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古城,历代劳动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序幕的龙山文化,就是首次在章丘发现并命名的。章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丰厚历史渊源,还有许多其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今天小编就带着你盘点一下章丘历史渊源和历史名人。
王
王莽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章丘龙山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始建国元年(9)正月朔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实行“改制”,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更名为 “王田”,奴婢改称 “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8男而占地超过1井(900亩)者,须分田与京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100亩的规定分配。为增加国家税收,垄断工商,公元10年又推行 “五均六管”。曾屡改币制,造成经济上极大混乱。还更改官制,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天凤四年(17),暴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23)为商人杜昊杀死,新朝灭亡。
房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唐初名相。房玄龄自幼机警聪明,贯通典籍,善于写作,书法擅长草隶。18岁举进士,隋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开皇(581~600)年间,天下统一,房玄龄暗告其父,皇上无功无德,虽居帝位不会长久。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画24功臣像于凌烟阁,画中即有房玄龄。后封为梁国公,受诏与诸遂良重撰《晋书》,修订《唐律》。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高祖实录》20卷,与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李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今章丘明水人。南宋女词人,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母王氏为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极具文学才华。李清照幼年生活于故乡明水,少年时代随父生活于汴京,并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当朝宰相赵挺之次子赵明诚于汴京成婚。两年后,明诚出仕为官。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著成《金石录》30卷,成为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这期间,李清照写下了大量描写闺情闲适生活的词作,如《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公式党籍,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5日后卒,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青州屏居。南宋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市)。翌年金人入侵,南京徽帝南逃。李清照追随流徙到浙东一带,所有图书文物大都散失。至此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把眼光放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词的风格亦由先前的悠闲婉丽转变为忧国忧民,多悲叹息世,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通过项羽宁死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肯北上抗敌的苟且偷生行为。其中以绍兴四年(1134)《金石录后序》较有名。十月,她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作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在金华期间,还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发出了“江山留与后人愁”的千古绝唱。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大约绍兴二十六年(1156),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开先
李开先(1502~1568) 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山东章丘人。
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在户部任事。曾运饷金至宁夏,目睹边防荒弛,外患严重,深有感触。归途经陕西关中,登门拜访当时削职家居的文学家康海和王九思,为他们所赏识,自此缔交。自嘉靖十一至二十年(1532~1542),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并曾提督四夷馆。此一时期他和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人诗文唱和,人称“嘉靖八才子”,他们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风,主张学习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曾巩,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文字平易朴实。
他因抨击当时执政的夏言和严嵩,揭露当时政治的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削职,回到章丘故居。在家修建亭园,结词社,征歌度曲,搜集戏曲及民间文学作品。他利用当时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100首,流传很广,嘉靖二十六年写成传奇戏曲《宝剑记》。晚年他用金、 元院本形式写成《园林午梦》《打哑禅》等 6种,总名《一笑散》。还用民间流行的《山坡羊》小曲形式写成《市井艳词》一书。他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尤以戏曲为多,有“词山曲海”之称。
孟
孟洛川
孟洛川(1851~1939) 名继笙,字洛川。章丘刁镇旧军人。著名商人。祖辈为地主兼商人。1869年18岁开始经商时,即到北京负责庆祥、瑞生祥等企业的经营。从此一生掌管孟家企业。他在涉足企业的最初20余年间,生意有较大发展。1893年(光绪十九年)和1896年,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经营绸缎、洋货、皮货、百货。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门一带被焚,瑞蚨祥成为一片瓦砾,不得不迁至北京天桥设摊营业。1903年,北京瑞蚨祥新营业楼落成。后又在北京增设瑞蚨祥鸿记绸缎店、西鸿记茶店、东鸿记茶店、鸿记新衣庄。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青岛设立瑞蚨祥缎店。次年,在天津增设瑞蚨祥鸿记缎店。1924年,济南瑞蚨祥增设鸿记分店。所经营的瑞蚨祥、泉祥等“祥”字号商号,遍布京、沪、津、济、青、烟等大中城市。他除投资于企业外,还广置田宅。在章丘有田产2300余亩,另在山东沾化、利津、泰安、莱芜置有庄田。章丘之住宅为六进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共近100间。为当时中国知名的民族商业资本家,京津及济南等城市报纸皆以“金融巨头”称之。
孟洛川一生多次举办慈善和公益事业,诸如设立社仓,积谷备荒;修文庙,建尊经阁;设义学,经理书院;捐衣施粥及捐资协修《山东通志》等。因此博得慈善家的称号,被誉为“一孟皆善”。在他的每次捐赈之后,清地方大吏必为其奏请封赏。1891年(光绪十七年)—1894年,福润任山东巡抚期间,为他奏准江苏即用候补道之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山东受灾,巡抚毓贤委孟洛川为平粜局总办,孟洛川与其兄孟继箴认赈巨款,毓贤为其奏准知府补用道二品顶戴;1905年参与组建济南商务总会。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山东劝业道成立后,被任为济南商务总会协理;1906年—1909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期间,为其奏准头品顶戴;朝廷还诰封其为奉直大夫、诰授为光禄大夫。孟洛川善于结交权贵,其中最著名者为袁世凯。袁父死后,他作“三多九如”贡席,亲往路祭; 袁母出殡,他担任治丧总管。袁世凯于1914年7月18日任命孟洛川为参政院参政。晚年孟洛川无力驾驭诸代理人,各店号走向萧条。1939年9月7日病逝于天津。
章丘
历史渊源
章丘历史悠久,作为华夏文明序幕的龙山文化,就是首次在章丘发现并命名的。龙山文化以高超的陶器艺术为主要特征,但那时不叫章丘,真正称为章丘是在隋文帝时期。据《章丘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高唐为章丘,取县城(今绣惠)北章丘山(今女郎山)为名。”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 历史悠久 底蕴厚重★
章丘南依泰沂山脉,北傍黄河水系,有着肥沃的山脉冲积平原,且有数条古河流贯穿其中,主要为巨野河和武源河。1991年在章丘发现西河遗址,西河文化在泰沂山脉北侧的山前平原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说明西河文化时期的章丘先民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这时期原始农业已相当发展,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锄耕农业时期。据考古研究,西河文化距今8400—7500年,可以推断在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章丘大地就有先民生息定居,此后文化发展连绵不绝,从未间断,成为中国东方一个文化中心。
据《章丘县志》记载:章丘早期的原始部落为东夷少昊金天氏,属爽鸠氏。东夷族同中原夏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看,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应当是东夷诸多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东夷部落的章丘先民,在距今9000年左右就开始谱写着章丘的历史。
★ 历史沿革 变化多端★
4600年前,曾在如今的章丘龙山城子崖筑城立国。夏商时期,章丘东部先属逄伯陵,后隶薄姑氏;西部属谭国。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国,全境属齐国。从西汉开始属济南国。新朝改属乐安郡。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从此“章丘”这个地名称呼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延续至今。唐、宋、金、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皆属济南管辖。1945年8月,章丘划分章丘、章历二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驻地,又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至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2011年9月,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章丘市为“千年古县”。时间来到2016年9月,国务院批准章丘撤市设区。
★ 先有平陵城 后有济南府★
一直以来,无论章丘还是济南,流传着这样一句得到公认的话:“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这是考古界关于济南历史发展的最简单也是最恰当的概括。平陵城故址就位于章丘龙山,平陵古城遗址在城子崖遗址的东北方向。现在的古城遗址上,除了四周城墙外,没有别的地上建筑物。现存的城墙最高处有5米多,最宽处将近43米,都是用土夯实而成。一圈四面城墙,每面城墙长约2000米,整座城市呈正方形,约有400万平方米。站在城墙上举目四望,平陵古城内全是庄稼,没有住户。
史载平陵城建城大约在春秋时期,兴于两汉,最后毁于唐代,前后共存在了1500多年。自唐代毁城到现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这一遗址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居民区,连一个村庄都没有出现过,平陵古城成了一座死城。可以说,平陵城就这样荒废了1000多年。
据西汉刘向《说苑·贵德》里的记载,齐桓公到平陵,由此推断平陵城大约建于春秋时期。汉初约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治平陵,这正是历史上“济南”这一名称的首次出现。平陵位于齐国故都临淄以西,正是连接齐地与中原的要塞,一直是汉王朝比较重视的地方。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将济南郡划入齐王治下,可见汉高祖对这一要塞的重视。后来,汉室王朝又将济南郡从齐割出,单独成为吕国,封吕太后的侄子为吕国王,治所依旧在东平陵。此后,刘辟光、刘就、刘圣等王公贵族先后被封为济南王。直至公元9年,王莽建新,因王莽就是东平陵人,于是,他便将东平陵改名为乐安,属青州,历时16年,至东汉光武帝时改回济南国。一代枭雄曹操就曾经担任过济南国相,而且治国有方。
至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当时的齐王李祐造反,因为李祐是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周边诸官都有所畏惧,唯有平陵人李君球与其兄子等人,坚守平陵城,顽强抵抗李祐叛军,双方在平陵城内外展开了激战,战争持续一个多月,直到唐朝大军赶来增援,才将李祐叛军平息。唐太宗为表彰李君球以及顽强抵抗的平陵人,改平陵为全节县。公元815年,全节县因人口凋残并入历城县。随后,平陵结束了1500年的沧桑历史,平陵城也彻底从地面上消失,进入了尘封的历史。从那时起,济南西迁到历城县。
商务合作 | 83366291 83366283
▍今日章丘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盘点章丘历史渊源和历史名人,探寻王莽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章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古城,历代劳动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序幕的龙山文化,就是首次在章丘发现并命名的。章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丰厚历史渊源,还有许多其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今天小编就带着你盘点一下章丘历史渊源和历史名人。
王
王莽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章丘龙山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始建国元年(9)正月朔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实行“改制”,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更名为 “王田”,奴婢改称 “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8男而占地超过1井(900亩)者,须分田与京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100亩的规定分配。为增加国家税收,垄断工商,公元10年又推行 “五均六管”。曾屡改币制,造成经济上极大混乱。还更改官制,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天凤四年(17),暴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23)为商人杜昊杀死,新朝灭亡。
房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唐初名相。房玄龄自幼机警聪明,贯通典籍,善于写作,书法擅长草隶。18岁举进士,隋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开皇(581~600)年间,天下统一,房玄龄暗告其父,皇上无功无德,虽居帝位不会长久。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画24功臣像于凌烟阁,画中即有房玄龄。后封为梁国公,受诏与诸遂良重撰《晋书》,修订《唐律》。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高祖实录》20卷,与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李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今章丘明水人。南宋女词人,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母王氏为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极具文学才华。李清照幼年生活于故乡明水,少年时代随父生活于汴京,并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当朝宰相赵挺之次子赵明诚于汴京成婚。两年后,明诚出仕为官。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著成《金石录》30卷,成为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这期间,李清照写下了大量描写闺情闲适生活的词作,如《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公式党籍,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5日后卒,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青州屏居。南宋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市)。翌年金人入侵,南京徽帝南逃。李清照追随流徙到浙东一带,所有图书文物大都散失。至此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把眼光放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词的风格亦由先前的悠闲婉丽转变为忧国忧民,多悲叹息世,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通过项羽宁死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肯北上抗敌的苟且偷生行为。其中以绍兴四年(1134)《金石录后序》较有名。十月,她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作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在金华期间,还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发出了“江山留与后人愁”的千古绝唱。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大约绍兴二十六年(1156),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
李开先
李开先(1502~1568) 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山东章丘人。
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在户部任事。曾运饷金至宁夏,目睹边防荒弛,外患严重,深有感触。归途经陕西关中,登门拜访当时削职家居的文学家康海和王九思,为他们所赏识,自此缔交。自嘉靖十一至二十年(1532~1542),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并曾提督四夷馆。此一时期他和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人诗文唱和,人称“嘉靖八才子”,他们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风,主张学习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曾巩,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文字平易朴实。
他因抨击当时执政的夏言和严嵩,揭露当时政治的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削职,回到章丘故居。在家修建亭园,结词社,征歌度曲,搜集戏曲及民间文学作品。他利用当时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100首,流传很广,嘉靖二十六年写成传奇戏曲《宝剑记》。晚年他用金、 元院本形式写成《园林午梦》《打哑禅》等 6种,总名《一笑散》。还用民间流行的《山坡羊》小曲形式写成《市井艳词》一书。他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尤以戏曲为多,有“词山曲海”之称。
孟
孟洛川
孟洛川(1851~1939) 名继笙,字洛川。章丘刁镇旧军人。著名商人。祖辈为地主兼商人。1869年18岁开始经商时,即到北京负责庆祥、瑞生祥等企业的经营。从此一生掌管孟家企业。他在涉足企业的最初20余年间,生意有较大发展。1893年(光绪十九年)和1896年,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经营绸缎、洋货、皮货、百货。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门一带被焚,瑞蚨祥成为一片瓦砾,不得不迁至北京天桥设摊营业。1903年,北京瑞蚨祥新营业楼落成。后又在北京增设瑞蚨祥鸿记绸缎店、西鸿记茶店、东鸿记茶店、鸿记新衣庄。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青岛设立瑞蚨祥缎店。次年,在天津增设瑞蚨祥鸿记缎店。1924年,济南瑞蚨祥增设鸿记分店。所经营的瑞蚨祥、泉祥等“祥”字号商号,遍布京、沪、津、济、青、烟等大中城市。他除投资于企业外,还广置田宅。在章丘有田产2300余亩,另在山东沾化、利津、泰安、莱芜置有庄田。章丘之住宅为六进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共近100间。为当时中国知名的民族商业资本家,京津及济南等城市报纸皆以“金融巨头”称之。
孟洛川一生多次举办慈善和公益事业,诸如设立社仓,积谷备荒;修文庙,建尊经阁;设义学,经理书院;捐衣施粥及捐资协修《山东通志》等。因此博得慈善家的称号,被誉为“一孟皆善”。在他的每次捐赈之后,清地方大吏必为其奏请封赏。1891年(光绪十七年)—1894年,福润任山东巡抚期间,为他奏准江苏即用候补道之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山东受灾,巡抚毓贤委孟洛川为平粜局总办,孟洛川与其兄孟继箴认赈巨款,毓贤为其奏准知府补用道二品顶戴;1905年参与组建济南商务总会。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山东劝业道成立后,被任为济南商务总会协理;1906年—1909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期间,为其奏准头品顶戴;朝廷还诰封其为奉直大夫、诰授为光禄大夫。孟洛川善于结交权贵,其中最著名者为袁世凯。袁父死后,他作“三多九如”贡席,亲往路祭; 袁母出殡,他担任治丧总管。袁世凯于1914年7月18日任命孟洛川为参政院参政。晚年孟洛川无力驾驭诸代理人,各店号走向萧条。1939年9月7日病逝于天津。
章丘
章丘
历史渊源
章丘历史悠久,作为华夏文明序幕的龙山文化,就是首次在章丘发现并命名的。龙山文化以高超的陶器艺术为主要特征,但那时不叫章丘,真正称为章丘是在隋文帝时期。据《章丘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高唐为章丘,取县城(今绣惠)北章丘山(今女郎山)为名。”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 历史悠久 底蕴厚重★
章丘南依泰沂山脉,北傍黄河水系,有着肥沃的山脉冲积平原,且有数条古河流贯穿其中,主要为巨野河和武源河。1991年在章丘发现西河遗址,西河文化在泰沂山脉北侧的山前平原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说明西河文化时期的章丘先民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这时期原始农业已相当发展,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锄耕农业时期。据考古研究,西河文化距今8400—7500年,可以推断在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章丘大地就有先民生息定居,此后文化发展连绵不绝,从未间断,成为中国东方一个文化中心。
据《章丘县志》记载:章丘早期的原始部落为东夷少昊金天氏,属爽鸠氏。东夷族同中原夏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看,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应当是东夷诸多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东夷部落的章丘先民,在距今9000年左右就开始谱写着章丘的历史。
★ 历史沿革 变化多端★
4600年前,曾在如今的章丘龙山城子崖筑城立国。夏商时期,章丘东部先属逄伯陵,后隶薄姑氏;西部属谭国。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国,全境属齐国。从西汉开始属济南国。新朝改属乐安郡。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从此“章丘”这个地名称呼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延续至今。唐、宋、金、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皆属济南管辖。1945年8月,章丘划分章丘、章历二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驻地,又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至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2011年9月,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章丘市为“千年古县”。时间来到2016年9月,国务院批准章丘撤市设区。
★ 先有平陵城 后有济南府★
一直以来,无论章丘还是济南,流传着这样一句得到公认的话:“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这是考古界关于济南历史发展的最简单也是最恰当的概括。平陵城故址就位于章丘龙山,平陵古城遗址在城子崖遗址的东北方向。现在的古城遗址上,除了四周城墙外,没有别的地上建筑物。现存的城墙最高处有5米多,最宽处将近43米,都是用土夯实而成。一圈四面城墙,每面城墙长约2000米,整座城市呈正方形,约有400万平方米。站在城墙上举目四望,平陵古城内全是庄稼,没有住户。
史载平陵城建城大约在春秋时期,兴于两汉,最后毁于唐代,前后共存在了1500多年。自唐代毁城到现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这一遗址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居民区,连一个村庄都没有出现过,平陵古城成了一座死城。可以说,平陵城就这样荒废了1000多年。
据西汉刘向《说苑·贵德》里的记载,齐桓公到平陵,由此推断平陵城大约建于春秋时期。汉初约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治平陵,这正是历史上“济南”这一名称的首次出现。平陵位于齐国故都临淄以西,正是连接齐地与中原的要塞,一直是汉王朝比较重视的地方。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将济南郡划入齐王治下,可见汉高祖对这一要塞的重视。后来,汉室王朝又将济南郡从齐割出,单独成为吕国,封吕太后的侄子为吕国王,治所依旧在东平陵。此后,刘辟光、刘就、刘圣等王公贵族先后被封为济南王。直至公元9年,王莽建新,因王莽就是东平陵人,于是,他便将东平陵改名为乐安,属青州,历时16年,至东汉光武帝时改回济南国。一代枭雄曹操就曾经担任过济南国相,而且治国有方。
至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当时的齐王李祐造反,因为李祐是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周边诸官都有所畏惧,唯有平陵人李君球与其兄子等人,坚守平陵城,顽强抵抗李祐叛军,双方在平陵城内外展开了激战,战争持续一个多月,直到唐朝大军赶来增援,才将李祐叛军平息。唐太宗为表彰李君球以及顽强抵抗的平陵人,改平陵为全节县。公元815年,全节县因人口凋残并入历城县。随后,平陵结束了1500年的沧桑历史,平陵城也彻底从地面上消失,进入了尘封的历史。从那时起,济南西迁到历城县。
商务合作 | 83366291 83366283
▍今日章丘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