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二)课标分析除了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治等基本史实,还需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与第三课进行前后联系;梳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黄巾军起义的史料,提炼汉由兴而衰的历史原因。【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专题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专题的最后一课,一方面为第二专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本专题之前几节课的高度概括与深化。在经历了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春秋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动时期后,秦汉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汉承秦制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且汉在秦的基础之上独具新意,发展出了新的历史内涵,汉朝的许多措施对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如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700多年等,为后世统治者确立了一种治世的典范。
最后,汉朝的统治政策又与秦朝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形成对历史最基本的判断力,为以后对各个朝代的学习奠定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因此学习该课程,掌握基本史实,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学习与家国情怀的培养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讲述的是西汉到东汉大一统国家继续巩固的一段历史。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主要讲述汉初统治者在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基础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到景帝时,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第二目“汉武帝时代西汉的强盛”意在说明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推动了西汉走向强盛。第三目“东汉的兴衰”表述了外戚王莽篡权致使西汉灭,东汉刘秀缔造“光武中兴”的历史进程,而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灭亡。最后一目“西汉的文化”讲述两汉医学、文学、史学的主要成就,繁荣的文化是对前三目两汉政治与经济的主要反映。通过对汉朝基本史实的归纳讲述,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与此同时,对于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的分析,总结了两汉王朝由兴而衰的历史教训,为中国古代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经验。
(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汉高祖刘邦“与民休息”西汉(B.C.202---A.D.8)“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王莽篡权、试图改革新朝(A.D.8---A.D.23)两汉文化“绿林赤眉起义”前期:刘秀“光武中兴”东汉(A.D.25---A.D.220)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两汉由盛转衰的原因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西汉、新朝、东汉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2.初入高中,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东汉崩溃的诸多原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3.处于青少年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图片与视频等直观材料的展示注意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4.高中学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够全面的认识评价汉朝继续巩固“大一统”对多元民族的影响。【四、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结合秦速亡背景,能够对“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的必要性进行历史解释,提高自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利用表格,归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的外部建设,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3.结合史料,能用自己的话概述“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基本历史概念。
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4.通过自己制作时间轴,理清西汉、新朝与东汉的历史联系,对两汉政治走向形成全面系统认识,加深历史时空观念;5.讨论两汉文化成就在史学、文学、医学与科技上的主要表现,能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解读史料,了解汉朝削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历史评价。2.结合课本,能够归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方面的主要成就,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推行对于儒学地位的重要历史影响。3.通过史料,概括出东汉衰亡的主要表现,了解其与汉末农民起义的联系,对汉朝崩溃进行历史解释。(二)教学难点1.推恩令的含义、必要性与历史意义。2.横向对比秦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客观、正确的历史判断能力。【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法: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2.学法: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3.教具:黑板、多媒体、地图【七、教学过程】(分为两课时,见下页)第一课时:幸福西汉---走进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对应书本第一、二、四目)导入新课[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在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PPT展示]:老师:**是我们去西安都不会错过的一个景点,是什么呢?(生:秦兵马俑。
)不错,而右边幅图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陌生,右图展示的是汉景帝陵园出土的一件人物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相比,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蒙娜丽莎的微笑”,这让我们感受到汉初人民的幸福指数较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刚刚经历了秦末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的人民能露出这样温和的微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汉,探索人民幸福之源。[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求知的欲望。幸福之源一:暴秦亡,新汉立(一)西汉的建立[讲述]:同学们知道,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天下民不聊生。而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夺取楚汉战争胜利后成功建立了新的王朝 ------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也成为了两汉的第一位君主 ----- 汉高祖。[PPT 展示] :[ 过渡] :新王朝的建立,秦汉朝代的更替,是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的必然结果,为政治的稳固、经济的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汉初的社会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先来解读两则材料, 分析汉初社会所处境况。(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1. 背景[PPT 展示]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学生 a: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生活得不到温饱。
学生 b: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老师:两位同学分别从统治者和黎民百姓的角度分析材料, 非常不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 (2)秦亡的经验教训学生 c: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老师:很好,请坐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汉高祖作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亲历者,更是深知民心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在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 一改秦苛政之风,将稳定社会秩序、赢得民心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也正是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PPT 展示] :[ 设计意图 ] :休养生息的背景,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让学生研读史料做出明确的解释:一是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二是秦亡的经验教训。 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史料研读的能力。2.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3. 措施老师:了解了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接下来我们看看汉高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贯彻 “与民休息”治国方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呢?[PPT 展示] :[ 设计意图 ] :以直观的图表呈现汉高祖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形成系统的认识,便于识记知识点。
[ 过渡] :这些措施对于当时的汉帝国的发展是否是正确的呢?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两两为一组,讨论三分钟。4. 结果学生 a: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恢复学生 b:为国家的进一步稳固赢得民心学生 c:是吸取秦亡经验,符合汉初发展需要的正确策略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全面。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些措施显然是适应汉初社会现状的。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 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局势也由此稳定下来,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因此提高。[ 设计意图 ] :通过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休养生息政策”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 过渡] :汉高祖刘邦面对汉初经济凋敝、 民生疾苦的现状,在总结秦速亡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 “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把恢复农业生产、 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推动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那么这一政策,是否得到汉高祖后继者的认同呢?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呢?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文景治,与民休”幸福之源二:文景治,与民休(一)何谓“文景之治”?[PPT 展示] :老师:同学们能根据屏幕上人物图片的文字描述,猜猜他们是谁吗?学生:汉文帝、汉景帝。
老师:非常好,在汉高祖之后,文帝、景帝又继续发扬了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蒙娜丽莎的微笑”得以持续,人们生活较为幸福。[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看图猜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顺利引出对“文景之治”的讲述。[ 过渡] :为促进经济发展, 巩固汉初政治,维持人民幸福生活指数,文景时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我们先来看几则材料。(二)“文景之治”的主要表现1. 以农为本,轻徭薄赋[PPT 展示]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 (zi cheng)( 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汉书・ 文帝纪第四》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 景帝纪第五》老师:从“夫农,天下之本也”与“农,天下之本也”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帝、景帝对于什么的重视啊?学生:农业老师:非常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是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表现之一, 巩固了汉帝国的经济基础,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呢?学生:提高人民劳动积极性老师:这位同学的出发点是对的,想要保证充足的劳动人口,就要减少服徭役的人口; 而想要提高百姓劳动的积极性,则需要进一步减轻赋税。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继位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除了以农为本,轻徭薄赋让人民倍感 “幸福”,与秦严刑峻法相必,文景时期还主张“以德化民”,请同学们仔细研读 PPT上的一则材料。[ 设计意图 ] :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提炼核心信息,提高史料解读能力,进而加深对文景之治的了解。2. 鼓励“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PPT 展示] :材料一: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 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4 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及意义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二)课标分析除了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治等基本史实,还需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与第三课进行前后联系;梳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黄巾军起义的史料,提炼汉由兴而衰的历史原因。【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专题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专题的最后一课,一方面为第二专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本专题之前几节课的高度概括与深化。在经历了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春秋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动时期后,秦汉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汉承秦制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且汉在秦的基础之上独具新意,发展出了新的历史内涵,汉朝的许多措施对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如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700多年等,为后世统治者确立了一种治世的典范。
最后,汉朝的统治政策又与秦朝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形成对历史最基本的判断力,为以后对各个朝代的学习奠定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因此学习该课程,掌握基本史实,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学习与家国情怀的培养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讲述的是西汉到东汉大一统国家继续巩固的一段历史。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主要讲述汉初统治者在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基础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到景帝时,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第二目“汉武帝时代西汉的强盛”意在说明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推动了西汉走向强盛。第三目“东汉的兴衰”表述了外戚王莽篡权致使西汉灭,东汉刘秀缔造“光武中兴”的历史进程,而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灭亡。最后一目“西汉的文化”讲述两汉医学、文学、史学的主要成就,繁荣的文化是对前三目两汉政治与经济的主要反映。通过对汉朝基本史实的归纳讲述,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与此同时,对于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的分析,总结了两汉王朝由兴而衰的历史教训,为中国古代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经验。
(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汉高祖刘邦“与民休息”西汉(B.C.202---A.D.8)“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王莽篡权、试图改革新朝(A.D.8---A.D.23)两汉文化“绿林赤眉起义”前期:刘秀“光武中兴”东汉(A.D.25---A.D.220)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两汉由盛转衰的原因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西汉、新朝、东汉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2.初入高中,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东汉崩溃的诸多原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3.处于青少年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图片与视频等直观材料的展示注意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4.高中学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够全面的认识评价汉朝继续巩固“大一统”对多元民族的影响。【四、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结合秦速亡背景,能够对“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的必要性进行历史解释,提高自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利用表格,归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的外部建设,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3.结合史料,能用自己的话概述“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基本历史概念。
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4.通过自己制作时间轴,理清西汉、新朝与东汉的历史联系,对两汉政治走向形成全面系统认识,加深历史时空观念;5.讨论两汉文化成就在史学、文学、医学与科技上的主要表现,能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解读史料,了解汉朝削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历史评价。2.结合课本,能够归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方面的主要成就,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推行对于儒学地位的重要历史影响。3.通过史料,概括出东汉衰亡的主要表现,了解其与汉末农民起义的联系,对汉朝崩溃进行历史解释。(二)教学难点1.推恩令的含义、必要性与历史意义。2.横向对比秦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客观、正确的历史判断能力。【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法: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2.学法: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3.教具:黑板、多媒体、地图【七、教学过程】(分为两课时,见下页)第一课时:幸福西汉---走进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对应书本第一、二、四目)导入新课[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在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PPT展示]:老师:**是我们去西安都不会错过的一个景点,是什么呢?(生:秦兵马俑。
)不错,而右边幅图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陌生,右图展示的是汉景帝陵园出土的一件人物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相比,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蒙娜丽莎的微笑”,这让我们感受到汉初人民的幸福指数较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刚刚经历了秦末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的人民能露出这样温和的微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汉,探索人民幸福之源。[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求知的欲望。幸福之源一:暴秦亡,新汉立(一)西汉的建立[讲述]:同学们知道,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天下民不聊生。而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夺取楚汉战争胜利后成功建立了新的王朝 ------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也成为了两汉的第一位君主 ----- 汉高祖。[PPT 展示] :[ 过渡] :新王朝的建立,秦汉朝代的更替,是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的必然结果,为政治的稳固、经济的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汉初的社会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先来解读两则材料, 分析汉初社会所处境况。(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1. 背景[PPT 展示]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学生 a: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生活得不到温饱。
学生 b: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老师:两位同学分别从统治者和黎民百姓的角度分析材料, 非常不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 (2)秦亡的经验教训学生 c: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老师:很好,请坐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汉高祖作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亲历者,更是深知民心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在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 一改秦苛政之风,将稳定社会秩序、赢得民心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也正是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PPT 展示] :[ 设计意图 ] :休养生息的背景,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让学生研读史料做出明确的解释:一是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二是秦亡的经验教训。 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史料研读的能力。2.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3. 措施老师:了解了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接下来我们看看汉高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贯彻 “与民休息”治国方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呢?[PPT 展示] :[ 设计意图 ] :以直观的图表呈现汉高祖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形成系统的认识,便于识记知识点。
[ 过渡] :这些措施对于当时的汉帝国的发展是否是正确的呢?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两两为一组,讨论三分钟。4. 结果学生 a: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恢复学生 b:为国家的进一步稳固赢得民心学生 c:是吸取秦亡经验,符合汉初发展需要的正确策略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全面。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些措施显然是适应汉初社会现状的。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 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局势也由此稳定下来,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因此提高。[ 设计意图 ] :通过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休养生息政策”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 过渡] :汉高祖刘邦面对汉初经济凋敝、 民生疾苦的现状,在总结秦速亡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 “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把恢复农业生产、 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推动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那么这一政策,是否得到汉高祖后继者的认同呢?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呢?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文景治,与民休”幸福之源二:文景治,与民休(一)何谓“文景之治”?[PPT 展示] :老师:同学们能根据屏幕上人物图片的文字描述,猜猜他们是谁吗?学生:汉文帝、汉景帝。
老师:非常好,在汉高祖之后,文帝、景帝又继续发扬了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蒙娜丽莎的微笑”得以持续,人们生活较为幸福。[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看图猜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顺利引出对“文景之治”的讲述。[ 过渡] :为促进经济发展, 巩固汉初政治,维持人民幸福生活指数,文景时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我们先来看几则材料。(二)“文景之治”的主要表现1. 以农为本,轻徭薄赋[PPT 展示]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 (zi cheng)( 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汉书・ 文帝纪第四》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 景帝纪第五》老师:从“夫农,天下之本也”与“农,天下之本也”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帝、景帝对于什么的重视啊?学生:农业老师:非常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是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表现之一, 巩固了汉帝国的经济基础,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呢?学生:提高人民劳动积极性老师:这位同学的出发点是对的,想要保证充足的劳动人口,就要减少服徭役的人口; 而想要提高百姓劳动的积极性,则需要进一步减轻赋税。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继位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除了以农为本,轻徭薄赋让人民倍感 “幸福”,与秦严刑峻法相必,文景时期还主张“以德化民”,请同学们仔细研读 PPT上的一则材料。[ 设计意图 ] :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提炼核心信息,提高史料解读能力,进而加深对文景之治的了解。2. 鼓励“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PPT 展示] :材料一: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 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