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世界历史

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从清朝状元到近代教授的传奇人生

2024-09-01 01:00:58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新媒体管家

云南历史博物馆_云南历史从古至今_云南历史

话说公元1903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云南朋友圈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来“不点状元”的西南偏荒之地,终于出了一名状元。

消息从京城传来,四方轰动,人们将拓东路上的“聚奎楼”改为“状元楼”,由总督魏光焘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楼上。之后状元公衣锦还乡、登上高楼,感慨万千。他就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

袁嘉谷的一生,留过洋(日本)、做过地方大员(浙江布政使),当过教授(云南大学)。在疾风暴雨的时代变革中,“人各行其心之所安”,远离漩涡,埋头治学,为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从清朝状元到近代教授,古今仅此一人。

云南历史博物馆_云南历史从古至今_云南历史

时光回转到公元2017年9月10日教师节。昆明昙华寺公园袁嘉谷纪念园内,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当日是袁嘉谷诞辰145周年的日子,而此年也是状元公辞世80周年的忌日。袁氏一门百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缅怀先人。

有评论认为,袁家理念与梁启超家族颇为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当年袁嘉谷选择归去来兮,梁启超选择纵横四海。这样的家族,在那个年代,比比皆是。

云南历史_云南历史从古至今_云南历史博物馆

古今唯一人

9月10日上午10点,大雨愈下愈酣,没有一点儿要停的意思。昙华寺公园袁嘉谷纪念园内,地上的积水已有膝盖深,像一片海,包围着袁公的雕像。

袁家后人们一拨接一拨出现,打着伞、挽着裤腿、风尘仆仆、笑容满面。他是哪一房、哪一支、哪一辈?她是谁谁谁的叔叔的弟弟的女儿……人们挤在狭小的走廊里,询问近况、回忆往事、谈笑风生。陆陆续续竟来了100多人,很多互相不认识,老人们逐一介绍。

云南历史从古至今_云南历史博物馆_云南历史

状元公袁嘉谷(1872-1937),生于云南石屏。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考试)王”。31岁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职编修。

不久清廷开“经济(经世济民)特科”,袁嘉谷由尚书魏光焘保荐应试。时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先考策论时事,袁嘉谷将自己平生所学、平日思考的结论,铺陈为文,写了一篇《农商政各有专官论》。全文5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流畅,又是一手王欧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赏识。榜发下来,袁嘉谷名列一等一名俗谓中了状元,这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的事。

在云南,袁嘉谷便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状元了。消息传回来,官民奔走相告,总督魏光焘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于昆明拓东路上的“聚奎楼”上。袁嘉谷亦自京寄回对联刻悬阁上。从此,老百姓管此楼叫作“状元楼”。

高中状元后,袁嘉谷先在清朝京师任学务处副提调,领导教育改革,随后负责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等工作。他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乐歌”等名词,还是当时由袁嘉谷新订的。

1909年,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不久又兼布政使,兴办教育、整理文献典籍。

归去来兮

大约10点20分,雨稍小一些,袁嘉谷纪念园地上的积水更深了。众人簇拥着一对老夫妇走进来。这是91岁的庄体仁、88岁的袁玉芬夫妇。二老均为四川大学的退休教授。袁玉芬是袁嘉谷最小的女儿,也是他众多子女中唯一还在世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说前段时间不小心被电动车撞了,腿脚不方便,但这次纪念活动她“一定要出席”。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灭亡。不少自视为清朝遗老的人自尽以“效忠”,而身为清廷大员的云南状元袁嘉谷却顺应潮流,不行愚忠之举,有人曾诘难他:“张公(袁的岳父张竹轩以自尽效忠清廷)以广文小官而殉清,公身为显宦大员,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岂不自污?” 袁嘉谷回答说:“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后,袁嘉谷自甘寂寞,隐居乡里,埋头著述。

这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士人,一生慎独安守,兢兢业业,顺应时势。而他的云南同乡、华宁人朱家宝,作为前任封疆大吏,数次复辟均出演重要角色,而时势岂是朱家宝能左右,最终只能黯然被抛出政治漩涡。

同时期,作为浙江布政使兼提学使袁嘉谷在疾风暴雨面前,已自觉时代巨变,一个安静的文人,对政治风暴显然力不从心,不如归去,回到云南。

袁嘉谷的这次“归隐”,在其嫡重孙袁天聪那里,有另一番理解。袁天聪说,老祖祖一生的故事很多,这件事是最值得铭记和分享的。清王朝灭亡时,老祖祖刚40岁,寒窗多年得来的功名、仕途一夜尽失。按现在的话来说:下岗了!“我有时在想,他时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大员,说回家就回家了,多半会郁闷一段时间吧?”但那个时候,袁嘉谷写了一首诗:“尚有余生可读书,读残风雨岁将除。梅花报道纯消息,香在诗人旧草庐。”袁天聪说,字里行间没有看到一丝悲观的情绪,读后使人为之一振,对未来充满信心。

回到云南后的袁嘉谷先后担任云南省图书馆长、云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研究,成为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云南近代史中刀枪剑戟横飞的护法、护国、倒唐等等各种“运动”跟他无关。无丝竹之乱耳。也就在这几十年,他写出“卧雪堂文集”,编撰“石屏县志”(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县志之一),潜心“袁氏书法”(袁家书)。

如今,昆明的翠湖、大观楼、西山、黑龙潭等名胜风景区,都留有袁嘉谷的书法墨迹。

云南历史_云南历史博物馆_云南历史从古至今

“滇存,吾存”

9月10日上午11点整,纪念袁嘉谷诞辰145周年的活动正式开始。在主持人的宣布下,后人们向着袁嘉谷的塑像三鞠躬。随后,默哀一分钟。

性格恬淡不等于无忧家国。袁嘉谷的爱国、爱乡是出了名的。他说:“吾中国人也,读中国书,应有以光大中国之作以报中国。云南者,中国之一部也,吾生云南,壮而游,老而归,六十年读云南书,应有以广大云南之作以报云南。”“滇存,吾存。吾存,滇存。凡吾滇人万众一心。”

生活于清末民初,目睹国家积弱积贫之状况,袁嘉谷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来改变社会:“夫一国之兴衰,系于人才之消长;人才之消长,系于教育之明晦”。他表示愿以“衰龄讲学,厚期后起”,培养治国人才。

回到云南后,1922年,云南第一所大学私立东陆大学(即今云南大学前身)成立,次年袁嘉谷应聘担任国文教授。袁嘉谷本属重金聘请对象,但他得知大学经费颇紧,坚辞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直到8年之后(1931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他才开始领薪。

因博学多才,且平易近人,袁嘉谷先生在东陆大学声誉甚高。他每周讲两节国文课,教室设在至公堂,每节课总是座无虚席,除本校学生和一些教师外,还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谷任教十余年,培养了数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乔、浦光宗、张希鲁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随即召集子女,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未脱稿,竟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文化世家

约11点20分,袁氏后人代表、袁嘉谷的直系曾孙袁东致辞。曾任云南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等多个职务的袁东说,袁氏后人有从玉溪、开远赶过来,最远的从安徽赶过来。这说明了家族的团结和向心力。他回顾了袁氏一门耕读传家、书香世家的历史,回顾了袁嘉谷爱国爱乡爱人才的一生。

云南历史从古至今_云南历史_云南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中,云南唯一出了一个袁嘉谷,除了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袁玉芬老人说,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父亲兄弟七人中,除父亲中了经济特元外,另外还有三位叔伯是举人,其他没有中举的叔伯也都通晓诗文,且各有所长。

在袁玉芬眼里,父亲是一个特别亲和的人,对她这个老来得到的小女儿可以用“宠溺”形容。“父亲心疼我小,没让我那么早进书斋。这也变成我现在的一个遗憾,就是没有亲身接受他老人家的系统教育。”她说,“但是父亲的教诲我从不敢忘,就是要爱国、爱乡、爱家、爱民,不要太在意身外之物。我和老伴一辈子教书育人,只知道象牙塔里的事,只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四子五女皆有成

约11点20分,主持人宣布由昙华寺领导致辞。“袁嘉谷先生为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大家之风依然给予我们每一个人真切的引导。”一名相关负责人致辞说。

这个家族,在状元公的光环照耀下、家风熏陶下,走出了许多教授、医生、专家、工程师,在自己的领域里各有所成。

袁嘉谷有两位夫人,张氏和刘氏,共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按占林公之前列好的顺序,这一辈以“丕”字取名。

长子袁丕元(1895-1969),清末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毕业后回到昆明,主要掌管家道。他的妻子,就是滇中名商王炽的长孙女王如璋(玉汝)。

次子袁丕佑,出生于1897年,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1914-1917)毕业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系(1922-1925)学习,后获硕士学位回国。回滇后,到云南大学任过教授;后来做过一段时期的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龙云时期,袁丕佑任省政府秘书长。

1912年3月4日,是袁家大喜的日子,这一天,袁嘉谷的长子袁丕元及次子袁丕佑两人同日完婚。

三子袁丕济,1908年生,亦留学美国。他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回昆后,龙云时期任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委员。

四子袁丕厘,出生于1924年,在昆明中法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学航空摄影专业学习。回国后,先后在昆明五华学院、西南空司某部队云南军区航空站、水电14局、贵金属研究所工作,任高级工程师。

袁嘉谷的五个女儿,都受过教育。袁玉芬介绍,二姐、四姐和自己,都是教师。二姐静芬,毕业于昆华女子师范学校,后来在女中教书,解放后任14中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袁嘉谷的家庭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从袁嘉谷的子辈、孙辈看,与袁家联姻的,绝大部分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除了王炽的长孙女外,有当时云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邦翰的妹妹,赵藩的儿子,考试院长周钟岳的儿子,云大校长华秀升的女儿,熊庆来的儿子等等。

孙辈多人成“高工”

9月10日11点40分左右,主持人宣布,由袁玉芬老人宣读远在北京、未能到场的袁嘉谷嫡重孙袁天聪的纪念词:老祖祖归去来兮,如何做到孑然一身、与时俱进呢?一方面与老祖祖的学识、眼界分不开,另一方面,“这些年我愈来愈发现,这样的品格源于家庭的传承。”

他将袁氏德洋公1888年撰写的家训,整理为易于记忆的短文,抄写如下:“所望后代子孙,持家立志,安分守己,上报祖宗之恩,下对亲邻之望;以勤俭自好,以耕读为本,吾生平做人忠厚、孝敬先辈,吾子孙起永远遵守之。”

袁天聪认为,正是德洋公等先辈们平实、谦卑、以身作则的生活,一点一滴,耳濡目染,塑造了袁嘉谷对生活乐观、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我们是袁氏后裔,身体里也同样流淌这祖先的血脉,我们要记住家训,做一个谦卑、爱国、对社会有益的人。”

身为高级工程师的袁天聪,参加过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总公司的建设、发展全过程。 袁天聪已定居北京,不过他的儿子袁谊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化工系。从父亲袁绩棠到儿子袁谊,袁天聪先生一家三代都在从事化工行业的工作。

袁绩棠和兄弟袁绩琦、袁绩康,是袁家孙辈中的三位高级工程师。

接近中午12点,昙华寺上空的雨停了,纪念活动也接近尾声。袁家族人们聚餐、合影。一张照片,几代人同框,框进了一个家族百年的沧桑和历史。而这个家族“清白做人”、爱家爱国的风骨,将继续。

云南历史从古至今_云南历史博物馆_云南历史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