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通用13篇)
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欢迎阅览。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炎在司马书院教书,4岁时司马迁就已经是书院的学生了。司马迁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次外祖父杨鼎要去出席乡间文人的聚会,便把年仅7岁的司马迁也带上了。“今天,乡间要举办文人聚会,我带你一起去见识见识吧。”
“真的吗?那真是太好了。”司马迁随外祖父参加了聚会。很多的文人学士聚在一起饮酒,作诗,好不热闹。这时,儒士杜明把司马迁叫到面前问:“你今年7岁了,对吧?”
“是呀”
“听人讲你能把《诗经》中的145首《国风》全部背出来,这是真的么?”
司马迁落落大方的回答到:“那还有假吗。”
杜明想当场考一下司马迁,便说:“那能不能请你现在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当然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顺背还是倒背呢?”
司马迁语出惊人,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能倒着背《国风》,真了不起呀。”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背的。”周围的人全都慢慢的聚拢过来,把这张桌子围得水泄不通。
“你们不相信,我就倒背给你们听吧。”于是,司马迁非常熟练地倒背起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司马迁声调抑扬顿挫,周围文人不由啧啧称道:“嗯,不错。”“嗯,真是了不起啊。小小年纪就能倒背如流。”司马迁越背越起劲,145首《国风》在众人的掌声中全部倒背下来,众人无不惊叹:“奇才!奇才!真是奇才呀!”
10岁时,司马迁便随父亲去了京都长安,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他遍读史书,受父亲的熏陶,他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有名的历史学家。”
长大后,为了搜集史料,司马迁遍游祖国各地,了解了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做太史令后,他读遍宫廷里的藏书,常随皇帝在全国巡游,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后运用所学及掌握的大量史料,用10年编写了历史巨著《史记》。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2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3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
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4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5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6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7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8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9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0
他,是一位抗日时期的著名将领,严于律己,正直勇敢,带领的部队曾被誉为“铁军”,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1931年,他因积极抗日反对蒋介石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实际上是被夺取军权,防止抗日。可他到了美国就接二连三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很多人歧视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一天,他往国内寄衣物,而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他顿时怒不可遏,刚要发作,陪同人劝到:“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了就可受到礼遇。”他当场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板,用毛笔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仔细地在下面注上英文,将其挂在胸前。他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外国人,显现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1934年,他被国民党逮捕,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他平静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揭露了蒋介石的种种罪行,在给夫人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接着,他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他声色俱厉地对执行官喝令:“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他坐定后,又喝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他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有着革命精神,将一生献给革命;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光荣献身。他做的一切,是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振兴中华民族。他的伟大事迹与精神震撼着一代代中国人,他的'名字,就叫做——吉鸿昌!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1
在我的书橱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但我最喜欢看的书还是《历史人物故事》,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寒假闲暇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品读一番,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这本书是由宏云主编的,书中无论是治水英雄大禹还是爱国诗人屈原以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让我非常敬佩。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惜一切个人代价。其中《东北抗日联军领袖杨靖宇》这个故事让我最为难忘。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杨靖宇率领自己的部队同敌人斗争,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被捕,但释放后仍忘我的工作。他的部队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可是,由于叛徒告密,部队伤亡很大,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顽强地坚持斗争,同敌人周旋了几天之后壮烈牺牲。
这本书的故事各个精彩,他们的名字将千古流传下去,他们激励着我刻苦学习,长大后我将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2
近期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后,心潮像连绵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记叙了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商人把大量鸦片贩卖到中国牟取暴利,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健康。面对经济受损、人民受害,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并查处与英国商人勾结的贪官。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在当地正直官员的帮助下,查处了与英国烟贩勾结的贪官污吏,并收缴了英国烟贩的鸦片,统一在虎门进行了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回首历史,我们倍感骄傲。虽然罪恶的侵略者在硝烟运动后不久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奋勇抗击侵略者,最后侵略者像被冲进大海的鸦片一样被赶出了中国。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华儿女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也一定要以像林则徐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为榜样,好好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3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的历史名人故事11-28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04-23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故事11-25
中国历史名人的故事04-27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1-25
学习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2-17
古代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2-13
中国历史名人优秀故事12-14
中国历史名人精选故事12-14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推荐」12-18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通用 13 篇:故事的定义及司马迁的成长经历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通用13篇)
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欢迎阅览。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炎在司马书院教书,4岁时司马迁就已经是书院的学生了。司马迁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次外祖父杨鼎要去出席乡间文人的聚会,便把年仅7岁的司马迁也带上了。“今天,乡间要举办文人聚会,我带你一起去见识见识吧。”
“真的吗?那真是太好了。”司马迁随外祖父参加了聚会。很多的文人学士聚在一起饮酒,作诗,好不热闹。这时,儒士杜明把司马迁叫到面前问:“你今年7岁了,对吧?”
“是呀”
“听人讲你能把《诗经》中的145首《国风》全部背出来,这是真的么?”
司马迁落落大方的回答到:“那还有假吗。”
杜明想当场考一下司马迁,便说:“那能不能请你现在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当然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顺背还是倒背呢?”
司马迁语出惊人,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能倒着背《国风》,真了不起呀。”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背的。”周围的人全都慢慢的聚拢过来,把这张桌子围得水泄不通。
“你们不相信,我就倒背给你们听吧。”于是,司马迁非常熟练地倒背起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司马迁声调抑扬顿挫,周围文人不由啧啧称道:“嗯,不错。”“嗯,真是了不起啊。小小年纪就能倒背如流。”司马迁越背越起劲,145首《国风》在众人的掌声中全部倒背下来,众人无不惊叹:“奇才!奇才!真是奇才呀!”
10岁时,司马迁便随父亲去了京都长安,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他遍读史书,受父亲的熏陶,他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有名的历史学家。”
长大后,为了搜集史料,司马迁遍游祖国各地,了解了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做太史令后,他读遍宫廷里的藏书,常随皇帝在全国巡游,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后运用所学及掌握的大量史料,用10年编写了历史巨著《史记》。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2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3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
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4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5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6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7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8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9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0
他,是一位抗日时期的著名将领,严于律己,正直勇敢,带领的部队曾被誉为“铁军”,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1931年,他因积极抗日反对蒋介石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实际上是被夺取军权,防止抗日。可他到了美国就接二连三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很多人歧视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一天,他往国内寄衣物,而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他顿时怒不可遏,刚要发作,陪同人劝到:“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了就可受到礼遇。”他当场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板,用毛笔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仔细地在下面注上英文,将其挂在胸前。他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外国人,显现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1934年,他被国民党逮捕,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他平静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揭露了蒋介石的种种罪行,在给夫人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接着,他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他声色俱厉地对执行官喝令:“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他坐定后,又喝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他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有着革命精神,将一生献给革命;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光荣献身。他做的一切,是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振兴中华民族。他的伟大事迹与精神震撼着一代代中国人,他的'名字,就叫做——吉鸿昌!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1
在我的书橱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但我最喜欢看的书还是《历史人物故事》,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寒假闲暇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品读一番,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这本书是由宏云主编的,书中无论是治水英雄大禹还是爱国诗人屈原以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让我非常敬佩。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惜一切个人代价。其中《东北抗日联军领袖杨靖宇》这个故事让我最为难忘。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杨靖宇率领自己的部队同敌人斗争,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被捕,但释放后仍忘我的工作。他的部队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可是,由于叛徒告密,部队伤亡很大,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顽强地坚持斗争,同敌人周旋了几天之后壮烈牺牲。
这本书的故事各个精彩,他们的名字将千古流传下去,他们激励着我刻苦学习,长大后我将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2
近期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后,心潮像连绵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记叙了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商人把大量鸦片贩卖到中国牟取暴利,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健康。面对经济受损、人民受害,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并查处与英国商人勾结的贪官。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在当地正直官员的帮助下,查处了与英国烟贩勾结的贪官污吏,并收缴了英国烟贩的鸦片,统一在虎门进行了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回首历史,我们倍感骄傲。虽然罪恶的侵略者在硝烟运动后不久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奋勇抗击侵略者,最后侵略者像被冲进大海的鸦片一样被赶出了中国。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华儿女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也一定要以像林则徐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为榜样,好好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3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的历史名人故事11-28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04-23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故事11-25
中国历史名人的故事04-27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1-25
学习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2-17
古代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2-13
中国历史名人优秀故事12-14
中国历史名人精选故事12-14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推荐」12-18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