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世界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党史观,把握新中国史主题和主线

2024-09-08 01:00:21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智慧。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就学习党史的意义、重点、方法等做了深刻阐述,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这为我们学好和读懂党史、新中国史提供了原则遵循。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考研政治_成立新中国的历史意义_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准确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风雨历程,学习和研究新中国史,必须思考这段历史是围绕什么主题、沿着什么主线发展的,我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成就与错误如何定位,这是读懂和科学评价新中国史的关键。

(一)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以及正在进行的有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此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力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是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引领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因此,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和奋斗。

(二)主流和本质:伟大成就史

70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

首先,新中国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在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国际地位都有显著提高。例如,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2020年为1015986亿元;195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2020年为72447元。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到2020年增长至32189元,“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全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文明程度来看,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焕然一新。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如“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新中国史是一部理论创新史。70余年来,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又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了我们党始终有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

再次,建成了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自身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始终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因此,新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有人宣扬新中国史是一部“苦难史”,把这段历史看作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这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无限夸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历的曲折,这是对历史真相的根本性歪曲和颠倒,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读。

正确认识和研究新中国史,要从宏观上把握和理解其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凯歌前进的,其中存在着曲折和波澜。在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取得重大突破和获得重大胜利的光辉时刻,也有遭遇重大挫折和面临重大困难的日子。尽管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过一些失误和挫折,但是这并不构成历史发展的主流。新中国的历史从总体上讲成就是第一位的,失误和曲折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即使对新中国历史上某个犯严重错误的时期也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如对于“文化大革命”,我们只能对“文化大革命”本身加以否定,而不能对那段历史全盘否定,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首颗氢弹试爆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是在这期间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绝不能揪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不放,而对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

(三)挫折和失误:要深刻认识和正确对待

历史有时候也会迷失方向。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曾经犯过一些错误。改革开放前,我们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二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过分追求“纯粹”,忽视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三是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犯了扩大化、绝对化的错误。

我们要正确看待新中国史上曾经出现的曲折和失误。

首先,要认识到失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避免性。世界上不存在不犯错误的政党或个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且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问题不是很清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比较短,各种矛盾和发展规律尚未充分显露,科学认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三是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党的决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我们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要做客观科学地分析。如对于“文化大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但对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是在于如何看待成就与错误的关系,如何看待所犯错误的性质。

其次,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错误。一是要敢于承认错误。如果讳疾忌医,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错误避而不谈,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的态度。二是要深刻分析为什么会犯错误、怎么做到以后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对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曲折应当着重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要善于总结和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制定不犯、少犯、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提高对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总之,只有准确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而深刻认识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对待曲折和失误,才能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

新中国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在如何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有的人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有的人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还有的人割裂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把这两个历史时期看作是毫不相干甚至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时期。不论是否定其中一段历史还是相互否定,其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之所以有一些人诟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一阶段错误不断,成就乏善可陈。如前所述,这种论调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重大创新论断。如毛泽东对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实现步骤进行了勾画,为其后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提供了原则遵循;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进行了精辟阐述,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做了深刻分析,奠定了改革的理论基础;等等。

其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据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长至139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长至4237亿元。这一时期,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从1952年到1978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从80元增长到184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154元增长到405元。

再次,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20%增加到的94%。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涌现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先锋模范人物,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学习榜样和道德标杆,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其实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这些失败的教训能够给人以警醒,防止和避免重犯错误。

(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理解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要深刻认识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有些人却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称我们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要归结为“以欧美为师”,信奉“新自由主义”,宣扬市场经济万能论;还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功了,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党风不好、贪污腐败现象蔓延、贫富差距加大、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这些言论和观点误读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当然也就无法读懂新中国史。

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早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已经讲清楚,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没有丝毫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理论和现实的真实样态,不是哪个人能够随意曲解的。一些人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归结为学习资本主义的观点更是无法自圆其说。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管是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西方选举特别是美国大选的荒诞、美国社会连绵不断的群体性暴力事件、西方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混乱与乏力,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中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得益于资本主义的恩惠,反而恰恰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至于社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这是常态而不是例外。无论社会成熟程度如何,问题都是会存在的,把问题归因于改革开放是片面的。从本质上说,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党风、社会风气在一段时间内有反复也属正常。从方法论角度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看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还是越来越少、得到逐步解决。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民主法治、我们党的党风都是不断进步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因此,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以偏概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也必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两个历史时期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其中的区别又要看到联系。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等方面确实有着很大区别,但不能因此否定二者相互联系的一面。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积淀基础上开启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首先是理论上的准备。如前所述,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商品经济、四个现代化、社会发展阶段、党的建设、国家统一、社会矛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重大创新思想,这为新时期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是物质基础的奠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自1952年至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长至3679亿元,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各国同期水平。我们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通讯、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长足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打下坚实基础。再次是制度的保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最后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探索中,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对于改革开放后的探索来说,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例如,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断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经曲折,这也启示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开创性实践探索,坚持并且改革、发展了改革开放前的方针政策。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继承、借鉴了改革开放前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在这一时期虽然实现了若干重大转变(如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等),但在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的扬弃,而不是否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改革、发展了改革开放前的方针政策。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思想,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也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存在密切联系,故不论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还是认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对改革开放前历史的否定和纠正,都是对自身历史的否定。因此,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充分肯定各阶段历史贡献、充分注意各阶段历史特点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总之,对于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要清楚地了解其来龙去脉,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唯此,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新中国史,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特定背景下所做决策的历史合理性,从而自觉地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