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一、经济:19世纪50—60年代,经过1848年革命的冲击,封建关系逐步瓦解,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扩张,普鲁士工业发展状况位于全德之首。在德意志的工业和农业中,资本主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德国正从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而资本主义愈加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就愈发难以忍受——政治上的分裂导致德意志市场难以统一,人口难以自由流动,商品经济发展受限,资本扩张受阻。这些都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德意志资产阶级对于统一德意志、建立经济共同体的要求愈发强烈。
●农业:19世纪初,普鲁士诸邦就已开始进行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农奴制在德意志被彻底废除。伴随着农奴制的废除,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地主从农民手中掠夺了大量赎金与土地;农民摆脱封建人身依附的枷锁,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国内外粮食需求增加导致粮价上涨,越来越多的容克地主将封建庄园经济改造为资本主义农场经济。在保存大量封建残余的条件下,地主经济缓慢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列宁称这种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普鲁士道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忍受了几十年最痛苦的剥削与奴役。
●工业:由于农奴制被废除,农民获得解放,增加了自由劳动力,同时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德国铁路建设加快,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增加,引起了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的工业发展有两大特点——普鲁士政府直接插手工业生产,加强了生产计划性;工业生产与军事工业发展密切相连,工业发展为军事服务。
●商业:国内外市场活跃,投资增加,城市和工业人口增加。但德意志的分裂状况导致德国市场难以统一,限制了邦与邦之间的人口流动与商品流通,阻碍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二、政治:1848年革命失败,德国统一的任务没有完成,各邦封建贵族加强政治上的反动,采取高压措施扑灭国内一切的革命活动。但经历了革命的冲击,封建制度受到动摇,封建君主制逐渐转化为贵族—资产阶级君主制,实现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其中又以贵族地主为主导。
国内:
●普鲁士【小德意志道路】
对内:普鲁士政府重新恢复贵族院,以巩固容克贵族在政权中的支配地位,同时取消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特别加强对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迫害。在普鲁士警察制度的迫害下,许多革命者纷纷逃亡国外。
对外:普鲁士政府由于在1848年革命后保存宪法,建立贵族—大资产阶级联盟,因而在德意志各邦资产阶级中影响力大大增长,又由于在革命中帮助其他小邦镇压运动,实际上成为德意志各小邦统治阶级的保护人。利用这些条件,普鲁士开始争夺德意志统一运动的领导权。
●奥地利【大德意志道路】
对内:奥地利有着自己的多民族帝国,倘若它扛起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旗帜势必唤醒在其统治下的各个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情绪,因此奥地利统治阶级总是将巩固多民族帝国的统治置于首要地位。
对外:奥地利的基本立场是维持在“德意志邦联”招牌下的四分五裂局面,保持它在德意志邦联中的统治地位,并反对普鲁士统一,因为普鲁士的统一道路会削弱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
●中、南诸邦:中部、南部各邦的君主因为统一会危及自身的统治地位,所以也反对统一。
国外:
欧洲各大国如英、法、俄都反对德意志统一,希望德国长期分裂,以便他们任意摆布。
三、阶级:
●工业: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大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形成联盟;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产业工人的比重也日益增加,但工人的生活境况十分困苦,在政治上毫无权力。
●农业:普鲁士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迅速分化,除少部分富裕农民转化为富农阶级外,大量农民破产成为半无产者;农村地区形成了贵族地主与富农的联盟。
四、思想:
●资产阶级的统一潮流:
德意志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一个现代的、经济上强大的资产阶级,它要求在德意志最终贯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上升的阶级,它不得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分离主义展开斗争,也不得不去争取商业贸易自由,德意志统一的任务首先落在了资产阶级身上。但在1848年革命后,德意志资产阶级最终放弃了走革命道路统一德意志,转而与贵族地主合作,逐渐成为大地主贵族手中的工具。德意志资产阶级的不幸在于出世太晚,此时无产阶级运动已日渐高涨,他们既害怕与无产阶级同盟,又无法用自身力量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最终只能妥协沦为容克贵族阶级的工具。
●无产阶级的统一潮流:
德意志无产阶级的队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迅速扩大,工人日常的斗争如争取迁徙自由和跨地区的救济金储备会、取消对专业联合会的地区限制,孕育出了工人们对民族统一的愿景。广大人民也希冀国家早日结束分裂局面,因为分裂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小邦林立给人民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各邦之间的相互倾轧更使他们感到痛苦。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此时的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还被资产阶级左右。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运动的发展,民族统一的任务最终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然而无产阶级在政治和组织上的不成熟,使得自下而上的革命统一道路未能贯彻下去;同时无产阶级内部的机会主义分子拉萨尔派背叛运动,转而支持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与俾斯麦私下达成交易,严重危害了革命事业。
●封建君主的统一潮流:
主张“自上而下”通过自身的霸权统一德意志,除了普鲁士力图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外,还存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德意志统一道路。但由于奥地利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普鲁士落后很多,在经济上无法取代普鲁士对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影响,只能以支持各邦分离主义势力来获得各邦诸侯的拥护,维持确保自身优势的邦联国家联盟;而普鲁士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赢得上风。根据德意志内部的力量对比,也只有普鲁士的统一道路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过程:
一、50年代统一运动的兴起
1849年5月,普鲁士提出改组德意志邦联的方案,主张把德意志的行政,外交和管理军事的权力授给以普鲁士国王为首的各邦国王的联盟,并设立全德议会。这个方案得到各邦资产阶级的支持,且被议会批准,但遭到以奥地利为首的各邦君主反对。一年后,奥地利彻底否决了普鲁士的方案,恢复了旧的邦联议会。普鲁士企图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计划失败后,遂准备诉诸武力。
1850年秋,普奥矛盾日益尖锐,普鲁士不承认重新恢复的邦联议会。此时由于普鲁士边境上的黑森公国发生暴动,普奥双方同时出兵,王朝战争迫在眉睫。随后在沙俄的干涉下,普鲁士被迫屈服。普鲁士在50年代的统一活动并未取得重要成就。
二、60年代民族统一运动的高潮
50年代末,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形势,资产阶级自由派又开始鼓吹改革。 1859年9月.德意志北部各邦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法兰克福集会,成立了全德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德意志民族协会”,提出在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国,并召开全德议会。
●军事改革与宪法纠纷:
1860年普鲁士政府向议会提出扩充军备的军事改革方案,以进步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害怕王室和容克贵族力量的加强,反对政府的军事改革方案与预算。国王威廉一世于是解散议会,重新改选,但进步党反而获得更多议席,自由派中左派的力量增加,否决了军事改革的全部经费,政府与议会处于僵局,军事改革面临搁浅的危险,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真正意图是以此为手段进行宪法改革,削弱贵族院的权力。资产阶级的行动得到普鲁士人民的支持,甚至威廉一世准备放弃王位,开始拟就退位诏书,但是资产阶级反对派畏首畏尾、摇摆不定,只在议会中进行反对活动,国王和政府很快从惊恐中恢复过来,并召回容克的代表人物俾斯麦,希望他能解决宪法纠纷。
●俾斯麦上台:
q宪法纠纷并不是从俾斯麦上台开始的,国王召俾斯麦入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纠纷,但是俾斯麦上台后宪法纠纷反而加深了。1862年俾斯麦奉命返回柏林,并于同年9月24日就任宰相,他在议会公开说:“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9月30日他在议会预算委员会上宣布:“德国不能寄希望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要寄希望于它的武力。维也纳会议决议中所规定的普鲁士疆界,对普鲁士的躯体是不利的。当前的重大问题不能靠演说和靠多数通过决议来解决,这原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问题须靠铁和血来解决”,于是他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上任之初俾斯麦装出与议会合解的态度,但资产阶级自由派拒绝,于是俾斯麦宣布议会休会,开始无议会统治,即俾斯麦军事独裁时期。普鲁士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使得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俾斯麦与无产阶级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拉萨尔的会晤又为自己赢得了政局的安定,于是他有恃无恐地开始推行“自上而下”的德国统一计划。
“宪法纠纷”实际上是专制王权—容克贵族同议会—资产阶级之间的一场争夺国家领导权的斗争。俾斯麦对议会的强硬行为,一方面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欲望,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中同资产阶级妥协的“后门”也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俾斯麦认为只要掌握统一的旗帜,才能赢得资产阶级的支持,一旦实现德国的统一,与资产阶级的纠纷会自然而然的烟消云散,“一切都取决于成功”。在对奥战争结束后,“宪法纠纷”以容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宪法纠纷中资产阶级的失败表明,在普鲁士国家中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掌握领导权,容克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三、俾斯麦战争与德国的统一(1864年——1871年)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反动,无产阶级又没有力量领导革命,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便落入普鲁士容克贵族手中,由他们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德国的统一。6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鲁士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已经削弱,俄奥矛盾加剧,英国支持普鲁士以此牵制法国。俾斯麦充分利用国际形势,连续发动三次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他为了促进统一而推行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战争政策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自觉地充当了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而且,铁血政策即王朝战争的方式在当时也是带有客观必要性的。
●普丹战争(1864年2月——10月):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是1848年后国际政治的危险点之一,该地区同时涉及两个民族运动的竞争——德意志与丹麦。1863年底,随着丹麦颁布新宪法规定吞并两个公国,矛盾彻底激化,德意志民族情绪高涨,要求对丹麦采取强力行动。俾斯麦利用时机发起对丹战争,并拉拢奥地利,最后普奥联军打败丹麦,普鲁士取得了石勒苏益格地区,奥地利取得了“飞地”荷尔斯坦因。这埋下了后来普奥战争的隐患,同时通过这次战争,俾斯麦还摸清了奥地利军事力量的底细。
●普奥战争(1866年6月——1866年8月):
对丹战争后,两个胜利者之间很快发生冲突。俾斯麦认为普鲁士要统一德意志最大的阻碍就是奥地利,因此在战争结束后积极策划对奥战争。外交方面俾斯麦取得了俄、法在国际上的中立,并与意大利签订同盟,孤立奥地利,并对奥地利开始有意识地挑衅以达到与其决裂的目的。1866年6月14日,普鲁士出兵将奥地利势力逐出荷尔斯坦因,挑起普奥战争,随后控制整个北德意志。7月3日,双方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普军大获全胜。7月14日,普军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8月23日战争结束,24个北德意志邦共同缔结联邦条约,并于1867年4月成立“北德意志联邦”。对奥战争的胜利使普鲁士扫清了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已带有统一国家的性质,统一的议会、军政、外交大权都由普鲁士掌握,并在内部统一了重要的经济问题;联邦各邦对外政策和贸易也由联邦统一主持,并与其他南德诸邦缔结经济协定,规定共同的关税与贸易政策,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在政治统一之前,德意志的经济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共同体。
●普法战争(1870年7月——1871年1月):
随着对奥战争的胜利,普鲁士已经将德意志大部分领土统一起来,仅剩靠近法国的西南四个邦国仍保持独立地位。拿破仑三世担心德国成为强大、统一的国家,进而威胁法国安全,因此极力破坏德国统一;而俾斯麦同样认为普法战争必然爆发,普鲁士要完成统一德国的事业,难免与法国有此一战。外交方面俾斯麦争取到英、俄、意三国的中立,孤立了法国;德意志内部各邦的民族运动汇合成巨大的反法民族力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这场“民族防卫战”的作用下,南德诸邦被民族浪潮压倒,1870年11月南德四邦正式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意义:
积极:
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和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活动,是历史的进步。正因如此,恩格斯把俾斯麦叫做“从上面进行的普鲁士革命者”,把俾斯麦的成功叫做“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做一部分工作”。
消极:
但是德意志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残余势力被大量保留下来,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更加巩固。这些封建残余使得容克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德意志帝国成为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普法战争中结下的德法民族仇恨促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霸局面。因此,统一后壮大起来的德国工人阶级面临着反对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严重斗争任务。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19 世纪中叶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与统一的需求
背景:
一、经济:19世纪50—60年代,经过1848年革命的冲击,封建关系逐步瓦解,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扩张,普鲁士工业发展状况位于全德之首。在德意志的工业和农业中,资本主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德国正从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而资本主义愈加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就愈发难以忍受——政治上的分裂导致德意志市场难以统一,人口难以自由流动,商品经济发展受限,资本扩张受阻。这些都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德意志资产阶级对于统一德意志、建立经济共同体的要求愈发强烈。
●农业:19世纪初,普鲁士诸邦就已开始进行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农奴制在德意志被彻底废除。伴随着农奴制的废除,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地主从农民手中掠夺了大量赎金与土地;农民摆脱封建人身依附的枷锁,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国内外粮食需求增加导致粮价上涨,越来越多的容克地主将封建庄园经济改造为资本主义农场经济。在保存大量封建残余的条件下,地主经济缓慢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列宁称这种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普鲁士道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忍受了几十年最痛苦的剥削与奴役。
●工业:由于农奴制被废除,农民获得解放,增加了自由劳动力,同时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德国铁路建设加快,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增加,引起了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的工业发展有两大特点——普鲁士政府直接插手工业生产,加强了生产计划性;工业生产与军事工业发展密切相连,工业发展为军事服务。
●商业:国内外市场活跃,投资增加,城市和工业人口增加。但德意志的分裂状况导致德国市场难以统一,限制了邦与邦之间的人口流动与商品流通,阻碍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二、政治:1848年革命失败,德国统一的任务没有完成,各邦封建贵族加强政治上的反动,采取高压措施扑灭国内一切的革命活动。但经历了革命的冲击,封建制度受到动摇,封建君主制逐渐转化为贵族—资产阶级君主制,实现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其中又以贵族地主为主导。
国内:
●普鲁士【小德意志道路】
对内:普鲁士政府重新恢复贵族院,以巩固容克贵族在政权中的支配地位,同时取消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特别加强对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迫害。在普鲁士警察制度的迫害下,许多革命者纷纷逃亡国外。
对外:普鲁士政府由于在1848年革命后保存宪法,建立贵族—大资产阶级联盟,因而在德意志各邦资产阶级中影响力大大增长,又由于在革命中帮助其他小邦镇压运动,实际上成为德意志各小邦统治阶级的保护人。利用这些条件,普鲁士开始争夺德意志统一运动的领导权。
●奥地利【大德意志道路】
对内:奥地利有着自己的多民族帝国,倘若它扛起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旗帜势必唤醒在其统治下的各个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情绪,因此奥地利统治阶级总是将巩固多民族帝国的统治置于首要地位。
对外:奥地利的基本立场是维持在“德意志邦联”招牌下的四分五裂局面,保持它在德意志邦联中的统治地位,并反对普鲁士统一,因为普鲁士的统一道路会削弱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
●中、南诸邦:中部、南部各邦的君主因为统一会危及自身的统治地位,所以也反对统一。
国外:
欧洲各大国如英、法、俄都反对德意志统一,希望德国长期分裂,以便他们任意摆布。
三、阶级:
●工业: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大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形成联盟;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产业工人的比重也日益增加,但工人的生活境况十分困苦,在政治上毫无权力。
●农业:普鲁士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迅速分化,除少部分富裕农民转化为富农阶级外,大量农民破产成为半无产者;农村地区形成了贵族地主与富农的联盟。
四、思想:
●资产阶级的统一潮流:
德意志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一个现代的、经济上强大的资产阶级,它要求在德意志最终贯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上升的阶级,它不得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分离主义展开斗争,也不得不去争取商业贸易自由,德意志统一的任务首先落在了资产阶级身上。但在1848年革命后,德意志资产阶级最终放弃了走革命道路统一德意志,转而与贵族地主合作,逐渐成为大地主贵族手中的工具。德意志资产阶级的不幸在于出世太晚,此时无产阶级运动已日渐高涨,他们既害怕与无产阶级同盟,又无法用自身力量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最终只能妥协沦为容克贵族阶级的工具。
●无产阶级的统一潮流:
德意志无产阶级的队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迅速扩大,工人日常的斗争如争取迁徙自由和跨地区的救济金储备会、取消对专业联合会的地区限制,孕育出了工人们对民族统一的愿景。广大人民也希冀国家早日结束分裂局面,因为分裂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小邦林立给人民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各邦之间的相互倾轧更使他们感到痛苦。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此时的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还被资产阶级左右。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运动的发展,民族统一的任务最终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然而无产阶级在政治和组织上的不成熟,使得自下而上的革命统一道路未能贯彻下去;同时无产阶级内部的机会主义分子拉萨尔派背叛运动,转而支持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与俾斯麦私下达成交易,严重危害了革命事业。
●封建君主的统一潮流:
主张“自上而下”通过自身的霸权统一德意志,除了普鲁士力图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外,还存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德意志统一道路。但由于奥地利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普鲁士落后很多,在经济上无法取代普鲁士对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影响,只能以支持各邦分离主义势力来获得各邦诸侯的拥护,维持确保自身优势的邦联国家联盟;而普鲁士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赢得上风。根据德意志内部的力量对比,也只有普鲁士的统一道路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过程:
一、50年代统一运动的兴起
1849年5月,普鲁士提出改组德意志邦联的方案,主张把德意志的行政,外交和管理军事的权力授给以普鲁士国王为首的各邦国王的联盟,并设立全德议会。这个方案得到各邦资产阶级的支持,且被议会批准,但遭到以奥地利为首的各邦君主反对。一年后,奥地利彻底否决了普鲁士的方案,恢复了旧的邦联议会。普鲁士企图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计划失败后,遂准备诉诸武力。
1850年秋,普奥矛盾日益尖锐,普鲁士不承认重新恢复的邦联议会。此时由于普鲁士边境上的黑森公国发生暴动,普奥双方同时出兵,王朝战争迫在眉睫。随后在沙俄的干涉下,普鲁士被迫屈服。普鲁士在50年代的统一活动并未取得重要成就。
二、60年代民族统一运动的高潮
50年代末,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形势,资产阶级自由派又开始鼓吹改革。 1859年9月.德意志北部各邦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法兰克福集会,成立了全德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德意志民族协会”,提出在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国,并召开全德议会。
●军事改革与宪法纠纷:
1860年普鲁士政府向议会提出扩充军备的军事改革方案,以进步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害怕王室和容克贵族力量的加强,反对政府的军事改革方案与预算。国王威廉一世于是解散议会,重新改选,但进步党反而获得更多议席,自由派中左派的力量增加,否决了军事改革的全部经费,政府与议会处于僵局,军事改革面临搁浅的危险,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真正意图是以此为手段进行宪法改革,削弱贵族院的权力。资产阶级的行动得到普鲁士人民的支持,甚至威廉一世准备放弃王位,开始拟就退位诏书,但是资产阶级反对派畏首畏尾、摇摆不定,只在议会中进行反对活动,国王和政府很快从惊恐中恢复过来,并召回容克的代表人物俾斯麦,希望他能解决宪法纠纷。
●俾斯麦上台:
q宪法纠纷并不是从俾斯麦上台开始的,国王召俾斯麦入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纠纷,但是俾斯麦上台后宪法纠纷反而加深了。1862年俾斯麦奉命返回柏林,并于同年9月24日就任宰相,他在议会公开说:“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9月30日他在议会预算委员会上宣布:“德国不能寄希望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要寄希望于它的武力。维也纳会议决议中所规定的普鲁士疆界,对普鲁士的躯体是不利的。当前的重大问题不能靠演说和靠多数通过决议来解决,这原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问题须靠铁和血来解决”,于是他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上任之初俾斯麦装出与议会合解的态度,但资产阶级自由派拒绝,于是俾斯麦宣布议会休会,开始无议会统治,即俾斯麦军事独裁时期。普鲁士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使得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俾斯麦与无产阶级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拉萨尔的会晤又为自己赢得了政局的安定,于是他有恃无恐地开始推行“自上而下”的德国统一计划。
“宪法纠纷”实际上是专制王权—容克贵族同议会—资产阶级之间的一场争夺国家领导权的斗争。俾斯麦对议会的强硬行为,一方面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欲望,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中同资产阶级妥协的“后门”也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俾斯麦认为只要掌握统一的旗帜,才能赢得资产阶级的支持,一旦实现德国的统一,与资产阶级的纠纷会自然而然的烟消云散,“一切都取决于成功”。在对奥战争结束后,“宪法纠纷”以容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宪法纠纷中资产阶级的失败表明,在普鲁士国家中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掌握领导权,容克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三、俾斯麦战争与德国的统一(1864年——1871年)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反动,无产阶级又没有力量领导革命,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便落入普鲁士容克贵族手中,由他们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德国的统一。6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鲁士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已经削弱,俄奥矛盾加剧,英国支持普鲁士以此牵制法国。俾斯麦充分利用国际形势,连续发动三次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他为了促进统一而推行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战争政策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自觉地充当了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而且,铁血政策即王朝战争的方式在当时也是带有客观必要性的。
●普丹战争(1864年2月——10月):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是1848年后国际政治的危险点之一,该地区同时涉及两个民族运动的竞争——德意志与丹麦。1863年底,随着丹麦颁布新宪法规定吞并两个公国,矛盾彻底激化,德意志民族情绪高涨,要求对丹麦采取强力行动。俾斯麦利用时机发起对丹战争,并拉拢奥地利,最后普奥联军打败丹麦,普鲁士取得了石勒苏益格地区,奥地利取得了“飞地”荷尔斯坦因。这埋下了后来普奥战争的隐患,同时通过这次战争,俾斯麦还摸清了奥地利军事力量的底细。
●普奥战争(1866年6月——1866年8月):
对丹战争后,两个胜利者之间很快发生冲突。俾斯麦认为普鲁士要统一德意志最大的阻碍就是奥地利,因此在战争结束后积极策划对奥战争。外交方面俾斯麦取得了俄、法在国际上的中立,并与意大利签订同盟,孤立奥地利,并对奥地利开始有意识地挑衅以达到与其决裂的目的。1866年6月14日,普鲁士出兵将奥地利势力逐出荷尔斯坦因,挑起普奥战争,随后控制整个北德意志。7月3日,双方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普军大获全胜。7月14日,普军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8月23日战争结束,24个北德意志邦共同缔结联邦条约,并于1867年4月成立“北德意志联邦”。对奥战争的胜利使普鲁士扫清了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已带有统一国家的性质,统一的议会、军政、外交大权都由普鲁士掌握,并在内部统一了重要的经济问题;联邦各邦对外政策和贸易也由联邦统一主持,并与其他南德诸邦缔结经济协定,规定共同的关税与贸易政策,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在政治统一之前,德意志的经济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共同体。
●普法战争(1870年7月——1871年1月):
随着对奥战争的胜利,普鲁士已经将德意志大部分领土统一起来,仅剩靠近法国的西南四个邦国仍保持独立地位。拿破仑三世担心德国成为强大、统一的国家,进而威胁法国安全,因此极力破坏德国统一;而俾斯麦同样认为普法战争必然爆发,普鲁士要完成统一德国的事业,难免与法国有此一战。外交方面俾斯麦争取到英、俄、意三国的中立,孤立了法国;德意志内部各邦的民族运动汇合成巨大的反法民族力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这场“民族防卫战”的作用下,南德诸邦被民族浪潮压倒,1870年11月南德四邦正式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意义:
积极:
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和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活动,是历史的进步。正因如此,恩格斯把俾斯麦叫做“从上面进行的普鲁士革命者”,把俾斯麦的成功叫做“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做一部分工作”。
消极:
但是德意志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残余势力被大量保留下来,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更加巩固。这些封建残余使得容克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德意志帝国成为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普法战争中结下的德法民族仇恨促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霸局面。因此,统一后壮大起来的德国工人阶级面临着反对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严重斗争任务。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