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汉院,一屏知天下!专注服务最优秀的高端精英人群。让您通览世界文化、中外教育、中国文化、对外汉语、人文历史、出国留学、海内外游学与访学、小语种高考、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等快讯。打造中国对外汉语与传统文化、少儿国学与素质教育、国际高考与国际中考、出国留学与游学、小语种高考、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移动资讯自媒体品牌。欢迎您的加入!更多交流请添加汉院微信公众号:东方汉院!咨询电话:或010-6886889
上期由汉院小编为大家介绍了日耳曼民族发展历史当中的第四期《战争中的德国》,战火的淬炼中德国迈向了新的时代。咱们书接上回,今天继续为大家推出“德国历史起源”系列文章第五期,与您一起共同走进德国的《分裂冷战和统一》。
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战败投降,由美、英、
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法、苏四国共管,后分裂为东、西德。此时,德国境内民生凋敝,生产停滞,经济完全无法满足国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完全是短缺和管制经济。以1948年6月21日西方占领区的币制改革为标志,德国充分利用了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竞争气氛,在马歇尔计划援助等的启动下,凭借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克服了两德分裂带来的产业和地区性结构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达到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整个1950年代至1966、1967年,德国年均GDP增速达近8%,私人消费活跃,机器和设备等的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出口增长迅猛,近乎充分就业(失业率跌至0.7%),进入了著名的"经济奇迹"时代。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恢复性需求,以及以朝鲜战争订货为标志的外需对德国出口的拉动。此时,崇尚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加上注重社会公正和平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政府的施政方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后初期属于右翼政党基民盟/社盟的阿登纳和艾哈德政府任内的主导经济口号就是"增长、增长还是增长"。
东德西德闪电统一
就个体而言,前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也许是当之无愧的统一头号功臣。但起初,这位前德国总理和所有人一样犹豫。1989年11月28日,他在宣布有关统一的“十点纲领”时仍然十分谨慎,提出“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通过联邦制重新实现德国统一”。但不久后,得到美国支持的科尔便意识到,德国统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迫在眉睫。
柏林墙的倒塌,使被隔离了28年的东德公民第一次有机会观察另一个德国和制度。人们沉浸在别后重逢的巨大喜悦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民主选举和议会政治,更是激发了东德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东德街头,抗议者的口号已经从“我们是人民!”变成了“我们是一个民族!”。1990年春,支持统一的东德人占了85%;西德的比例稍低,却也达到了70%。
另一个事实更显而易见:柏林墙的开放没有减缓东德人自东向西的移民运动。1990年,每天都有2000名东德人迁往西德,西德的接收能力已达极限。“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留下来;不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找它去!”东德人在街上高声喊道。在波恩的政治家十分清楚,阻止东部人流向西德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用西德模式同化东德。
而面对民众的呼声和左支右绌的经济,1990年3月18日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议院和洛塔尔•德梅季耶政府更是心如明镜:他们的任务是加快统一。当年夏天,人民议院通过了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根据民众对统一先后秩序的要求,7月,两德签订了经济、货币和社会同盟,西德马克正式成为东德货币;两个月后,两德签订统一条约,决定在10月3日正式合并。
德国分裂本是二战的产物。在德国问题上,二战胜利国从未放弃自己的权益。但也就在7月,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也被扫除。两个德国与四个同盟国经过数月“2+4”会谈达成了协议。赫尔穆特•科尔成功安抚了英法两国对一个重新崛起的德国的恐惧,并以承担苏联红军撤军费用的方式,换得了内外交困的戈尔巴乔夫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的首肯。
东德人和西德政府实现了愿望。1990年10月3日零时,联邦德国国旗在柏林国会大厦上冉冉升起,国会大厦周围的街道与广场上,百万民众在欢庆。在这场全民狂欢中,包括德国联邦银行行长在内的一些头脑冷静的观察家并非没有忧虑。就像他们事先警告的那样,德国统一的方式及其闪电速度,对本已不堪一击的东德经济的致命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道德代价,很快便显现了出来。
融合和裂变
小说家安格丽卡•克吕森多夫在《业余爱好者》一书中,借助一个个爱情故事对德国统一进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故事中,男方总是西部人,而结局往往是:激情过后,接下来的双方却遍布误解和陌生感。在克吕森多夫看来,这或许正是两德接触的典型症状。
蜜月期总是愉快的。更何况,根据统一条约,东德在统一前已完成自身民主化,做好了迎接西德的准备。这包括:撤销行政区,恢复传统的联邦州;建构地方自治体系。而后,便到了德国联邦政府兑现承诺的时候。
最让东德人高兴的是,经济和货币联盟之后,他们可以用几乎无用的东德马克,按照1∶1的比率兑换最多4万西德马克;从1993年起,总额高达2505亿欧元的国家援助也源源不断地投向东部。不仅德东人与德西人的收入差距迅速拉近,德东地区的基础设施也焕然一新。1990年成立的 “托管局”,开始有步骤地对前东德8500个国有公司实施民营化改造,这涉及了450万工人。4年后完成使命时,德东地区出现了12万家私营公司。
但是,再理想的计划也避免不了“附带损害”。东德马克的兑换价值被高估了400%,原东德产品因此价格猛升,一下子失去了所有市场;200万年轻人离开东部的家园,前往西部寻找机会;相当多数德东人在得到自由和养老保障的同时,几乎是在一夜间失业,根据德国联邦经济和科技部提供的数据,1991年至2006年间平均失业率高达16.5%,是西德地区的两倍,这一情况直到2005年才开始好转。
于是,在经济转型仅仅3年之后,德东人就流露出了普遍的不满和挫折感。这种情绪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极致。与前中东欧国家的比较,又尤其让怀着敬意观察对方的德东人感到失落。《德累斯顿日报》政治部主编乌韦•彼得的看法代表了相当多数德东知识精英的看法:“他们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国内民主,而当年东德的一切都被西德占有了,很难推陈出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落后于其他东欧国家的原因。”
东德人对经济未能迅速融合并发挥效用的失望,转以对政治不满的形式发泄出来,这或许是统一带来的悖论。东西部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在这种微妙的矛盾中滋长。除了 “优越的西德人”和“不知感恩的东德人”两个对立的概念外,“东德佬”—尽管德西人辩称那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称谓—被视为对东部人的歧视,引发了持续的公共讨论。
新秩序,新生活
抱怨、抗议、讨论,没有使德国人变得更为分裂,而是使他们变得明智。
经过20年的民主洗礼和磨合,东西部虽然仍然差异鲜明,但相互间也愈见包容。人们已经学会欣赏意见的多样性,而用阿伦斯巴赫民意调查研究所的托马斯•彼得森的话来说:“这表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关系缓慢但持久地正常化了。”
彼得森将此归功于年轻人。1989年或统一后出生的德国青年在自由如同呼吸一般的环境下长大,也许未必理解“自由”二字对于曾经无法自由旅行的德东人的意义,因此也便不会有历史负担。对于他们而言,一个国家两个部分之间的差异不再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语言无力,那么2010年来自阿伦斯巴赫研究所的民意调查仍然可以表明德国人的态度:63%的人对德国统一评价积极;64%的人相信东部与西部结合成功,在西部,这个数值甚至为68%,在东部为51%。1990年初曾经发生的对统一方式的巨大争论,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因为民主和自由已在东德地区生根。
20年确实可以改变很多事。2009年,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及西部的73%,工资水平也只及后者的85%,虽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联邦德国经济与科技部负责德东地区结构政策共性问题研究的斯特凡•克莱尔说,东部已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引人注目的是,独资公司的比例,东部已比西部高出6个百分点。
这种活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和政治上。魏玛和德累斯顿重新恢复了作为德国传统文化中心的地位;东柏林废置的旧建筑,被年轻的艺术家占据而成为艺术工厂;在马格德堡、德累斯顿、波茨坦等地,大学不再只吸引附近的学生。1989年后才步入政界的一批东部政治家,也成功踏上了一向由西部传统政党把持的政治舞台。与20年前东部蹒跚学步、几近全盘照搬西部相反,如今德国东西部的往来,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交流。在欧盟和全球化的框架下,西部或东部各自对另一半的重要性已被改写。
东部地区仍有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对基建的大量投资致使建筑业工人过度膨胀;2009年常住人口为1640万,仍然未能恢复到1991年1807万人口的水平。年轻人带着梦想前往城市,城镇和乡村地区因此凋敝,几成空城。但这同样是西部乡村存在的问题。就像失业率、环境污染、气候危机一样,是问题本身而非东西部的区分,让人将此提上公共议程。
“20年过去了,经济发展情况究竟如何非常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国如今已到了收获的时候。”斯特凡•克莱尔补充说,“但没人知道这其中的艰辛。”
两德统一对德意志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1994年,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路科尔(Helmut Kohl)也赢得了他的第四个任期。任内,科尔取得了载入史册的政绩,比如实现两德统一、将欧元纳入议事日程等。
但为实现经济体制转型、重建德国东部的基础设施和社保体系,包括共同振兴东部工程和统一基金在内,各级政府对东部的转移支付至2010年代中期已逾两万亿马克,拖累了德国西部经济。为筹集资金和遏止通胀,德国政府不得不连续10余次提高主导利率,导致大量游资流入,欧洲货币体中的英镑和里拉等也因此遭受冲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德国经济的走弱,主要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等一系列结构性原因,和两德统一负担等临时性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度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推高了生产成本,形成了"低增长下高福利--高税收--高负债--高成本--低投资--低增长"的恶性循环。从197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德国人均福利支出增加了5.3倍多,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后腿;1970、1980年代,产业结构中过于保护夕阳产业和对信息技术产业等研发保守滞后,使其缺乏富于增长力的主导引领产业;企业治理体制的缺乏灵活性和以利润为首的激励机制,使微观经济缺乏活力;过度的解雇保护和过高的失业保障待遇等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失业率难减。
面对不断上涨的失业率,束手无策的科尔政府1998年为社民党格哈德·施罗德政府所替代,作为左翼政党的右翼领导人,施罗德的经济政策主张兼容了左右两方思想:一方面坚持通过减税激发投资和消费者的需求,活跃经济。另一方面,在社保领域,和前任一样提倡个人承担责任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来待遇,不提高社保缴费,转而用生态税来填补缺口和提倡环保,以体现其左翼色彩。
综观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诸个阶段,尽管问题不少,但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能位列世界前茅,还是成功的。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坚持"有良心的资本主义",即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框架,以市场竞争主导为核心,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激励和微观促进、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和社会适度介入,克服"市场失灵"。尤其是其强调以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适度经济增长和稳定通货和为最优标准的"平衡四边形"目标,追求稳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干预调节思想;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说明其经济指导思想已经达到了追求诸多纬度和谐的境界。
默克尔:领航德国16年
1998年,科尔领导的右翼政府在选举中失利,社民党相隔十六年再次执政。金融丑闻危及基民盟很多领导的形象,首当其冲的是科尔本人,然后是主席沃尔夫冈·朔伊布勒。2000年,曾任基民盟秘书长的默克尔宣布参选基民盟领导人,并公开声明与科尔等人划清界限,默克尔最终接替朔伊布勒成为基民盟第一位女性领导人。
除了基民盟领导人的职务外,2002年起默克尔还是联邦议会中基民盟中保守派的代表。
2002年,默克尔不顾全国反对,公开赞成伊拉克战争,声称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导致她领导的基民党在联邦选举中惨败。施罗德其后把选举胜利归功于他强烈反对美国霸权和军事冒险的强硬态度。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举行的联邦选举中与总理施罗德角逐下任总理。10月10日,大选中几乎打成平手的基民盟与社民党在近两个月的联合组阁谈判中取得共识,确认由默克尔出任联邦总理,内阁人事由社民党主导,组成四十年首个"左右大联盟"。
2005年11月22日,她正式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也是一千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的狄奥凡诺(Theophanu)女皇(956-991年)之后,第一位领导日耳曼民族的女性。她也是两德统一后首位出身前东德地区的联邦总理。
德国女总理默克尔从2005年11月22日开始担任德国总理。那时,美国总统是小布什,法国总统是希拉克,英国首相是布莱尔,中国的国家主席是胡锦涛,政府总理是温家宝。
按照传统,每一位德国总理卸任后,都会有一幅肖像挂在总理府墙上。默克尔2021年12月正式卸任德国总理后,留下的是怎样一幅肖像呢?
“领航员下船了”,德新社2021年12月用上世纪俾斯麦卸任时的经典标题,来描述默克尔的离去。默克尔担任总理16年,与她的政治导师她的前任德国总理科尔相当。在德国历史上,只有宰相俾斯麦执政年数更多。
默克尔确实堪称“领航员”。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难民危机、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当德国与欧洲面临重重考验,总能看到默克尔稳舵引航的坚定身影。
默克尔执政之初,其保守的发型、衣着和独特的口音曾遭到德国知识分子的轻视。然而很快,这些知识分子就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她。
2005年当选后,默克尔首次参加欧盟理事会,对新的欧盟预算方案进行协商。当时,她的对手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众所周知,在商量预算问题上,英国的谈判团队向来是最寸尺不让的。最终,因为优于其他团队,默克尔提出的方案最终胜出。
约五年后,欧债危机爆发。在这场战役中,默克尔最成功的战术,莫过于让一开始反对挽救欧元的德国民众渐渐接受了欧元挽救计划,并且在最合适的时候终结了这一话题。此时,她已经成为欧洲实际上最有权势的女人。
她带领德国安然度过欧债危机,将本国失业率维持在5%上下,当大部分西欧国家仍为两位数的失业率焦头烂额的时候,德国发愁的是“劳工荒”问题。她对希腊债务问题拿捏精准,安抚德国民众的同时解决了棘手的谈判。她在政治和经济上一贯求稳,却果断地敞开胸怀迎接叙利亚难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德国凭借强大的实体经济,率先在西方主要经济体中复苏。欧债危机爆发后,默克尔在联邦议院说:“如果欧盟不好了,德国不可能会好。”为化解危机,德国摆出强硬姿态,让其他成员国接受了严格财政紧缩的德国方案。
2015年夏秋,欧洲面临难民危机,默克尔向难民开放国门。面对压力,默克尔说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们能做到!”
2019年2月,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默克尔在主旨演讲中对单边主义倾向发出警告。演讲最后,她回答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
“只有我们团结起来。”默克尔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长时间掌声,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等多位政要起立欢呼。
新冠病毒来袭,默克尔立即行动。2020年3月18日,默克尔首次在新年之外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她说,新冠疫情是德国自二战以来遭受到的最大挑战。这次讲话的收视率在德国创下纪录。
在欧盟内部,资历最老、“家底”最厚的默克尔斡旋于各成员国间,用她并不雄辩但总能切中要害的口才以及强大的耐心,让各国领导人最终接受她的意见。在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多边框架中,在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和发展合作等领域,德国都是积极的参与方,默克尔的身影总在其中。
美国《福布斯》杂志连续10年把她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榜首。
2015年3月11日,默克尔在各国领导人工资中,排名第三位。同年4月,默克尔在美国《时代》(Time)周刊"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第25,获得0.9%的选票。2015年11月4日,默克尔名列《福布斯》(Forbes)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二位。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年度人物。
2016年6月,《福布斯》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名女性,默克尔连续六年蝉联榜首。
2017年11月2日,第7年及第12次荣膺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100名权势女性最具权势女性
2018年3月14日,默克尔第四次被确定为德国总理。
2021年10月26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向默克尔递交了任期结束通知,默克尔正式卸任总理。
2021年12月8日,朔尔茨正式当选德国总理。
德国历史起源系列之“分裂冷战和统一”的相关内容今天汉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这也是德国历史起源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逝水飞尘皆成历史,读史可以明智,希望在这五期的介绍中将德国及日耳曼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脉络梳理清楚了,对大家理解德国的历史和文化能够有所帮助和加深了解!
文章部分文字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德国留学规划”
有关出国留学及小语种高考等问题请咨询
1.北京东方汉院国际教育总部校区
地址:北京中央别墅区ISB国际学校、英国国际学校正对面50米优山美地别墅俱乐部会所二层东方汉院
咨询电话:马老师、李老师、
咨询热线:、
2.北京东方汉院国际教育长沙分校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新南天-古汉国际大厦1栋1805号
咨询电话:陈老师、吴老师
3.北京东方汉院国际教育苏州分校
地址:江苏昆山市长江南路1128号日月星城商务中心3号楼一楼
咨询电话:葭葭老师、黄老师0512-50172705司马老师
《弹琴》刘长卿(唐)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结语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
持之以恒,终成大器
让我们陪你脚踏实地实现梦想!
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国际交流
获取更多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东方汉院:专注高端精英人群,打造有影响力的移动资讯自媒体品牌
☀东方汉院,一屏知天下!专注服务最优秀的高端精英人群。让您通览世界文化、中外教育、中国文化、对外汉语、人文历史、出国留学、海内外游学与访学、小语种高考、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等快讯。打造中国对外汉语与传统文化、少儿国学与素质教育、国际高考与国际中考、出国留学与游学、小语种高考、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移动资讯自媒体品牌。欢迎您的加入!更多交流请添加汉院微信公众号:东方汉院!咨询电话:或010-6886889
上期由汉院小编为大家介绍了日耳曼民族发展历史当中的第四期《战争中的德国》,战火的淬炼中德国迈向了新的时代。咱们书接上回,今天继续为大家推出“德国历史起源”系列文章第五期,与您一起共同走进德国的《分裂冷战和统一》。
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战败投降,由美、英、
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法、苏四国共管,后分裂为东、西德。此时,德国境内民生凋敝,生产停滞,经济完全无法满足国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完全是短缺和管制经济。以1948年6月21日西方占领区的币制改革为标志,德国充分利用了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竞争气氛,在马歇尔计划援助等的启动下,凭借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克服了两德分裂带来的产业和地区性结构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达到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整个1950年代至1966、1967年,德国年均GDP增速达近8%,私人消费活跃,机器和设备等的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出口增长迅猛,近乎充分就业(失业率跌至0.7%),进入了著名的"经济奇迹"时代。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恢复性需求,以及以朝鲜战争订货为标志的外需对德国出口的拉动。此时,崇尚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加上注重社会公正和平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政府的施政方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后初期属于右翼政党基民盟/社盟的阿登纳和艾哈德政府任内的主导经济口号就是"增长、增长还是增长"。
东德西德闪电统一
就个体而言,前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也许是当之无愧的统一头号功臣。但起初,这位前德国总理和所有人一样犹豫。1989年11月28日,他在宣布有关统一的“十点纲领”时仍然十分谨慎,提出“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通过联邦制重新实现德国统一”。但不久后,得到美国支持的科尔便意识到,德国统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迫在眉睫。
柏林墙的倒塌,使被隔离了28年的东德公民第一次有机会观察另一个德国和制度。人们沉浸在别后重逢的巨大喜悦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民主选举和议会政治,更是激发了东德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东德街头,抗议者的口号已经从“我们是人民!”变成了“我们是一个民族!”。1990年春,支持统一的东德人占了85%;西德的比例稍低,却也达到了70%。
另一个事实更显而易见:柏林墙的开放没有减缓东德人自东向西的移民运动。1990年,每天都有2000名东德人迁往西德,西德的接收能力已达极限。“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留下来;不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找它去!”东德人在街上高声喊道。在波恩的政治家十分清楚,阻止东部人流向西德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用西德模式同化东德。
而面对民众的呼声和左支右绌的经济,1990年3月18日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议院和洛塔尔•德梅季耶政府更是心如明镜:他们的任务是加快统一。当年夏天,人民议院通过了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根据民众对统一先后秩序的要求,7月,两德签订了经济、货币和社会同盟,西德马克正式成为东德货币;两个月后,两德签订统一条约,决定在10月3日正式合并。
德国分裂本是二战的产物。在德国问题上,二战胜利国从未放弃自己的权益。但也就在7月,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也被扫除。两个德国与四个同盟国经过数月“2+4”会谈达成了协议。赫尔穆特•科尔成功安抚了英法两国对一个重新崛起的德国的恐惧,并以承担苏联红军撤军费用的方式,换得了内外交困的戈尔巴乔夫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的首肯。
东德人和西德政府实现了愿望。1990年10月3日零时,联邦德国国旗在柏林国会大厦上冉冉升起,国会大厦周围的街道与广场上,百万民众在欢庆。在这场全民狂欢中,包括德国联邦银行行长在内的一些头脑冷静的观察家并非没有忧虑。就像他们事先警告的那样,德国统一的方式及其闪电速度,对本已不堪一击的东德经济的致命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道德代价,很快便显现了出来。
融合和裂变
小说家安格丽卡•克吕森多夫在《业余爱好者》一书中,借助一个个爱情故事对德国统一进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故事中,男方总是西部人,而结局往往是:激情过后,接下来的双方却遍布误解和陌生感。在克吕森多夫看来,这或许正是两德接触的典型症状。
蜜月期总是愉快的。更何况,根据统一条约,东德在统一前已完成自身民主化,做好了迎接西德的准备。这包括:撤销行政区,恢复传统的联邦州;建构地方自治体系。而后,便到了德国联邦政府兑现承诺的时候。
最让东德人高兴的是,经济和货币联盟之后,他们可以用几乎无用的东德马克,按照1∶1的比率兑换最多4万西德马克;从1993年起,总额高达2505亿欧元的国家援助也源源不断地投向东部。不仅德东人与德西人的收入差距迅速拉近,德东地区的基础设施也焕然一新。1990年成立的 “托管局”,开始有步骤地对前东德8500个国有公司实施民营化改造,这涉及了450万工人。4年后完成使命时,德东地区出现了12万家私营公司。
但是,再理想的计划也避免不了“附带损害”。东德马克的兑换价值被高估了400%,原东德产品因此价格猛升,一下子失去了所有市场;200万年轻人离开东部的家园,前往西部寻找机会;相当多数德东人在得到自由和养老保障的同时,几乎是在一夜间失业,根据德国联邦经济和科技部提供的数据,1991年至2006年间平均失业率高达16.5%,是西德地区的两倍,这一情况直到2005年才开始好转。
于是,在经济转型仅仅3年之后,德东人就流露出了普遍的不满和挫折感。这种情绪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极致。与前中东欧国家的比较,又尤其让怀着敬意观察对方的德东人感到失落。《德累斯顿日报》政治部主编乌韦•彼得的看法代表了相当多数德东知识精英的看法:“他们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国内民主,而当年东德的一切都被西德占有了,很难推陈出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落后于其他东欧国家的原因。”
东德人对经济未能迅速融合并发挥效用的失望,转以对政治不满的形式发泄出来,这或许是统一带来的悖论。东西部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在这种微妙的矛盾中滋长。除了 “优越的西德人”和“不知感恩的东德人”两个对立的概念外,“东德佬”—尽管德西人辩称那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称谓—被视为对东部人的歧视,引发了持续的公共讨论。
新秩序,新生活
抱怨、抗议、讨论,没有使德国人变得更为分裂,而是使他们变得明智。
经过20年的民主洗礼和磨合,东西部虽然仍然差异鲜明,但相互间也愈见包容。人们已经学会欣赏意见的多样性,而用阿伦斯巴赫民意调查研究所的托马斯•彼得森的话来说:“这表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关系缓慢但持久地正常化了。”
彼得森将此归功于年轻人。1989年或统一后出生的德国青年在自由如同呼吸一般的环境下长大,也许未必理解“自由”二字对于曾经无法自由旅行的德东人的意义,因此也便不会有历史负担。对于他们而言,一个国家两个部分之间的差异不再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语言无力,那么2010年来自阿伦斯巴赫研究所的民意调查仍然可以表明德国人的态度:63%的人对德国统一评价积极;64%的人相信东部与西部结合成功,在西部,这个数值甚至为68%,在东部为51%。1990年初曾经发生的对统一方式的巨大争论,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因为民主和自由已在东德地区生根。
20年确实可以改变很多事。2009年,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及西部的73%,工资水平也只及后者的85%,虽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联邦德国经济与科技部负责德东地区结构政策共性问题研究的斯特凡•克莱尔说,东部已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引人注目的是,独资公司的比例,东部已比西部高出6个百分点。
这种活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和政治上。魏玛和德累斯顿重新恢复了作为德国传统文化中心的地位;东柏林废置的旧建筑,被年轻的艺术家占据而成为艺术工厂;在马格德堡、德累斯顿、波茨坦等地,大学不再只吸引附近的学生。1989年后才步入政界的一批东部政治家,也成功踏上了一向由西部传统政党把持的政治舞台。与20年前东部蹒跚学步、几近全盘照搬西部相反,如今德国东西部的往来,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交流。在欧盟和全球化的框架下,西部或东部各自对另一半的重要性已被改写。
东部地区仍有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对基建的大量投资致使建筑业工人过度膨胀;2009年常住人口为1640万,仍然未能恢复到1991年1807万人口的水平。年轻人带着梦想前往城市,城镇和乡村地区因此凋敝,几成空城。但这同样是西部乡村存在的问题。就像失业率、环境污染、气候危机一样,是问题本身而非东西部的区分,让人将此提上公共议程。
“20年过去了,经济发展情况究竟如何非常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国如今已到了收获的时候。”斯特凡•克莱尔补充说,“但没人知道这其中的艰辛。”
两德统一对德意志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1994年,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路科尔(Helmut Kohl)也赢得了他的第四个任期。任内,科尔取得了载入史册的政绩,比如实现两德统一、将欧元纳入议事日程等。
但为实现经济体制转型、重建德国东部的基础设施和社保体系,包括共同振兴东部工程和统一基金在内,各级政府对东部的转移支付至2010年代中期已逾两万亿马克,拖累了德国西部经济。为筹集资金和遏止通胀,德国政府不得不连续10余次提高主导利率,导致大量游资流入,欧洲货币体中的英镑和里拉等也因此遭受冲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德国经济的走弱,主要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等一系列结构性原因,和两德统一负担等临时性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度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推高了生产成本,形成了"低增长下高福利--高税收--高负债--高成本--低投资--低增长"的恶性循环。从197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德国人均福利支出增加了5.3倍多,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后腿;1970、1980年代,产业结构中过于保护夕阳产业和对信息技术产业等研发保守滞后,使其缺乏富于增长力的主导引领产业;企业治理体制的缺乏灵活性和以利润为首的激励机制,使微观经济缺乏活力;过度的解雇保护和过高的失业保障待遇等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失业率难减。
面对不断上涨的失业率,束手无策的科尔政府1998年为社民党格哈德·施罗德政府所替代,作为左翼政党的右翼领导人,施罗德的经济政策主张兼容了左右两方思想:一方面坚持通过减税激发投资和消费者的需求,活跃经济。另一方面,在社保领域,和前任一样提倡个人承担责任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来待遇,不提高社保缴费,转而用生态税来填补缺口和提倡环保,以体现其左翼色彩。
综观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诸个阶段,尽管问题不少,但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能位列世界前茅,还是成功的。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坚持"有良心的资本主义",即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框架,以市场竞争主导为核心,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激励和微观促进、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和社会适度介入,克服"市场失灵"。尤其是其强调以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适度经济增长和稳定通货和为最优标准的"平衡四边形"目标,追求稳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干预调节思想;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说明其经济指导思想已经达到了追求诸多纬度和谐的境界。
默克尔:领航德国16年
1998年,科尔领导的右翼政府在选举中失利,社民党相隔十六年再次执政。金融丑闻危及基民盟很多领导的形象,首当其冲的是科尔本人,然后是主席沃尔夫冈·朔伊布勒。2000年,曾任基民盟秘书长的默克尔宣布参选基民盟领导人,并公开声明与科尔等人划清界限,默克尔最终接替朔伊布勒成为基民盟第一位女性领导人。
除了基民盟领导人的职务外,2002年起默克尔还是联邦议会中基民盟中保守派的代表。
2002年,默克尔不顾全国反对,公开赞成伊拉克战争,声称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导致她领导的基民党在联邦选举中惨败。施罗德其后把选举胜利归功于他强烈反对美国霸权和军事冒险的强硬态度。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举行的联邦选举中与总理施罗德角逐下任总理。10月10日,大选中几乎打成平手的基民盟与社民党在近两个月的联合组阁谈判中取得共识,确认由默克尔出任联邦总理,内阁人事由社民党主导,组成四十年首个"左右大联盟"。
2005年11月22日,她正式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也是一千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的狄奥凡诺(Theophanu)女皇(956-991年)之后,第一位领导日耳曼民族的女性。她也是两德统一后首位出身前东德地区的联邦总理。
德国女总理默克尔从2005年11月22日开始担任德国总理。那时,美国总统是小布什,法国总统是希拉克,英国首相是布莱尔,中国的国家主席是胡锦涛,政府总理是温家宝。
按照传统,每一位德国总理卸任后,都会有一幅肖像挂在总理府墙上。默克尔2021年12月正式卸任德国总理后,留下的是怎样一幅肖像呢?
“领航员下船了”,德新社2021年12月用上世纪俾斯麦卸任时的经典标题,来描述默克尔的离去。默克尔担任总理16年,与她的政治导师她的前任德国总理科尔相当。在德国历史上,只有宰相俾斯麦执政年数更多。
默克尔确实堪称“领航员”。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难民危机、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当德国与欧洲面临重重考验,总能看到默克尔稳舵引航的坚定身影。
默克尔执政之初,其保守的发型、衣着和独特的口音曾遭到德国知识分子的轻视。然而很快,这些知识分子就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她。
2005年当选后,默克尔首次参加欧盟理事会,对新的欧盟预算方案进行协商。当时,她的对手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众所周知,在商量预算问题上,英国的谈判团队向来是最寸尺不让的。最终,因为优于其他团队,默克尔提出的方案最终胜出。
约五年后,欧债危机爆发。在这场战役中,默克尔最成功的战术,莫过于让一开始反对挽救欧元的德国民众渐渐接受了欧元挽救计划,并且在最合适的时候终结了这一话题。此时,她已经成为欧洲实际上最有权势的女人。
她带领德国安然度过欧债危机,将本国失业率维持在5%上下,当大部分西欧国家仍为两位数的失业率焦头烂额的时候,德国发愁的是“劳工荒”问题。她对希腊债务问题拿捏精准,安抚德国民众的同时解决了棘手的谈判。她在政治和经济上一贯求稳,却果断地敞开胸怀迎接叙利亚难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德国凭借强大的实体经济,率先在西方主要经济体中复苏。欧债危机爆发后,默克尔在联邦议院说:“如果欧盟不好了,德国不可能会好。”为化解危机,德国摆出强硬姿态,让其他成员国接受了严格财政紧缩的德国方案。
2015年夏秋,欧洲面临难民危机,默克尔向难民开放国门。面对压力,默克尔说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们能做到!”
2019年2月,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默克尔在主旨演讲中对单边主义倾向发出警告。演讲最后,她回答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
“只有我们团结起来。”默克尔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长时间掌声,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等多位政要起立欢呼。
新冠病毒来袭,默克尔立即行动。2020年3月18日,默克尔首次在新年之外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她说,新冠疫情是德国自二战以来遭受到的最大挑战。这次讲话的收视率在德国创下纪录。
在欧盟内部,资历最老、“家底”最厚的默克尔斡旋于各成员国间,用她并不雄辩但总能切中要害的口才以及强大的耐心,让各国领导人最终接受她的意见。在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多边框架中,在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和发展合作等领域,德国都是积极的参与方,默克尔的身影总在其中。
美国《福布斯》杂志连续10年把她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榜首。
2015年3月11日,默克尔在各国领导人工资中,排名第三位。同年4月,默克尔在美国《时代》(Time)周刊"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第25,获得0.9%的选票。2015年11月4日,默克尔名列《福布斯》(Forbes)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二位。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年度人物。
2016年6月,《福布斯》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名女性,默克尔连续六年蝉联榜首。
2017年11月2日,第7年及第12次荣膺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100名权势女性最具权势女性
2018年3月14日,默克尔第四次被确定为德国总理。
2021年10月26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向默克尔递交了任期结束通知,默克尔正式卸任总理。
2021年12月8日,朔尔茨正式当选德国总理。
德国历史起源系列之“分裂冷战和统一”的相关内容今天汉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这也是德国历史起源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逝水飞尘皆成历史,读史可以明智,希望在这五期的介绍中将德国及日耳曼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脉络梳理清楚了,对大家理解德国的历史和文化能够有所帮助和加深了解!
文章部分文字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德国留学规划”
有关出国留学及小语种高考等问题请咨询
1.北京东方汉院国际教育总部校区
地址:北京中央别墅区ISB国际学校、英国国际学校正对面50米优山美地别墅俱乐部会所二层东方汉院
咨询电话:马老师、李老师、
咨询热线:、
2.北京东方汉院国际教育长沙分校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新南天-古汉国际大厦1栋1805号
咨询电话:陈老师、吴老师
3.北京东方汉院国际教育苏州分校
地址:江苏昆山市长江南路1128号日月星城商务中心3号楼一楼
咨询电话:葭葭老师、黄老师0512-50172705司马老师
《弹琴》刘长卿(唐)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结语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
持之以恒,终成大器
让我们陪你脚踏实地实现梦想!
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国际交流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