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中国历史

2024 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观点评析类小论文做题技巧解析

2024-10-02 01:00:43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2024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专题复习

观点评析(论)类小论文做题技巧

【解题步骤及方法】

观点评析(论)类大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因此还需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评析”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着类题型步骤和解题技巧,从而得出规律认识。

一、题型特点:

1.提供- -段或- -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论(析、述)。

2.问题中列出观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论(析、述)。

3.将史学界对某- -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

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运 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评论(析、述)。

二、解题步骤:

(一):提炼观点

1.归纳观点。阅读材料,逐步分析下列信息,后概括归纳历史观点。

(1)评论的客观对象; (2)评论者的主观认识;(3)有几个观点; (4)各观点之间的关系。

提炼的观点要简明精炼,不可摘抄原文,可引用个别关键词。.

2.选定观点

(1)明确答题要求。如果是材料中蕴含多个观点,根据设问要求选择

需论证的观点数量。如果仅有-一个观点,就以此观点展开论述。

(2)必须选定观点后再论证。要明确写出所选定的观点。

(二):判断正误

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引用)

(三)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理清思路再写出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四)总结提升,得出结论。一定要有这一步,注意呼应观点,但不要简单重复观点,要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可以适当写一写应当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真题导练】

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指导语

注意审题,要求评析的是材料的整体观点或其中的某一具体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而得出“结论”。材料的整体观点是:国人应当对中国历史熟知,并有温情敬意,从而推动祖国进步。评析时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观点出现的原因并进而评析其历史意义。最后,要得出结论,该结论要由以上评析自然得出,并且与材料中的观点不重复。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

钱穆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我认为此观点正确。

论证:

国民读史可知:中国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贡献,如中国最早培植了粟、水稻,创造了丝绸、瓷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逐步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1940年钱穆强调“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是为了宏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结论:

总之,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示例二:

观点:国人应对中国历史熟知而有温情敬意,从而推动祖国进步。我赞同该观点。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发表于1940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当时,中国国内流行历史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论调,认为中国文明不如西方文明,中国处处不如外国,中国抗战必亡。在这种背景下,钱穆的这一观点有助于国人重温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壮大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从现实意义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重温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坚持“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结论:我们应当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规律总结】命题呈现以下特色与变化规律:

(1)从材料形式看:新颖多样,与问题设计、能力层次形成有机联系。

(2)从考查内容看:既重视学科特色,又凸显与现实的联系。

(3)从答题要求看,视野更加开放,答案更加灵活。

【牛刀小试】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当它与封建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以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历史性的。中央集权一旦与君主制度结合在一起,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极易造成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君主专制。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真正的历史学家总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制高点,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摘编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观点:我认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3 分)

评析:首先,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之间保持相对统一和协调的关系,而专制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集中于一人或极少数人,即使在统治者内部也没有民主,中央集权并不必然导致专制。(3 分)其次,中央集权是秦朝以后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适应了巩固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 分)这一观点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的区别。因此,中央集权是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产物,而非专制统治的工具。(3分)

示例二:

观点:作者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3 分)

评析:唯物史观要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地看待是指要把历史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当时出现的原因,评价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避免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辩证地看待是指分析历史问题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局限又要发现其积极作用和价值。(5 分)作者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制度的认识,坚持了“历史地”与“辩证地”的统一,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因此,评价历史问题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

【解析】据材料“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概括得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这一观点。论述时可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入手,分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并列举在古代历史发展历程中加强君主专制与加强中央集的具体史料加以说明即可。据材料“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可得“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这一观点,在论述这一观点

时,可从问题出现原因、社会背景、个人认识等角度辩证分析。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2.(2021·山东济宁高三3月高考模拟·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利兹毛纺织厂工人请愿书(1786年)

致尊敬的英国史泰博工厂商人、服装制造商和相关工作人员:

代表服装厂数千名工人呈上此请愿书。

梳毛机已经剥夺了数千名请愿者的工作,使他们陷入了极端贫困当中,无法获得维持家庭的收入来源,并且剥夺了他们抚养孩子长大成为劳动力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将偏见和自私之心搁置在一旁,并请求贵方注意以下事关此事件本质的事实。

在利兹西南方十七英里的土地上,至少存在一百七十台梳毛机,数量多得让人难以置信!……据此,保守计算,我们可以得出,每一台梳毛机器将导致十二名工人失业;如果将其他地区的机器数量都计算在内……共有四千名工人将被迫转而从事其他能够让他们维持生计的行业。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缓解,这些失业人口必将对教区造成巨大压力。如果我们听任每个家庭立约成为学徒的男孩失去工作,八千名工人将被剥夺谋生的机会。

由此,我们希望,出于人性考虑,当权者应当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机器使用,遏制有损同胞利益趋势的蔓延。

机器的危害不止于此。对衣料本身的危害更为严重,在正面起绒工序中,衣料上的绒毛几乎被机器磨损殆尽,只留下光秃秃的衬底。

机器产生的罪恶不胜枚举。我们真诚希望人类的判断力不受狭隘利益的左右,识别出继续使用机器将产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以致最后被吞没等恶果。

我们希望向为继续使用机器辩护的人提出以下几点质疑:

具有常识的人一定明白,如此多的机器投入使用,必定会取代在机器发明之前进行人工梳毛操作的工人。

这些失业的人将如何为他们的家庭提供收入来源呢?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哪个行业做学徒呢?……我们的孩子将做些什么呢?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是否会变得无事可做?……

上文表达了我们不带任何偏见,代表了我方的利益。并且,我们坚信,具有常识、宗教信仰和人性的人们都会觉得这份倡议合理且必要,他们自己的感情将督促他们支持我们和家庭的事业。

约瑟夫·赫普沃斯托马斯·罗里罗伯特·伍德托马斯·布莱克本代表数千名工人签字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5分)

【答案】

层次一:阐述能够准确概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分析该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史实运用准确,得出符合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11—15分)

示例:材料表明,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毛纺织厂的工人集体请愿反对机器生产的现象。(概述社会现象,3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导致传统行业的工人大量失业,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激化。(分析原因,6分)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社会变革;材料反映的现象,正是这种社会转型冲击下小生产者的无奈抗争;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传统行业的工人逐步成为工业化下的工厂劳动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得出认识,6分)

层次二,阐述基本能够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相关原因分析基本合理,史实运用准确,得出较为合理的历史认识。(6—10分)

层次三,阐述基本能够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相关原因分析不够合理,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未针对材料说明历史认识。(0—5分)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指出社会现象是什么,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换人”引发了英国服装厂工人的失业和反抗情绪。机器的使用简化了生产操作过程,使得早期工人经济地位下降,面临着失业危险。请愿书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早期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对遭受压迫、境遇下降的不满,也体现了思想不成熟的保守心态。但是该趋势是必然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出于利益考虑,工厂选择“机器换人”的选择是必然的,而这样的选择必然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正如材料所言,一台梳毛机器将导致十二名工人失业,而失业将会导致纺织工人失去收入来源,影响整个家庭。不仅如此,工业工厂加大机器使用将会导致工人难以谋生、后代人口减少等恶果。因此,工人们走上了请愿之路。但在资产阶级阶级眼中,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并没有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请愿并没有产生实质性效果。总而言之,改材料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同时反映了阶级矛盾逐渐开始尖锐。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