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来一场时空之旅 看看北京历史中的河流山川

2024-07-16 07:01:13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从距今70万年的人类历史遗存点周口店遗址,到3000年前的“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遗址,再到见证870年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遗址……探访山水之间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之旅。一带山河,熔古铸今。西山是北京的父亲山,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一山一河,覆盖了大兴、房山、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海淀、昌平、延庆8个区的全部或局部,沉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释放新活力。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依然在塑造着北京这座城市未来的模样。

  “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群中最著名的一处。“多年来,对‘猿人洞’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设备、手段的不断翻新,‘猿人洞’的科研工作又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为保护这处珍贵的文化遗址,本着“最小遮盖、消除隐患、融入自然”的原则,“猿人洞”保护棚历经7年论证、3年施工,2018年完工,全方位、全天候保护着“猿人洞”。

  如今,走进“猿人洞”洞内,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依托遗迹的洞壁作为屏幕,介绍地质变迁、“猿人洞”的形成过程以及“猿人洞”发现、发掘、研究经过的裸眼3D宣传片循环播放。西剖面则采用激光投影形式展示不同年代土层动植物化石信息,让70万年中每个层位出土的不同动物化石“活”了起来。

  近年来,通过综合利用测绘、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整体三维数字化测绘工作已完成,同时建立起数字化周口店遗址,对遗址进行云数据保护、管理、展示,实现在遗址基础信息、遗产监测、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更多对于这处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上日程——新版《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开始实施,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建设。目前,该遗址已连续开展了四期遗址本体监测保护工程,将围绕人类起源、生物进化、地质演变3大展示线索,运用几十种展示手段,建设5大功能片区,让远古“走进”现代。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同步推进展示提升,最新的考古科研成果有望搬进展厅。

  位于房山区的周口店遗址,埋藏着解锁人类起源奥秘的密码。这里是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万至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3万至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生活的地方。周口店遗址1921年进行试发掘,192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十多万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城市源头的探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人员对琉璃河遗址的探寻从未停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先后对琉璃河遗址开展过五次大规模发掘,其发掘次数之多、时间之长,在北京考古史上仅次于周口店。

  2019年,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重新启动,带给人们的惊喜不断。遗址新发现宫殿区之外的成规模夯土建筑,发掘了小型夯土建筑3座,清理了西周早期墓葬5座,新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百余件。2021年,琉璃河遗址考古再获新发现:一套青铜尊、青铜卣和青铜爵组成的青铜礼器组合,器内珍贵铭文为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实证;一件青铜簋纹饰与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纹饰相同,两器重聚首,进一步证实了西周的名、字制度;还有一件铜鼎底部保存了几块羊的骨骼,为考古人员研究西周祭祀和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自2019年以来,琉璃河遗址首次在北京的大遗址中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将遥感考古、航空摄影、电法物探、勘探和发掘的成果统一到大遗址“一张图”中,并摄像记录了发掘全过程,逐层进行绘图、摄像、建立三维模型,全面收集信息。

  依托先进的考古技术、丰厚的考古成果,一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在这里启动建设,沉睡3000年的遗址逐渐“活”起来。目前,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正在进行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建设。遗址城址区内的城墙及城壕遗址、宫殿区、祭祀区、墓葬遗址区等都将作为重点展示区域,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与公众见面。

  1974年,堇鼎和伯矩鬲先后出土,两件青铜器铭文中都含有“匽侯”(“匽”同“燕”),证明了现今琉璃河地区就是早期燕国都邑遗址;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克盉、克罍中“命克侯于燕”等铭文,印证了《史记索隐》中记载的“封召公于燕”,并由召公的长子克就封等史实。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将北京的建城史推进到3000年前,使北京成为世界各国首都中建城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金中都水关遗址是迄今为止在中都城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有营造结构的建筑遗存,其设计之合理、结构之坚固、规模之宏伟、遗存之完整,在全国范围同类遗址中独占鳌头,于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遗址之上,建成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考古专业性博物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

  2019年至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城墙遗址西城墙、南城墙及周边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中发现了城墙遗迹5处,总长约60米,最宽处24米;护城河遗迹1处,宽约66米;城内道路2条,残长约20米和40米。此外,还出土有“官”字款砖、定窑、钧窑瓷片等遗物。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金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丁利娜介绍,出土的金中都城墙显示出与历代城墙的继承性,也显示出不同于后代砖城墙的夯土结构。除了城墙,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护城河、马面、顺城街道。这次发掘基本厘清了外城城墙的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及其与城外护城河、城内道路的关系,并首次正式确认了护城河、城墙的宽度及营建方式。

  以金中都城墙遗址及遗址开挖区域为核心,在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一座占地约15公顷的金中都城遗址公园将开工建设,预计一年后建设完成。配合金中都城墙保护和展示,该公园将成为彰显历史、融入自然的主题城市公园。

  公元1153年,金王朝将都城从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南迁至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寓意“居五京之中”,使北京完成了从“城”到“都”的身份转变。

  历经870年,几古人接续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逐渐还原出金中都的历史样貌与城市生活。198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随即对金中都进行了20世纪比较重要的两项发掘——1990年大安殿遗址和水关遗址的发掘;2010年至今,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最主要的有2010年的兵营遗址、2012年的鱼藻池遗址以及2015年和2020年万泉寺遗址的两次发掘。

  西山脚下、永定河西岸,坐落着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村内有着760年历史的皇家琉璃官窑厂,一直为故宫、、天坛等古建筑烧制皇家琉璃制品,从这里烧制而出的琉璃,装点了古都的色彩。

  2002年,琉璃官窑厂参与了故宫为期十多年的古建大修工程;2013年,在为故宫烧制了最后一批琉璃后,窑厂因环保受限、市场收窄等原因停产。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琉璃渠村的“重生”按下了加速键。2019年,在多方合作下,琉璃渠老窑厂厂址开启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文化拯救活动,保护、转型、改造、升级,废弃的琉璃窑厂里,窑火重燃。

  这里不仅存续乡愁,“烧制”出一条非遗传承路,还续写新篇章:老窑厂变身集琉璃制品保护性生产、琉璃文化传承推广、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于今年2月亮相。正式开园后,这里除了举办琉璃历史文化展览、琉璃工艺品展、琉璃技艺非遗文化体验等,还以绿色生产方式恢复古法烧制技艺,再现760年前琉璃官窑厂的华彩流光。

  ▲首钢园区昔日的工业遗存正在焕发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今年6月,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在首钢园三高炉开幕,璀璨夺目的灯光下,一场极具震撼效果的原创“大型沉浸式交响音诗画”上演。刚闭幕不久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钢园连续第三年作为承办地,迎接四海宾朋齐相聚。园区内,景观资源与工业遗存有机融合,勾勒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画面,演绎着新生与活力。

  首钢园区正在实现从厂区、园区到街区、社区的转变,昔日的工业遗存正在焕发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石景山区制定了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和古建群保护修缮方案,打造三高炉等保护利用典范;推进首钢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以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为核心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打造首都近现代钢铁产业历史纪念地和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激发冬奥文化新价值。

  一山一河,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完)(原标题:西山永定熔古铸今 文化创新继往开来)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