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馆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三层,展览在继承前人收藏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人民广场馆原货币馆经典展陈,进行第五次陈列改建。
改陈后的货币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示馆藏钱币一万四千余件,总量为原展陈的四倍,是上博东馆展示文物数量最多的常设展厅。
此次改陈提升还体现在展陈内容扩展、展品种类和数量扩充、展陈效果升级等多个方面,通过品类丰富、自成体系的馆藏钱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呈现出一部完整的中国货币史和金融发展史。
此次陈列基于人民广场馆货币馆经典展陈,在原有先秦至清的历史框架上,向后扩增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内容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展览以中国币制的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分为七个板块,分别是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统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成长期、变革期、繁盛期、多元发展,近代币制改革和金融体系的构建等六大板块,以及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的专题板块,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至近代的金融货币变迁。原货币馆集中展示的钱币铸造与印制工艺板块,则按时代拆分展示在各个板块中。
在保持原有通史陈列中的绝大多数展品继续展出的同时,本次改陈新增了民国时期货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两部分内容,增加了两百余件纸币文物,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初期军用票、民国初期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兑换券,各省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珍贵纸币,以及大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的珍稀票券等。这些新增纸币藏品为上海博物馆首次在常设展中展出。
随着研究成果的迭代、展陈理念的更新,新的常设展增加了许多内容阐释与辅助展品,力求更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中国货币文化。
序厅向观众呈现出货币发展的极简史。从最初的贝币,到金属货币和纸币的出现,再到信用卡支付和如今的二维码移动支付,希望引起观众对“钱是什么”的本质思考。
在展示明代纸钞的中心柜中,放置了与“一贯”面额纸币同等价值的一千枚铜币,一张纸币和庞大的一贯铜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深观众对纸币的理解。
为展现大沽路窖藏钱币的窖藏情况,我们在展柜里还原了窖藏环境,模拟钱币出土时、陶缸中倒出银元的情形。
除此之外,展厅内还增加了许多货币铸行分布地图、柜内说明,以求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货币馆整体采用暗金色的基调,氛围端庄大气。在空间设计上,提炼钱币造型进行镂空隔断,在形成独特视觉效果的同时,进行清晰的空间分割。
文物小、展柜深,历来是货币陈列的痛点。在灯光和展柜的设计上,本次改陈力求让观众看清展览文字的同时,能够看清文物细节。同时,为了保护文物安全,纸质文物集中展示的展柜设置了感应灯光,减少文物受光照时间。
在货币馆入口,观众一进展厅,就会看见一个以万枚以上钱币组成的顶天立地的艺术装置。这件装置上挂1888枚钱币,下铺8888枚钱币,皆为馆藏钱币。从正面看,是先秦布币的形状,从侧面看则是古代中国最广为使用的方孔圆钱造型,展示了中国独有的货币文化特色。该装置在社交媒体上广受好评。
展厅辅以多媒体视频、互动游戏等,向观众直观阐释更多相关知识点。展厅内多媒体共有7处,其中3处为钱币铸造动画,辅助观众理解平板范竖式浇铸和叠范铸钱、母钱翻砂铸钱、近代机器铸币等工艺。1处为三维钱范展示,观众可以自行观察馆藏重要钱范的种种细节与铭文。
展厅入口右侧,即为一块“历代中国&欧洲——货币演变时光轴”的互动长屏,通过和欧洲主流货币的发展演变对比,在全球视野下表现中国货币独特的发展脉络和轨迹。该互动装置与序厅左侧货币发展极简展示窗呼应,加深了观众对中国货币的印象。
在尾厅,有6块竖屏组成“货币奇妙工坊”的DIY互动游戏。在这里,观众可以依据个人喜好,制作布币、刀币、圆钱、纸币等多种形式的钱币,并将自制币与上海博物馆馆藏钱币进行对比。定制币将有机会在互动游戏的待机时间展示。此处屏幕将定时播放钱币动画视频,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互动体验。
尾厅还有一个小型放映厅,循环播放“中国历代铸币工艺”纪录片。该纪录片系统介绍了古代至近代的铸币技术的演进和实际操作过程。在参观完整个展厅后,观众可以通过影片回顾上海博物馆馆藏钱币以及各类钱币的制造过程。
早期天然贝可用于装饰、祭祀,或被视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用作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逐渐发展成为交换媒介物,出现了以青铜为材料仿制成的铜仿贝。包金铜贝便是在铜仿贝的外表上包一层已经捶打好的金箔制作而成,工艺复杂,价值较高,存世量少。
春秋早中期三晋地区铸币。其形制源于生产工具“铲”,体型大且薄,铸有一个铭文“二”字,銎较长,上有穿孔,双肩高耸,底裆较深,双足尖锐,正背面有三条竖直纹加强筋。
战国时期秦国的流通货币“半两”。外圆内方,钱文为篆书“半两”,同时钱重12铢合半两,因此“半两”二字既代表了钱币的重量,又是钱币价值的体现。这枚半两钱重64克,远远超过半两之重,是目前所见战国秦半两钱中最重的一枚。
马蹄金是西汉时期的一种黄金铸币,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刘彻为纪念出行所遇祥瑞之事,或为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等铸造的。正面呈圆形,内凹,中空,因外形似马蹄而得名。
“一刀平五千”是王莽新朝第一次货币制度改革时铸造的货币,意为一枚此钱相当于五千枚五铢钱。该币造型独特,上为方孔圆钱,以黄金嵌错“一刀”两字;下为刀形,铸有“平五千”三个字,因此又称“金错刀”。
这枚大泉当千钱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所铸大钱,钱文为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意思是它可当一千枚的小钱使用。吴国推行大面额的钱币,目前以大泉当千钱最为常见。此枚是目前所见大泉当千钱中最大的,属于当时的初铸品,较为珍贵。
这件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铸造的公式女钱的铜质制范盒,可翻制子范。该母范呈橄榄圆形,上部有浇注口,钱模与浇注道相通,范盒内有阳文五铢正背钱形共十六枚。公式女钱是梁国政府为缓解货币压力铸行的一种劣质钱,属五铢钱的一种,是无内外廓的五铢小钱,与梁五铢并行。
这枚是唐代较为少见的鎏金乾封泉宝钱。唐高宗在乾封元年改铸开元通宝为乾封泉宝,以一枚可当开元通宝十枚。由于这是一种虚价钱币,因此发行后很快便导致物价上涨,唐朝政府便迅速将其回笼销熔又改铸开元通宝,铸时仅八个月,因此存世的乾封泉宝钱并不多。这枚鎏金乾封泉宝钱并不是流通钱币,而是专用于赏赐、殉葬。
这枚永隆通宝是十国闽国王延羲永隆年间铸币,为铅质。正面钱文直读,书法朴拙,背面穿孔上方为“闽”字,下有仰月纹。它的铸造仍为一钱一范的范铸法。永隆通宝的铸行时间仅一年零七个月,故其存世量十分稀少。传世的永隆通宝钱有铜、铁、铅三种,这种铅质的最为珍罕。
大明通行宝钞是明初流通货币,一般采用铜版印制。其大体沿袭元钞的形制,上半部为面值和钱贯图案;下半部为宝钞行用制度和发行年份等。明初洪武八年时开始主要推行纸币,正徳年后不再正式发行。明代纸币仅大明通行宝钞一种,其以树皮为原料,留存至今,极为难得。
这枚是金质的西王赏功钱。明末时期农民起义,除建立了各政权外,也均铸有自己的货币。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铸造此钱。钱文为“西王赏功”,面文楷书,背面无文。此类货币分金、银两种,其作用类似现在的功勋章,并不是流通的钱币。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三分反版银币,正面为“光绪元宝”四字,汉满文合璧,外圈铸地名与面值的英文;背面中央为蟠龙,外缘上下为汉文的地名和面值。这种中、英文的配置方式与日后各省所铸龙纹图样银币正好相反,故而俗称“七三反版”。“七三反版”银币由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广东钱局试铸,共有五种面值,流通时间短暂,铸造量稀少,十分珍罕。
这枚阿古柏铁拉金币,是中亚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趁新疆爆发反清起义之际侵占新疆喀什后,参照浩罕汗国的钱币式样所铸造的。金币双面均为察合台文。正面是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姓名,环文字饰以珠圈纹,圈外环饰缠枝花卉纹,背面汉译为“铸于都城喀什噶尔”。阿古柏曾铸造发行了金、银、铜一套货币,金币的数量最为稀少,且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此币也逐渐被收缴,因此如今存世的阿古柏铁拉金币极为罕见。
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十两银两票,由中国近代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发行。该纸币通用于上海地区,样式仿照了当时汇丰银行在华发行的纸币样式,为紫色外框,纸币正面上端中央为双龙拱簇绣球,中央为篆体行名“中国通商银行”,下方为黑色汉文面值。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银两钞是中国银行业发行的第一套纸钞,奠定了中国银行业纸钞设计的基础,存世至今的已十分稀见。
原标题:《上博东馆 中国历代货币馆焕新:钱币万千,见证中国经济金融千年演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上博东馆 中国历代货币馆焕新:钱币万千见证中国经济金融千年演变
中国历代货币馆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三层,展览在继承前人收藏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人民广场馆原货币馆经典展陈,进行第五次陈列改建。
改陈后的货币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示馆藏钱币一万四千余件,总量为原展陈的四倍,是上博东馆展示文物数量最多的常设展厅。
此次改陈提升还体现在展陈内容扩展、展品种类和数量扩充、展陈效果升级等多个方面,通过品类丰富、自成体系的馆藏钱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呈现出一部完整的中国货币史和金融发展史。
此次陈列基于人民广场馆货币馆经典展陈,在原有先秦至清的历史框架上,向后扩增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内容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展览以中国币制的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分为七个板块,分别是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统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成长期、变革期、繁盛期、多元发展,近代币制改革和金融体系的构建等六大板块,以及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的专题板块,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至近代的金融货币变迁。原货币馆集中展示的钱币铸造与印制工艺板块,则按时代拆分展示在各个板块中。
在保持原有通史陈列中的绝大多数展品继续展出的同时,本次改陈新增了民国时期货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两部分内容,增加了两百余件纸币文物,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初期军用票、民国初期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兑换券,各省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珍贵纸币,以及大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的珍稀票券等。这些新增纸币藏品为上海博物馆首次在常设展中展出。
随着研究成果的迭代、展陈理念的更新,新的常设展增加了许多内容阐释与辅助展品,力求更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中国货币文化。
序厅向观众呈现出货币发展的极简史。从最初的贝币,到金属货币和纸币的出现,再到信用卡支付和如今的二维码移动支付,希望引起观众对“钱是什么”的本质思考。
在展示明代纸钞的中心柜中,放置了与“一贯”面额纸币同等价值的一千枚铜币,一张纸币和庞大的一贯铜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深观众对纸币的理解。
为展现大沽路窖藏钱币的窖藏情况,我们在展柜里还原了窖藏环境,模拟钱币出土时、陶缸中倒出银元的情形。
除此之外,展厅内还增加了许多货币铸行分布地图、柜内说明,以求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货币馆整体采用暗金色的基调,氛围端庄大气。在空间设计上,提炼钱币造型进行镂空隔断,在形成独特视觉效果的同时,进行清晰的空间分割。
文物小、展柜深,历来是货币陈列的痛点。在灯光和展柜的设计上,本次改陈力求让观众看清展览文字的同时,能够看清文物细节。同时,为了保护文物安全,纸质文物集中展示的展柜设置了感应灯光,减少文物受光照时间。
在货币馆入口,观众一进展厅,就会看见一个以万枚以上钱币组成的顶天立地的艺术装置。这件装置上挂1888枚钱币,下铺8888枚钱币,皆为馆藏钱币。从正面看,是先秦布币的形状,从侧面看则是古代中国最广为使用的方孔圆钱造型,展示了中国独有的货币文化特色。该装置在社交媒体上广受好评。
展厅辅以多媒体视频、互动游戏等,向观众直观阐释更多相关知识点。展厅内多媒体共有7处,其中3处为钱币铸造动画,辅助观众理解平板范竖式浇铸和叠范铸钱、母钱翻砂铸钱、近代机器铸币等工艺。1处为三维钱范展示,观众可以自行观察馆藏重要钱范的种种细节与铭文。
展厅入口右侧,即为一块“历代中国&欧洲——货币演变时光轴”的互动长屏,通过和欧洲主流货币的发展演变对比,在全球视野下表现中国货币独特的发展脉络和轨迹。该互动装置与序厅左侧货币发展极简展示窗呼应,加深了观众对中国货币的印象。
在尾厅,有6块竖屏组成“货币奇妙工坊”的DIY互动游戏。在这里,观众可以依据个人喜好,制作布币、刀币、圆钱、纸币等多种形式的钱币,并将自制币与上海博物馆馆藏钱币进行对比。定制币将有机会在互动游戏的待机时间展示。此处屏幕将定时播放钱币动画视频,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互动体验。
尾厅还有一个小型放映厅,循环播放“中国历代铸币工艺”纪录片。该纪录片系统介绍了古代至近代的铸币技术的演进和实际操作过程。在参观完整个展厅后,观众可以通过影片回顾上海博物馆馆藏钱币以及各类钱币的制造过程。
早期天然贝可用于装饰、祭祀,或被视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用作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逐渐发展成为交换媒介物,出现了以青铜为材料仿制成的铜仿贝。包金铜贝便是在铜仿贝的外表上包一层已经捶打好的金箔制作而成,工艺复杂,价值较高,存世量少。
春秋早中期三晋地区铸币。其形制源于生产工具“铲”,体型大且薄,铸有一个铭文“二”字,銎较长,上有穿孔,双肩高耸,底裆较深,双足尖锐,正背面有三条竖直纹加强筋。
战国时期秦国的流通货币“半两”。外圆内方,钱文为篆书“半两”,同时钱重12铢合半两,因此“半两”二字既代表了钱币的重量,又是钱币价值的体现。这枚半两钱重64克,远远超过半两之重,是目前所见战国秦半两钱中最重的一枚。
马蹄金是西汉时期的一种黄金铸币,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刘彻为纪念出行所遇祥瑞之事,或为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等铸造的。正面呈圆形,内凹,中空,因外形似马蹄而得名。
“一刀平五千”是王莽新朝第一次货币制度改革时铸造的货币,意为一枚此钱相当于五千枚五铢钱。该币造型独特,上为方孔圆钱,以黄金嵌错“一刀”两字;下为刀形,铸有“平五千”三个字,因此又称“金错刀”。
这枚大泉当千钱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所铸大钱,钱文为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意思是它可当一千枚的小钱使用。吴国推行大面额的钱币,目前以大泉当千钱最为常见。此枚是目前所见大泉当千钱中最大的,属于当时的初铸品,较为珍贵。
这件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铸造的公式女钱的铜质制范盒,可翻制子范。该母范呈橄榄圆形,上部有浇注口,钱模与浇注道相通,范盒内有阳文五铢正背钱形共十六枚。公式女钱是梁国政府为缓解货币压力铸行的一种劣质钱,属五铢钱的一种,是无内外廓的五铢小钱,与梁五铢并行。
这枚是唐代较为少见的鎏金乾封泉宝钱。唐高宗在乾封元年改铸开元通宝为乾封泉宝,以一枚可当开元通宝十枚。由于这是一种虚价钱币,因此发行后很快便导致物价上涨,唐朝政府便迅速将其回笼销熔又改铸开元通宝,铸时仅八个月,因此存世的乾封泉宝钱并不多。这枚鎏金乾封泉宝钱并不是流通钱币,而是专用于赏赐、殉葬。
这枚永隆通宝是十国闽国王延羲永隆年间铸币,为铅质。正面钱文直读,书法朴拙,背面穿孔上方为“闽”字,下有仰月纹。它的铸造仍为一钱一范的范铸法。永隆通宝的铸行时间仅一年零七个月,故其存世量十分稀少。传世的永隆通宝钱有铜、铁、铅三种,这种铅质的最为珍罕。
大明通行宝钞是明初流通货币,一般采用铜版印制。其大体沿袭元钞的形制,上半部为面值和钱贯图案;下半部为宝钞行用制度和发行年份等。明初洪武八年时开始主要推行纸币,正徳年后不再正式发行。明代纸币仅大明通行宝钞一种,其以树皮为原料,留存至今,极为难得。
这枚是金质的西王赏功钱。明末时期农民起义,除建立了各政权外,也均铸有自己的货币。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铸造此钱。钱文为“西王赏功”,面文楷书,背面无文。此类货币分金、银两种,其作用类似现在的功勋章,并不是流通的钱币。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三分反版银币,正面为“光绪元宝”四字,汉满文合璧,外圈铸地名与面值的英文;背面中央为蟠龙,外缘上下为汉文的地名和面值。这种中、英文的配置方式与日后各省所铸龙纹图样银币正好相反,故而俗称“七三反版”。“七三反版”银币由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广东钱局试铸,共有五种面值,流通时间短暂,铸造量稀少,十分珍罕。
这枚阿古柏铁拉金币,是中亚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趁新疆爆发反清起义之际侵占新疆喀什后,参照浩罕汗国的钱币式样所铸造的。金币双面均为察合台文。正面是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姓名,环文字饰以珠圈纹,圈外环饰缠枝花卉纹,背面汉译为“铸于都城喀什噶尔”。阿古柏曾铸造发行了金、银、铜一套货币,金币的数量最为稀少,且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此币也逐渐被收缴,因此如今存世的阿古柏铁拉金币极为罕见。
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十两银两票,由中国近代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发行。该纸币通用于上海地区,样式仿照了当时汇丰银行在华发行的纸币样式,为紫色外框,纸币正面上端中央为双龙拱簇绣球,中央为篆体行名“中国通商银行”,下方为黑色汉文面值。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银两钞是中国银行业发行的第一套纸钞,奠定了中国银行业纸钞设计的基础,存世至今的已十分稀见。
原标题:《上博东馆 中国历代货币馆焕新:钱币万千,见证中国经济金融千年演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