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浩瀚,之前读史书,全凭兴致,今天看明朝,明日读宋朝。虽然林林总总野书正史都翻过一些,但总显得东拼西凑。
几乎每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恨不得有一口气从夏商周贯穿到人民共和国,可有志气不见得有耐心。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薄薄一册,给我们这群懒人但又不想读得太快餐化的史学爱好者一个机缘,让我们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以他的西方治学功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让我们对自己的母国历史有个总体性的俯视。
书大体是不错的,即便薄如一块牛扒,但分量不轻。因其简便,所以文字精准扼要,有些文字要细读数遍才得以厘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像一块压缩饼干,吃起来要小口慢咽,否则肚子会胀痛。
黄仁宇到底是渊博的西方历史大家,用西式刀叉剖解中国历史也自信满满刚健稳当,一些中国历史在他的言述下,纹理清晰可辨,虽然载体有限,但也摘其历史的重要关口书写,倒也大致不显得草率仓促,总体保持着一种节奏。
我才疏学浅,对于我不懂的历史,只要是大家,我就当是权威之语,一并虚心接受,若是有误,只待我日后才学长进,应会有所指摘。
对于黄仁宇老师的治史思路我是暂且没法站在同一高处提出任何看法的。只是读到第十六章“满洲人的作为”时,对于其中我所熟悉的一些历史,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并且表达下自己的不满。
言不在多,主要列举几个主要观点。
一,既然是大历史,自然是言必历史重要关头的。但似乎作者将明清易代之际汉人和满人的冲突淡化了,抑或是言说不够。明清之交,绝非往昔王朝之一家一姓的更替,而是顾炎武所说的“亡国亡天下”的区别。可惜,作者认为满清君主符合中国传统,显然他认为满清代替明,是合理的相互自然衔接的。
二,轻描淡写全国纷纷揭竿而起的抗清运动。薙发令的颁布是导致举国尤其是江南一带抗清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可是作者没有厘清汉人传承了几千年的发髻对汉民族意味的精神信仰,似乎明人抗拒清人,只是因为民族的不同,导致民风民俗的不接纳和明朝部分遗民的自恃清高而已。其后臭名昭著的“大兴文字狱”也仅被作者认为是“不荣誉的”,这种用词想当然的“谨慎客观”放诸历史当时其实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有失偏颇的。
三,将多数的抗清民众和士大夫缩小为极少数。作者原文说“汉满两方缺乏永久的仇恨,使我们想到现在所谓的民族主义其实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在17,18世纪时,满清无意将中国传统作大规模更动,汉人也未曾觉得他们的文物制度整个地被威胁,所以受激动的仍在全人口中占极少数。”作者不知是有意忽略还是选择性遗忘,反清复明的斗争贯穿清朝始终,广大汉人的抗清斗争难道只是一小撮激动的人?
四,对于清初四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开创的盛世,作者也是对此进行褒扬,而对于他们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及大兴文字狱的罪证给予叙述上极大程度的容忍和克制,这么重要的冲突, 作者语焉不详似乎是我难以理解的。
另外由于用字不妥出现的值得斟酌的语句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指出。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让你在短时间内俯瞰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浩瀚,之前读史书,全凭兴致,今天看明朝,明日读宋朝。虽然林林总总野书正史都翻过一些,但总显得东拼西凑。
几乎每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恨不得有一口气从夏商周贯穿到人民共和国,可有志气不见得有耐心。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薄薄一册,给我们这群懒人但又不想读得太快餐化的史学爱好者一个机缘,让我们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以他的西方治学功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让我们对自己的母国历史有个总体性的俯视。
书大体是不错的,即便薄如一块牛扒,但分量不轻。因其简便,所以文字精准扼要,有些文字要细读数遍才得以厘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像一块压缩饼干,吃起来要小口慢咽,否则肚子会胀痛。
黄仁宇到底是渊博的西方历史大家,用西式刀叉剖解中国历史也自信满满刚健稳当,一些中国历史在他的言述下,纹理清晰可辨,虽然载体有限,但也摘其历史的重要关口书写,倒也大致不显得草率仓促,总体保持着一种节奏。
我才疏学浅,对于我不懂的历史,只要是大家,我就当是权威之语,一并虚心接受,若是有误,只待我日后才学长进,应会有所指摘。
对于黄仁宇老师的治史思路我是暂且没法站在同一高处提出任何看法的。只是读到第十六章“满洲人的作为”时,对于其中我所熟悉的一些历史,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并且表达下自己的不满。
言不在多,主要列举几个主要观点。
一,既然是大历史,自然是言必历史重要关头的。但似乎作者将明清易代之际汉人和满人的冲突淡化了,抑或是言说不够。明清之交,绝非往昔王朝之一家一姓的更替,而是顾炎武所说的“亡国亡天下”的区别。可惜,作者认为满清君主符合中国传统,显然他认为满清代替明,是合理的相互自然衔接的。
二,轻描淡写全国纷纷揭竿而起的抗清运动。薙发令的颁布是导致举国尤其是江南一带抗清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可是作者没有厘清汉人传承了几千年的发髻对汉民族意味的精神信仰,似乎明人抗拒清人,只是因为民族的不同,导致民风民俗的不接纳和明朝部分遗民的自恃清高而已。其后臭名昭著的“大兴文字狱”也仅被作者认为是“不荣誉的”,这种用词想当然的“谨慎客观”放诸历史当时其实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有失偏颇的。
三,将多数的抗清民众和士大夫缩小为极少数。作者原文说“汉满两方缺乏永久的仇恨,使我们想到现在所谓的民族主义其实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在17,18世纪时,满清无意将中国传统作大规模更动,汉人也未曾觉得他们的文物制度整个地被威胁,所以受激动的仍在全人口中占极少数。”作者不知是有意忽略还是选择性遗忘,反清复明的斗争贯穿清朝始终,广大汉人的抗清斗争难道只是一小撮激动的人?
四,对于清初四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开创的盛世,作者也是对此进行褒扬,而对于他们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及大兴文字狱的罪证给予叙述上极大程度的容忍和克制,这么重要的冲突, 作者语焉不详似乎是我难以理解的。
另外由于用字不妥出现的值得斟酌的语句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指出。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