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技巧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把握历史事件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我们知道,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每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微观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每个微观历史知识的记忆,缺乏宏观上的高屋建瓴,结果花了大量时间,记了很多零散的知识,导致其所记知识在头脑中"打架",一片"浆糊",成绩不理想也情有可原了。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有重要意义。"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理清知识线索,将历史知识放到特定的专题中,前后联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学习必修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先将其宏观构架:萌芽时期(战国)―正式建立时期(秦朝)―巩固时期(两汉)―完善时期(隋唐)―加强时期(北宋)―新发展时期(元朝)―空前强化时期(明清)。 "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识内涵,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如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正式建立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其确立的原因条件、表现、作用和影响等。
教学中,笔者经常提醒学生不仅要记微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放到宏观体系中去,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在对必修二第五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四个阶段(即本专题的四节内容):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影响)、初具规模(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上学习本专题各课的具体内容。如第一节"新航路开辟",可从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概况、各方面尤其是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等等微观方面掌握。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探究一些本专题的更深层次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什么能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学生不仅从立体上把握了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将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这对他们解决历史学科的各种问题也大有帮助。
二、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很多学生感叹历史事件和时间太多太难记,除了没有分清历史知识的主次外(其实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有主干知识和次要知识之分,要学好某一学科,都要遵循"抓大放小"、"抓主放次"的原则,在此笔者不再?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少去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导致死记硬背,效率自然低下了。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原因,而且这原因可能与前期甚至同期发生的好多历史事件有关。同样,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也可能对同期和后期的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多用箭头的形式探究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理清以下的因果关系: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的效率提高-原有的"公田"(即井田)不够耕种-"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奴隶主越来越依赖"私田"的收入,不重视"公田"耕种-奴隶主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被迫实行赋税改革,规定无论"公田"和"私田"都统一收税-客观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掌权-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最终确立起来-伴随着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思想领域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现象。通过以上图示的演示,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把握历史事件纵向和横向联系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可见历史课堂中"纵向"与"横向"知识的联系教学尤为重要。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者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现行教材不管是必修部分还是选修部分都是按纵向联系的方式编排的,它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把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从而把握贯通古今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而缺点是人为地将同一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历史事件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立体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横向联系正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历史事件,或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它的优点是有利于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将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有机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实效。
四、从多种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历史教材是传授历史知识、表达执政者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从单一角度阐释历史。优秀的历史学家从来就不是只从单个角度来批判和处理历史问题,他们总是把某个历史事件的多个版本、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版本放在一起,以求得到一个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叙述主流群体的历史,还要从多个角度来反映历史。
多角度看历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更加全面理性地审视过去和现在,认识到某个事件的发生或社会的变革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身处其中的各类人群,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评判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过“高中生学习历史方法”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技巧:教材阅读与理解记忆
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技巧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把握历史事件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我们知道,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每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微观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每个微观历史知识的记忆,缺乏宏观上的高屋建瓴,结果花了大量时间,记了很多零散的知识,导致其所记知识在头脑中"打架",一片"浆糊",成绩不理想也情有可原了。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有重要意义。"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理清知识线索,将历史知识放到特定的专题中,前后联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学习必修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先将其宏观构架:萌芽时期(战国)―正式建立时期(秦朝)―巩固时期(两汉)―完善时期(隋唐)―加强时期(北宋)―新发展时期(元朝)―空前强化时期(明清)。 "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识内涵,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如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正式建立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其确立的原因条件、表现、作用和影响等。
教学中,笔者经常提醒学生不仅要记微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放到宏观体系中去,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在对必修二第五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四个阶段(即本专题的四节内容):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影响)、初具规模(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上学习本专题各课的具体内容。如第一节"新航路开辟",可从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概况、各方面尤其是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等等微观方面掌握。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探究一些本专题的更深层次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什么能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学生不仅从立体上把握了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将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这对他们解决历史学科的各种问题也大有帮助。
二、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很多学生感叹历史事件和时间太多太难记,除了没有分清历史知识的主次外(其实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有主干知识和次要知识之分,要学好某一学科,都要遵循"抓大放小"、"抓主放次"的原则,在此笔者不再?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少去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导致死记硬背,效率自然低下了。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原因,而且这原因可能与前期甚至同期发生的好多历史事件有关。同样,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也可能对同期和后期的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多用箭头的形式探究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理清以下的因果关系: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的效率提高-原有的"公田"(即井田)不够耕种-"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奴隶主越来越依赖"私田"的收入,不重视"公田"耕种-奴隶主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被迫实行赋税改革,规定无论"公田"和"私田"都统一收税-客观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掌权-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最终确立起来-伴随着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思想领域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现象。通过以上图示的演示,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把握历史事件纵向和横向联系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可见历史课堂中"纵向"与"横向"知识的联系教学尤为重要。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者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现行教材不管是必修部分还是选修部分都是按纵向联系的方式编排的,它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把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从而把握贯通古今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而缺点是人为地将同一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历史事件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立体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横向联系正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历史事件,或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它的优点是有利于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将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有机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实效。
四、从多种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历史教材是传授历史知识、表达执政者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从单一角度阐释历史。优秀的历史学家从来就不是只从单个角度来批判和处理历史问题,他们总是把某个历史事件的多个版本、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版本放在一起,以求得到一个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叙述主流群体的历史,还要从多个角度来反映历史。
多角度看历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更加全面理性地审视过去和现在,认识到某个事件的发生或社会的变革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身处其中的各类人群,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评判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过“高中生学习历史方法”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