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大型纯文学刊物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顶端号、360个人图书馆八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王长顺
长按二维码
在优美的音乐中浏览
《
》
2023年第三期电子版
我一直以为,爱读书、读好书,从书中读懂作者,读懂主要人物,并读出自我,是读书较高的境界。最近,读董传军撰写的《麦者》一书,我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
“麦者”何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茹振刚也。他是中国小麦育种界的“袁隆平”,中国杂交小麦的“歌德巴赫猜想”,中国版的“麦田守望者”。20世纪90年代末,我从部队转业后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部门任职,就闻听过茹振刚的大名,但因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与他相识相见。
时间如流,光阴似箭,人生忽而花甲,2019年6月我退出了轰轰烈烈的职场,一时间成了一个“闲人”,除了买菜做饭就是读书写作,可谓清闲自在。2023年初,单位发了一张百元购书卡,我到新华书店寻觅了半天,最终选择了《麦者》。我选《麦者》的原因有三:一是书的价格恰好在百元之内,二是书的作者是辉县老乡,三是想在书中与“英雄”对话,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购买之后是阅读。你还别说,当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读完了全书之后,还真有一种酣畅淋漓、十分过瘾的感觉。因为我不但读懂了“麦者”,同时也从“麦者”身上,似乎找到青春岁月自己快速奔跑的影子。
先说我与“麦者”相同之处。首先,年龄相当。“麦者”出生于1958,笔者出生于1959。其次,家乡背景基本相同。“麦者”家门前有座王屋山,笔者家门前有座太行山;“麦者”姊妹六个排行老五,笔者姊妹五个排行老二。再次,同年当兵、同一天入伍、同一年考大学,又都是到达部队后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再说不同。我俩虽都是1978年12月22日那天从家乡出发,坐闷罐车赶往部队军营的,但“麦者”到了内蒙古,笔者到了辽宁。那年我俩同时参加的高考,“麦者”考上的是河南省中牟农牧学校,我考上的是豫北一所师范学校。让人唏嘘是,在对待一个刚入伍的“考生”是退是留的同一问题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和两种做法。
“麦者”部队的团政委亲自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他的手中,并以团党委的名义发函给学校,介绍他在部队学习训练情况,并派车送他到火车站,让他十分高兴顺利地登上了返乡、返校的列车。这种有人情味的关怀,阅后让我流泪。正是部队这种有人情味的关怀,不经意间让我们国家多了一名顶级小麦育种专家。在此,请允许我以“兵”的身份,向那位团政委行一个庄严的军礼。
与“麦者”遇到的人情关怀相对应,我遇到的则是略显“冰冷”的谈话和中规中矩的拒绝。父亲将我的录取通知书,通过挂号信邮寄给了师政治部直工科,新兵教导队的教导员找我谈话,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按照部队的规定你不能回家乡上学,如果让你回去的话,等于我们没有完成当年的征兵任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心里尽管感到十分委屈,也只能默默接受,重新从零开始。
值得欣慰的是,从教导队分到战斗部队后,我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终于在1981年春天考上一所军校,在完成相关的学业后顺利入党提干。人生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道路。我当年虽然被部队“挽留”失去当教师的机会,却又幸运地成为部队这所大学校的一名干部——这也许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所在吧。
在部队提干后,我后来的发展还算顺风顺水,先是被选调到团政治处帮助工作,后又正式调到师机关担任了训练参谋。因工作表现突出,我多次受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不断进步,我早已看淡了入伍之初的“阴差阳错”。只是偶尔有知情者说起,才流露出些许淡淡的忧伤,有时也禁不住“幻想”一下回去上学后的“另一种人生”。一口气读完了《麦者》,我跟着作者董传军的笔触,追逐着茹振刚的回乡求学之路和后来的科学研究之路,我像一个悄然进入桃花源的旅者,尽情地欣赏着园中风景,心情是紧张而又愉快的。当我终于阅读完最后一页,不禁掩卷沉思许久、许久。我在敬佩茹振刚科学研究成果丰厚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人生奋斗精神的深深钦佩与敬意。
我与茹振刚虽从未谋面,但自我感觉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我个人认为,茹振刚后来之所以成功,与济源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有着一段当兵的历史密不可分。我在太行山的怀抱里长大,茹振刚在王屋山的怀抱里成人,走出大山的怀抱后再来回望自己的家乡,我觉得山里人与平原人相比,有一种百折不挠勇敢奋斗的“痴情”与“韧劲”。这种“痴情”与“韧劲”,用我们辉县老家的话来说就是:“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同样的道理,生命有了一段当兵的历史,你不但具备了不怕任何困难一往无前的胆识,同时也有了“心细如麻”的精细。
“痴情”与“韧劲”,胆识与精细,都是每一位科技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正如茹振刚的恩师所讲的那样:“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到底,一个好的小麦品种往往是熬出来的。”难怪茹振刚晚年回忆起当年短暂的军营生活,依然这样感慨:“虽然我在部队仅仅生活了36天,但却让我受益终生,永生难忘。当我在科研中遇到瓶颈,失去信心的时候,一想到那短暂的军旅生涯,就会勇气倍增,增添坚持下去的信心。”茹振刚以麦为本、以麦为缘、以麦为魂、以麦为狂,38年坚守麦田,呕心沥血培育推广20余个小麦新品种,可以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山里人的“痴情”与“韧劲”,以及当兵人的胆识与精细。
著名作家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作者董传军没有刻意回避曾经的犹豫和动摇,但更多是描绘他在掐灭了动摇的苗头后的作为和奋斗。拿我自己来说吧。当年部队没批准我回去上学,我也曾犹豫彷徨。从新兵教导队分到部队后,听说1979年之后不再从士兵直接提干的消息,我也曾情绪涌波动感到悲观失望。通过部队战友的及时开导和帮助,我才重新振作重新奋起,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辉煌的结果,而忽视了辉煌结果后面所隐含的艰辛过程;好多人也只想得到辉煌的结果而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是本末倒置,十分不对的。《麦者》一书真实记录了茹振刚探索小麦世界奥秘的艰难历程,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辛苦的努力和劳动。
有人说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在祖国需要时我们正年轻。就这一点来说,我和茹振刚是幸运的,赶上了为国家、为人民展示自己才华的好的时代。我在部队以及转业地方后所取得的成绩,尽管不能与茹振刚相比,但也与时俱进奋斗精神是相同的、一致的。茹振刚研究小麦,经常为小麦“把脉”;我军校毕业后成为空军航空兵部队的机械师,经常为战鹰“把脉”。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站在梯架上协助飞行员起动发动机的情形,在我的指挥示意下,当我所维护的战鹰,呼啸着从起飞线滑出冲向蓝天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生自豪顷刻从心底油然而生。作为战鹰的保姆,我深知飞机零件与飞机整体的关系,一个人就像飞机上的螺丝钉,只有将自己与国家这架大机器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革命队伍里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你是环卫工人,平凡的工作中也透着伟大,艰苦的劳动中也透着光荣。
一朝穿军装,终生是军人。尽管我现在已经退休,但初心不改,“兵”心依旧。在今后岁月里,我要与时俱进努力读书,并继续用手中的笔去讴歌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普通劳动者的幸福生活,让生命在夕阳里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麦者: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刚,中国小麦育种界的袁隆平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大型纯文学刊物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顶端号、360个人图书馆八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王长顺
长按二维码
在优美的音乐中浏览
《
》
2023年第三期电子版
我一直以为,爱读书、读好书,从书中读懂作者,读懂主要人物,并读出自我,是读书较高的境界。最近,读董传军撰写的《麦者》一书,我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
“麦者”何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茹振刚也。他是中国小麦育种界的“袁隆平”,中国杂交小麦的“歌德巴赫猜想”,中国版的“麦田守望者”。20世纪90年代末,我从部队转业后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部门任职,就闻听过茹振刚的大名,但因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与他相识相见。
时间如流,光阴似箭,人生忽而花甲,2019年6月我退出了轰轰烈烈的职场,一时间成了一个“闲人”,除了买菜做饭就是读书写作,可谓清闲自在。2023年初,单位发了一张百元购书卡,我到新华书店寻觅了半天,最终选择了《麦者》。我选《麦者》的原因有三:一是书的价格恰好在百元之内,二是书的作者是辉县老乡,三是想在书中与“英雄”对话,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购买之后是阅读。你还别说,当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读完了全书之后,还真有一种酣畅淋漓、十分过瘾的感觉。因为我不但读懂了“麦者”,同时也从“麦者”身上,似乎找到青春岁月自己快速奔跑的影子。
先说我与“麦者”相同之处。首先,年龄相当。“麦者”出生于1958,笔者出生于1959。其次,家乡背景基本相同。“麦者”家门前有座王屋山,笔者家门前有座太行山;“麦者”姊妹六个排行老五,笔者姊妹五个排行老二。再次,同年当兵、同一天入伍、同一年考大学,又都是到达部队后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再说不同。我俩虽都是1978年12月22日那天从家乡出发,坐闷罐车赶往部队军营的,但“麦者”到了内蒙古,笔者到了辽宁。那年我俩同时参加的高考,“麦者”考上的是河南省中牟农牧学校,我考上的是豫北一所师范学校。让人唏嘘是,在对待一个刚入伍的“考生”是退是留的同一问题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和两种做法。
“麦者”部队的团政委亲自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他的手中,并以团党委的名义发函给学校,介绍他在部队学习训练情况,并派车送他到火车站,让他十分高兴顺利地登上了返乡、返校的列车。这种有人情味的关怀,阅后让我流泪。正是部队这种有人情味的关怀,不经意间让我们国家多了一名顶级小麦育种专家。在此,请允许我以“兵”的身份,向那位团政委行一个庄严的军礼。
与“麦者”遇到的人情关怀相对应,我遇到的则是略显“冰冷”的谈话和中规中矩的拒绝。父亲将我的录取通知书,通过挂号信邮寄给了师政治部直工科,新兵教导队的教导员找我谈话,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按照部队的规定你不能回家乡上学,如果让你回去的话,等于我们没有完成当年的征兵任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心里尽管感到十分委屈,也只能默默接受,重新从零开始。
值得欣慰的是,从教导队分到战斗部队后,我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终于在1981年春天考上一所军校,在完成相关的学业后顺利入党提干。人生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道路。我当年虽然被部队“挽留”失去当教师的机会,却又幸运地成为部队这所大学校的一名干部——这也许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所在吧。
在部队提干后,我后来的发展还算顺风顺水,先是被选调到团政治处帮助工作,后又正式调到师机关担任了训练参谋。因工作表现突出,我多次受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不断进步,我早已看淡了入伍之初的“阴差阳错”。只是偶尔有知情者说起,才流露出些许淡淡的忧伤,有时也禁不住“幻想”一下回去上学后的“另一种人生”。一口气读完了《麦者》,我跟着作者董传军的笔触,追逐着茹振刚的回乡求学之路和后来的科学研究之路,我像一个悄然进入桃花源的旅者,尽情地欣赏着园中风景,心情是紧张而又愉快的。当我终于阅读完最后一页,不禁掩卷沉思许久、许久。我在敬佩茹振刚科学研究成果丰厚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人生奋斗精神的深深钦佩与敬意。
我与茹振刚虽从未谋面,但自我感觉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我个人认为,茹振刚后来之所以成功,与济源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有着一段当兵的历史密不可分。我在太行山的怀抱里长大,茹振刚在王屋山的怀抱里成人,走出大山的怀抱后再来回望自己的家乡,我觉得山里人与平原人相比,有一种百折不挠勇敢奋斗的“痴情”与“韧劲”。这种“痴情”与“韧劲”,用我们辉县老家的话来说就是:“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同样的道理,生命有了一段当兵的历史,你不但具备了不怕任何困难一往无前的胆识,同时也有了“心细如麻”的精细。
“痴情”与“韧劲”,胆识与精细,都是每一位科技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正如茹振刚的恩师所讲的那样:“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到底,一个好的小麦品种往往是熬出来的。”难怪茹振刚晚年回忆起当年短暂的军营生活,依然这样感慨:“虽然我在部队仅仅生活了36天,但却让我受益终生,永生难忘。当我在科研中遇到瓶颈,失去信心的时候,一想到那短暂的军旅生涯,就会勇气倍增,增添坚持下去的信心。”茹振刚以麦为本、以麦为缘、以麦为魂、以麦为狂,38年坚守麦田,呕心沥血培育推广20余个小麦新品种,可以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山里人的“痴情”与“韧劲”,以及当兵人的胆识与精细。
著名作家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作者董传军没有刻意回避曾经的犹豫和动摇,但更多是描绘他在掐灭了动摇的苗头后的作为和奋斗。拿我自己来说吧。当年部队没批准我回去上学,我也曾犹豫彷徨。从新兵教导队分到部队后,听说1979年之后不再从士兵直接提干的消息,我也曾情绪涌波动感到悲观失望。通过部队战友的及时开导和帮助,我才重新振作重新奋起,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辉煌的结果,而忽视了辉煌结果后面所隐含的艰辛过程;好多人也只想得到辉煌的结果而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是本末倒置,十分不对的。《麦者》一书真实记录了茹振刚探索小麦世界奥秘的艰难历程,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辛苦的努力和劳动。
有人说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在祖国需要时我们正年轻。就这一点来说,我和茹振刚是幸运的,赶上了为国家、为人民展示自己才华的好的时代。我在部队以及转业地方后所取得的成绩,尽管不能与茹振刚相比,但也与时俱进奋斗精神是相同的、一致的。茹振刚研究小麦,经常为小麦“把脉”;我军校毕业后成为空军航空兵部队的机械师,经常为战鹰“把脉”。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站在梯架上协助飞行员起动发动机的情形,在我的指挥示意下,当我所维护的战鹰,呼啸着从起飞线滑出冲向蓝天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生自豪顷刻从心底油然而生。作为战鹰的保姆,我深知飞机零件与飞机整体的关系,一个人就像飞机上的螺丝钉,只有将自己与国家这架大机器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革命队伍里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你是环卫工人,平凡的工作中也透着伟大,艰苦的劳动中也透着光荣。
一朝穿军装,终生是军人。尽管我现在已经退休,但初心不改,“兵”心依旧。在今后岁月里,我要与时俱进努力读书,并继续用手中的笔去讴歌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普通劳动者的幸福生活,让生命在夕阳里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