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6月1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任务为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组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先生,副组长是北平军管会主任,不久又增加沈雁冰(即茅盾)任副组长,组员有张奚若、田汉、郭沫若等16人。委任我为第六小组秘书。
(一)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名义公开向全国人民发表启事,征集对国旗、国徽、国歌的意见和方案。
(二)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及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除组员分别参加外,并聘请部分专家为两个委员会的委员。
征集启事经周恩来批示后,从7月15日到7月26日连续在《人民日报》等报刊登,国内其他各报、香港及海外各华侨报纸也都予以转载。
征集启事发出后,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到8月20日为止,共收到国旗图案2992幅、国徽图案900幅、国歌词谱694首,意见书(未附图案或歌词)24封。
投稿者有高级干部、将军、著名艺术家、学者,也有普通军人、工人、农民、学生等。投稿地区以东北、北平、上海为最多,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包括尚待解放的地区,还有一批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来稿。
8月5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为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专家和顾问,聘请马思聪、吕骥、贺绿汀、姚锦新为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专家和顾问。
到9月14日,第六小组共召开全体会议四次,座谈会多次,经全体组员和专家们审阅、讨论,初步提出意见:
第一,关于国歌。虽然应征稿中有关国歌的词谱较多,但大家感到并不满意,认为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是困难的。在最后几次的讨论会上,先后由刘良模、梁思成、张奚若等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应征来稿中,也有人提此建议。《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不仅是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而且有着长期的历史,大多数人都会唱。有人认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修改,但大多数人持相反观点,这样就引起对歌词是否需要修改的争论。后来这个问题报告了筹委会常委会,由大会主席团研究决定。
第二,关于国旗。这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应征稿中国旗图案最多。经过反复讨论,将来稿大致分为四类并得出初步意见。为了在评选时不带偏见,周恩来指示我们,把选出的几十幅图案按类型编成一册,每幅图案编号但不写作者姓名,分别送给各委员审阅、挑选。
第三,关于国徽。国徽所征集图案也不少,但投稿者把国徽误认为国标,因此所设计的国徽图案像国旗一样带有国家标记,经第六小组组员和专家审阅,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最后经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提出建议,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同意,国徽在这次大会暂不决定。
9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成立大会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并委任55人为审查委员,马叙伦仍为召集人,我担任审查委员会秘书。
9月23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600多位代表,分为11个小组参与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的讨论。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但各代表对第六小组挑选的国旗参考图案持有异议。开始大家比较倾向复字三十二号图案,即由上海曾联松所设计的“红地五星旗”: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四颗小星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通过小星一角指向中央大星的拱卫方式以示团结。但也有人认为四个阶级的提法欠妥。
另一方面,对复字一号、复字四号和复字三号图案,即左上方一颗大五角星,中间加一条或两条黄杠代表黄河、长江等类型的图案,赞成的人较多。但同时,反对意见十分激烈。因当时南方一些地方还待解放,有人说,这是否意味南北分家,体现不了祖国统一。
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预计将于9月30日闭幕,时间紧迫,我将会上的讨论情况写了个请示报告交给周恩来。当天晚上,齐燕铭副秘书长和我正在办公室工作,周恩来问我,哪个图案意见比较一致?我答,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杠的图案赞成意见较多,但反对的意见也不少,而且很坚决,即使勉强通过了,意见一定还很大。大家比较欣赏的是五星红旗图案,虽有人不赞成用四个五角星代表四个阶级,但总的看,五星红旗的图案比较好,容易通过。周恩来说:“好!你按这个图案再画一幅大一点的,并做一面大旗明天下午交给我。”我根据他的指示办了。
9月25日晚,毛主席、周恩来在丰泽园召开协商国旗、国歌、国徽等问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18人。在会上,毛主席讲了几个问题:
关于国歌。毛主席说大家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是否需要修改,周恩来说:用旧歌词,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毛主席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关于国旗。毛主席说,过去我们脑子里老想在国旗上标出中国特征,因此画一条横杠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的国旗上不一定体现该国特征,比如:苏联之斧头镰刀,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哪一国都可以有同样的斧头镰刀;英、美等国的国旗也没体现该国的特征。国家的特征可在国徽上表现出来。他拿着放大了的五星红旗图案说,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了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我看这个图案是较好的国旗图案。陈嘉庚、梁思成等与会人员也都表示赞成,并鼓掌通过。
关于国徽。大家发言中都对当时所设计的国徽图案不满意。最后毛主席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继续举行大会,会议讨论审查委员会提出的《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表决前由沈雁冰报告第六小组研究讨论的情况,并将五星红旗展挂在主席台中间。大会逐项进行表决,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以下四个决议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马叙伦、沈雁冰领导原第六小组成员继续承担制定国徽的任务。我因工作需要调到华侨事务委员会工作,未参加国徽最后的制定工作。据了解这项工作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当时被邀请参加这项工作的专家有梁思成、林徽因、张仃、周令钊等人,联系人是钟灵。
他们经常在的待月轩共同讨论和修改图案,广泛吸收党内外各界人士的意见,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拟出了几幅基本的草图。以张仃等人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以为主体,以梁思成等人为主的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则以“璧”为主体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以上图案送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审定,经常委会讨论研究,认为“均未恰当”。
梁思成、张仃、周令钊等专家根据政协常委会意见,综合各设计图案的优点,采用建筑上的正立面图来表现,并移动华表的位置使图面显得更开阔,更庄重;颜色基本用红、金二色,更符合我国喜庆时的传统习惯。这个方案提交国徽图案审查委员会讨论时,多数人赞成。周恩来总理总结大家意见,决定以这一图案为基础加以修改,并建议将麦稻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会后即由梁思成等人执笔,大家共同讨论,经过反复修改后,绘制出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国徽图案通过后,塑造立体模型的任务交给了清华大学高庄教授。高庄在进行艺术造型过程中,坚持了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和历史性四个标准的统一,遵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国徽形象要“向上”(表现新中国蓬勃向上)和“响亮”(色调要明快)的要求,并注意以实物比较和借鉴古代雕塑的表现手法。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试做、反复修改,终于将立体模型塑造成功。
国旗、国歌、国徽确定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在中国领导下,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它是中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独立、自由、解放的不朽的历史记录。
本文选编自《风雨同舟四十年(19491989)》,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文中标题、图片、音频为编者所加。作者彭光涵(19182012),时任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秘书,曾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不朽的历史记录——国旗、国徽、国歌诞生纪实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6月1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任务为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组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先生,副组长是北平军管会主任,不久又增加沈雁冰(即茅盾)任副组长,组员有张奚若、田汉、郭沫若等16人。委任我为第六小组秘书。
(一)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名义公开向全国人民发表启事,征集对国旗、国徽、国歌的意见和方案。
(二)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及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除组员分别参加外,并聘请部分专家为两个委员会的委员。
征集启事经周恩来批示后,从7月15日到7月26日连续在《人民日报》等报刊登,国内其他各报、香港及海外各华侨报纸也都予以转载。
征集启事发出后,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到8月20日为止,共收到国旗图案2992幅、国徽图案900幅、国歌词谱694首,意见书(未附图案或歌词)24封。
投稿者有高级干部、将军、著名艺术家、学者,也有普通军人、工人、农民、学生等。投稿地区以东北、北平、上海为最多,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包括尚待解放的地区,还有一批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来稿。
8月5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为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专家和顾问,聘请马思聪、吕骥、贺绿汀、姚锦新为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专家和顾问。
到9月14日,第六小组共召开全体会议四次,座谈会多次,经全体组员和专家们审阅、讨论,初步提出意见:
第一,关于国歌。虽然应征稿中有关国歌的词谱较多,但大家感到并不满意,认为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是困难的。在最后几次的讨论会上,先后由刘良模、梁思成、张奚若等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应征来稿中,也有人提此建议。《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不仅是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而且有着长期的历史,大多数人都会唱。有人认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修改,但大多数人持相反观点,这样就引起对歌词是否需要修改的争论。后来这个问题报告了筹委会常委会,由大会主席团研究决定。
第二,关于国旗。这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应征稿中国旗图案最多。经过反复讨论,将来稿大致分为四类并得出初步意见。为了在评选时不带偏见,周恩来指示我们,把选出的几十幅图案按类型编成一册,每幅图案编号但不写作者姓名,分别送给各委员审阅、挑选。
第三,关于国徽。国徽所征集图案也不少,但投稿者把国徽误认为国标,因此所设计的国徽图案像国旗一样带有国家标记,经第六小组组员和专家审阅,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最后经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提出建议,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同意,国徽在这次大会暂不决定。
9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成立大会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并委任55人为审查委员,马叙伦仍为召集人,我担任审查委员会秘书。
9月23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600多位代表,分为11个小组参与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的讨论。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但各代表对第六小组挑选的国旗参考图案持有异议。开始大家比较倾向复字三十二号图案,即由上海曾联松所设计的“红地五星旗”: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四颗小星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通过小星一角指向中央大星的拱卫方式以示团结。但也有人认为四个阶级的提法欠妥。
另一方面,对复字一号、复字四号和复字三号图案,即左上方一颗大五角星,中间加一条或两条黄杠代表黄河、长江等类型的图案,赞成的人较多。但同时,反对意见十分激烈。因当时南方一些地方还待解放,有人说,这是否意味南北分家,体现不了祖国统一。
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预计将于9月30日闭幕,时间紧迫,我将会上的讨论情况写了个请示报告交给周恩来。当天晚上,齐燕铭副秘书长和我正在办公室工作,周恩来问我,哪个图案意见比较一致?我答,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杠的图案赞成意见较多,但反对的意见也不少,而且很坚决,即使勉强通过了,意见一定还很大。大家比较欣赏的是五星红旗图案,虽有人不赞成用四个五角星代表四个阶级,但总的看,五星红旗的图案比较好,容易通过。周恩来说:“好!你按这个图案再画一幅大一点的,并做一面大旗明天下午交给我。”我根据他的指示办了。
9月25日晚,毛主席、周恩来在丰泽园召开协商国旗、国歌、国徽等问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18人。在会上,毛主席讲了几个问题:
关于国歌。毛主席说大家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是否需要修改,周恩来说:用旧歌词,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毛主席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关于国旗。毛主席说,过去我们脑子里老想在国旗上标出中国特征,因此画一条横杠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的国旗上不一定体现该国特征,比如:苏联之斧头镰刀,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哪一国都可以有同样的斧头镰刀;英、美等国的国旗也没体现该国的特征。国家的特征可在国徽上表现出来。他拿着放大了的五星红旗图案说,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了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我看这个图案是较好的国旗图案。陈嘉庚、梁思成等与会人员也都表示赞成,并鼓掌通过。
关于国徽。大家发言中都对当时所设计的国徽图案不满意。最后毛主席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继续举行大会,会议讨论审查委员会提出的《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表决前由沈雁冰报告第六小组研究讨论的情况,并将五星红旗展挂在主席台中间。大会逐项进行表决,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以下四个决议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马叙伦、沈雁冰领导原第六小组成员继续承担制定国徽的任务。我因工作需要调到华侨事务委员会工作,未参加国徽最后的制定工作。据了解这项工作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当时被邀请参加这项工作的专家有梁思成、林徽因、张仃、周令钊等人,联系人是钟灵。
他们经常在的待月轩共同讨论和修改图案,广泛吸收党内外各界人士的意见,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拟出了几幅基本的草图。以张仃等人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以为主体,以梁思成等人为主的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则以“璧”为主体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以上图案送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审定,经常委会讨论研究,认为“均未恰当”。
梁思成、张仃、周令钊等专家根据政协常委会意见,综合各设计图案的优点,采用建筑上的正立面图来表现,并移动华表的位置使图面显得更开阔,更庄重;颜色基本用红、金二色,更符合我国喜庆时的传统习惯。这个方案提交国徽图案审查委员会讨论时,多数人赞成。周恩来总理总结大家意见,决定以这一图案为基础加以修改,并建议将麦稻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会后即由梁思成等人执笔,大家共同讨论,经过反复修改后,绘制出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国徽图案通过后,塑造立体模型的任务交给了清华大学高庄教授。高庄在进行艺术造型过程中,坚持了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和历史性四个标准的统一,遵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国徽形象要“向上”(表现新中国蓬勃向上)和“响亮”(色调要明快)的要求,并注意以实物比较和借鉴古代雕塑的表现手法。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试做、反复修改,终于将立体模型塑造成功。
国旗、国歌、国徽确定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在中国领导下,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它是中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独立、自由、解放的不朽的历史记录。
本文选编自《风雨同舟四十年(19491989)》,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文中标题、图片、音频为编者所加。作者彭光涵(19182012),时任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秘书,曾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