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景色
先秦
距今5900—5100年,禹领九州,今武昌区域属九州之一的荆州地域。
西周
今武昌属东鄂范围。
春秋战国
称武昌为夏,属楚地,设有封君夏侯。
秦
设36郡,今武昌属南郡。
汉代
以郡为中心化天下为三楚,今武昌地域属南楚。
高祖六年(前210年),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隶属荆州,辖沙羡县,今武昌属江夏郡沙羡县。
武汉东湖
三国
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
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周回二三里,斜对汉水,称为夏口城。设有夏口都督,隶于江夏郡沙羡县,是东吴都城武昌(今鄂州市)上游的军事重镇和江夏郡治的所在地,今武昌始有夏口和江夏之称。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隶属荆州,辖沙羡等县,并将沙羡县治从涂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为县级行政中心。
东晋
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汝南一带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区境侨置汝南县,仍为江夏郡治所在地。
南北朝
南朝宋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此即今武汉保存最古老的郢州城垣遗址。郢州隶属江夏郡,郡、州、县治所同设在夏口,从此夏口又有“郢城”之称。及至齐、梁、陈各朝,郢州城皆为江夏郡和郢州治所。
隋代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今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称。
黄鹤楼
唐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江夏划归江南西道。
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为贡赋转运中心,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宰相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区境从此兼有武昌之称。
北宋
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
南宋
南宋初,荆湖北路军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宋将岳飞曾镇守在此。
放鹰台
元代
设湖广行省,置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从此,包括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明代
朱元璋攻克武昌,设置湖广行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中书省,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武昌。
正统三年(1438年),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所任巡抚、总督和总兵也多驻武昌;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县1州。江夏县是武昌府的附廓县,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高于省级的总督衙门,又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武昌府级、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湖广会城”。
清代
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设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武昌府在内的8府,武昌城仍为各级衙门荟萃之地。自三国至清朝,武昌城垣不断扩大,区境地域亦相应扩大,但始终在江夏县辖域内,常与江夏并称。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举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湖北的统治。革命党人废帝制,兴共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设于原清廷湖北省咨议局所在地(阅马场红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地方政权的雏形。
鄂军都督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原武昌(今鄂州市)改为寿昌,次年又改为鄂城。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北洋军阀统治的武昌城,改武昌县为武昌市,设武昌市政府。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由广州迁武汉的国民政府划汉口、武昌、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但三镇市政机构仍分三块,武昌设有市政厅,仍称武昌市。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汉三镇在行政区划上正式统一为一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武昌、汉口(含汉阳)分治,武昌为湖北省会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武昌市政筹备处成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武昌市政处。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湖北省政府决定武昌县城乡分治,城区部分(今区境)成立武昌市政府,直属湖北省政府管辖,为直辖市,设市政筹备处,并兼管汉阳城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次年汪伪政权建立武汉特别市政府,武昌划归伪武汉市政府管辖,设办公处(后改称武昌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将武昌划归伪湖北省政府所辖,成立市政筹备委员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湖北省政府由恩施“还治武昌”,分武汉为汉口、武昌两市,武昌为省会市,辖武昌和汉阳镇,直到武汉解放。
武昌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同年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建立武昌办事处,派出工作组接管了武昌旧政权的8个区公所,并将其改划为4个城区、3个郊区。武昌解放后,一直是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人文与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7月,武汉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划,武昌为第一区,但仍沿用武昌办事处名称。
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区划,将第一区改名为武昌区,并正式建立武昌区人民政府。
1955年1月,武昌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武昌区人民委员会。
1959年,区人民委员会改称为武昌人民公社,下设二个城区分社和三个郊区分社。
1961年,撤销武昌人民公社建制,恢复武昌区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原武昌区党政机构被迫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3月,武昌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行使领导全区工作的权力。
1968年9月,成立武昌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区党、政领导机关。
1980年2月,武昌区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二次会议召开,批准撤销武昌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武昌历史悠久,历经先秦、秦汉、三国等多个时期
武昌景色
先秦
距今5900—5100年,禹领九州,今武昌区域属九州之一的荆州地域。
西周
今武昌属东鄂范围。
春秋战国
称武昌为夏,属楚地,设有封君夏侯。
秦
设36郡,今武昌属南郡。
汉代
以郡为中心化天下为三楚,今武昌地域属南楚。
高祖六年(前210年),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隶属荆州,辖沙羡县,今武昌属江夏郡沙羡县。
武汉东湖
三国
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
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周回二三里,斜对汉水,称为夏口城。设有夏口都督,隶于江夏郡沙羡县,是东吴都城武昌(今鄂州市)上游的军事重镇和江夏郡治的所在地,今武昌始有夏口和江夏之称。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隶属荆州,辖沙羡等县,并将沙羡县治从涂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为县级行政中心。
东晋
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汝南一带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区境侨置汝南县,仍为江夏郡治所在地。
南北朝
南朝宋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此即今武汉保存最古老的郢州城垣遗址。郢州隶属江夏郡,郡、州、县治所同设在夏口,从此夏口又有“郢城”之称。及至齐、梁、陈各朝,郢州城皆为江夏郡和郢州治所。
隋代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今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称。
黄鹤楼
唐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江夏划归江南西道。
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为贡赋转运中心,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宰相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区境从此兼有武昌之称。
北宋
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
南宋
南宋初,荆湖北路军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宋将岳飞曾镇守在此。
放鹰台
元代
设湖广行省,置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从此,包括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明代
朱元璋攻克武昌,设置湖广行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中书省,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武昌。
正统三年(1438年),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所任巡抚、总督和总兵也多驻武昌;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县1州。江夏县是武昌府的附廓县,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高于省级的总督衙门,又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武昌府级、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湖广会城”。
清代
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设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武昌府在内的8府,武昌城仍为各级衙门荟萃之地。自三国至清朝,武昌城垣不断扩大,区境地域亦相应扩大,但始终在江夏县辖域内,常与江夏并称。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举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湖北的统治。革命党人废帝制,兴共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设于原清廷湖北省咨议局所在地(阅马场红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地方政权的雏形。
鄂军都督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原武昌(今鄂州市)改为寿昌,次年又改为鄂城。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北洋军阀统治的武昌城,改武昌县为武昌市,设武昌市政府。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由广州迁武汉的国民政府划汉口、武昌、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但三镇市政机构仍分三块,武昌设有市政厅,仍称武昌市。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汉三镇在行政区划上正式统一为一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武昌、汉口(含汉阳)分治,武昌为湖北省会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武昌市政筹备处成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武昌市政处。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湖北省政府决定武昌县城乡分治,城区部分(今区境)成立武昌市政府,直属湖北省政府管辖,为直辖市,设市政筹备处,并兼管汉阳城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次年汪伪政权建立武汉特别市政府,武昌划归伪武汉市政府管辖,设办公处(后改称武昌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将武昌划归伪湖北省政府所辖,成立市政筹备委员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湖北省政府由恩施“还治武昌”,分武汉为汉口、武昌两市,武昌为省会市,辖武昌和汉阳镇,直到武汉解放。
武昌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同年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建立武昌办事处,派出工作组接管了武昌旧政权的8个区公所,并将其改划为4个城区、3个郊区。武昌解放后,一直是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人文与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7月,武汉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划,武昌为第一区,但仍沿用武昌办事处名称。
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区划,将第一区改名为武昌区,并正式建立武昌区人民政府。
1955年1月,武昌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武昌区人民委员会。
1959年,区人民委员会改称为武昌人民公社,下设二个城区分社和三个郊区分社。
1961年,撤销武昌人民公社建制,恢复武昌区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原武昌区党政机构被迫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3月,武昌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行使领导全区工作的权力。
1968年9月,成立武昌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区党、政领导机关。
1980年2月,武昌区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二次会议召开,批准撤销武昌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
武昌景色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