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东坡一生钟情于山水。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谪惠州途经广州,当然少不了游白云山。
有苏东坡诗为证。一首为《题广州蒲涧寺》: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另一首为《赠蒲涧长老》: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竹后不闻鸦。
圣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舫寄一车。
史载,苏东坡当年登白云山,游览了宋元清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 “蒲涧濂泉”,也就是现在的蒲谷景区。蒲涧是白云山一条南流山涧,因涧中长有九节菖蒲草,故名。山涧峡谷错落,林木阴翳,泉眼众多。水从陡岩流过,飞泉下泻,有如卷帘下垂,取谐音曰“濂泉”。
蒲谷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即“仙医”郑安期采药济世的故事。虽然传说有几个细节不一的版本,但核心基本一致。相传战国时期著名方士郑安期,人称千岁翁。郑安期为寻找神山仙药,曾周游四海。南下到广州,在白云山一带为百姓采药治病。在蒲涧寻得泉水后,就在那里炼丹。秦始皇为求得长生不老药,多次派人来白云山找郑安期,他始终不肯相见,
有一年,广州瘟疫流行,为拯救民众,郑安期上山采集仙草九节菖蒲,不慎失足坠崖,此时忽然飞来一只白鹤,驾着郑安期腾空飞去,升天为仙,那一天正好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后人为纪念郑安期,就将这一天作为“郑仙诞”。
每年“郑仙诞”百姓结伴登山,到蒲涧采菖蒲和洗浴以求平安吉祥,史载“士女如云,络绎不绝。”“蒲涧濂泉”因此也被几个朝代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蒲涧原来有一间寺庙,相传建于唐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前身为郑安期炼丹处。正是有此传说,苏东坡的诗中才有“昔日菖蒲方士宅”和“不向安期觅枣瓜”之说。
((2))
可是,现在白云山只见有能仁寺,没见到有蒲涧寺。那么,苏东坡题诗的蒲涧寺在哪?
此前我多次上白云山,基本都是从西门进入,到了山顶便原路返回。蒲谷在南门临近,一直没有到过。
为探寻苏东坡的足迹,我前往看个究竟。
登白云山前,我从网上搜索到一张据称是从国外获得、确凿是1870年时蒲涧寺的照片,当时还有一镌刻苏东坡诗作的石碑竖于蒲涧寺旁。蒲涧寺还曾建有纪念苏东坡的苏公祠。而今实地所见,毫无蒲涧寺的遗迹。
史料载,苏东坡游览蒲涧寺时,与住持德信和尚同赏佳景,还乘兴题“餐蒲”二字,后刻于岩壁之上,至今也已难觅影踪。
苏东坡一生游览、题诗过的景区,后来不少都闻名于世,吸引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南宋诗人刘克庄来到白云山游览,也写了一首《蒲涧寺》:
齐人陈迹此流传,班史苏诗岂必然。
故老皆言家即寺,痴儿误入海求仙。
莫将刘项分羹鼎,来涴巢由洗耳泉。
欲采菖蒲无觅处,且随箫鼓乐新年。
清朝广东诗人潘正绵写过一首长诗《夏日过蒲涧寺访苏诗碑》,其中称赞:
“丰碑立前楹,仰读生遐思。慨然念苏子,毕生能文辞。剩墨逾兼金,书法百世师。……此花与此碑,古本畴能知。惟有题诗处,风景如曩时。”
有说是蒲涧寺大约在民国初年湮没。现在蒲涧仍是林木茂密,也依然有流水成溪,但泉源大减,已无苏东坡900多年前描述的“百尺飞涛泻漏天”的壮观景色,唯有“而今只有花含笑”与今天还吻合。
置身于此,我禁不止想:蒲涧寺废弃的时间并不久,有重建的可能吗?如果重建,擦亮苏东坡这块“金字招牌”,它给白云山带来怎样的影响力?
((3))
苏东坡与广州的因缘还不仅限于游览蒲涧寺。正是此次游览,后来还有苏东坡为广州引入最原始的“自来水”出谋献策的佳话。
苏东坡到贬谪地惠州之后,听说广州发生瘟疫,他分析主要原因是饮水不洁。于是,苏东坡根据自己治理杭州的经验,写信给好友、被排斥谪降广州的太守王古,提议在蒲涧的滴水岩下凿石槽蓄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拼接成管道,顺着地势将泉水分引到城内各个小石槽给居民就近取用,还极力推荐由清正廉洁、热心为民做好事的罗浮山道士邓守安负责此项工程。
苏东坡的建议得到采纳之后,他又给王古写信,建议施工时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塞上绿豆,然后用竹钉封上,这样一旦竹管堵塞,很容易就能查出具体的堵塞部位。
正是苏东坡的建议,使广州居民饮用到来自蒲涧的泉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瘟疫。
苏东坡身为被贬谪的“罪臣”,仍惦记着途经之地广州的百姓,为解百姓之苦贡献自己的智慧,使广州居民在900多年前就喝上“自来水”,令人敬仰。
不过,近年广州市将蒲涧建设成“廉政教育基地”,镌刻了很多“名言警句”,偏偏却寻不到刻有苏东坡所题的诗。
在一处小溪边,刻有“东坡引水”的字样和简介,还特别竖立一尊苏东坡手持竹棍的雕像,看似纪念苏东坡,却会让人误解为苏东坡本人亲自在此处“引水”。这样的设计应该是败笔。
在蒲谷景区入口处特设的显示屏上反复播放廉政教育片,其中说到“东坡引人”,颂扬苏东坡关心百姓疾苦、为民办好事的品质。苏东坡的品质值得纪念毋庸置疑,但硬要涂抹上当今的“政治”色彩,这样建设景区总让人感觉有点怪味。
((4))
苏东坡与白云山有缘,有说是他的后代也与白云山有缘。
在白云山摩星岭附近、山庄旅社后面的“苏家山胜迹”有一“宋朝苏太尉之墓”,说是苏东坡二儿子苏迨之子苏绍箕之墓。苏绍箕也就是位于天河区车陂的“晴川苏公祠”供奉的苏氏先祖。不过,也有学者对苏绍箕作为苏东坡孙子的身份提出质疑。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豪就像星辰一样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心系百姓疾苦、为民谋福祉的好官清官,终究会流芳千古。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
广州人没有忘记苏东坡。白云山的广州碑林大浮雕《白云山历史人物浮雕》上面刻有19位与白云山有关的传说仙人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就有苏东坡。浮雕里的苏东坡头戴学士帽,身穿袍子,手里提着一小篮荔枝。至此,让人自然会想起他在广东留下的最美的诗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苏东坡与白云山的不解之缘:蒲涧濂泉的诗意之旅
((1))
苏东坡一生钟情于山水。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谪惠州途经广州,当然少不了游白云山。
有苏东坡诗为证。一首为《题广州蒲涧寺》: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另一首为《赠蒲涧长老》: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竹后不闻鸦。
圣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舫寄一车。
史载,苏东坡当年登白云山,游览了宋元清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 “蒲涧濂泉”,也就是现在的蒲谷景区。蒲涧是白云山一条南流山涧,因涧中长有九节菖蒲草,故名。山涧峡谷错落,林木阴翳,泉眼众多。水从陡岩流过,飞泉下泻,有如卷帘下垂,取谐音曰“濂泉”。
蒲谷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即“仙医”郑安期采药济世的故事。虽然传说有几个细节不一的版本,但核心基本一致。相传战国时期著名方士郑安期,人称千岁翁。郑安期为寻找神山仙药,曾周游四海。南下到广州,在白云山一带为百姓采药治病。在蒲涧寻得泉水后,就在那里炼丹。秦始皇为求得长生不老药,多次派人来白云山找郑安期,他始终不肯相见,
有一年,广州瘟疫流行,为拯救民众,郑安期上山采集仙草九节菖蒲,不慎失足坠崖,此时忽然飞来一只白鹤,驾着郑安期腾空飞去,升天为仙,那一天正好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后人为纪念郑安期,就将这一天作为“郑仙诞”。
每年“郑仙诞”百姓结伴登山,到蒲涧采菖蒲和洗浴以求平安吉祥,史载“士女如云,络绎不绝。”“蒲涧濂泉”因此也被几个朝代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蒲涧原来有一间寺庙,相传建于唐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前身为郑安期炼丹处。正是有此传说,苏东坡的诗中才有“昔日菖蒲方士宅”和“不向安期觅枣瓜”之说。
((2))
可是,现在白云山只见有能仁寺,没见到有蒲涧寺。那么,苏东坡题诗的蒲涧寺在哪?
此前我多次上白云山,基本都是从西门进入,到了山顶便原路返回。蒲谷在南门临近,一直没有到过。
为探寻苏东坡的足迹,我前往看个究竟。
登白云山前,我从网上搜索到一张据称是从国外获得、确凿是1870年时蒲涧寺的照片,当时还有一镌刻苏东坡诗作的石碑竖于蒲涧寺旁。蒲涧寺还曾建有纪念苏东坡的苏公祠。而今实地所见,毫无蒲涧寺的遗迹。
史料载,苏东坡游览蒲涧寺时,与住持德信和尚同赏佳景,还乘兴题“餐蒲”二字,后刻于岩壁之上,至今也已难觅影踪。
苏东坡一生游览、题诗过的景区,后来不少都闻名于世,吸引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南宋诗人刘克庄来到白云山游览,也写了一首《蒲涧寺》:
齐人陈迹此流传,班史苏诗岂必然。
故老皆言家即寺,痴儿误入海求仙。
莫将刘项分羹鼎,来涴巢由洗耳泉。
欲采菖蒲无觅处,且随箫鼓乐新年。
清朝广东诗人潘正绵写过一首长诗《夏日过蒲涧寺访苏诗碑》,其中称赞:
“丰碑立前楹,仰读生遐思。慨然念苏子,毕生能文辞。剩墨逾兼金,书法百世师。……此花与此碑,古本畴能知。惟有题诗处,风景如曩时。”
有说是蒲涧寺大约在民国初年湮没。现在蒲涧仍是林木茂密,也依然有流水成溪,但泉源大减,已无苏东坡900多年前描述的“百尺飞涛泻漏天”的壮观景色,唯有“而今只有花含笑”与今天还吻合。
置身于此,我禁不止想:蒲涧寺废弃的时间并不久,有重建的可能吗?如果重建,擦亮苏东坡这块“金字招牌”,它给白云山带来怎样的影响力?
((3))
苏东坡与广州的因缘还不仅限于游览蒲涧寺。正是此次游览,后来还有苏东坡为广州引入最原始的“自来水”出谋献策的佳话。
苏东坡到贬谪地惠州之后,听说广州发生瘟疫,他分析主要原因是饮水不洁。于是,苏东坡根据自己治理杭州的经验,写信给好友、被排斥谪降广州的太守王古,提议在蒲涧的滴水岩下凿石槽蓄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拼接成管道,顺着地势将泉水分引到城内各个小石槽给居民就近取用,还极力推荐由清正廉洁、热心为民做好事的罗浮山道士邓守安负责此项工程。
苏东坡的建议得到采纳之后,他又给王古写信,建议施工时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塞上绿豆,然后用竹钉封上,这样一旦竹管堵塞,很容易就能查出具体的堵塞部位。
正是苏东坡的建议,使广州居民饮用到来自蒲涧的泉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瘟疫。
苏东坡身为被贬谪的“罪臣”,仍惦记着途经之地广州的百姓,为解百姓之苦贡献自己的智慧,使广州居民在900多年前就喝上“自来水”,令人敬仰。
不过,近年广州市将蒲涧建设成“廉政教育基地”,镌刻了很多“名言警句”,偏偏却寻不到刻有苏东坡所题的诗。
在一处小溪边,刻有“东坡引水”的字样和简介,还特别竖立一尊苏东坡手持竹棍的雕像,看似纪念苏东坡,却会让人误解为苏东坡本人亲自在此处“引水”。这样的设计应该是败笔。
在蒲谷景区入口处特设的显示屏上反复播放廉政教育片,其中说到“东坡引人”,颂扬苏东坡关心百姓疾苦、为民办好事的品质。苏东坡的品质值得纪念毋庸置疑,但硬要涂抹上当今的“政治”色彩,这样建设景区总让人感觉有点怪味。
((4))
苏东坡与白云山有缘,有说是他的后代也与白云山有缘。
在白云山摩星岭附近、山庄旅社后面的“苏家山胜迹”有一“宋朝苏太尉之墓”,说是苏东坡二儿子苏迨之子苏绍箕之墓。苏绍箕也就是位于天河区车陂的“晴川苏公祠”供奉的苏氏先祖。不过,也有学者对苏绍箕作为苏东坡孙子的身份提出质疑。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豪就像星辰一样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心系百姓疾苦、为民谋福祉的好官清官,终究会流芳千古。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
广州人没有忘记苏东坡。白云山的广州碑林大浮雕《白云山历史人物浮雕》上面刻有19位与白云山有关的传说仙人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就有苏东坡。浮雕里的苏东坡头戴学士帽,身穿袍子,手里提着一小篮荔枝。至此,让人自然会想起他在广东留下的最美的诗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