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4-07-18 07:46:24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马洪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近日,习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为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作出整体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表明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决态度。习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方法原则、价值取向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人民情怀。

  习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改革是要有原则和立场的,中国领导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就是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妥善处理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改革开放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放置在历史演进、社会活动中思考,充分肯定人的生产劳动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政党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始终走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同其他政党不同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时就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有实践活动均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动因。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

  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立场问题是一个政党的根本问题,关系到这个政党的性质和基本属性。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党的初心使命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要一直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做到初心不改,使命如磐,原因在于我们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这就确保了我们党永不变质、变色、变味。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发展的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改革“为了谁”的问题。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的目的。中国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全面发展的迫切追求。改革必然要触动各方面利益,必然要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只要我们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一系列改革举措,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习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改革的主角。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社会变革和实践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改革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凝结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人民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找到正确的破题方向,需要我们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从群众中寻找改革的突破口、破题的发力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计划、政策规划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要充分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改革的各项举措要契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度、满意度。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凝聚共识。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往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会转化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巨大力量。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曾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列宁认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力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才可以得到释放和发挥。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如果没有中国人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不会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等等。人民是现实社会的直接接触者、基层实践的主要参与者,是最了解现实情况的群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社情民意紧密结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习指出,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的论述,深刻回答了“改革为了谁、改革谁受益”的问题,体现了中国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

  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束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破的难题。我们必须下大气力破解根深蒂固的难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近年来,教育部门持续聚焦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卫生部门多措并举打通百姓就医堵点、痛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启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出台20条相关举措。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底线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9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因而必然面临困难挑战。改革不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愿望和要求,而是要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只有分配更公平,老百姓的钱袋子才能更鼓。截至2024年1月,全国18个省份最低工资标准已迈过2000元大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2023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实现了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满意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只有人民满意,群众才会滋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顽瘴痼疾,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变化、收入的增加、生活的进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2023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59万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愿望。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三要利用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群众利益表达、矛盾调解、维护稳定、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尽最大努力充分调动群众支持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激发人们的改革热情。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性研究”(52WT2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