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作者是段峰云,天津南开大学毕业,经济学教授,阜平人。小编有幸获赠此书,现将有意思的章节转发如下,个别有删改。由于段老师退休暂时无法联系,所以未经授权发布。但相信段老师不会介意。都是为阜平发展做共享~~
你所不知道的阜平历史 之
道教发源地之一阜平神仙山
神仙山(古北岳、大茂山)是道教圣地中国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公元前1 26年一前1 44年),道教的第一部经书或者说教义《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说的《太平经》就在这里问世。
PS.东岳泰山洞、西岳华山洞、中岳嵩山洞、南岳衡山洞、北岳常山洞(就是现在的大台金龙洞)为神仙所居,乃道教著名名山洞府,仙真圣地。
图为金龙洞前门
顾名思义,这些洞皆指山中颇有影响的洞穴,传为神仙或早期道家、道教人物修炼之所。因颁诏册封五岳时为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为避先祖汉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山为常山,所以称北岳常山,而不称恒山。《恒岳志》:“北岳恒山。天涯、崆洞二山为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虺昆虫等属。
北岳恒山(常山)从汉代到宋朝属于曲阳管辖,山顶有北岳观,县城有北岳庙。金明昌四年,把行唐的北镇和曲阳之西北境划分出来设置了阜平县,由此,山、庙分离,北岳庙在曲阳,山(北岳恒山)洞(金龙洞)却在阜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县,后来古北岳就被人称为”大茂山“、”神仙山“。
《大清一统志》载:“大茂山,在阜平县东北七十里,接曲阳县界。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山……”《宗教词典》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明定山西浑源县之玄武山为恒山,清开始祀北岳于浑源,此后曲阳之恒山通称大茂山”。
在那个民不聊生、官宦贪腐的年代,一个叫于吉的人,在神仙山金龙洞(旧称总真观)利用洞中汹涌奔流的神泉水,洗、喝、吃、练。就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他得到《太平清领书》,并按照该书指教进一步修练。结果练成道人。
PS.传说金龙洞为仙洞神仙居住过的洞府
东汉灵帝时,张角(河北巨鹿人)得到《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他以《太平经》为教义组织太平道,聚徒学教。这标志着道教的产生,并帅道徒揭竿而起,发动了有名的黄巾起义。自此道教就与神仙山联系在一起了。
金龙洞,在东汉时期属曲阳县管辖,当时叫泉上。这个理由,可以在唐朝太子李贤为《后汉书》作的注释和阜平旧县志以及金龙洞的碑刻中找到答案。这足以说明,道教的发源地就在神仙山。
《太平清领书》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义和方术,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这本《太平清领书》是“于吉(干吉)得于曲阳泉水上”。
于吉为什么在神仙山得到《太平清领书》呢?
众所周知,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的思想和理论治理国家。
特别是汉武帝时代,国家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而到了东汉末年时,却是政局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乱。
一些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许多好的建议和治国良方朝廷不听、不采纳。有识之士广而不用,无奈之下这些人到神仙山隐居。也就是说,他们跑到北岳恒山修行练功、著书立说。
有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研究和寻找治国良方;有的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寻找治国良策。还有的以道家学说中的一些巫术、斜语加以引伸、放大,写出很容易被平民百性接受的《太平清领书》专著,并很快流传开来。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就是以此为思想基础的。虽说起义最后失败,但它起到动摇帝王统治的作用。至于说该书的作者是谁,目前无可考证。但陈希夷在希夷洞写的有关道教的书现在仍是教本是有据可查的。
为什么好多名人都来神仙山呢
为什么有些有识之士和后来的名道茅盈(茅山派的始祖)、葛洪、陈希夷、张果老、干吉、张三丰(查看本号以前信息)等到神仙山修道、炼丹,而不到其它名山去呢?石厚寺山上的石刻给了答案。
众多传说和故事告诉人们,神仙山不仅幽雅而且有仙气,为此葛洪写了一部《神仙传》。但更主要的是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天然住处。整座神仙山,有几十个天然洞,多数洞内有清澈的泉水供人饮用。仅我考察过的就有十五处之多,且都是容纳上百人到千人不等的洞。这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它们称之为“洞天福地”。洞天就是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上;福地是指得福之地。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神仙山,是第五洞天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神仙山,是第五洞天,名日总玄洞天,主持是郑子真。唐太宗时期,祭祀北岳恒山神时祭文称“北岳神仙之所往还”。由此不难看出,神仙山在中国道教中的洞天福地的地位是如此的显赫。
金龙洞口曾经有道观,道观的遗址、残碑仍然存在。千亩台旧称北岳台,中部有道观即老君庙,存在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现在有残碑《通都重修□□》(□代表已遗失)存在。碑文上写道:“盖谓大茂山前有一古刹玄都观一座……”
舜帝命令修建北岳庙或北岳祠,实际就是北岳观。
葛洪著的《枕中记》所记北岳观和郦道元所说的上下庙是一致的。道教《福地记》载,太元之泉上建龙泉观,观东有果老岭,观北峰顶穴(指奶奶尖)有琴棋台,在琴棋台下,东北有向云堂(在唐县)、观的北面有得真洞(石城院),西边白龙洞、青龙洞(石厚寺),再西是金龙洞(在大台乡)。(以上均以千亩台上的玄都观为基点而言——作者注)
茅山道士祖师爷茅盈也在阜平修道
道教派的祖师爷茅盈,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 28年)出家到北岳恒山(神仙山)修道,时年十八岁。他游走于沟壑之间,栖身在洞穴之中,以野果为食,以山泉为饮,终日对《道德经》和《周易传》潜心研究,后来又拜王君为师,到天汉四年(公元前94年),他四十九岁时,研究道教三十多年,终成正果后,离开神仙山返回老家咸阳讲道、传教。
PS.茅盈在神仙山修道之处应是被道士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中第五洞天的常山洞也就是金龙洞。
茅盈(前145一?)西汉咸阳(今属陕西)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今称茅山,在江苏西南部)。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后其弟茅固、茅衷从其修道,时人称大、中、小茅君。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茅盈证位司命真君东岳上卿,并奉为茅山上清派祖师。道教茅山派主修《上清经》,兼修《三皇文》、《灵宝经》,以符篆咒劾召鬼神,以戒传授弟子,服食辟谷、冶炼丹术,隋唐时盛行南山,成为道教三大符篆派之一。
他在恒山中研修《道德经》、《周易传》,清修六年,感动了山中一位修道女真,对他说:“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君子奚不往寻而受教乎?”
茅盈悟其深意,心斋三月,在西城地方,终于拜见到王远道君,授给茅盈“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等诸多上清经系的法术符咒;茅盈再行修三年,据称道成,遂立坛盟誓,辞师归乡省亲。
标注PS 字样的为小编注释
编辑整理:咱家门口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探索阜平神仙山:道教发源地之一的历史与文化
此文作者是段峰云,天津南开大学毕业,经济学教授,阜平人。小编有幸获赠此书,现将有意思的章节转发如下,个别有删改。由于段老师退休暂时无法联系,所以未经授权发布。但相信段老师不会介意。都是为阜平发展做共享~~
你所不知道的阜平历史 之
道教发源地之一阜平神仙山
神仙山(古北岳、大茂山)是道教圣地中国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公元前1 26年一前1 44年),道教的第一部经书或者说教义《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说的《太平经》就在这里问世。
PS.东岳泰山洞、西岳华山洞、中岳嵩山洞、南岳衡山洞、北岳常山洞(就是现在的大台金龙洞)为神仙所居,乃道教著名名山洞府,仙真圣地。
图为金龙洞前门
顾名思义,这些洞皆指山中颇有影响的洞穴,传为神仙或早期道家、道教人物修炼之所。因颁诏册封五岳时为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为避先祖汉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山为常山,所以称北岳常山,而不称恒山。《恒岳志》:“北岳恒山。天涯、崆洞二山为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虺昆虫等属。
北岳恒山(常山)从汉代到宋朝属于曲阳管辖,山顶有北岳观,县城有北岳庙。金明昌四年,把行唐的北镇和曲阳之西北境划分出来设置了阜平县,由此,山、庙分离,北岳庙在曲阳,山(北岳恒山)洞(金龙洞)却在阜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县,后来古北岳就被人称为”大茂山“、”神仙山“。
《大清一统志》载:“大茂山,在阜平县东北七十里,接曲阳县界。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山……”《宗教词典》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明定山西浑源县之玄武山为恒山,清开始祀北岳于浑源,此后曲阳之恒山通称大茂山”。
在那个民不聊生、官宦贪腐的年代,一个叫于吉的人,在神仙山金龙洞(旧称总真观)利用洞中汹涌奔流的神泉水,洗、喝、吃、练。就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他得到《太平清领书》,并按照该书指教进一步修练。结果练成道人。
PS.传说金龙洞为仙洞神仙居住过的洞府
东汉灵帝时,张角(河北巨鹿人)得到《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他以《太平经》为教义组织太平道,聚徒学教。这标志着道教的产生,并帅道徒揭竿而起,发动了有名的黄巾起义。自此道教就与神仙山联系在一起了。
金龙洞,在东汉时期属曲阳县管辖,当时叫泉上。这个理由,可以在唐朝太子李贤为《后汉书》作的注释和阜平旧县志以及金龙洞的碑刻中找到答案。这足以说明,道教的发源地就在神仙山。
《太平清领书》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义和方术,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这本《太平清领书》是“于吉(干吉)得于曲阳泉水上”。
于吉为什么在神仙山得到《太平清领书》呢?
众所周知,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的思想和理论治理国家。
特别是汉武帝时代,国家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而到了东汉末年时,却是政局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乱。
一些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许多好的建议和治国良方朝廷不听、不采纳。有识之士广而不用,无奈之下这些人到神仙山隐居。也就是说,他们跑到北岳恒山修行练功、著书立说。
有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研究和寻找治国良方;有的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寻找治国良策。还有的以道家学说中的一些巫术、斜语加以引伸、放大,写出很容易被平民百性接受的《太平清领书》专著,并很快流传开来。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就是以此为思想基础的。虽说起义最后失败,但它起到动摇帝王统治的作用。至于说该书的作者是谁,目前无可考证。但陈希夷在希夷洞写的有关道教的书现在仍是教本是有据可查的。
为什么好多名人都来神仙山呢
为什么有些有识之士和后来的名道茅盈(茅山派的始祖)、葛洪、陈希夷、张果老、干吉、张三丰(查看本号以前信息)等到神仙山修道、炼丹,而不到其它名山去呢?石厚寺山上的石刻给了答案。
众多传说和故事告诉人们,神仙山不仅幽雅而且有仙气,为此葛洪写了一部《神仙传》。但更主要的是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天然住处。整座神仙山,有几十个天然洞,多数洞内有清澈的泉水供人饮用。仅我考察过的就有十五处之多,且都是容纳上百人到千人不等的洞。这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它们称之为“洞天福地”。洞天就是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上;福地是指得福之地。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神仙山,是第五洞天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神仙山,是第五洞天,名日总玄洞天,主持是郑子真。唐太宗时期,祭祀北岳恒山神时祭文称“北岳神仙之所往还”。由此不难看出,神仙山在中国道教中的洞天福地的地位是如此的显赫。
金龙洞口曾经有道观,道观的遗址、残碑仍然存在。千亩台旧称北岳台,中部有道观即老君庙,存在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现在有残碑《通都重修□□》(□代表已遗失)存在。碑文上写道:“盖谓大茂山前有一古刹玄都观一座……”
舜帝命令修建北岳庙或北岳祠,实际就是北岳观。
葛洪著的《枕中记》所记北岳观和郦道元所说的上下庙是一致的。道教《福地记》载,太元之泉上建龙泉观,观东有果老岭,观北峰顶穴(指奶奶尖)有琴棋台,在琴棋台下,东北有向云堂(在唐县)、观的北面有得真洞(石城院),西边白龙洞、青龙洞(石厚寺),再西是金龙洞(在大台乡)。(以上均以千亩台上的玄都观为基点而言——作者注)
茅山道士祖师爷茅盈也在阜平修道
道教派的祖师爷茅盈,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 28年)出家到北岳恒山(神仙山)修道,时年十八岁。他游走于沟壑之间,栖身在洞穴之中,以野果为食,以山泉为饮,终日对《道德经》和《周易传》潜心研究,后来又拜王君为师,到天汉四年(公元前94年),他四十九岁时,研究道教三十多年,终成正果后,离开神仙山返回老家咸阳讲道、传教。
PS.茅盈在神仙山修道之处应是被道士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中第五洞天的常山洞也就是金龙洞。
茅盈(前145一?)西汉咸阳(今属陕西)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今称茅山,在江苏西南部)。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后其弟茅固、茅衷从其修道,时人称大、中、小茅君。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茅盈证位司命真君东岳上卿,并奉为茅山上清派祖师。道教茅山派主修《上清经》,兼修《三皇文》、《灵宝经》,以符篆咒劾召鬼神,以戒传授弟子,服食辟谷、冶炼丹术,隋唐时盛行南山,成为道教三大符篆派之一。
他在恒山中研修《道德经》、《周易传》,清修六年,感动了山中一位修道女真,对他说:“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君子奚不往寻而受教乎?”
茅盈悟其深意,心斋三月,在西城地方,终于拜见到王远道君,授给茅盈“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等诸多上清经系的法术符咒;茅盈再行修三年,据称道成,遂立坛盟誓,辞师归乡省亲。
标注PS 字样的为小编注释
编辑整理:咱家门口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