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
本刊记者 孙 爽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起源是中国历史研究,也是世界文明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
让世界读懂中国,中国得先读懂自己。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又是何时形成的?中华文明为何会走出一条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道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机制有何特点?回答以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叩问,离不开发掘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的考古实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中华文明的成就和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对于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2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预备性研究。2004年,“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或“探源研究”)正式启动,工程以田野考古为基础,依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联合的方式进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对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华悠久的文明传承,不再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而且成为镌刻在民族血脉基石上的文明烙印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期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表示,从已知推未知,考古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续写了“家谱”,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2023年6月19日,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何以中国”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开幕。图为透雕玉冠状器 张亨伟∕摄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王巍的考古生涯一直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他赴日本进修时,曾痛心地发现,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几乎都以殷墟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缺乏事实根据。“自国民级读物《上下五千年》1979年问世以来,中华五千年的概念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面对海外历史学界的质疑,王巍深切地感到,通过考古发现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考古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20世纪20年代始,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为研究早期中华文明提供了大量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又进一步推进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并掀起了实证研究的高潮。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夏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之说。
2001年,王巍在权威媒体发表了对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建议,并于次年担任工程预备性研究的负责人。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综合性研究项目。项目的学科交叉性很强。王巍坦言:“以前互不往来的学科,比如天文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遗传学、考古学、历史学等20多个学科通过这一工程实现了有机联系,比如良渚遗址发现了完整的水管理系统,这些遗迹大多是通过识读航片和由航片转化的数字高程模型发现的。”
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是有标准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一直以“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然而,研究表明,在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中,中美洲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因此进入文明社会的定义标准应该更加多元。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的考古研究,并参考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即: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探源研究认为,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考古遗存辨识当时当地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都城、宫殿或神庙、大墓、礼器等。具备了上述特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和国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对这一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定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助力良渚申遗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对它的考古发掘,为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关键性的考古材料。
在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都出现了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中心城市和原始宗教圣地。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有300万平方米,外城达630万平方米(分别相当于4个和8个北京故宫的面积)。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邑。为了防止洪水,古人在良渚古城以北修建了长达10余公里的高坝和低坝,这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调节系统。修建古城和大型水坝,假设动员一万人也需要数十年的建设时间,这反映出当时的良渚王权有组织开展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能力。另外,良渚文化的玉琮表面刻有精美的兽面纹,在一毫米宽度内就有五六条刻线,这种精细复杂的工艺,绝非一般人能够掌握的,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具有专门技能的工匠,甚至工匠家族,而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专业化又是社会分工的重要表现。
“我们认为五千多年前,在中华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率先进入了文明阶段,并出现了早期的国家。”王巍说,“我们忐忑的是,国际上对此认不认可?”王巍回忆,当时他给世界顶级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伦福儒写了一封信,表示要在中国举办世界考古论坛,并聘请他做核心成员。与此同时,王巍还给40个国家的200多位考古学家写信,邀请他们参与论坛。
2013年8月,论坛如期举办。“论坛的重要任务是评选前两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和世界重大研究成果。我们推荐的良渚遗址、石峁遗址,顺利入选。”王巍告诉记者。
论坛结束后,王巍陪同伦福儒等专家一起参观良渚遗址。参观过程中王巍问伦福儒:“我们认为良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您怎么看?”伦福儒回答说 :“这么严重的社会分化和权力的存在,假设这不是文明,什么是文明呢?”而后,美国《科学》杂志派记者到中国采访了将近一个月,回国后发表了长篇报道,评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学者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在研究他们祖先创造的文明历史”。
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认,入选理由是“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评价道:“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至此,悠悠五千年文明,拼上了极为重要的一块拼图。
中国历史的书写权在中国人手中
1921年,在河南发现的仰韶遗址,让我们第一次走进了夏王朝以前的世界,当下的探源工程与考古学的百年寻根,都是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国外有些人将中国文献中三皇五帝的记载看作传说,对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出了证据——在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由花和鸟简化成圆点和弧线的三角纹饰已在黄河、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普遍出现,这是黄河中游史前文化对其他地区强烈影响的体现,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势力范围的扩展密切有关。
“中国的历史主要靠中国人来书写,关于中国的历史文献要通过中国的考古来验证和纠正。”王巍说。
探源工程也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征。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中,有许多共同的文明基因自8000年前就开始孕育了。文明探源研究得出以下认识 :中华文明在万年前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转型,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与世界其他三大原生文明基本同步,且辉煌的成就毫不逊色。中国距今万年前后的农业起源、距今5000多年的文明形成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大体同时。距今3000多年周王朝通过分封制,构建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政体。距今2600年前后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古印度同时发生了人文精神的觉醒。粟作和稻作农业、玉器和丝绸的制作等,既体现了中华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生过气候异常、社会动荡等各种磨难,但中华先民自强不息,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我们伟大文明的创生,使中华文明得以位列四大文明之一。这样的文明发展历程和成就,是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华文明都会卓然屹立于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目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下一步,探源工程将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以破解更多历史之谜。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读懂中国历史——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
——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
本刊记者 孙 爽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起源是中国历史研究,也是世界文明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
让世界读懂中国,中国得先读懂自己。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又是何时形成的?中华文明为何会走出一条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道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机制有何特点?回答以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叩问,离不开发掘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的考古实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中华文明的成就和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对于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2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预备性研究。2004年,“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或“探源研究”)正式启动,工程以田野考古为基础,依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联合的方式进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对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华悠久的文明传承,不再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而且成为镌刻在民族血脉基石上的文明烙印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期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表示,从已知推未知,考古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续写了“家谱”,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2023年6月19日,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何以中国”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开幕。图为透雕玉冠状器 张亨伟∕摄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王巍的考古生涯一直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他赴日本进修时,曾痛心地发现,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几乎都以殷墟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缺乏事实根据。“自国民级读物《上下五千年》1979年问世以来,中华五千年的概念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面对海外历史学界的质疑,王巍深切地感到,通过考古发现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考古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20世纪20年代始,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为研究早期中华文明提供了大量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又进一步推进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并掀起了实证研究的高潮。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夏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之说。
2001年,王巍在权威媒体发表了对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建议,并于次年担任工程预备性研究的负责人。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综合性研究项目。项目的学科交叉性很强。王巍坦言:“以前互不往来的学科,比如天文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遗传学、考古学、历史学等20多个学科通过这一工程实现了有机联系,比如良渚遗址发现了完整的水管理系统,这些遗迹大多是通过识读航片和由航片转化的数字高程模型发现的。”
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是有标准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一直以“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然而,研究表明,在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中,中美洲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因此进入文明社会的定义标准应该更加多元。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的考古研究,并参考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即: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探源研究认为,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考古遗存辨识当时当地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都城、宫殿或神庙、大墓、礼器等。具备了上述特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和国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对这一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定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助力良渚申遗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对它的考古发掘,为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关键性的考古材料。
在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都出现了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中心城市和原始宗教圣地。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有300万平方米,外城达630万平方米(分别相当于4个和8个北京故宫的面积)。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邑。为了防止洪水,古人在良渚古城以北修建了长达10余公里的高坝和低坝,这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调节系统。修建古城和大型水坝,假设动员一万人也需要数十年的建设时间,这反映出当时的良渚王权有组织开展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能力。另外,良渚文化的玉琮表面刻有精美的兽面纹,在一毫米宽度内就有五六条刻线,这种精细复杂的工艺,绝非一般人能够掌握的,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具有专门技能的工匠,甚至工匠家族,而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专业化又是社会分工的重要表现。
“我们认为五千多年前,在中华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率先进入了文明阶段,并出现了早期的国家。”王巍说,“我们忐忑的是,国际上对此认不认可?”王巍回忆,当时他给世界顶级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伦福儒写了一封信,表示要在中国举办世界考古论坛,并聘请他做核心成员。与此同时,王巍还给40个国家的200多位考古学家写信,邀请他们参与论坛。
2013年8月,论坛如期举办。“论坛的重要任务是评选前两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和世界重大研究成果。我们推荐的良渚遗址、石峁遗址,顺利入选。”王巍告诉记者。
论坛结束后,王巍陪同伦福儒等专家一起参观良渚遗址。参观过程中王巍问伦福儒:“我们认为良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您怎么看?”伦福儒回答说 :“这么严重的社会分化和权力的存在,假设这不是文明,什么是文明呢?”而后,美国《科学》杂志派记者到中国采访了将近一个月,回国后发表了长篇报道,评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学者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在研究他们祖先创造的文明历史”。
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认,入选理由是“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评价道:“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至此,悠悠五千年文明,拼上了极为重要的一块拼图。
中国历史的书写权在中国人手中
1921年,在河南发现的仰韶遗址,让我们第一次走进了夏王朝以前的世界,当下的探源工程与考古学的百年寻根,都是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国外有些人将中国文献中三皇五帝的记载看作传说,对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出了证据——在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由花和鸟简化成圆点和弧线的三角纹饰已在黄河、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普遍出现,这是黄河中游史前文化对其他地区强烈影响的体现,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势力范围的扩展密切有关。
“中国的历史主要靠中国人来书写,关于中国的历史文献要通过中国的考古来验证和纠正。”王巍说。
探源工程也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征。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中,有许多共同的文明基因自8000年前就开始孕育了。文明探源研究得出以下认识 :中华文明在万年前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转型,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与世界其他三大原生文明基本同步,且辉煌的成就毫不逊色。中国距今万年前后的农业起源、距今5000多年的文明形成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大体同时。距今3000多年周王朝通过分封制,构建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政体。距今2600年前后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古印度同时发生了人文精神的觉醒。粟作和稻作农业、玉器和丝绸的制作等,既体现了中华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生过气候异常、社会动荡等各种磨难,但中华先民自强不息,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我们伟大文明的创生,使中华文明得以位列四大文明之一。这样的文明发展历程和成就,是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华文明都会卓然屹立于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目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下一步,探源工程将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以破解更多历史之谜。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