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2024届高考新高考历史通史(世界史部分)考点知识梳理

2024-07-13 06:11:14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2024届高考新高考历史通史(世界史部分)考点知识梳理

  从今天开始,学习世界历史的内容。世界历史的总体特征就是:交流、融合、侵略、反侵略、战争。先了解一下世界历史的分期及学习世界史的注意问题:

  1、世界古代史:自远古至公元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2、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至1900年帝国主义的形成。这一时期,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3、世界现代史:1900年至21世纪。这一时期是千年之交的世纪,也是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世纪。世界日益联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1、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是阶级的产生、国家和文字等的出现。这一切产生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差异),古代各个文明基本各自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发展特征。

  (1)巴比伦文明:(西亚地区)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借贷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洪水与方舟的传说;60进位制等都是这一地区的文明成果。

  (2)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兴起。建造金字塔、创立的象形文字(几乎与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等。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法老的至上权威;也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在哈佛拉(胡夫之子)金字塔前。胡夫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3)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左右(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建立了许多小国家。公元前6世纪,形成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等。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建立的等级制度。最高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宗教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吠舍,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地位最低,为前三等服务;四种姓之外还有贱民,社会最底层,“不可接触者”。(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佛教: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华夏文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王位世袭制,甲骨文,夏小正(历法)等。

  ●四大文明古国诞生相似的自然环境:(大河文明)①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利于耕作;②宽阔的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③便利的交通、适宜的气候。

  (5)希腊文明:在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明。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6世纪,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兴起,斯巴达和雅典最典型。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最美的师生三人行)。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都有机会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抽签选举),直接决定大政方针。但是,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苏格拉底被处死,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武力征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帝国。

  (1)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相信君权神授;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前4世纪末 ,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灭。

  (2)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灭掉波斯帝国,建立的庞大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四分五裂,走向了瓦解。

  ●感悟:亚历山大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国家的强大,统治的巩固离不开对文明的传承。对前代文明辩证传承是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实现复兴的持久力量。

  (3)罗马帝国: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它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海(公元2世纪)。帝国的奴隶制迅速发展(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公元前31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公元前27年,共和国演变为帝国,屋大维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中国是秦始皇)。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罗马民法大全》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将地中海世界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帝国与东方各国接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

  帝国的扩张和征服,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促进文明发展。

  2、农耕文明的扩展: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国家管理系统等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他们多以武力扩张与征服的方式向周边扩展。如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亚述帝国统一整个两河流域,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是不同的民族建立的。亚述帝国的年代比波斯帝国更早。亚述帝国是历史记录的第一个血腥军事集团。波斯帝国统一了广阔的区域,也一度征服埃及。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扩展方式。注意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两个方面)

  3、海洋文明的扩展:海洋文明区多优良港口,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环海,山多地少,工商业较发达。他们多以对外移民、商贸往来、建立城邦国家的方式扩大影响。如古希腊人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要明白:文明扩张与帝国统治的关系: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促使帝国兴起,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

  4、文明的交流:总趋势: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不断扩大。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起源于西亚的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西亚的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的雕刻艺术多模仿埃及。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fei)尼基的字母文,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的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

  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中古时期(中世纪(5-15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1、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阶段特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庄园经济;③农奴制度;④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产生,王权强化,主要封建国家形成。

  2、西欧的封建社会: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王国,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去世后,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将帝国分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

  3、封君封臣制度:(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领取土地并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以封土为纽带确立起来的。一方面使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使强化王权具备可能性;另一方面,使西欧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都以土地为纽带,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层层效忠)层层分封;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制;都是维护统治。

  异:①所处的的时期不同;②西周分封制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立权位的,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则与血缘关系无关;③西周分封制主从关系从最高级到最低级,效忠于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而西欧封建制度的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

  4、庄园和农奴制度: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的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领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作,收入归领主所有。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都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庄园里设有领主或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的秩序。

  ●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注意总结):①经济上:自给自足;②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中古后期的西欧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5、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王权的加强、城市的兴起与自治)10—11世纪以后,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的加强、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大学的兴起(被称为中世纪最美的花朵)、基督教会举足轻重等。

  ●14——15世纪,随着封建庄园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6、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主要了解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6 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法起源于《十二铜表法》,结束于《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中所蕴含的公正至上、人人平等的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7、俄罗斯:9世纪,基辅罗斯兴起;在反抗蒙古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构,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对外扩张。17世纪末,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影响下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对于东西方交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南亚出现印度教及外来教并存的局面,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1、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7 世纪初,创立教(他的言论被汇集为《古兰经》,成为教的经典),在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阿拉伯文化呈现繁荣景象,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和帝国建立扩张的过程,它提供的是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阿拉伯帝国又称“大食国”: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灭

  2、奥斯曼帝国:1453 年,信奉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政教合一,君主专制,经济繁荣,截断东西。(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截断了东西贸易,成为后来开辟新航路的动因)

  ●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笈(ji)多帝国:4 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的笈(ji)多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 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重要职位由担任,以教为国教。

  (1) 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主要是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幕府政治)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646年,孝德天皇“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朝鲜:7 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10 世纪初,高丽王朝(新罗人王建建立),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14 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明朝派军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世界文明是文明多元化的,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非洲和美洲独特的文明。

  (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古代埃及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北非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

  1、古代非洲:在班图人的推动下,他们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非洲文明的经济基础);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并把这些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今埃塞俄比亚地区);西非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8-15世纪,先后兴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南非的津巴布韦文明。

  ●地理环境特征对非洲文明的影响:受沙漠和大海的阻隔,非洲大陆相对比较封闭,使非洲文明独立发展,进程缓慢。

  (非洲的班图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2、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由于大洋阻隔,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创造了独特的美洲玉米文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疾病瘟疫;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内部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等,最终走向衰亡。

  ①受萨哈拉沙漠和大海的阻隔,非洲大陆相对比较封闭。这种闭塞的环境使非洲文明独立发展,进程缓慢。

  ②受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相对孤立,造成美洲文明发展缓慢。

  ③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呈现出多元性发展的特点,又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启示:①一个文明如果保持活力必须与其他文明交往,同时也要寻求自身独立发展动力,不能过于依赖于其他文明的输入。②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新航路是指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由孤立封闭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要注意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

  1、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14——15世纪,随着封建庄园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马可·波罗行记》刺激了“寻金热”的出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截断了原有的商路,西欧人迫切需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当时的欧洲各国君主迫切希望强化王权(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支持),积极扩张;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传播基督教成为欧洲人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完善使得远海航行成为可能。这样,历史发展到15世纪,探寻新航路,不仅有必要,也有可能了。

  ●在探寻新航路的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前列:西、葡刚刚完成了统一,急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聚敛财富,强化王权。相反,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暇顾及对外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2、主要的航路:1487年,迪亚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第一次发现“新大陆”。(以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1519年,葡萄牙贵族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注意总结)

  3、其他航路的开辟:①通往亚洲的主要航线 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16 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 世纪初,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②探寻南半球新世界的航线 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 年,荷兰的塔斯曼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这些新航线的开辟,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状态,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更新的时代。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多方面的。(注意以下几点)

  (1)对世界:建立了环球交通网络,结束世界相对孤立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引起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亚非美地区: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造成亚、非、拉地区的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方获取珍宝。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辟市场,掠夺黄金等财富。

  影响: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给国家财政造成严重的负担;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剧了亚非拉的贫困与落后。

  相同: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险精神;都增进了友好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等。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自16世纪开始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5、早期的殖民扩张:16世纪,葡萄牙主要是在南美洲的巴西;西班牙在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相继开始殖民扩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派“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积极参加海外殖民活动;1652年,三次英荷战争在之后,荷兰丧失海上霸权地位;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的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该线以西的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平衡了西葡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17世纪,伴随新兴大国的崛起,教皇子午线,名存实亡了)

  6、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致)▲注意加深对以下问题的了解:

  ●“欧洲崛起”:既是欧洲发展领先的结果(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也是欧洲对亚非拉等地区野蛮侵略和血腥掠夺的结果。

  7、人口迁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人们往来频繁;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促进物种交换;促进美洲经济开发。但给印第安人带来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8、物种交换:新航路的开辟、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增加粮食产量;丰富饮食结构;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开发和文明交融。但也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

  ●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

  ●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9、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人开通欧、非、美三洲间的三角贸易。出程:把欧洲的手工产品(纺织品、等)运到非洲;中程:把黑人奴隶运到美洲;归程:将贵金属、原料(蔗糖和烟草等)运回欧洲。

  ●“三角贸易”的“罪恶”和“曙光”(注意了解):①对非洲、美洲:人口锐减,经济受到破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开发;②对欧洲:推动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和不同文明的相互联系和交流。

  10、太平洋“丝银”贸易:①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的中转贸易;②西班牙的横跨太平洋贸易,又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③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对外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亚非拉地区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4)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种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总体把握两点。

  1、阶段特点:14—18 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科学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和教会禁锢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自14世纪中叶起,新兴资产阶级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将‘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首先在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

  2、文艺复兴(14到17世纪初):14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教权高于王权,教会控制人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从封建教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中心在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学三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全盛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代表,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扩展欧洲各地,英国的莎士比亚是代表,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这场运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精神内核(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秩序,解放人性;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下基础,也推动近代科学兴起。由于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欧洲近代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但丁被称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神曲》;彼特拉克被称是“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特别提醒:“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复兴,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旧瓶装新酒”,即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旧瓶”中装上资产阶级的“新酒”。

  (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分裂的德意志。于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3、宗教改革(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民思想,教会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引起社会各阶层反对。

  为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1517年,马丁·路德针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欺骗,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直接原因、导火线)他提出了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宗教仪式)、②圣经至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③教随国定(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等主张。形成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推动了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4、近代科学(科学革命)的兴起:(16—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革命性变化,近代科学兴起。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一种新的宇宙观;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

  (到17、18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这时的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掀起了一场更为激进,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

  5、启蒙运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思想,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的一场更为激进、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公开批判封建制度、教会神权,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17世纪的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法国的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 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社会契约论;英国的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德国的康德是启蒙思想集大成者。

  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17世纪后期约两百年的时间里,英、美、法、德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初步实现。

  1、阶段特征:主要国家,先是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列,然后是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他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方式,打碎封建秩序,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17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英国爆发革命;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废除君主制,没有终结个人专权);在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克伦威尔)、王朝复辟的反复斗争后,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和平手段把英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国开辟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场革命没有发生,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