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以毛笔并通过字的结构、章法、墨法、书体来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中形成的特有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毛笔是书法的最主要工具。用毛笔来书写文字,逐渐演变成书法用笔的艺术技巧,从而构成书法艺术的要素。书法的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艺术技 巧。①笔法有: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等。②笔力指笔画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刚健或柔软的笔画线条,在用笔中要表现出 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③笔势指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笔势有笔断而气势不断,点画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其势则浑然一体。④笔意,即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 等。我国古代书法的字体主要有:篆书(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行书等。
秦汉时期的中国书法
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秦代权、量、诏版刻的文字也是小篆,但由于刀刻和受当时民间书风的影响,风格比较质朴,笔画多为方折,线条瘦硬,锋棱俏丽。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文字大都属于隶书。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取史籀大篆而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 程中从产生到发展成熟,这期间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 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开始走向末路。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王献之、卫岘、锺繇、胡昭、韦诞、皇象、苏建、卫瓘、索靖、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如锺繇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他的字都很好)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
魏晋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以书 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珣、王荟、王徽之、王廙、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愔、郗昙、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北朝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采,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因此造像碑亦大为兴起。这些造像、造像 碑大都有题记,书法艺术遗迹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其书法结体紧劲,风格雄强,可以代表太和间雄伟浑厚的书风。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有如百花争艳,使人应接不暇。
书法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也得到繁荣和发展。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卫恒《四体书势》、索靖 《草书势》、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和《论书表》、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 《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
隋唐时期的中国书法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隋代立国时间较短,书法虽臻于南北融合,但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仅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
唐 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唐初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唐初书法家的代表是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欧阳询的书法法度严谨,雄深雅健,以险峭取胜。虞世南的书法沉粹安详,不露锋芒,笔力坚实,外柔内刚。褚遂良在唐初三家中是后起之秀,字清劲秀颖又内含筋骨,在笔法上有新的 创造。另有薛稷,师褚遂良,曾同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家。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上亦颇有建树,在理论上主张学书法要学其骨力。稍晚的重要书法 家有孙过庭和李邕。孙过庭善草书,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工于用笔。其书法俊拔刚健,被认为是二王草书典型传派。李邕多以行书入碑,书法瘦劲厚重,纵逸通达。这个时期的书法家还有欧阳通,书法矩矱森严,意态飘逸,略少含蓄。贺知章善草书,有落笔龙蛇之喻。另如赵模、王行满、敬客、王知敬、陆柬之等一大批书法家及其作品也都有相当的成就。
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法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 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张旭,人称张颠,创狂草,有草圣之称。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其草书千变万化而不离规矩。怀素从颜真卿、邬彤处得张旭笔法,其字如惊蛇走虺,张雨狂风。颜真卿的书法多用中锋,结体丰茂,庄重奇伟,且极富变化,称颜体。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书法家,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严。这时期著名书法家还有锺绍京、苏灵芝、徐浩等。
唐代篆、隶书亦颇兴盛。篆书成就最高的当 推李阳冰,他初学《峄山碑》,后变化开合,劲利豪爽,自成一家。其他擅长篆书者还有王遒、李灵省、瞿会问、袁滋、唐玄度等。隶书名手更多。唐玄宗以善隶著 称,所书《石台孝经》、《纪泰山铭》等影响很大。时以韩择木、史维则、蔡有邻、李潮并称隶书四家。其他善隶者还有卢藏用、梁昇卿、刘昇、顾诫奢、窦泉、韩 秀荣兄弟等。
晚唐时期,唐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一些书法家,如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隶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唐代的书法作品除上面所述著名书法家墨迹、碑刻外,还有许多不知名作家所书写的大量墓志和经生所写的佛教经卷。唐代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 精密、完善。孙过庭的《书谱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草书精品,也是一篇文思绵密、词简意赅的书法理论著作。张怀瓘的《书仪》、《书断》等亦多真知灼见。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则是第一部古代书法理论的总集,收罗广博,选择精审,对后世书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书法
五 代十国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 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具有奇险、雄杰的风格。他师法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人,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 魏晋书法。他以破方为圆、削繁成简的办法,打破唐人的森严法度,兼融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暗寓篆、隶遗意 的新貌,从而使他的书法比较接近魏晋的书风。宋代书法家在他的基础上,演化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尚意书风。
宋辽金时期的中国书法
北宋初期的书法仍然沿续唐代余波,仿颜体的有李建中、杜绶、欧阳修、蔡襄等;学张旭、怀素草书的有苏舜钦、杜衍等;学李阳冰等小篆的有徐铉、徐锴、郭忠 恕、释梦英等。他们构成了北宋书坛的主体,虽都得自唐代,但已变唐人书法的深雄气魄为雍容端丽。在这些书法家当中,最享盛名者为李建中和蔡襄两人。但是真 正确立宋代书风的是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三人。(此三人的行书被大家临摹,是代表作。)
北宋时期还有一些书法家,如薛绍彭,书法颇具功力;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书,亦颇有影响。南宋时期有高宗赵构、吴说、范成大、吴琚、陆游、朱熹、张即之等人。
元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元代书法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因此赵孟頫、鲜于枢被称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法度谨严,用笔遒劲,体势朗逸,风格姿媚,创造独具面目的赵体。他的书法对当时和明、清两代影响很大。鲜于枢善楷、 行、草书,笔法婉转遒健,气势雄伟迭宕,自成一格,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著名书法家还有邓文原,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他擅长楷、 行、草书,运笔清劲秀丽、韵致古雅,对于恢复和发扬绝响已久古书体作出了贡献。元中、后期的康里巎巎擅长楷、行、草书,行笔迅急,笔画遒媚,转折圆劲,是 赵孟頫、鲜于枢之后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家。元末杨维桢擅长行、楷书,笔法清健,富有个性。此外,吾丘衍、泰不华、周伯琦、虞集、吴叡的篆书或隶书,张雨的 行书,释溥光、耶律楚材的大行楷书也都师承有自,各具面貌。其他如管仲姬(赵孟頫妻)、赵雍和赵奕(均为赵孟頫子),以及郭天锡、班维志、姚遂、冯子振、 钱良佑等都有一定的成就。而许多著名画家如吴镇、倪瓒等,也以书法见长。
元代书法总的发展趋势是以继承古代诸名家的传统法度为主,并扭转了南宋以来的衰敝书风。就这一方面看,应当是一个进步。元代楷书、行书的成就比较突出,篆书和隶书、章草等书体也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元代书法理论著作,属于通论的有《衍极》,属于丛辑的有苏霖《书法钩玄》、吕宗《书经补遗》、盛熙明《法书考》,属于书法技法的有陈绎曾《翰林要诀》、释溥光《雪庵字要》和《雪庵永字八法》等。此外,在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虞集、柯九思等人有关书法的题跋中也有理论方面的精辟论述。
明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中国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而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明初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当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璲和宋广,及詹希元、杜环等。三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的平正、娴熟,为台阁体开了先路。
明朝中期文人书法重新抬头,书法家们将兴趣转到古代书法上。如李东阳学颜真卿、李阳冰,吴宽学苏轼,沈周学黄庭坚,张弼、张骏学张旭、怀素等。他们的书法 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终于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吴门三家以小楷成就最为突出。但他们为了纠正台阁体整齐划一、缺乏艺术意蕴的弊病,取法魏晋,强调表现书法的天籁之美,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圆秾纤,一任自然。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明朝晚期,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徐渭以纵横驰聘的行草书 来抒发胸中的郁愤。继之而起的是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四人。邢侗广师晋、唐、宋诸名家书法,留有许多临摹古帖作品。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张瑞图书风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万钟与宋代米芾同宗,专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但在晚明书坛,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 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 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另外,明晚期黄道周的攲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沉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清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清代书法在 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 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写的很好)。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为狂草之大家),在清代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不入,所 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 求的乌、方、光,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帖学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 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 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刘墉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梁同书工楷、行,书法秀逸,但缺乏雄强之气。翁方纲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此外,姚鼐的 行书萧疏澹宕,永瑆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由于乾 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接着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 典范。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擅长四体书和篆刻,在篆书上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筯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格。他的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 碑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二者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 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的 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康有为 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书 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基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篆书 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澂善写篆、隶,隶书平稳,面貌一新。当时写篆书的还有徐三庚、莫友芝,都各有面貌。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龢以写行、楷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用笔极为凝练。
清代末年,以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书法最著名。杨守敬擅长隶书和行楷书,对近代日本书法产生一定影响。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书亦别具一格;行书 “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沈曾植书法学习锺繇、索靖,更熔铸汉、魏碑刻,晚年精于章草。沈曾植则在草书上独辟蹊径,对后来有一定的 影响。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发挥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观点,著《广艺舟双楫》,对近代书法理论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亦植根于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门铭》, 所以他的书法浑拙古劲,奇肆开张,有纵横跌宕的气势,具有独特风格。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 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画的发展使得 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所以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书法艺术:毛笔书写与艺术技巧的完美融合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以毛笔并通过字的结构、章法、墨法、书体来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中形成的特有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毛笔是书法的最主要工具。用毛笔来书写文字,逐渐演变成书法用笔的艺术技巧,从而构成书法艺术的要素。书法的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艺术技 巧。①笔法有: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等。②笔力指笔画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刚健或柔软的笔画线条,在用笔中要表现出 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③笔势指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笔势有笔断而气势不断,点画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其势则浑然一体。④笔意,即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 等。我国古代书法的字体主要有:篆书(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行书等。
秦汉时期的中国书法
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秦代权、量、诏版刻的文字也是小篆,但由于刀刻和受当时民间书风的影响,风格比较质朴,笔画多为方折,线条瘦硬,锋棱俏丽。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文字大都属于隶书。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取史籀大篆而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 程中从产生到发展成熟,这期间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 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开始走向末路。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王献之、卫岘、锺繇、胡昭、韦诞、皇象、苏建、卫瓘、索靖、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如锺繇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他的字都很好)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
魏晋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以书 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珣、王荟、王徽之、王廙、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愔、郗昙、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北朝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采,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因此造像碑亦大为兴起。这些造像、造像 碑大都有题记,书法艺术遗迹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其书法结体紧劲,风格雄强,可以代表太和间雄伟浑厚的书风。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有如百花争艳,使人应接不暇。
书法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也得到繁荣和发展。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卫恒《四体书势》、索靖 《草书势》、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和《论书表》、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 《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
隋唐时期的中国书法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隋代立国时间较短,书法虽臻于南北融合,但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仅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
唐 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唐初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唐初书法家的代表是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欧阳询的书法法度严谨,雄深雅健,以险峭取胜。虞世南的书法沉粹安详,不露锋芒,笔力坚实,外柔内刚。褚遂良在唐初三家中是后起之秀,字清劲秀颖又内含筋骨,在笔法上有新的 创造。另有薛稷,师褚遂良,曾同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家。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上亦颇有建树,在理论上主张学书法要学其骨力。稍晚的重要书法 家有孙过庭和李邕。孙过庭善草书,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工于用笔。其书法俊拔刚健,被认为是二王草书典型传派。李邕多以行书入碑,书法瘦劲厚重,纵逸通达。这个时期的书法家还有欧阳通,书法矩矱森严,意态飘逸,略少含蓄。贺知章善草书,有落笔龙蛇之喻。另如赵模、王行满、敬客、王知敬、陆柬之等一大批书法家及其作品也都有相当的成就。
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法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 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张旭,人称张颠,创狂草,有草圣之称。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其草书千变万化而不离规矩。怀素从颜真卿、邬彤处得张旭笔法,其字如惊蛇走虺,张雨狂风。颜真卿的书法多用中锋,结体丰茂,庄重奇伟,且极富变化,称颜体。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书法家,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严。这时期著名书法家还有锺绍京、苏灵芝、徐浩等。
唐代篆、隶书亦颇兴盛。篆书成就最高的当 推李阳冰,他初学《峄山碑》,后变化开合,劲利豪爽,自成一家。其他擅长篆书者还有王遒、李灵省、瞿会问、袁滋、唐玄度等。隶书名手更多。唐玄宗以善隶著 称,所书《石台孝经》、《纪泰山铭》等影响很大。时以韩择木、史维则、蔡有邻、李潮并称隶书四家。其他善隶者还有卢藏用、梁昇卿、刘昇、顾诫奢、窦泉、韩 秀荣兄弟等。
晚唐时期,唐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一些书法家,如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隶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唐代的书法作品除上面所述著名书法家墨迹、碑刻外,还有许多不知名作家所书写的大量墓志和经生所写的佛教经卷。唐代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 精密、完善。孙过庭的《书谱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草书精品,也是一篇文思绵密、词简意赅的书法理论著作。张怀瓘的《书仪》、《书断》等亦多真知灼见。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则是第一部古代书法理论的总集,收罗广博,选择精审,对后世书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书法
五 代十国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 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具有奇险、雄杰的风格。他师法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人,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 魏晋书法。他以破方为圆、削繁成简的办法,打破唐人的森严法度,兼融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暗寓篆、隶遗意 的新貌,从而使他的书法比较接近魏晋的书风。宋代书法家在他的基础上,演化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尚意书风。
宋辽金时期的中国书法
北宋初期的书法仍然沿续唐代余波,仿颜体的有李建中、杜绶、欧阳修、蔡襄等;学张旭、怀素草书的有苏舜钦、杜衍等;学李阳冰等小篆的有徐铉、徐锴、郭忠 恕、释梦英等。他们构成了北宋书坛的主体,虽都得自唐代,但已变唐人书法的深雄气魄为雍容端丽。在这些书法家当中,最享盛名者为李建中和蔡襄两人。但是真 正确立宋代书风的是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三人。(此三人的行书被大家临摹,是代表作。)
北宋时期还有一些书法家,如薛绍彭,书法颇具功力;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书,亦颇有影响。南宋时期有高宗赵构、吴说、范成大、吴琚、陆游、朱熹、张即之等人。
元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元代书法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因此赵孟頫、鲜于枢被称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法度谨严,用笔遒劲,体势朗逸,风格姿媚,创造独具面目的赵体。他的书法对当时和明、清两代影响很大。鲜于枢善楷、 行、草书,笔法婉转遒健,气势雄伟迭宕,自成一格,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著名书法家还有邓文原,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他擅长楷、 行、草书,运笔清劲秀丽、韵致古雅,对于恢复和发扬绝响已久古书体作出了贡献。元中、后期的康里巎巎擅长楷、行、草书,行笔迅急,笔画遒媚,转折圆劲,是 赵孟頫、鲜于枢之后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家。元末杨维桢擅长行、楷书,笔法清健,富有个性。此外,吾丘衍、泰不华、周伯琦、虞集、吴叡的篆书或隶书,张雨的 行书,释溥光、耶律楚材的大行楷书也都师承有自,各具面貌。其他如管仲姬(赵孟頫妻)、赵雍和赵奕(均为赵孟頫子),以及郭天锡、班维志、姚遂、冯子振、 钱良佑等都有一定的成就。而许多著名画家如吴镇、倪瓒等,也以书法见长。
元代书法总的发展趋势是以继承古代诸名家的传统法度为主,并扭转了南宋以来的衰敝书风。就这一方面看,应当是一个进步。元代楷书、行书的成就比较突出,篆书和隶书、章草等书体也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元代书法理论著作,属于通论的有《衍极》,属于丛辑的有苏霖《书法钩玄》、吕宗《书经补遗》、盛熙明《法书考》,属于书法技法的有陈绎曾《翰林要诀》、释溥光《雪庵字要》和《雪庵永字八法》等。此外,在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虞集、柯九思等人有关书法的题跋中也有理论方面的精辟论述。
明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中国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而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明初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当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璲和宋广,及詹希元、杜环等。三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的平正、娴熟,为台阁体开了先路。
明朝中期文人书法重新抬头,书法家们将兴趣转到古代书法上。如李东阳学颜真卿、李阳冰,吴宽学苏轼,沈周学黄庭坚,张弼、张骏学张旭、怀素等。他们的书法 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终于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吴门三家以小楷成就最为突出。但他们为了纠正台阁体整齐划一、缺乏艺术意蕴的弊病,取法魏晋,强调表现书法的天籁之美,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圆秾纤,一任自然。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明朝晚期,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徐渭以纵横驰聘的行草书 来抒发胸中的郁愤。继之而起的是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四人。邢侗广师晋、唐、宋诸名家书法,留有许多临摹古帖作品。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张瑞图书风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万钟与宋代米芾同宗,专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但在晚明书坛,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 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 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另外,明晚期黄道周的攲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沉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清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清代书法在 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 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写的很好)。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为狂草之大家),在清代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不入,所 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 求的乌、方、光,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帖学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 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 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刘墉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梁同书工楷、行,书法秀逸,但缺乏雄强之气。翁方纲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此外,姚鼐的 行书萧疏澹宕,永瑆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由于乾 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接着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 典范。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擅长四体书和篆刻,在篆书上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筯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格。他的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 碑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二者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 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的 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康有为 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书 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基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篆书 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澂善写篆、隶,隶书平稳,面貌一新。当时写篆书的还有徐三庚、莫友芝,都各有面貌。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龢以写行、楷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用笔极为凝练。
清代末年,以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书法最著名。杨守敬擅长隶书和行楷书,对近代日本书法产生一定影响。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书亦别具一格;行书 “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沈曾植书法学习锺繇、索靖,更熔铸汉、魏碑刻,晚年精于章草。沈曾植则在草书上独辟蹊径,对后来有一定的 影响。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发挥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观点,著《广艺舟双楫》,对近代书法理论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亦植根于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门铭》, 所以他的书法浑拙古劲,奇肆开张,有纵横跌宕的气势,具有独特风格。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 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画的发展使得 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所以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