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中国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超越眼前变化,把握历史规律

2024-10-01 00:01:27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在历史的时间长轴上,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大历史观,这赋予了党审视自我革命的特殊视角。何为“大历史观”?惯常的解释是“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定位于世界历史的宽视野”。大历史观不仅是“看到”,更是一种“抉择”,它是在审时度势之后辨明主次、舍小取大、舍生取义。

其一,不短视。多久才可算“长期”?五年、十年还是一百年?时间的刻度不足以衡量历史哲学意义的“长短”。从本质上讲,大历史观的“长期”不是指具体的时段,而是事物发展的周期,是由诸多事物发展的小周期所组成的历史演进的大周期。坚持大历史观,就是要超越眼前的变化看到事物中那些不变的本质,把握历史规律。当年毛泽东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案,就是跳出了“人亡政息”的小周期视角,看到了历史规律中的“不变”,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党群关系赢得更重要的大周期。不短视,是前瞻,更是取舍。它让我们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而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价值,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持久动力。

其二,不偏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犯的错误,它在短期中、在局部中更容易被标识为“成功”,但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它是否“成功”要由大局来定义。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强调正确把握全局与局部、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强调“十根手指弹钢琴”、全国上下一盘棋,这使我们能够避免因一隅之得而致全局之失,在统筹大局中实现各得其所。因此,不偏视,是视野,更是格局。我们所熟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并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其三,不浅视。越是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越需要通过一系列可观测的量化指标来把握发展阶段。但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中,定量指标只是衡量手段之一,不能用之替代价值和意义本身。因此,面对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仍怀有极强的忧患意识,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要牢记“决不当李自成”的历史警示。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止步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显赫数据,始终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放在心上,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浅视,是责任,更是担当。它让我们始终保持未雨绸缪的清醒,勇敢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和本领。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