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历史考纲 ,以下为人教版选修1选考内容:
第一部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
第二部分: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近代化: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
(1)背景不同:
俄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2)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
(1)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2)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三)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
具体来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五、日本明治维新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
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
(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2、不同之处:
(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六、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二是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1、从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2、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
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3、从改革的结果来看,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4、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5、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
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内容若有误,欢迎留言指正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2017 年高考历史考纲人教版选修 1 选考内容: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之异同
根据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历史考纲 ,以下为人教版选修1选考内容:
第一部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
第二部分: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近代化: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
(1)背景不同:
俄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2)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
(1)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2)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三)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
具体来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五、日本明治维新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
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
(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2、不同之处:
(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六、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二是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1、从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2、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
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3、从改革的结果来看,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4、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5、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
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内容若有误,欢迎留言指正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