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1.子张之儒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率语·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的人和事。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的弟子以后即成“子张之儒”,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
2.子思之儒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爱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3.颜氏之儒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论语》中出现有32次,他的思想论清斋,讲坐忘,有清净归隐的倾向,类似于道家。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养理论。
4.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观点站不住脚。因为韩非子是评价七十子弟子,孟子靠不上边。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明确说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郭沫若认为,“孟氏之儒”不仅与“子思之儒”为一系,而且也与“乐正氏之儒”为一系(《十批判书》)。
5.漆雕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一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蒙文通《古学甄·漆雕之儒考》)。由此可见,漆雕氏的思想分三方面:知,得智;仁,爱民;勇,刚毅勇武。有似于侠客。
[page]
6.仲良氏之儒
据陈奇猷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一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其为鲁人。据《礼记·檀弓上》上记:“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7.孙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他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8.乐正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另有子夏之儒。子夏之学是最注重礼制的,而礼制的强化,就是所谓的法制,宏观来讲,子夏是法家的鼻祖之一。
以上就是战国时期的儒学派别,代表着战国时儒家的学说观点。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什么是儒学?儒学有哪些派别?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1.子张之儒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率语·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的人和事。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的弟子以后即成“子张之儒”,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
2.子思之儒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爱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3.颜氏之儒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论语》中出现有32次,他的思想论清斋,讲坐忘,有清净归隐的倾向,类似于道家。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养理论。
4.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观点站不住脚。因为韩非子是评价七十子弟子,孟子靠不上边。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明确说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郭沫若认为,“孟氏之儒”不仅与“子思之儒”为一系,而且也与“乐正氏之儒”为一系(《十批判书》)。
5.漆雕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一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蒙文通《古学甄·漆雕之儒考》)。由此可见,漆雕氏的思想分三方面:知,得智;仁,爱民;勇,刚毅勇武。有似于侠客。
[page]
6.仲良氏之儒
据陈奇猷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一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其为鲁人。据《礼记·檀弓上》上记:“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7.孙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他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8.乐正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另有子夏之儒。子夏之学是最注重礼制的,而礼制的强化,就是所谓的法制,宏观来讲,子夏是法家的鼻祖之一。
以上就是战国时期的儒学派别,代表着战国时儒家的学说观点。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