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历史文化

抗日战争论文经典范文 10 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024-10-22 01:00:08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抗日战争论文(经典范文10篇)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探讨抗日战争的论文,希望对大家了解此次抗战有所帮助。抗日战争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一篇: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摘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旷日持久的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首倡义旗,发出共御外侮先声;顾全大局,建立发展统一战线;运筹帷幄,制定全面持久战略。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最终驱逐日寇收复山河。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归根结底,国内因素作为内因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此过程中,国共双方形成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协同抗战的局面,"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1]正如****所言:"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2].当今时代,面对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思想共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文化意义。

一、首倡义旗,发出共御外侮先声1931年9月,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共御外侮之声,在推动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分别在9月19日、20日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和《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痛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揭露了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主义实质,号召民众积极组织起来,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图存运动。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发表《对日作战宣言》,正式对日宣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在尚属弱小的情况下,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率先对日宣战,展现了强大的救亡图存的巨大勇气和使命担当。二、顾全大局,建立发展统一战线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和步步紧逼,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各党派团体中率先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先是东三省沦陷,尔后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2月,在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上升为全民族抗战。7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宣言》,蒋介石于次日发表庐山谈话,提出抗战御侮的需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还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的问题,历史的重任再一次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前后来看,国民党抗日的决心不像中共一样坚决。自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军队顽强抵抗,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多次会战,虽然屡战屡败,却有力地抵御了日寇的全面进攻,消耗了大量日军精锐,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再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后,日本侵略者调整战略,确立了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反动派出现动摇,在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自1939年到1943年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其中,尤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反共最高峰。而中国共产党秉持"抗战高于一切"的立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挑衅和紧逼,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的策略,在军事上取守势,与国民党巧妙周旋,政治上取攻势,批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径,不断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凭借驾驭统一战线的高超艺术,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运筹帷幄,制定全面持久抗战战略首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如何发展壮大抗日爱国力量,摆在国共两党面前。****精辟地分析道,日本虽是强国却是小国,中国作为大国却是弱国,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是由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因此,他认为,将民众组织起来,把抗战发展为全民族抗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3].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由于害怕人民的广泛动员有可能危及到其政权稳定性,实行的是一条只要政府和军队抗战、不要人民抗战的片面抗战的路线。毫无疑问,实行这种路线,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会使革命丧失源泉,因而抗战很难取得胜利。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国民党政府便开始采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压制民主的路线,这条路线无疑会把抗战引向失败的深渊。有鉴于此,****指出:"两条路线:国民党政府压迫中国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和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这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4].其次,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持久战理论。在1935年和1936年,****已经先后阐发了持久战的观点,到1938年5月,****完成了《论持久战》雄文,不仅从军事上回答了中国能不能取胜和如何取胜的重大问题,也是对当时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回击。

****在分析"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我进"、"敌寡助我多助"等四对矛盾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必属于中国。****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持久战理论的提出,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坚定了国共两党及全体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第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持久战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理论,成功开辟和壮大了敌后战场。"抗日游击战争是以弱胜强,实现人民战争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和作战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把近百年来我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它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并且创造了战争史上有亿万群众参加的规模空前的、地域广大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典范"[5].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加速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不仅如此,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抗击了约58%-62%左右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6],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政策,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四、相互配合,驱逐日寇恢复山河经过14 年的浴血奋战,国共两党及其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举国上下"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斗争,驱逐日寇,恢复山河。

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两个战场虽然在战役上的直接配合不多,但在战略上的配合是明显的。第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为条件,互为依靠,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正面战场从正面迎击日寇,敌后战场很难开展;没有敌后战场深入敌后开辟广大的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配合正面战场的战斗,正面战场就失去了强有力的依托。第二,国民党及其主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及其主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在抗战初期,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正面战场承担起应有的抗击日寇的责任,顽强斗争,屡败屡战,发挥了积极作用。武汉会战后,日军元气大伤,无力再组织大规模战略进攻,开始转变对国民党的策略,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挑起摩擦,悍然发起三次反共高潮,暴露了其反动的真面目。共产党自始至终坚持抗日,巧妙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国民党腐败日甚,大财阀、军队高级将领趁国难大肆贪污腐化,主导的正面战场军队斗志日渐消颓,战斗力一落千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信念坚定、斗志高昂,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具有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而非组织领导。这种政治领导主要是通过理论创新、宣传教育、政治斗争与政治实践实现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1947 年12 月,****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帅也;"攻城拔寨、陷阵杀敌,取敌将首级于乱军之中",将也。所谓领导,不在乎细枝末节,不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原则、方向的正确领导,而非事必躬亲、统而管之。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1]****。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4. [2]****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8. [3] ****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6. [4]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4 [5]王守梅,周瑞萍。

抗日游击战的历史作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57-58. [6]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6. [7]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文献来源:华方正。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35-37. 抗日战争论文经典范文10 篇之第二篇: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党性教育思想研究摘要: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突出强调加强党性教育,着力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党的建设思想内涵中关于党性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本文试图对陈云关于党性教育的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陈云; 党性; 党性教育;一、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党性教育思想的背景(一)历史背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严峻形势下,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党面临的主要矛盾。1935 年12 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的严重错误进行了批评和纠正,明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陈云在延安担任中组部部长的七年时间里,以抗日战争严峻形势的发展状况为依据,坚持党建的基本要求与党员队伍发展相结合。在此过程中,陈云高度重视对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积极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导致了社会人口结构不均衡,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却占很小比重,但无产阶级却是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那一部分。怎样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群众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群众力量来建设成思想上、政治上充分符合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