低,可是,都是些小聪明,他很善良,却都是些小恩小惠,朱祁镇根本没有富国强兵的能耐。
朱祁镇是怎么给后世留下麻烦的呢?
首先,就是土地兼并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是每个古代帝王都头疼的大麻烦,朱祁镇是怎么解决的?朱祁镇重掌大权后,先是重赏了那批拥立自己的功臣,随着金口一开,以石亨为首的一批朝廷大员拿着皇帝的圣谕四处“抢地盘”,他麾下的三千军官们纷纷成了土豪,其他功臣有样学样,纷纷替自己及党羽们扩张土地。
这样一来,大量老百姓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仅京城地区就有六成的农民失去了耕地。天顺一朝,各种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像按不倒的野草,这些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从未停息过,给大明王朝留下一道道裂缝。
其次就是边防问题,朱祁镇罢免了镇守边关的良将郭登,干掉了能打仗的于谦,让石亨之流接管国家防务。除此之外,朱祁镇还干出坏长城、缩防御的蠢事,间接使明朝防无可防,空门大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官风问题。一个国家的覆灭,往往是由内而外的,很明显朱祁镇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经过多场政治变乱后,朝廷百官人人自危,失去了忠义与气节的观念,大臣们养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的坏毛病,天顺朝官风日下。
天顺朝的官场,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斗”。从皇帝哥俩斗,到朝中石、徐、曹三人斗,尽管斗来斗去,朱祁镇都成了赢家,但是,官场的风气已在常年的政斗中变得敏感,官员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已然形成。虽说,平息政斗后的官场上,仍有李贤等人整顿朝纲,但是,一两个人已无法力挽狂澜。
朱祁镇秉政时期,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用人,从最开始的王振,到后来祸乱朝纲的曹吉祥,可谓没一个好人。朱祁镇真的缺乏御人之术吗?实则不然,朱祁镇很聪明,也有一套自己的权谋轨迹,但是,朱祁镇在用人之初就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的方向不对。
任朱祁镇的御人之术再高明,任用的终究是一批贪赃枉法的无用之辈。医术是无法将急剧传染性的病菌变成救命良方的,朱祁镇的放任只能让这群病菌在明朝的内部肆虐。有点小聪明的棋手朱祁镇,最终还是摆在了大局上。
或许,他也曾想过整治这些疑难杂症,可惜,朱祁镇不是治国那块料。朱祁镇虽然不是昏君,但是,他却是个庸君。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