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造城市特色是西安发展的重大命题
城市特色问题是20世纪以来与城市现代化同时出现的一个带有普遍性、严重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解决城市“特色危机”问题,对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尤为紧迫。
(一)塑造城市特色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科学发展观与西安发展实际相结合,就是走西安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走西安特色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塑造西安的城市特色,塑造西安城市特色的关键在于塑造历史文化特色。对于西安而言,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就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方针,以“率先发展”为奋斗目标,而以“特色发展”为必然的路径选择。
2005年,西安曾召开了“西安城市特色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城市特色塑造的若干问题。2008年7月,在市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孙清云同志提出要认真研究谋划西安未来发展的七个重大问题,其中第七个问题是“努力塑造城市特色”。他指出,城市有特色才有魅力、有品质、有吸引力、有竞争力,市民对城市才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把西安塑造成为一座特色鲜明的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由此可见,西安市的决策层已经把城市特色的塑造问题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西安城市特色塑造的三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彰显城市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市特色日益黯淡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西安在城市特色塑造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弘扬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不够浓郁
一是人文载体少。西安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表现历史文化的许多资源大多掩埋于地下、记载于书本或存留于市民的记忆当中,地面遗存的和人工再现的历史文化资源载体极度缺乏。除非近距离面对文物或游览历史博物馆,否则很难把现实中的西安和历史文化名城联系起来。
二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坐标不够清晰。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把拓荒牛作为自己的文化坐标,象征着勤奋进取的深圳人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文化取向。但历史文化悠久的西安,却没有一个清晰、响亮的城市文化坐标和精神符号。虽然近些年社会各界正在论证将西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定位,但由于没有提炼成易于传播的口号载体,在外界的反响不大。
2.城市整体景观丧失明显的古城风格
从建筑风格看,西安市的建筑设计、园林营造、道路装饰风格、建筑外立面材料及色彩与其他城市趋同,大量人文资源淹没或毁坏于钢筋水泥之中,不能得以还原或以某种符号再现,绝大部分的大街小巷以及建筑景观和其他城市别无二致。外地包括西安本地的居民,普遍感到西安和其他大中城市从总体上没有太大区别,城市没有明显特点和风格。更有甚者,一些粗糙的模仿西洋风格的建筑大行其道,严重破坏了古城风貌,令人堪忧。
3.营销城市的独特文化名片不够响亮
一是现代传媒利用不够。缺乏高端的整体策划、包装、营销和推介宣传,比如很少看见在中央电视台作整体形象宣传广告。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的地位和其应有的影响力很不匹配。
二是宣传的大作品缺乏。在成都,鼎力打造了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大型历史文化剧《金沙》。而西安,尽管拥有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编剧芦苇,音乐家赵季平,导演张艺谋,摄影家顾长卫等蜚声海内外的文学艺术大家,却没有一个从整体上来宣传西安形象的大制作。
三是缺乏策划与营销人才。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没有形成大产业的根本原因,是一种经营能力的不足,是具有大手笔的整合与经营人文资源的人才匮乏问题。
(三)西安最应优先塑造的是历史文化特色
在研究和塑造西安城市特色问题时,必须首先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城市特色?西安要塑造什么样的城市特色?西安最应优先塑造什么特色?
1.什么是城市特色
所谓特色,从字面讲,就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有色彩、风格等。由于城市复杂系统构成的多面性,城市特色应该是一个“特色系统”。目前,关于城市特色本身,还没有权威和统一的定义。广义的城市特色构成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狭义的城市特色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特色中的人工环境部分。但从城市科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特色的内涵可能要大得多,比如经济特色、产业特色、科技特色和人力资源特色等。
2.西安要塑造什么样的城市特色
在城市特色的一般概念下,西安所追求的城市特色在有关文件中已有基本界定。孙清云同志指出: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建筑风格、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的综合表征,他要求从空间布局、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彰显特色,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所以完整的西安城市特色应该是一个城市科学意义上的多元特色体系。
3.西安最应优先塑造的是什么特色
西安第一位、唯一性、排他性的特色就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点已在国内外达成共识,也是未来西安城市特色塑造的灵魂、坐标和方向所在。对此,我国著名的策划大师王志刚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西安应该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资源开发,才能发挥优势。世界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也表示,西安应该把城市文化作为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从长远看,城市发展战略的本质、核心和立足点是突出差异化的问题。从近些年的发展实践看,历史文化特色不仅仅是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一种不断升值的稀缺经济资源。所以,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塑造,是最应该塑造、最优先塑造、最能出效果的塑造,在整体城市特色体系塑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贵在抓紧推进。
二、塑造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六顼建议
第一,突出针对性,鉴于城市特色塑造的话题太大,只集中探讨历史文化特色塑造问题;第二,突出可操作性,避开理论探讨,专门就载体建设和项目推进提出若干具体建议。在这里,我将相关建议概括为“大、多、特、独、亮、总”六个方面。
(一)营造城市特色的景观格局要“大”
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人造景观必须有机融入自然环境。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是终南山和绕长安之八水。所以,要处理好山、水、城之间的关系,营造“八水—山—古城”的大格局,体现“背山环水”这一城市选址的基本法则。
1.大山——做好终南山整体开发这篇大文章
所谓整体开发,就是要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并重。秦岭被《周易》称为“中国的龙脉”,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其精华地段位于西安辖区内的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一带。目前,陕西已提出秦岭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我市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这里显然看重的是秦岭的自然价值。但是,应该看到,作为13朝古都选址和存续所凭借的大山,终南山的帝王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非常发达、民俗文化极具魅力、隐士文化名传天下,其人文价值远远超过自然生态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终南山这样一座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名山,不但已从世界名山行列中消失,在中国的名山队伍中也难觅其踪。因此.建议对终南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包装和营销,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2.大水——做好“八水”治理这篇大文章
自古以来,水一直是城市发展的“血脉财气”。近20年来,因缺水日益严重而导致的“血脉不旺”已经成为制约西安发展的瓶颈所在。所以,营造“八水—山—古城”总体格局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就在于再现“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为此,要加大推进大水大绿工程的力度。同时,认真做好两手抓:一手抓“八水”两岸的林带建设,在推进三年大植绿的同时,把植树绿化的重点向“八水”两岸延伸,以达到涵养水源和营造景观的双重目的;一手抓八水整治和水面建设,加大八水治污力度,净化水质,通过建蓄水大坝形成水面,使八水具有可视的形态,逐步改变西安总体缺水状况。
另外,在大山、大水、大城之间的格局中,长安八景是西安人文历史景观的点睛之笔。要通过整体设计、规划与建设,使其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再现,并成相互呼应之势。再现有山有水、有船有塔、有声有色的动人景象,让当代和后代的人们更加喜爱并钟情于西安。
3.大城——划分周、秦、汉、唐、明清文化大板块
从建都史看,西安是一座历代城市相互叠压的产物,历史遗存分布错综复杂,给城市进行风格定位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西安已经确定建筑风格以唐风为主.但是,难以体现西安建都朝代“多”的特点。应本着“不多不少、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体现周、秦、汉、唐、明清五大历史文化特色,在西安城市“古城”脸谱上“点活”具有西安个性的城市“五官”,形成“两基一片两大”板块格局。
一是城墙内以城墙、钟鼓楼为参照系,以明清文化为基准格调,以明清建筑风格统领,比较完整地体现明清文化和市井生活场景,形成“基本”完整的明清文化景区。
二是南部以大、小雁塔等为参照系,以唐文化为基准格调,以唐建筑风格统领,以曲江新区作为呼应,形成“基本”完整的唐文化景区。
三是西部以丰、镐两京遗址为参照系,开辟“一片”区域,建设有明显周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景区。
四是北部以汉城遗址为参照系,开辟较大地面空间,以汉代建筑风格为统领,集中展现汉文化,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汉代风格为主的文化景区。
五是东部以秦陵、秦始皇兵马俑为参照系,开辟一定的区域,以秦代风格统领,以展示秦文化为主,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秦文化景区。
这样就会形成周、秦、汉、唐、明清五个不同侧重点的五大文化板块,充分体现西安周人尚礼、秦人建制、大汉雄风、盛唐气韵的精气神。
(二)揭示城市特色内涵的载体要“多”
所谓多,就是反映城市特色的载体要有一定密度。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多、厚、杂”,应本着“让历史与文化走上地面、走出书本、由死变活”的思路,加大人文载体建设力度,把空间上的大街小巷作为陈列架,体现“处处皆文物、处处皆历史、处处皆文化”的景象,营造历史街区多、历史景点多、历史人物多、历史故事多的浓郁人文氛围。
1.承载古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要多
单个文物反映历史,整体街区承载历史文化氛围。在城区,应该以最大的气力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同时,遍布全市的一些古镇和佛寺道观,也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一样,应作为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加以保护利用。
一是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要唤醒城市记忆,延续文脉,必须重点保护若干条历史文化街区。同时,要在空间布局卜,新开发若干条文化街区。采用政府出资维修或收购传统民居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民居院落保护。
二是要保护建设好历史古镇。据《西安古镇》(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8.1)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镇40多个,这些众多的历史古镇,记载了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等,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而珍贵的载体。建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应该把历史古镇的统一规划、保护与再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分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镇加以建设。
三是保护利用好佛寺道观。西安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发源地或盛行之地,有高品位的历史遗存,像兴善寺、香积寺、华严寺、净业寺、草堂寺、慈恩寺、大清真寺、楼观台、八仙庵等,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中,有六大宗派开创在长安或其附近,堪称佛教文化中心。据《西安佛寺道观》(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8.1)不完全统计,我市有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40多个,在历史上,古长安的佛寺道观应该说是最多的,曾有“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的说法。它们集中展现了中国建筑、造像与园林艺术,是西安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遗迹,同样应当有规划的推进保护。
2.唤醒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要多
城市雕塑表现形式很多,具有点醒主题、提示事件、活跃气氛、引发联想的特殊功能,应着手考虑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是建设历史长河主题雕塑公园。西安有13个朝代建都,1140年建都史是西安最宝贵的遗产,应该有一定的载体予以表现。可以借鉴中华世纪坛的做法,选择城市人口或浐灞河沿岸等重要地点,以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建立13朝历史演替主题公园,全景式地再现西安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历史大事年表刻于流动的长河中,以时间隧道方式清晰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景点。
二是建设重大历史事件主题雕塑,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筛选历代重大历史事件。以周、秦、汉、唐四个朝代为主要背景,以帝王将相等知名政治家为主要内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在我市一些开阔的标志性部位(如南门广场、张家堡广场、大雁塔广场等),制作高品位的重大历史事件雕塑,以唤醒历史。
三是建立“丝绸之路”纪念公园。目前,“丝绸之路”正在申遗,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丝绸之路”的打通与繁荣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西安应该建立“丝绸之路”纪念公园,再现丝路各国风土人情,使其成为世界各民族的风情同,同时也作为西安人的一个休闲公园。
3.还原历史人物的主题文化公园要多
近年我市改建或新建绿地广场较多,但人文思想彰显不够。应利用这些公共场所唤醒历史人物,集中展示董仲舒、司马迁、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著名历史人物,让他们还原于当下,让更多喜爱文化的人们前来凭吊,这也是体现重视文化教育的一面。重点考虑建若干主题公园。
一是建设杜甫文化景区。以现长安区杜工祠为依托,对其进行全新的规划和高品位设计、扩建和整修,使之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景区。
二是建立李商隐文化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华人圈的影响会很大。现青龙寺原址以纪念惠果、空海法师为主要内容,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如以李商隐文化公园命名则更具影响力。
二是修建董仲舒休闲公园。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建国门内的下马陵是其墓地所在,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利用,建议在这里建设纪念馆或休闲广场。
(三)刻画城市特色的标志符号系统要“特”
城市特色首先表现为视觉特色,城市的标志符号系统对城市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1.赋涵城市道路命名系统
西安有很多路名或地名,如丰镐路、大差市、玄风桥、祭台村等,都蕴藏着特定的历史故事,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气息。而现在有很多新路,在道路命名上太过于简单化,没有能够体现独特的文化气息,如高新一、二、三、四路,凤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路等。建议应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以上道路重新命名。
2.完善街区碑刻解释系统
对一些历史传统街区,建立街区碑刻解释体系,而且应该立即着手实施。比如,在我市骡马市改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挖掘文化遗产,应该在南北两个出入口处设立碑刻,并辅之以群雕,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
3.更新城市形象饰品系统
城市饰品对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有直接影响,具有化妆的独特作用。通过有西安特色的墙面装饰、道路栏杆、灯杆灯罩、地砖等的装点,形成城市个性化脸谱。真正让游人和市民走在西安的大街上,有“走进历史、感受人文”的体验。
一是主要街道人行道和步行街铺设材料应以青石材或青砖为主,提取秦砖汉瓦等图案的典型元素,凸显西安历史文化特点。
二是城市灯杆、栏杆、车站牌等,应专门研究相关材料,并对造型和图案进行专门研究和设计。目前,曲江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反映城市特色的形象标志要“独”
西安有许多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涵盖文字、教育、戏曲、医疗、餐饮等方面,应该尽快确立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确立西安中国书法故乡的独特地位
在科举时代,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价值地位,鉴于西安碑林以及于右任先生的巨大影响,建议搞好三个碑林。
一是整体保护整治好西安碑林。应对西安碑林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在其周边辟地设立吴道子书学院,将书法家协会、书学院等研究机构集中在此办公,不断扩大西安碑林在国内外的影响,确立中国书法故乡的地位。
二是兴建于右任书法艺术碑林。于有任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书法家,早年在西安有大量的社会活动,也有许多造福桑梓的善举,是百年以来最伟大的书法家,而且现存珍贵资料很多,西安有条件也有责任为于先生修建书法艺术碑林。
三是建立《历代名人咏长安》新碑林。与西安碑林博物馆、于右任书法碑林相呼应,以历代名人歌咏长安诗句为内容,委托中国书协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书丹,建立现代书法碑林,并以之为基础兴建一个特有的文化广场。这样既更能彰显古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国书法在现代的成就。
2.确立“关中书院”在西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众所周知,西安是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但很少有人知道西安教育历史的悠久。关中书院位于南门内书院门街,是明、清两代陕西省乃至西北的著名书院,由陕西著名关学学者冯从吾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创立。明、清两代陕西理学的崛起和文风的昌盛,与书院有密切的关系,清朝中后期,关中著名学者李二曲、刘古愚、牛兆濂、柏景伟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因此,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安也应该重视自己的“关中书院”,而且使其成为一个教育文化的符号。
3.确立西安在中国西医传播中的独特地位
西安市第四医院创建于l898年,原名“广仁医院”,与北京的“同仁”“协和”、华西的“辅仁”为同一时期创办,是西北地区当时唯一的一所教会西医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西安市第四医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医院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世界眼科组织西安眼科中心”“西安市妇产医院”的成立,使医院特色更加突出,在西安、陕西乃至西北有重要影响。无疑,第四医院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资产,应切实加以保护。因此,建议恢复“广仁医院”名称,并在显著位置建立雕塑或碑刻标志系统。
4.确立西安中国梨园故乡的独特地位
唐代皇家创建的梨园的所在地,就在今未央区大明宫乡大白杨村。在唐代,这里曾是各类名人的荟萃之地,到现在除有曹禺先生书写的纪念碑之外,已经荒芜不堪。因此,应在唐梨园旧址的基础上,兴建梨园纪念馆。
5.确立西安文化餐饮业的独特地位
西安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文化气息。秦镇凉皮源自秦代,羊肉泡馍蜚声海内外,贾大包子、贾三包子都是上好的品牌,但饮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发掘,在全国影响还不够大。因此,应整体规划,仿照古时的酒肆茶坊,开辟一系列有规模的饮食街,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
(五)营销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要“亮”
名片是介绍主要信息的物质载体。建议启动“西安名片打造工程”,开展卓有成效的城市营销活动。
1.由现代文化名人为西安作赋
在弘扬城市精神方面,成都的《成都赋》、河南新郑的《轩辕赋》很有借鉴意义。西安可以采用公开征文的方式(借鉴光明日报《百城赋》栏目),邀请霍松林、余秋雨、贾平凹、魏明伦等文学名家为西安作赋,择其一置于西安标志性(如新城广场)的部位,全面展示西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以西安故事制作高品位电影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山西、山东等地积极挖掘人文资源,拍摄了诸如《情满珠江》《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优秀影视作品,对推介地方文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作为电影强市的西安,我们不无遗憾。我市应请张艺谋等影视名家,以西安本土故事为线索,制作宣传西安的精良影视作品。
3.由现代著名词曲作家制作“西安城市主题歌”
可以邀请阎肃、赵季平等著名词曲作家为西安写城市之歌,也可以采用征集作品的方式向国内外征集优秀作品,使其成为宣传西安和对外交流的工具。
4.打造一部名为《长安》的大型音乐文化剧目
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与艺术家,以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打造一部名为《长安》的大型音乐文化剧目。这样一个黄金团队打造的作品,必能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扩大对西安的宣传。
(六)成立西安城市特色“总体设计部”
前述五项建议的落实与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因素繁杂。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处于抓总和协调地位的部门来统一设计并调度,力争在几年内取得明显效果。
1.成立“总体设计部”组织机构
可以借鉴我国航天事业中“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和做法,从系统工程角度,集合相关部门、专家和工作人员,成立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总体设计部”,负责相关工作的设计规划和实施协调。目前,关于城市特色塑造的研究,基本局限于规划、建设和历史研究等部门,还应广泛吸收策划营销、美术设计、视觉设计、材料工程、影视文学等方面的专家,成立权威的专家委员会。
2.实施“综合集成”研发活动
目前.在城市特色方面出现的雷同,除了设计风格的趋同以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使用材料的雷同。比如城市地砖、墙面材料、栏杆、灯杆等。应该充分调动、发挥专家委员会和西安市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按照“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模式,激发、挖掘并综合集成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生产单位的“大成智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我市特色的用于历史文化特色塑造的新型产品,在满足西安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可以形成新的特色产业。
3.组织一批重点的“横向工程”
关于城市特色的塑造,要改变以往“说得多,做得少”的被动局面,通过组织一批重点的“横向工程”来不断提振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塑造的信心。要选准项目,成熟一批、建设一批,通过“横向工程”的持续实施,实现城市特色塑造成果的有效积累。比如,目前进行的城市建筑外立面改造,如能统一设计风格并精心施工,就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另外,关于“平改坡”的构想,也应该在一些关键地段进行积极探索。
三、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对关系
(一)城市开发与文化保护
我市拥有大量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其中的一部分已在30年的城市改造过程中逐渐消失。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会越来越少,保护的难度会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影响却越来越大。目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应该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要坚决制止“拆除真文物、兴建假古迹”的现象,扭转“重建设,轻保护”“古城不古、仿古不精”的局面。
(二)战略规划与分步实施
城市人文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一是战略规划,既制定出一个相对长期的建设目标,同时给后人的塑造留有空间。二是分步实施。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有的项目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要分轻重缓急,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使城市人文特色塑造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局部塑造与整体协调
总体而言,我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国走在了前列,但依然出现了特色危机,其真正的原因,在于规划约束乏力。已经建成的、正在建设的许多项目都是如此。因此,要采取以下有力措施强化协调功能:一是把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设计与控制的内容纳入立法保护范畴;二是严格控制建筑的形象、体量、高度、色彩,努力在风格“求同、求似”上下工夫;三是局部塑造要具体到项目,坚决扭转开发商左右建设风格的局面。
(四)建设速度与工程质量
在现阶段,城市建设盲目求快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特色塑造的急功近利导致许多建筑垃圾的出现。无论单体仿古建筑、仿古街区和人文作品一旦完成,将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存在。对此,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把精工细雕作为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坚持速度服从质量,否则后患无穷。
(五)古城特色与现代风情
西安最大的特色在历史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在古,但其功能不可避免地会融合更多现代因素。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特色塑造的规律,既传承历史传统又展示科技进步,既防止“一味求古”又反对“片面求洋”,要注意古代元素与现代建筑的合理融合(比如由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华宾馆等)。
(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在城市人文特色塑造方面,“重物质文化遗产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13朝古都西安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厚的。在这方面,应该下更大力气,把西安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集中展现,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氛围。
(执笔人:西安市人事局政策法规处 赵生龙)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塑造城市特色是西安发展的重大命题,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塑造城市特色是西安发展的重大命题
城市特色问题是20世纪以来与城市现代化同时出现的一个带有普遍性、严重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解决城市“特色危机”问题,对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尤为紧迫。
(一)塑造城市特色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科学发展观与西安发展实际相结合,就是走西安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走西安特色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塑造西安的城市特色,塑造西安城市特色的关键在于塑造历史文化特色。对于西安而言,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就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方针,以“率先发展”为奋斗目标,而以“特色发展”为必然的路径选择。
2005年,西安曾召开了“西安城市特色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城市特色塑造的若干问题。2008年7月,在市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孙清云同志提出要认真研究谋划西安未来发展的七个重大问题,其中第七个问题是“努力塑造城市特色”。他指出,城市有特色才有魅力、有品质、有吸引力、有竞争力,市民对城市才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把西安塑造成为一座特色鲜明的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由此可见,西安市的决策层已经把城市特色的塑造问题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西安城市特色塑造的三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彰显城市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市特色日益黯淡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西安在城市特色塑造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弘扬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不够浓郁
一是人文载体少。西安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表现历史文化的许多资源大多掩埋于地下、记载于书本或存留于市民的记忆当中,地面遗存的和人工再现的历史文化资源载体极度缺乏。除非近距离面对文物或游览历史博物馆,否则很难把现实中的西安和历史文化名城联系起来。
二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坐标不够清晰。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把拓荒牛作为自己的文化坐标,象征着勤奋进取的深圳人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文化取向。但历史文化悠久的西安,却没有一个清晰、响亮的城市文化坐标和精神符号。虽然近些年社会各界正在论证将西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定位,但由于没有提炼成易于传播的口号载体,在外界的反响不大。
2.城市整体景观丧失明显的古城风格
从建筑风格看,西安市的建筑设计、园林营造、道路装饰风格、建筑外立面材料及色彩与其他城市趋同,大量人文资源淹没或毁坏于钢筋水泥之中,不能得以还原或以某种符号再现,绝大部分的大街小巷以及建筑景观和其他城市别无二致。外地包括西安本地的居民,普遍感到西安和其他大中城市从总体上没有太大区别,城市没有明显特点和风格。更有甚者,一些粗糙的模仿西洋风格的建筑大行其道,严重破坏了古城风貌,令人堪忧。
3.营销城市的独特文化名片不够响亮
一是现代传媒利用不够。缺乏高端的整体策划、包装、营销和推介宣传,比如很少看见在中央电视台作整体形象宣传广告。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的地位和其应有的影响力很不匹配。
二是宣传的大作品缺乏。在成都,鼎力打造了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大型历史文化剧《金沙》。而西安,尽管拥有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编剧芦苇,音乐家赵季平,导演张艺谋,摄影家顾长卫等蜚声海内外的文学艺术大家,却没有一个从整体上来宣传西安形象的大制作。
三是缺乏策划与营销人才。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没有形成大产业的根本原因,是一种经营能力的不足,是具有大手笔的整合与经营人文资源的人才匮乏问题。
(三)西安最应优先塑造的是历史文化特色
在研究和塑造西安城市特色问题时,必须首先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城市特色?西安要塑造什么样的城市特色?西安最应优先塑造什么特色?
1.什么是城市特色
所谓特色,从字面讲,就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有色彩、风格等。由于城市复杂系统构成的多面性,城市特色应该是一个“特色系统”。目前,关于城市特色本身,还没有权威和统一的定义。广义的城市特色构成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狭义的城市特色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特色中的人工环境部分。但从城市科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特色的内涵可能要大得多,比如经济特色、产业特色、科技特色和人力资源特色等。
2.西安要塑造什么样的城市特色
在城市特色的一般概念下,西安所追求的城市特色在有关文件中已有基本界定。孙清云同志指出: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建筑风格、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的综合表征,他要求从空间布局、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彰显特色,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所以完整的西安城市特色应该是一个城市科学意义上的多元特色体系。
3.西安最应优先塑造的是什么特色
西安第一位、唯一性、排他性的特色就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点已在国内外达成共识,也是未来西安城市特色塑造的灵魂、坐标和方向所在。对此,我国著名的策划大师王志刚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西安应该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资源开发,才能发挥优势。世界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也表示,西安应该把城市文化作为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从长远看,城市发展战略的本质、核心和立足点是突出差异化的问题。从近些年的发展实践看,历史文化特色不仅仅是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一种不断升值的稀缺经济资源。所以,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塑造,是最应该塑造、最优先塑造、最能出效果的塑造,在整体城市特色体系塑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贵在抓紧推进。
二、塑造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六顼建议
第一,突出针对性,鉴于城市特色塑造的话题太大,只集中探讨历史文化特色塑造问题;第二,突出可操作性,避开理论探讨,专门就载体建设和项目推进提出若干具体建议。在这里,我将相关建议概括为“大、多、特、独、亮、总”六个方面。
(一)营造城市特色的景观格局要“大”
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人造景观必须有机融入自然环境。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是终南山和绕长安之八水。所以,要处理好山、水、城之间的关系,营造“八水—山—古城”的大格局,体现“背山环水”这一城市选址的基本法则。
1.大山——做好终南山整体开发这篇大文章
所谓整体开发,就是要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并重。秦岭被《周易》称为“中国的龙脉”,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其精华地段位于西安辖区内的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一带。目前,陕西已提出秦岭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我市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这里显然看重的是秦岭的自然价值。但是,应该看到,作为13朝古都选址和存续所凭借的大山,终南山的帝王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非常发达、民俗文化极具魅力、隐士文化名传天下,其人文价值远远超过自然生态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终南山这样一座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名山,不但已从世界名山行列中消失,在中国的名山队伍中也难觅其踪。因此.建议对终南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包装和营销,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2.大水——做好“八水”治理这篇大文章
自古以来,水一直是城市发展的“血脉财气”。近20年来,因缺水日益严重而导致的“血脉不旺”已经成为制约西安发展的瓶颈所在。所以,营造“八水—山—古城”总体格局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就在于再现“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为此,要加大推进大水大绿工程的力度。同时,认真做好两手抓:一手抓“八水”两岸的林带建设,在推进三年大植绿的同时,把植树绿化的重点向“八水”两岸延伸,以达到涵养水源和营造景观的双重目的;一手抓八水整治和水面建设,加大八水治污力度,净化水质,通过建蓄水大坝形成水面,使八水具有可视的形态,逐步改变西安总体缺水状况。
另外,在大山、大水、大城之间的格局中,长安八景是西安人文历史景观的点睛之笔。要通过整体设计、规划与建设,使其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再现,并成相互呼应之势。再现有山有水、有船有塔、有声有色的动人景象,让当代和后代的人们更加喜爱并钟情于西安。
3.大城——划分周、秦、汉、唐、明清文化大板块
从建都史看,西安是一座历代城市相互叠压的产物,历史遗存分布错综复杂,给城市进行风格定位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西安已经确定建筑风格以唐风为主.但是,难以体现西安建都朝代“多”的特点。应本着“不多不少、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体现周、秦、汉、唐、明清五大历史文化特色,在西安城市“古城”脸谱上“点活”具有西安个性的城市“五官”,形成“两基一片两大”板块格局。
一是城墙内以城墙、钟鼓楼为参照系,以明清文化为基准格调,以明清建筑风格统领,比较完整地体现明清文化和市井生活场景,形成“基本”完整的明清文化景区。
二是南部以大、小雁塔等为参照系,以唐文化为基准格调,以唐建筑风格统领,以曲江新区作为呼应,形成“基本”完整的唐文化景区。
三是西部以丰、镐两京遗址为参照系,开辟“一片”区域,建设有明显周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景区。
四是北部以汉城遗址为参照系,开辟较大地面空间,以汉代建筑风格为统领,集中展现汉文化,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汉代风格为主的文化景区。
五是东部以秦陵、秦始皇兵马俑为参照系,开辟一定的区域,以秦代风格统领,以展示秦文化为主,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秦文化景区。
这样就会形成周、秦、汉、唐、明清五个不同侧重点的五大文化板块,充分体现西安周人尚礼、秦人建制、大汉雄风、盛唐气韵的精气神。
(二)揭示城市特色内涵的载体要“多”
所谓多,就是反映城市特色的载体要有一定密度。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多、厚、杂”,应本着“让历史与文化走上地面、走出书本、由死变活”的思路,加大人文载体建设力度,把空间上的大街小巷作为陈列架,体现“处处皆文物、处处皆历史、处处皆文化”的景象,营造历史街区多、历史景点多、历史人物多、历史故事多的浓郁人文氛围。
1.承载古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要多
单个文物反映历史,整体街区承载历史文化氛围。在城区,应该以最大的气力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同时,遍布全市的一些古镇和佛寺道观,也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一样,应作为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加以保护利用。
一是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要唤醒城市记忆,延续文脉,必须重点保护若干条历史文化街区。同时,要在空间布局卜,新开发若干条文化街区。采用政府出资维修或收购传统民居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民居院落保护。
二是要保护建设好历史古镇。据《西安古镇》(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8.1)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镇40多个,这些众多的历史古镇,记载了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等,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而珍贵的载体。建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应该把历史古镇的统一规划、保护与再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分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镇加以建设。
三是保护利用好佛寺道观。西安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发源地或盛行之地,有高品位的历史遗存,像兴善寺、香积寺、华严寺、净业寺、草堂寺、慈恩寺、大清真寺、楼观台、八仙庵等,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中,有六大宗派开创在长安或其附近,堪称佛教文化中心。据《西安佛寺道观》(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8.1)不完全统计,我市有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40多个,在历史上,古长安的佛寺道观应该说是最多的,曾有“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的说法。它们集中展现了中国建筑、造像与园林艺术,是西安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遗迹,同样应当有规划的推进保护。
2.唤醒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要多
城市雕塑表现形式很多,具有点醒主题、提示事件、活跃气氛、引发联想的特殊功能,应着手考虑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是建设历史长河主题雕塑公园。西安有13个朝代建都,1140年建都史是西安最宝贵的遗产,应该有一定的载体予以表现。可以借鉴中华世纪坛的做法,选择城市人口或浐灞河沿岸等重要地点,以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建立13朝历史演替主题公园,全景式地再现西安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历史大事年表刻于流动的长河中,以时间隧道方式清晰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景点。
二是建设重大历史事件主题雕塑,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筛选历代重大历史事件。以周、秦、汉、唐四个朝代为主要背景,以帝王将相等知名政治家为主要内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在我市一些开阔的标志性部位(如南门广场、张家堡广场、大雁塔广场等),制作高品位的重大历史事件雕塑,以唤醒历史。
三是建立“丝绸之路”纪念公园。目前,“丝绸之路”正在申遗,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丝绸之路”的打通与繁荣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西安应该建立“丝绸之路”纪念公园,再现丝路各国风土人情,使其成为世界各民族的风情同,同时也作为西安人的一个休闲公园。
3.还原历史人物的主题文化公园要多
近年我市改建或新建绿地广场较多,但人文思想彰显不够。应利用这些公共场所唤醒历史人物,集中展示董仲舒、司马迁、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著名历史人物,让他们还原于当下,让更多喜爱文化的人们前来凭吊,这也是体现重视文化教育的一面。重点考虑建若干主题公园。
一是建设杜甫文化景区。以现长安区杜工祠为依托,对其进行全新的规划和高品位设计、扩建和整修,使之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景区。
二是建立李商隐文化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华人圈的影响会很大。现青龙寺原址以纪念惠果、空海法师为主要内容,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如以李商隐文化公园命名则更具影响力。
二是修建董仲舒休闲公园。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建国门内的下马陵是其墓地所在,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利用,建议在这里建设纪念馆或休闲广场。
(三)刻画城市特色的标志符号系统要“特”
城市特色首先表现为视觉特色,城市的标志符号系统对城市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1.赋涵城市道路命名系统
西安有很多路名或地名,如丰镐路、大差市、玄风桥、祭台村等,都蕴藏着特定的历史故事,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气息。而现在有很多新路,在道路命名上太过于简单化,没有能够体现独特的文化气息,如高新一、二、三、四路,凤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路等。建议应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以上道路重新命名。
2.完善街区碑刻解释系统
对一些历史传统街区,建立街区碑刻解释体系,而且应该立即着手实施。比如,在我市骡马市改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挖掘文化遗产,应该在南北两个出入口处设立碑刻,并辅之以群雕,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
3.更新城市形象饰品系统
城市饰品对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有直接影响,具有化妆的独特作用。通过有西安特色的墙面装饰、道路栏杆、灯杆灯罩、地砖等的装点,形成城市个性化脸谱。真正让游人和市民走在西安的大街上,有“走进历史、感受人文”的体验。
一是主要街道人行道和步行街铺设材料应以青石材或青砖为主,提取秦砖汉瓦等图案的典型元素,凸显西安历史文化特点。
二是城市灯杆、栏杆、车站牌等,应专门研究相关材料,并对造型和图案进行专门研究和设计。目前,曲江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反映城市特色的形象标志要“独”
西安有许多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涵盖文字、教育、戏曲、医疗、餐饮等方面,应该尽快确立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确立西安中国书法故乡的独特地位
在科举时代,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价值地位,鉴于西安碑林以及于右任先生的巨大影响,建议搞好三个碑林。
一是整体保护整治好西安碑林。应对西安碑林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在其周边辟地设立吴道子书学院,将书法家协会、书学院等研究机构集中在此办公,不断扩大西安碑林在国内外的影响,确立中国书法故乡的地位。
二是兴建于右任书法艺术碑林。于有任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书法家,早年在西安有大量的社会活动,也有许多造福桑梓的善举,是百年以来最伟大的书法家,而且现存珍贵资料很多,西安有条件也有责任为于先生修建书法艺术碑林。
三是建立《历代名人咏长安》新碑林。与西安碑林博物馆、于右任书法碑林相呼应,以历代名人歌咏长安诗句为内容,委托中国书协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书丹,建立现代书法碑林,并以之为基础兴建一个特有的文化广场。这样既更能彰显古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国书法在现代的成就。
2.确立“关中书院”在西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众所周知,西安是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但很少有人知道西安教育历史的悠久。关中书院位于南门内书院门街,是明、清两代陕西省乃至西北的著名书院,由陕西著名关学学者冯从吾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创立。明、清两代陕西理学的崛起和文风的昌盛,与书院有密切的关系,清朝中后期,关中著名学者李二曲、刘古愚、牛兆濂、柏景伟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因此,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安也应该重视自己的“关中书院”,而且使其成为一个教育文化的符号。
3.确立西安在中国西医传播中的独特地位
西安市第四医院创建于l898年,原名“广仁医院”,与北京的“同仁”“协和”、华西的“辅仁”为同一时期创办,是西北地区当时唯一的一所教会西医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西安市第四医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医院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世界眼科组织西安眼科中心”“西安市妇产医院”的成立,使医院特色更加突出,在西安、陕西乃至西北有重要影响。无疑,第四医院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资产,应切实加以保护。因此,建议恢复“广仁医院”名称,并在显著位置建立雕塑或碑刻标志系统。
4.确立西安中国梨园故乡的独特地位
唐代皇家创建的梨园的所在地,就在今未央区大明宫乡大白杨村。在唐代,这里曾是各类名人的荟萃之地,到现在除有曹禺先生书写的纪念碑之外,已经荒芜不堪。因此,应在唐梨园旧址的基础上,兴建梨园纪念馆。
5.确立西安文化餐饮业的独特地位
西安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文化气息。秦镇凉皮源自秦代,羊肉泡馍蜚声海内外,贾大包子、贾三包子都是上好的品牌,但饮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发掘,在全国影响还不够大。因此,应整体规划,仿照古时的酒肆茶坊,开辟一系列有规模的饮食街,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
(五)营销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要“亮”
名片是介绍主要信息的物质载体。建议启动“西安名片打造工程”,开展卓有成效的城市营销活动。
1.由现代文化名人为西安作赋
在弘扬城市精神方面,成都的《成都赋》、河南新郑的《轩辕赋》很有借鉴意义。西安可以采用公开征文的方式(借鉴光明日报《百城赋》栏目),邀请霍松林、余秋雨、贾平凹、魏明伦等文学名家为西安作赋,择其一置于西安标志性(如新城广场)的部位,全面展示西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以西安故事制作高品位电影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山西、山东等地积极挖掘人文资源,拍摄了诸如《情满珠江》《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优秀影视作品,对推介地方文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作为电影强市的西安,我们不无遗憾。我市应请张艺谋等影视名家,以西安本土故事为线索,制作宣传西安的精良影视作品。
3.由现代著名词曲作家制作“西安城市主题歌”
可以邀请阎肃、赵季平等著名词曲作家为西安写城市之歌,也可以采用征集作品的方式向国内外征集优秀作品,使其成为宣传西安和对外交流的工具。
4.打造一部名为《长安》的大型音乐文化剧目
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与艺术家,以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打造一部名为《长安》的大型音乐文化剧目。这样一个黄金团队打造的作品,必能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扩大对西安的宣传。
(六)成立西安城市特色“总体设计部”
前述五项建议的落实与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因素繁杂。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处于抓总和协调地位的部门来统一设计并调度,力争在几年内取得明显效果。
1.成立“总体设计部”组织机构
可以借鉴我国航天事业中“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和做法,从系统工程角度,集合相关部门、专家和工作人员,成立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总体设计部”,负责相关工作的设计规划和实施协调。目前,关于城市特色塑造的研究,基本局限于规划、建设和历史研究等部门,还应广泛吸收策划营销、美术设计、视觉设计、材料工程、影视文学等方面的专家,成立权威的专家委员会。
2.实施“综合集成”研发活动
目前.在城市特色方面出现的雷同,除了设计风格的趋同以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使用材料的雷同。比如城市地砖、墙面材料、栏杆、灯杆等。应该充分调动、发挥专家委员会和西安市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按照“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模式,激发、挖掘并综合集成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生产单位的“大成智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我市特色的用于历史文化特色塑造的新型产品,在满足西安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可以形成新的特色产业。
3.组织一批重点的“横向工程”
关于城市特色的塑造,要改变以往“说得多,做得少”的被动局面,通过组织一批重点的“横向工程”来不断提振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塑造的信心。要选准项目,成熟一批、建设一批,通过“横向工程”的持续实施,实现城市特色塑造成果的有效积累。比如,目前进行的城市建筑外立面改造,如能统一设计风格并精心施工,就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另外,关于“平改坡”的构想,也应该在一些关键地段进行积极探索。
三、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对关系
(一)城市开发与文化保护
我市拥有大量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其中的一部分已在30年的城市改造过程中逐渐消失。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会越来越少,保护的难度会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影响却越来越大。目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应该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要坚决制止“拆除真文物、兴建假古迹”的现象,扭转“重建设,轻保护”“古城不古、仿古不精”的局面。
(二)战略规划与分步实施
城市人文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一是战略规划,既制定出一个相对长期的建设目标,同时给后人的塑造留有空间。二是分步实施。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有的项目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要分轻重缓急,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使城市人文特色塑造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局部塑造与整体协调
总体而言,我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国走在了前列,但依然出现了特色危机,其真正的原因,在于规划约束乏力。已经建成的、正在建设的许多项目都是如此。因此,要采取以下有力措施强化协调功能:一是把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设计与控制的内容纳入立法保护范畴;二是严格控制建筑的形象、体量、高度、色彩,努力在风格“求同、求似”上下工夫;三是局部塑造要具体到项目,坚决扭转开发商左右建设风格的局面。
(四)建设速度与工程质量
在现阶段,城市建设盲目求快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特色塑造的急功近利导致许多建筑垃圾的出现。无论单体仿古建筑、仿古街区和人文作品一旦完成,将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存在。对此,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把精工细雕作为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坚持速度服从质量,否则后患无穷。
(五)古城特色与现代风情
西安最大的特色在历史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在古,但其功能不可避免地会融合更多现代因素。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特色塑造的规律,既传承历史传统又展示科技进步,既防止“一味求古”又反对“片面求洋”,要注意古代元素与现代建筑的合理融合(比如由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华宾馆等)。
(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在城市人文特色塑造方面,“重物质文化遗产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13朝古都西安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厚的。在这方面,应该下更大力气,把西安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集中展现,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氛围。
(执笔人:西安市人事局政策法规处 赵生龙)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