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世界历史

烽火戏诸侯:是真实历史还是司马迁编造的假故事?

2024-08-17 00:02:53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很多人都是从小听到大的,对于这个故事想要宣扬的一种思想也是非常的了解,最重要的人,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深信不疑,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周幽王就是这样样子,认为褒姒就是这个样子的。然而有较真的人却认为,这根本就是司马迁编造出来的一个假故事,并且举例说明了,烽火戏诸侯根本不可能会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编造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话说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宠妃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命人点燃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后,急忙率领军队前去勤王,可是当他们赶来时,却没有发现敌人。当褒姒看到各路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终于笑了。

周幽王很高兴,之后他又多次下令点燃烽火,诸侯们依然带兵前来,可是却没有敌人。久而久之,诸侯们对周天子心生不满,也不再信任他。后来,敌人真的进犯都城,周幽王再度命人点起烽火,可这次没有一个人带兵前来。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宣告灭亡。

为何说它是编造的呢?

关于褒姒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里面,关于褒姒的记载只有一句话,“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秉承着事越大,字越少的记载原则,《诗经》和《春秋》一样,对大事的记载都是一笔略过,不怎么交待起因经过结果,因此后面才需要学者去解读和注释。这首《正月》也是如此,作者只是感觉到了褒姒在西周灭亡过程中起了重要影响,但具体情况如此没有交待清楚。

到《国语》时,作者才将褒姒灭周背后的起因写了出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编造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就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国语》的作者认为西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周幽王宠信褒姒,于是废了原来的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宜臼于是出逃到外公申侯这里,然后联合西戎,里应外合从而灭了西周。

在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建立的西周社会中,周幽王废长立幼的行为破坏了整个游戏规则,所谓“礼崩乐坏”,天子都不遵守周礼了,那诸侯自然也没必要依照分封时的承诺保卫王室。从这个角度来说,《国语》对“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解释是说得通的。

到战国时期,吕不韦的门人编撰《吕氏春秋》时,又将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引入了“笑”的概念。

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吕氏春秋》这里首次提到了褒姒之笑,但故事的经过结果和烽火戏诸侯还是有区别的。这里是说戎寇至,周幽王击鼓,褒姒看到诸侯之兵前来解围开心得笑了出来。周幽王于是以为褒姒笑是因为看到诸侯之兵,于是多次击鼓,结果失信于诸侯。这里并没有提到烽火,而且褒姒之笑也是因为看到戎寇退去发自内心的笑,主要是批评周幽王的昏庸之道。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编造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而到了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时褒姒则成了祸国殃民的“妖精”,同时司马迁觉得击鼓的话,不足以引来诸侯之兵,于是他又引入了烽火这个元素。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吕氏春秋》里说周幽王因为喜欢看褒姒笑所以欺骗诸侯,责任主要在周幽王这边。等到《史记》里,司马迁却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想说“万方”,仍然“不笑”,将褒姒描写成了一个乖张误国的“妖女形象”,自此,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样本也确定了下来。后来诸多史书所记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都是源于《史记》,只是细节稍微有些差别。

烽火戏诸侯最早源于《诗经》,原文只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八个字,却被后人脑补出了各种不同的故事。

也因为它是被编造出来的故事,所以其中有很多都不合理如:

首先,“烽火戏诸侯”不具可操作性。按照先秦制度,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辖,不设诸侯。所以,暂且不论西周年间是否有“烽火”示警系统的存在,就算是有,瞭望到烽火的诸侯,要从千里之外的封国赴援镐京,在当时极不发达的交通状况下,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远远达不到“朝发夕至”的程度。

而且,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诸侯出兵前要准备粮秣、兵器,再加上这些前期准备时间,其抵达镐京的时间恐怕又会大为延迟。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编造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加之,各路诸侯由于远近不一,必然是陆续抵达镐京,时间上无法做到同步。而且按照惯例,如果在王畿没有发现敌情,勤王的队伍必须“信宿而返”,也即连续驻守两晚就要回国。如此一来,诸侯的军队陆续地抵达,也会分批次的回国,根本无法做到“诸侯悉至”。

而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本意,是为了让笑点极高的褒姒看到天下诸侯在知道被耍后慌乱尴尬、无所适从的窘态,但是从现实情况来分析,根本不具可操作性。

正是因为不具可操作性,所以史学大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烽火戏诸侯”一事大加批驳,称“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其次,周平王的位子来路不正。据史料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天下诸侯在长达九年的时间内,竟然不来朝见天子(“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见战国楚简《系年》)。与此同时,以虢公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则拥立幽王之弟姬望为天子,是为周携王。

周携王在位期间,北迁至钜鹿,以此为根据地,南通荆楚,北结燕国,东联齐国,西善晋国,得到大多数诸侯的支持。最后,晋文侯在得到周平王允许其入朝干政的保证后,才袭杀周携王,并结束两王并立的局面。

天下诸侯为何不朝见自诩为“正统”的周平王姬宜臼?想来,也只有他的王位来之不正,有弑父杀弟的嫌疑,导致诸侯不服才讲得通。姬宜臼被废黜太子之位后,跟着母亲申王后逃往外祖父申侯家中避难。

幽王获悉后,很可能下诏让申侯遣返申王后母子,在遭拒后率兵攻打申国,申国自知难以抵御,便联合犬戎部落迎击周军,并击杀幽王。事后,申侯扶立外孙姬宜臼为王,但却得不到诸侯的承认。

按照正史记载,幽王战死之地并非镐京,而是靠近申国的骊山。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也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击杀周王,西周因而灭亡,与“烽火戏诸侯”记载相左。由以上众多疑点来分析,“烽火戏诸侯”完全是编造出来的段子,丝毫没有可信度。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