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从征服到陨落:元帝国短暂历程的转折点从“两都之战”开始

2024-07-06 04:03:00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发动夺权行动。为此作为泰定帝钦定的继承人天顺帝,在上都集团的势力,进行平叛战争。由此两都之战爆发。

  而这一战争的根由,还是与皇位顺承秩序有关。泰定帝的皇位继承,并不是很光彩。他是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身亡,而被动推上皇位。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境地,至今也说不清楚。

  他上位后,也确实成为参与兵变的主要成员,对于次要人物进行赦免。但是因为其是最大的受益者,导致皇位来历不正。这也是他的一个政治漏点。且其在位时间仅有5年,导致根基并不稳定。

  正因为有这一盲区,才有围绕皇位正统性之争。上都势力集团是泰定帝的晋王一系班底,是自己的嫡系力量。拥护有5年太子名位的帝皇嫡子继位,是为天顺帝。准备接管帝国的治理权。

  而大都势力却不认同这一主张,坚决认为泰定帝是篡位谋权之人。不承认其指定的继承人为帝的合法性。坚决要从武宗、仁宗一脉找到继承人,而怀王被推为元文宗。认为必须维持皇位正统性继承权。为此双方就这一个立足点,而不惜展开武力,来定夺最后的胜利者。

  但皇位继承并不是最主要的分歧点,真正的原因还是贵族内部治理权分配问题。泰定帝继位后如果处理好朝中各派势力的平衡,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后遗症。只是作为晋王的境遇,让其只相信自己的嫡系力量。

  而对于朝中的旧臣力量进行打击,而且打击面扩大化。这就导致武宗、仁宗时代的勋贵集团利益受损。而晋王一系势力独大。遭到这些旧臣势力的不满,虽然排除中央的特权与利益。

  但是由此也埋下之后的祸根。可能真是泰定帝心虚,进行无差别压制。使得朝中势力失衡,而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不满。但是他的掌控力还算有力度,在这执政期间,还能维持稳定局面。直到其因病而亡故,派系斗争就不可避免。

  失势的旧臣势力开始趁其主力在大都之际,趁机夺取大都的控制权,拥立怀王继位,夺取事实上的法理定位权。试图利用皇权交接之际,维护自己的利益特权。而已经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上都势力集团,根本不可能退让。因此两派之争,只能以战争定胜负。

  而当时两都实力对比,其实也是五五之数。单纯军事力量对比,上都占优势。而要是经济实力对比,则是掌控江南与中原精华之地的大都占优势。从控制区域来说,大都势力区域一体,而上都则分散在边疆区。大都更占据军队统合一体作战,而上都则是四处出击的各自作战。

  将领实力对比,则是上都占优势。因为当时的精兵都是伴随皇家去上都,精兵强将不少。但却是个不同属,且互不服气。而大都则是唯有一名将支撑,但却是能够做到统一指挥,从而赢得同一性。综合起来,还是大都占据优势。

  而贵族势力支持度,则是边疆区贵族支持上都。而关内精华区基本支持大都。从综合实力来看,事实上还是大都会赢得最终的胜利。无论是兵力集中,经济实力,统治区域,以及正统性问题,还有贵族势力的分化,都倾向于大都势力。而上都势力集团只是拥有暂时的兵力优势。

  两都之战,因为南北二帝并立的问题。而展开历时两个多月的战争进程,最终在初期优势兵力的上都势力集团,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经过持久的消耗战,在底蕴上更胜一筹的大都势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上都势力最终还是败北,而大都势力经过艰难的奋战,赢得最后的统治维权。但双方本就差距不大的实力输出,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上都虽胜,却也跟失败差不多。可以说没有最后的胜利者,只不过是一时的胜利,王朝统治衰亡的加速器。

  为何会有这么一说呢?双方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可是把自己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到极致。上都势力的依仗主要是草原区的诸王贵族势力,而大都主要是中原与南方的汉化贵族的支撑。战火就是两都交界处,以及各控制区的边界地带。

  将领消耗,士卒损失,百姓伤亡,以及财政问题,都遭到极大的损耗。尤其是双方交战的兵力,可以说是主力精锐尽出。战斗进行激烈处,都打到大都城门处。大都几度进入危难期。要不是有名将支撑,硬是靠运动战歼敌的机动作战优势,逐步扭转不利局面,大都还是很危险的。

  胜利的代价很惨重。终极势力的消耗,耗尽国力最后的底牌。这次对战本质上就是蒙古贵族特权的利益再分配。而后果就是大都势力夺回自己的利益蛋糕,上都势力被踢出统治权。看似只是内部势力的权力变更。

  其实却是统治实力的变相消耗,当时的战争动员大半个元朝的势力与领地。造成这一地区武力的减弱。使得元朝依靠武力维持统治的根本,遭受重创。蒙古人的数量本就有限,控制力减弱,造成地方维稳力量的失衡。

  元朝统治区的控制力与威慑力削减,为何后来中原与南方皆反,而元朝无力抗衡,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稳定。到后来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进入盲目被动的流动状态。就是因为这一战损耗太大的元气,直到二十年后的暴乱,还没有恢复原状。

  皇位的争夺,自元世祖忽必烈开启争斗模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后代继任者都面临这一下克上的传统。皇位继承顺序混乱,武力成为最终衡量胜负的标尺。成宗如此,武宗也效仿。现在的文宗更是上演高潮期。

  而他的后继者,也因为这样的传统,而接连发生兵变争权现象。结果皇位更迭三次,直至元顺帝接位,才避免纷争。但元朝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统治集团内部不能折腾。而农民大起义,却是颠覆了元朝的统治秩序。

  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是巨大的,成为元朝最后兴衰的倒计时与催化剂。这种内耗造成元朝武力值的减弱,与对直属地区控制力的失衡。更是造成内部统治集团的分裂与离心。

  两都之战以大都胜利告终,但也因此宣告与草原势力贵族的决裂。失去对北部边疆区的有效控制权。大都势力只能直辖关内地区的统治权,南北势力进入间接的分离期。

  直到元朝内部动荡,草原势力也见死不救,坐视大都势力的败退与衰亡。即使元顺帝最终出逃关外,也难以有效整合草原部族的拥护。黄金家族只能成为名义上的共主,而难以事实控制权力。赢得战争,失去未来崛起的希望。

  而更惨的就是消耗实力的后果,加剧本就不稳定关内控制区。武力威慑不足,造成内部动荡。为弥补损失,而加大内部的搜刮力度。元气没有恢复而激化内部矛盾。

  农民的承受力因为元朝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本就负重前行。却还变本加厉地加重负担,最终开始出现阶段性小规模的反起义。最后形成规模化,颠覆性的大势。

  两都之战并不是单一的内战争权行动,而是元朝内部的体制与传统。只是这次规模造成的影响力不一样。在元初国力雄厚,经得起折腾。而元后期则家底有限,这么一下子,就折进去4成实力,还造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可就是雪上加霜。

  两都之战39年后,明朝建立。两年后元顺帝逃离大都,期间还有农民起义阶段。也就是说战后不到20年,元朝就经历可怕的全国性起义浪潮。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斗争,就把元朝推下神坛。可见这场战争对于元朝的破坏力与损耗之大。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