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中国历史

宝山:承载上海百年文化,见证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2024-09-03 01:00:26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宝山作为上海的北大门,有着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教育、百年军事的“五个百年”文化,承载着上海近现代发展的缩影。长江与黄浦江汇流于吴淞口入海,宝山成为上海“海上门户”驰名中外。鸦片战争,吴淞失守,长江门户洞开,清廷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辛亥革命,吴淞军警易帜反清,对上海全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近百年来,列强对我国的历次侵略战争,不管战场在于何方,敌人都往往以军舰封锁吴淞,对我国施加压力,风云变幻使宝山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窗口。1876年,中国第一条商业运行铁路在吴淞诞生;1898年和1920年吴淞两次开埠,进一步加强了宝山与上海市中心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以铁路、纺织为主体的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同济医工学校(今同济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吴淞政治大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等先后在吴淞创办或迁入吴淞办学,使宝山成为与北大、清华遥相呼应的南北两个大学园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宝山一直是进步力量与反动统治反复较量的前哨阵地,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鲜血甚至是生命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

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

1978年12月23日,宝钢高炉工地打下第一根钢管桩

从打响“解放上海第一枪”,到宝钢打下“改革开放第一桩”,再到宝山建立上海第一个城乡一体的改革试点区,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宝山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巨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宝山人民在中共宝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谱写宝山发展的新篇章,不断开创宝山发展的新局面,正在朝着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宏伟目标迈进。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宝山百年开埠的历史启迪。

开埠,即开辟为商埠,设立外贸口岸。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上海,上海在被动开放中开辟为商埠。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掠夺财富,迫使上海在饱受屈辱中畸形发展。

其实,早在上海开埠之前,上海已经建立了颇为发达的经济网络,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沿海港口城市。开埠之后,上海在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吴淞两次自主开埠的经过

上海开埠后,地处上海北翼、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吴淞口,成为海内外商船进出上海及长江沿线的主要通道和锚泊转运地,宝山吴淞镇地位也日显突出。黄浦江因泥沙日积月累的沉积而渐渐淤浅,致使外海来船不能顺利驶抵上海市中心区,只得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用驳船驳运减载后乘潮涨时进出黄浦江。

针对航道淤浅的极大不便,1860年起,英、美、法等国公使多次向清政府提出疏浚黄浦江水道的要求,均被婉言拒绝。然而,帝国主义对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扩张掠夺之心与日俱增,它们“内”则要求大举扩大在上海的租界范围;“外”则妄想将吴淞也包括于租界以内,或把吴淞辟为新的租界。

面对列强在上海开埠设租界、侵主权、攫取巨额经济利益,以及要求更多地开放通商口岸的严峻局势,清政府也试图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由此,一批有识之士在处于争夺之间、地理位置重要的吴淞,探索在全国率先自主开埠,自营商港业务,以摆脱列强的欺凌与压榨。

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_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历史

为防止列强强占吴淞,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清政府,请求把吴淞自动辟为商埠。清政府准奏,规定在规划地域内筑路、设铺,作为中外公开商埠。1898年9月26日,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正式成立,标志着吴淞对外自开商埠的起步。工程总局的督办由苏松太道蔡钧兼任;后又成立“清查滩地局”,委任候补知府许宝书主办此事,并确定由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勘定地界。

随后,制定公布了《吴淞开埠租界买地亩章程》。章程的第一款,开宗明义地提出“吴松系自行通商开埠,与条约所载口岸情形不同,只准各国洋商在划定界内租地,错杂而居。其界外之地,仍不准洋商租用,以示限制。”在进行了测量马路基址、征地等的两年间,先后建成了外马路(今淞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上元路(今塘后路)、常熟路(今水产路)、新宁路(今塘后支路)、民康路、镇海路(今东浦路)、中兴路(今北兴路)等9条道路。又在蕰藻浜上建起了吴淞大桥,桥长50多丈,宽6丈,贯通了南北交通。当年,在吴淞口进出的外国商船有8361艘、计1078万吨位。

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

1991年 吴淞大桥

正当吴淞开埠渐次向前推进之际,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列强多年梦想开浚黄浦江河道、畅通进沪航路的欲望成为现实。原先准备向吴淞转移商贸企业停止,以致吴淞埠工、升科、会丈等局先后被撤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吴淞第一次开埠被迫中止。

现在看来,吴淞第一次开埠,是清政府在民族危机中所采取的一项希图“自救、自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当时在国内是第一家。有效抵制了外国列强对吴淞的侵犯霸占,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利益。吴淞开埠虽未成功,但在自开商埠方面作出的开创性尝试,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初期,随着上海租界扩张的初步完成,上海城市的版图扩大,上海市中心日益兴旺起来,然而外洋商船必经的吴淞却黯然无光,亟待通过开放开发与之协调。第一,兴筑吴淞港,“面积纵横数十里”,则“淞沪合一,势所必要”,吴淞应有所准备;第二,上海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吴淞如不图计划,则恐上海“拓界容民,人不我待”,即会扩张到吴淞。在这些思想的交互影响下,1920年11月,吴淞重开商埠,著名实业家张謇担任督办。张謇制定提出了《吴淞开埠计划概略》,即吴淞城市规划,开始了吴淞开放开发的新一轮尝试。

吴淞商埠启动规划建设一两年后,从吴淞镇西市沿蕰藻浜、泗塘东北河一带,不少工厂新设、投产,南北杂货店、洋广货铺、米店、戏院等新增了百余家,新建了石库门建筑数百幢,商埠规划建设由此带来了新气象。然而,由于当时政府无能及财政拮据,加上内外环境的变化,吴淞第二次开埠再次陷入困境。特别是1924年9月3日爆发的“齐卢之战”,吴淞遭到纵火抢劫,全镇的精华部分被付之一炬。据史料记载,约有3000多间商铺被烧毁。1925年1月,张謇辞去吴淞商埠督办职务,实际也就宣告了吴淞商埠的半途废止。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_上海历史_上海永康路历史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三个多月前,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三个月后,总书记又实地了解张謇的事迹。

张謇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总书记为何如此关注?他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张謇(1853-1926),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祖上几代都是以农商为生。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张謇从小被送入私塾学习,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正是在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中沉痛写到:“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办厂”在当时更是新鲜事。但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他这样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的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于此。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今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他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

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_上海历史

看过张謇的故事就会发现,他正是这方面的榜样。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

南通博物苑陈列馆,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份份档案、一幅幅图片,陈列展示了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史迹。张謇倡导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1903年,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1905年,张謇还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隶属通州师范学校。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_上海历史

张謇与宝山有着历史渊源,他于1906年出任吴淞中国公学董事长,并于1912年在宝山成功推动创办了吴淞水产学校,开启了中国水产教育的新纪元。面对清朝末年沙俄、德、日等国对我国沿海侵渔猖獗的状况,愤于“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张謇明确指出:“渔业者,海线之标识也”,力主推进实业报国、教育救国,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向清廷商部奏议创办水产学校,以“护渔权,张海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謇与樊时勋、郭淑霞在吴淞炮台湾创办了渔业学校,设在吴淞炮台湾海军公所。民国元年(1912年),张謇经黄炎培襄助,由张镠在吴淞炮台湾创办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又称“吴淞水产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水产教育机构,也就是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一座城市引领一段风云,映照一个时代的变迁。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开放的每一次历史进程,都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舞台上,上海就是从昔日的被动开放饱受屈辱,到如今的主动开放充满自信的历史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展巨变的历史,生动地向世人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主动权的中国人民,才能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在2020年11月12日于上海举行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寄望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一以贯之对改革开放精神的坚持,一以贯之对“创新”和“人民”信念的坚守,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共产党人勇立潮头、迎难而上的胸襟和气魄。在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回顾和弘扬先辈们百年前在吴淞两次开埠的生动实践,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全面贯彻落实好市委对宝山发展的新定位,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吴淞开埠计划概略》: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启示

张謇重开吴淞商埠的尝试,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张謇既有开发建设地方和开拓工商业的实际经验,又出过洋,具有贯通中西的学识和视野,因此他与第一次自开商埠时的晚清政府官员不同,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吴淞开埠计划概略》,既有城市理论又有实际步骤,体现出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就今天来说,仍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_上海历史

一是主张城市开发宜平地起造,统筹规划的思想。张謇认为,前清吴淞开埠,“埠政仅筑数条而止,盖误于无全盘计划。而先枝节筑路,致地价骤变,徒供地贩投机,转使商民裹足……”,将吴淞开埠事先没有做好全盘规划,归为失败的原因之一。张謇认为,吴淞开埠第一要义是要有全盘规划。他指定的规划中,对于吴淞开发制定了切实的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测绘精密地形,将全部道路、河渠位置,预为规定;第二步,考证各国建设商埠成规,拟为分区建设制度;第三步,以所拟分区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认为妥善,然后实行。由此可以看出,张謇十分重视开发的整体规划,认为规划制度要建立在对地形的精密勘测,对各国经验进行借鉴,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之上。

对于城市的开发,有旧市改造与平地起造。张謇认为,平地起造优于旧市改造。旧市改造有四方面的困难:其一,拆毁已成之物,必遭物主之反对抗拒;其二,旧市地值,难定标准,以贩地为生涯者,往往抬高地价,妨碍新计划之施行;其三,旧市非无坚固之房屋,依计划在所必移,论事实难以拆毁;其四,毁旧营新,于时间经济均有无穷之困难。相比而言,平地起造则无此困难。他主张,应实行新地开发,并指出美国的华盛顿即为平地起造,用费省而成功易,现已成为世界繁华之市。故而,吴淞规划“宜建新,不宜改旧”,“全市规划,通盘筹计,先立基础,次第实行。成功纵有迟速,建设必就范围”。“区域之计划,关系最为重要。拟俟详细画图编制完竣,再经市政专家品评”。这些充分表明张謇在新地开发,全盘规划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张謇在规划中很重视科学论证,在他设计的《组织章程》中,明确提出聘请各国专门学家为顾问,便于咨询。

二是城市分区规划的思想。

(1)城市规划先确定城市范围的思想。确定吴淞埠界向西南北三方推展,南至沈家港、葛家嘴、虬江,西接宝山南北县道,东至黄浦江,北以宝山东西县道、马路塘米淘港为界,包括宝山城、吴淞、殷行、江湾、彭浦、大场、刘行、杨行八市乡,计面积五十余方里。

(2)从交通、经济的角度出发确定市中心的思想。张謇认为,“根本计划,在于全区域内预定重心,大约宜在虬江、蕰藻河之间”,他选定此地为市中心,将交通运输的便利以及平地适宜开发作为主要依据,称其地“前临深水”,“中贯铁路”,“其后从上海靶子场起筑一直路至吴淞,不过九英里”,“既极水陆运输之利,可收平地创造之功”,体现出其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的经济思想。

(3)构筑城市主、干道体系,依所处区域不同而进行相应设计的道路规划思想。张謇将城市街道定为长方格形,南北长而东西短。就中分为六区,各区立一中点,各中点以斜路互联。将斜路分为三种,凡各中点互联之斜路及电车经由之道,宽各十丈,市区工业区为六七丈,住宅区宽四五丈,全部干道四百四十余华里,支路六百二十余里。道路规划以各区中点连线为主干道,构筑网状道路系统,并以道路用途不同而对其具体宽度加以界定。

(4)城市划分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区、劳务区的分区思想。张謇认为,各区的规划宜因地制宜,蕰藻、泗塘两岸为天然之工业区域,其附近各中点公园之地即为住宅区域,自同济以北则为教育区域,中小学校则不限一隅,散布于住宅区域,以西隅为劳工区域。除了对于各区因地制宜的规划外,他还从居民便利与生活舒适的角度出发,对于公用事业的分布也作了安排,将市政、司法、警察等设于繁华地带,而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设于住宅区域,并在各区中点、主干道交叉之三角地带都分置公园、菜市等,使各区居民十分钟内可以到达。

从张謇的具体规划可看出,他制定的规划蓝图已经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将公用事业的设置置于城市规划中,并以居民的便利为目的,设置城市公共空间,这种规划相对于中国传统都市规划忽视公共空间设置的思想,带有西方城市的影响。正如他在规划计划中动辄以西方城市(如华盛顿等)为例说明,西方城市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对于有留洋经历的张謇来说触动极大。更为突出的是,张謇谈到在具体操作上,可建立一试点区,“兴一模范市街,为全市建筑之圭臬”,具体做法为:“拟择适宜之区,依法收地约一万亩。留一千亩为居所、大公园以及运动场、演讲堂、公共事业之用;以二千亩辟街道;其余七千亩为市有公产,由市划分地段,招商承租。在此模范市界址以内,筑路之费归租商负担,水电事业也归租商自筹”。通过建立试点区,以为其他各区之表率进行建设。就土地开发模式而言,采用政府招标的方式由商人开发经营,这与传统的由政府主办的模式相比,已经将商业运作方式引入土地规划,土地管理思想已有了近代化的转变。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吸收了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及理论,谈到振兴吴淞时,他认为:“淞沪相隔不足九英里,汽车电车,顷刻可达。例以伦敦、曼彻斯特,纽约、旧金山……各埠”。在进行旧城改造与平地起造的比较时,也借鉴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国外的理论与实践是其思想的重要来源。在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已开始进入近代化,但总体上还处于落后割裂状态(很多大都市为租界所割裂),并基本没有整体的城市规划的情况下,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开创性地描绘出了中小城市的发展蓝图,为中国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近代化的样板。他的城市规划思想具体而先进,既是近代城市化的要求,又是西方理论影响的产物。但当时政府腐败,战乱不断,财政匮乏,直接导致第二次吴淞开埠的失败。张謇卓越的城市规划思想也最终付诸流水,但在上海近代的城市土地管理思想发展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上海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_上海永康路历史

上海永康路历史_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_上海历史

为弘扬先辈们面对当年国力日衰、列强入侵而奋起探索强国富民之路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敢为人先、奋力开拓的创新创业精神,2002年夏,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在吴淞街道新建了“吴淞开埠纪念广场",并勒石著文,以缅怀前贤,激励后人!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