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世界历史

第一次世界战争: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2024-09-05 00:01:24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一、第一次世界战争的有关历史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1]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1] 19世纪末20年代初,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展,奥匈帝国也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俄国统治下的大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独立。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3]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的支持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展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协约国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3]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4]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德、俄、法、英四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国。

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5]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

英、法、比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索姆河战役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的军队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5]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赛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6]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

1917年,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埃塞俄比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5]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向外扩张的障碍,因此,瓜分乃至全部吞并塞尔维亚、粉碎大塞尔维亚主义,是奥匈帝国的既定国策。

1914年6月底,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向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慨。 一个名为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军 人团体,决定以刺杀皇储斐迪南的行动来打击奥匈侵略者的气焰。

1914年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人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 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了一枚炸弹。

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 方。炸弹落到随后的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

查卜林诺维奇当场被 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

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 休息之后,他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 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

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于7月28日悍然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 31日,德国政府向俄、法两国同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军事动员,法国在未来冲突中保持中立,但遭到两国的拒绝。

于是,德国分别于8月1日和3 日先后对俄、法宣战。8月1日,德军占领了卢森堡,2日下午,又向中立国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准许德军借道过境进攻法国。

比利时拒绝了德军的无理要求,同时呼吁英、法、俄诸国保护它的中立地位。英国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的态度,但遭到拒绝。

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正式向俄国宣战。

欧洲大战爆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蔓延到远东和近东,日本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也趁火打劫。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军队立即撤出中国和日本领海,在9月15日之前,把德国租借的胶州湾和青岛移交给日本。

德国拒绝了最后通牒,日本便于8月23日对德宣战。从1914年7月28日起,在3个月的时间内,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就 演变成世界大战。

到1918年,以德、奥、土为一方,俄、法、英、日、比、塞 等国为另一方,共有31个国家参加了战争,从而出现了战火蔓延至亚洲、非洲 和美洲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欧洲大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在那里有4条战线:西线的对阵形势 是英、法、比军队与德军对抗;东线的对阵形势是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国军队作 战;巴尔干战线的对阵形势是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罗马尼亚、希腊等国军 队与奥匈、保加利亚的军队作战;意大利战线的对阵形势是意大利军队对抗奥匈 军队。 其中,西线和东线起决定性作用。

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国边境的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长700 千米。1914年8月初,德国按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

到12月,战争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形成了相持的局面。在东线,俄军于8月中旬进攻东普鲁士。

德军从西线抽调一部分军队去对付俄军。8月底到9月中旬,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俄国第二集团军,既而攻下了俄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斯特尔堡,俄军被迫退出东普鲁士。

与此同时,俄军挫败奥匈军队。截至年底,东线交战双方军队在阵地里对峙,呈相持状态。

1916年,是大战关键性的一年,交战双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本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德国将重点放在西线,以法国凡尔登要塞为目标,发动了强大攻 势。

凡尔登位于法国的东北边境,是巴黎的前卫,也是法军战线的枢纽。1916 年2月21日,德军集中近900门大炮,辅之以飞机,向凡尔登马斯河左岸的法 军阵地发起猛攻。

法军被迫退至马斯河右岸。自2月27日起,法国用3900辆汽 车运送援兵和武器,组织了有效的防御。

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反复冲杀,形成拉锯战。德军仅推进7千米。

6月初,德军20个师第二次大举进攻,但始终未能突 破。8月,法军发起反突击。

到9月,德军攻势停了下来。 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牵制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英、法军队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1日发起了索姆河战役,战役从9月持续到11月中旬。

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一样,都是消耗战。几个月中,双方伤亡惨重,各损失约60余万 人。

英、法军队虽未达到预定的夺回失地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 两次战役以后,协约国集团人力物力资源的优越性开始 体现出来,它的军事装备已赶上同盟国,而军力则继续领先。

在1916年的几次 重大战役中,同盟国各国都遭到严重挫败,形势越来越不利。而协约国虽然未能击溃同盟国,但军事力量却在日益增长,并逐渐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 府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德国又鼓起了战争勇气,可以集中兵力对西线作战。德军统帅部把英军作为攻击的首要目标,企图击败英军后占领法国海岸,而后围 歼法军。

1918年3月,德军集结190多个师连续发动四次战役,但在英法联军的 抵抗下损失70多万人。 7月中旬,德军的进攻力量枯竭。

美国军队陆续赶到,增强了英法打败德军的决心。7月24日,协约国制订反攻计划:先。

三、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谈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材料: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②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③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④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②通过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多动手查资料,勤用脑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③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②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③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的现代意识.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处理方法: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集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通过19世纪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有兴趣的同学也可在此基础上涉猎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内容.讲解时应采用启发式,注重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做出结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搏斗大厮杀,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因为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联.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处理方法: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使学生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本质.通过使用多媒体电脑,演示地图、图片、图示等,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还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进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历史问题.。

四、关于战争的历史

战争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

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战争出现公元前21世纪初中石器时代的初期。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纪初,在大约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战争的历史还不到一万年(另一说法年数上万)。

原始社会的战争是由氏族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财富,甚至为了抢婚、种族复仇而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 这种战争,同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阶级压迫、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畜牧业的发展,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农业、手工业、商品生产有了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主人和奴隶。

萌发了私有制、阶级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 日益频繁的战争,驱使原始公社制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从此以后,战争变成了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阶级压迫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成为发生战争的基本根源。

到20世纪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35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在当今和未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边界纠纷、掠夺战略资源、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这些因素是现代战争的直接动因。 扩展资料: 著名战争介绍: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

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的历史。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