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人
物
简
介
吴志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加入香港公共博物馆工作,后在多家博物馆任职,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系资深博物馆专家、历史学家与艺术行政人员。
■历史并非纯粹是过去的事情,而是与今天的事、今天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博物馆的意义和角色,不应只限于展示藏品、传播知识,还应帮助观众了解历史文化,探索历史与自己的关系,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
■观众可善用博物馆这个宝库,从藏品了解过去、观照现在和瞻望未来
■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不单是保护文物,更重要的是拉近社会大众与文物的距离
■博物馆另一个理念便是要促进文明对话、文明互鉴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推动博物馆教育,培育未来文化艺术以及博物馆专业人才
2023年9月27日,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金沙和宝墩等遗址的120件珍贵文物正式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场以“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为名的特展,瞬间点燃了香港市民的好奇心,使得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观众数量迎来新高。
对于“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有着自己的期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就是一个窗口,希望世界透过窗口凝视三星堆,透过三星堆凝视中华文明。我们希望能够吸引香港市民和中外观众参观展览,让他们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以及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日前,吴志华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专访。他表示,“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只是一个开端,它揭开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的序幕,更多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博特展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陆续登场,持续面向香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故事。
吴志华
历史系学生:
对历史学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所在的位置,是香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西九文化区。除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区内还有戏曲中心、艺术公园、自由空间、M+等文化设施相继落成,为公众呈献多元化的丰富节目。而对于吴志华而言,他对香港西九龙还有着更深的情感。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景。
吴志华从小在西九龙长大。在他眼中,上世纪60年代的西九龙并不富裕,那时的他,未曾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读大学,更没有想过会在50多岁时,重新回到西九龙,成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任馆长。
给吴志华命运带来改变的,是历史、是他对历史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历史人物的奋斗故事能给我一些鼓励。”吴志华说,历史让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未来又可以选择哪些路。凭着满腔热忱与刻苦努力,他在1981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开始对历史学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实行独特的书院制度,吴志华就读本科时属于新亚书院。该书院由著名新儒家代表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于1949年创办。作为新亚书院首任院长,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的历史观,深深影响到包括吴志华在内的几代学子。
吴志华的研究专业是中国近代史。钱穆先生曾说“历史研究要客观,但不能没有感情”,他说这话的时候,恰是中国国运处于历史低点时刻,当时有些国人对国家前途没有信心,把积贫积弱归咎于文化传统,说要抛弃传统来学习西方。钱穆先生非常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在《国史大纲》一开篇就写道:“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吴志华认为,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见解,提倡对中华文明的自觉与认同,呼吁培育中国文化的种子。
吴志华。
以钱穆的学术思想为引领,吴志华相继取得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88年起投身公共博物馆工作,此后还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文署”)副署长。
康文署副署长: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
吴志华为什么选择博物馆?或许从他1981年的一次参观经历中可以获得答案。当年,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读大一的吴志华,坐了两晚的绿皮火车北上北京。踏足故宫时,历朝历代的珍贵文物让他大为震撼,他感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在你眼前”。
吴志华表示,在他读书和参加工作的上世纪80年代,香港正经历着一轮经济的腾飞。彼时的“东方之珠”,年轻人热衷的职业可以被归纳为三个“师”——律师、医师与工程师,这是当时人们眼中最能赚钱的工作。不过对于吴志华和他的同学们,在人生规划上,却有着与当时社会风气不同的考量。进入新亚书院的第一天,吴志华就和同学们唱起钱穆先生作词的校歌:“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浸润,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对于中国文化应当有所承担,感受到知识分子要“尊德性而道问学”。“我们那时会谈及理想,对社会、国家及个人价值的情感,即使课余时食糖水以及聊天,话题也离不开谈论人生及家国大事,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走出书斋,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社会现实也在引导着吴志华的职业选择。吴志华认为,前辈学长们的爱国情怀对他们这代人影响很大,也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要“关心社会、认识祖国”。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场所,正是面向大众“认识祖国”的入口。
吴志华曾任职多个博物馆,包括担任于2000年启用的香港海防博物馆的首任馆长,2002年晋升至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在加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前,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负责管理该署的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表演场地、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与公共图书馆。在担任康文署副署长期间,吴志华曾说过,历史并非纯粹是过去的事情,而是与今天的事、今天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博物馆的意义和角色,不应只限于展示藏品、传播知识,还应帮助观众了解历史文化,探索历史与自己的关系,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观众可善用博物馆这个宝库,从藏品了解过去、观照现在和瞻望未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馆长:
在故宫里找寻文化根脉
投身博物馆工作30余年,吴志华也经历了一个香港博物馆整体从“冷”到“热”的发展历程。“在30多年前,我记得那时博物馆一年有10多万人次参观,我们便觉得很高兴了。经过30多年发展,整个香港博物馆事业越做越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从2022年7月开馆至今(截至2024年1月),入场人数已经突破200万人次。”
吴志华认为,香港的“博物馆热”跟香港回归祖国有关系,“我们能够找到我们的根源、我们的发展,我们能够把香港的历史跟祖国的历史连接在一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游客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
“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原因之一是香港观众对故宫文物有很高的热情和期待。从2007年开始,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到香港来展出,每一次都会吸引大量香港市民去参观。”吴志华表示,为了利用好香港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长期地、永久地展示故宫文化,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和故宫博物院在2016年共同决定在香港西九文化区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彼时,吴志华担任康文署副署长,按照原先的想法,自己将在此岗位上退休。然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改变了吴志华的职业规划。
“因为我长期在康文署工作,知道文化发展工作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时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需要一名馆长去引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项使命。”吴志华说,基于这样的想法,也基于家人和同事对自己的支持,他最终决定去应聘这座新博物馆的馆长。“我也希望把过去的工作知识、经验奉献给这座新的博物馆。”
2018年8月,吴志华被委任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暂任馆长;2019年5月,被正式委任为馆长。面对一座全新的博物馆,意味着吴志华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从零开始建设博物馆,从零开始布置展览,从零开始为博物馆进行工作规划……“博物馆不只是文物的保护者,在文化普及工作、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要做得更多。”这是吴志华担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以来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如今,600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经过分门别类,被放在“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和“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等专题中进行展示。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香港也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历史、中国工艺、中国审美、中国价值。
而从长远的角度看,吴志华希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宣传者”,更是一个“联系人”,“通过博物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广大观众连接起来,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重要平台。”
访
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让香港的城市气质更加多元化
香港与故宫之间渊源深厚
记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全新的博物馆,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建设这座博物馆的背景吗?
吴志华:谈到香港的文化发展,过去有个说法指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可是自回归祖国以来,在国家支持之下,香港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通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香港的博物馆与内地文化机构合作,在港展出珍贵的文物及艺术品,向中外旅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香港过去经常举办关于故宫主题的展览,并在香港引起很大的轰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我们跟故宫博物院都觉得香港和海外观众对故宫相关展览的兴趣及需求日益增长,如果能长期在香港展出故宫文物,不但可以增加香港市民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香港创新的策展手法亦有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所以在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进行接洽,双方都希望通过长期、固定的合作平台展示中华文化、故宫文化。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于2017年正式启动。
记者:其实香港与故宫博物院的联系远不止过去的每年一场的展览。您能进一步介绍一下香港和故宫博物院的渊源吗?
吴志华:香港民众普遍是很爱国的,亦心系中国文化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香港与故宫博物院之间的动人故事。在清末民国初期,很多故宫文物都流散海外,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有好些文物在香港出现,其中更有国宝级文物,包括曾被乾隆皇帝“三希堂”所收藏的书画。但那时它们即将被拍卖,周恩来总理马上指示国家文物局抢救这批文物,并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最后成功营救这批重要的文物,后入藏故宫博物院。现在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一些国宝级书画,就是通过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到200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香港艺术馆跟故宫博物院合作了一个重要的书画展览“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这批国宝级的文物时隔数十年,又重回香港展出。
除了这个故事外,其实香港仍有许多文物收藏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动无偿捐赠文物予故宫博物院,帮助国宝回流。因此,可以说香港与故宫之间渊源深厚,所以我觉得在香港成立故宫文化博物馆,不是偶然,而是有历史渊源在里面。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
记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如何定位的?
吴志华:我们希望以当代及全球视野去讲中国文化历史的故事。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们在策划展览的时候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促进中华文化与全球观众的交流。如在展览中加入多媒体装置,糅合艺术与数码技术,通过投影装置、互动和数码展品、音频体验和视频装置,向观众提供多元、立体的文物解说。另外,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及海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艺术和历史价值并重的高质素大型展览以及学术研讨会,体现博物馆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使命。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之都、盛事之都、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近年来,来港的内地游客更多倾向在香港进行文化深度游,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乃至整个西九文化区的助力,可以让香港的城市气质更加多元化,让香港成为优势独特的国际文化中心。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代表的不仅是香港的文化新地标,亦是整个大湾区文化设施的一部分。博物馆邻近香港高铁站,大湾区观众不用长途跋涉到北京、台北便可欣赏到故宫文物。现在我们有逾600件故宫文物按照不同的主题展出。例如,其中一个专题展览“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以时间为脉络、不同空间为场景,让观众了解紫禁城内从清晨到夜晚的生活点滴,从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的了解。
截至2024年1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年多,已经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有些观众更不止到访一次。我认为这个数字反映出故宫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中外观众的喜欢与支持。
让观众了解中华文明历史
记者:去年9月,“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别展览开幕,揭开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的序幕。你们是如何构想这个系列展览的?
吴志华:这其实又要说回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定位,我们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分院,而是兄弟关系。当然我们主要是以展示故宫文化、故宫文物、故宫艺术为主,可是我们也希望扩大到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宫所藏的文物最主要是明清两代的,是以过去600多年以来的文物为主,我们还希望透过一些专题展览,把我们更广的、更早的文明发展介绍给中外观众,加之我们了解到过去10年,内地的考古工作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所以我们构想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
“文明起源”这个话题对大部分观众来讲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展览,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华文明的根源。我们以“凝视三星堆”作为“头炮”,就是希望透过三星堆及其背后的古蜀文明,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流域的文化交流关系,探究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内地文物机构对我们这个想法非常支持,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向中外观众展示我们国家关于文明探源研究与保护所做的工作。我们也跟其他一些重要考古遗址所在地的博物馆、考古研究院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希望把他们出土的文物、已经做好的研究做成一个展览带到香港。相信这不是短期工作,可能未来几年都会围绕这个题目。
记者:除了文物展示之外,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承担着哪些功能?
吴志华:现在,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不单是保护文物,更重要的是拉近社会大众与文物的距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推动博物馆教育,培育未来文化艺术以及博物馆专业人才。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观众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我们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紧密合作,通过参观博物馆、实物学习、体验工作坊及学校外展活动等,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习体验。我们的旗舰青年学习及交流项目“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致力于成为京港两地青年的文化交流平台。
此外,我们还跟香港教育局合作共同策划《细说文物——中国历史教学资源册》,以文物为主轴,配合中学的中国历史课程做更深入的研习。《细说文物——中国历史教学资源册》运用故宫文物,以崭新形式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单元,让老师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博物馆另一个理念便是要促进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开馆至今,我们已经跟5家海外及国内文化机构合作,合办了5个特别展览,均获得热烈反响。我们希望每年可举办两个与海外文化机构合作的展览,也希望开拓与其他地区博物馆的合作,如中东、非洲地区的博物馆,把中东地区的文化展示给香港和内地观众之余,亦会介绍过去中国跟这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博物馆担当一个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联系人角色,我们期待与内地博物馆携手合作,将更多外国文化艺术引进香港、引进内地。
博物馆也积极举办国际研讨会,包括去年9月的“三星堆与青铜时代的中国”国际研讨会,去年12月跟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承前启后·中国古代艺术保护国际研讨会”,邀请世界重要文博机构的馆长、顶尖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和专业报告,促进国际交流与机构之间的合作。
记
者
手
寻根之旅 根在中华文明认同
行走在香港街头,各种语言交织的喧哗、行色匆匆的过客,会让行人在不经意间加快脚步,这可能就是“东方之珠”独特的城市景观。然而,在这样一座繁忙的城市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却安静地矗立在西九文化区。在这里,人们从容地穿梭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丰富积淀中,穿梭于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创造里,这种沉静从容的氛围让人身在其中时,甚至忘了自己身在香港,忘了一窗之外就是繁忙的维多利亚港……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从具体的文物转向依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展的文化与文明的交流时,又会发现这里其实是非常热闹的,这一点恰好与香港的城市特质相符。以故宫文物为基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通过一场又一场的精品特展不断诠释着名字中的“文化”,不断拓展着观众看自身、看世界、看文明的视野,用吴志华馆长的话来说,就是背靠祖国、扎根香港,贯穿古今、联通中外。尽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仅仅一年半时间,却已经相继推出了多场重磅的文博特展。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明清时代的宫廷生活,还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文明起源,投向世界文明的多样与灿烂。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采访时,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我遇见一位香港老人,带着家人在“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展厅参观。老人显然是对中国陶瓷艺术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全程可以听见他小声跟旁边的家人介绍展出瓷器的器型与纹饰特征,介绍这些或朴素或明艳的瓷器曾经的用途……远远地跟在他旁边,也可以感觉到他对这间展厅的钟爱,那是一种自己的知识积淀与眼前的实物之间产生共振而带来的喜悦。那一刻,我想起了吴志华馆长在采访中说的,有的观众来过一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后,还会再来,甚至反复来。我觉得,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位老人一定是会反复来这里的,去反反复复地看这些珍贵的陶瓷文物,去看在博物馆里摇曳生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策划:李鹏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二十三期
执行:马艳琳
记者:成博
摄影:吴聃
设计:刘津余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物馆应拉近社会大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人
物
简
介
吴志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加入香港公共博物馆工作,后在多家博物馆任职,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系资深博物馆专家、历史学家与艺术行政人员。
■历史并非纯粹是过去的事情,而是与今天的事、今天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博物馆的意义和角色,不应只限于展示藏品、传播知识,还应帮助观众了解历史文化,探索历史与自己的关系,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
■观众可善用博物馆这个宝库,从藏品了解过去、观照现在和瞻望未来
■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不单是保护文物,更重要的是拉近社会大众与文物的距离
■博物馆另一个理念便是要促进文明对话、文明互鉴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推动博物馆教育,培育未来文化艺术以及博物馆专业人才
2023年9月27日,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金沙和宝墩等遗址的120件珍贵文物正式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场以“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为名的特展,瞬间点燃了香港市民的好奇心,使得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观众数量迎来新高。
对于“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有着自己的期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就是一个窗口,希望世界透过窗口凝视三星堆,透过三星堆凝视中华文明。我们希望能够吸引香港市民和中外观众参观展览,让他们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以及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日前,吴志华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专访。他表示,“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只是一个开端,它揭开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的序幕,更多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博特展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陆续登场,持续面向香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故事。
吴志华
历史系学生:
对历史学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所在的位置,是香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西九文化区。除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区内还有戏曲中心、艺术公园、自由空间、M+等文化设施相继落成,为公众呈献多元化的丰富节目。而对于吴志华而言,他对香港西九龙还有着更深的情感。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景。
吴志华从小在西九龙长大。在他眼中,上世纪60年代的西九龙并不富裕,那时的他,未曾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读大学,更没有想过会在50多岁时,重新回到西九龙,成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任馆长。
给吴志华命运带来改变的,是历史、是他对历史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历史人物的奋斗故事能给我一些鼓励。”吴志华说,历史让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未来又可以选择哪些路。凭着满腔热忱与刻苦努力,他在1981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开始对历史学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实行独特的书院制度,吴志华就读本科时属于新亚书院。该书院由著名新儒家代表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于1949年创办。作为新亚书院首任院长,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的历史观,深深影响到包括吴志华在内的几代学子。
吴志华的研究专业是中国近代史。钱穆先生曾说“历史研究要客观,但不能没有感情”,他说这话的时候,恰是中国国运处于历史低点时刻,当时有些国人对国家前途没有信心,把积贫积弱归咎于文化传统,说要抛弃传统来学习西方。钱穆先生非常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在《国史大纲》一开篇就写道:“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吴志华认为,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见解,提倡对中华文明的自觉与认同,呼吁培育中国文化的种子。
吴志华。
以钱穆的学术思想为引领,吴志华相继取得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88年起投身公共博物馆工作,此后还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文署”)副署长。
康文署副署长: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
吴志华为什么选择博物馆?或许从他1981年的一次参观经历中可以获得答案。当年,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读大一的吴志华,坐了两晚的绿皮火车北上北京。踏足故宫时,历朝历代的珍贵文物让他大为震撼,他感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在你眼前”。
吴志华表示,在他读书和参加工作的上世纪80年代,香港正经历着一轮经济的腾飞。彼时的“东方之珠”,年轻人热衷的职业可以被归纳为三个“师”——律师、医师与工程师,这是当时人们眼中最能赚钱的工作。不过对于吴志华和他的同学们,在人生规划上,却有着与当时社会风气不同的考量。进入新亚书院的第一天,吴志华就和同学们唱起钱穆先生作词的校歌:“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浸润,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对于中国文化应当有所承担,感受到知识分子要“尊德性而道问学”。“我们那时会谈及理想,对社会、国家及个人价值的情感,即使课余时食糖水以及聊天,话题也离不开谈论人生及家国大事,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走出书斋,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社会现实也在引导着吴志华的职业选择。吴志华认为,前辈学长们的爱国情怀对他们这代人影响很大,也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要“关心社会、认识祖国”。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场所,正是面向大众“认识祖国”的入口。
吴志华曾任职多个博物馆,包括担任于2000年启用的香港海防博物馆的首任馆长,2002年晋升至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在加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前,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负责管理该署的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表演场地、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与公共图书馆。在担任康文署副署长期间,吴志华曾说过,历史并非纯粹是过去的事情,而是与今天的事、今天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博物馆的意义和角色,不应只限于展示藏品、传播知识,还应帮助观众了解历史文化,探索历史与自己的关系,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观众可善用博物馆这个宝库,从藏品了解过去、观照现在和瞻望未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馆长:
在故宫里找寻文化根脉
投身博物馆工作30余年,吴志华也经历了一个香港博物馆整体从“冷”到“热”的发展历程。“在30多年前,我记得那时博物馆一年有10多万人次参观,我们便觉得很高兴了。经过30多年发展,整个香港博物馆事业越做越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从2022年7月开馆至今(截至2024年1月),入场人数已经突破200万人次。”
吴志华认为,香港的“博物馆热”跟香港回归祖国有关系,“我们能够找到我们的根源、我们的发展,我们能够把香港的历史跟祖国的历史连接在一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游客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
“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原因之一是香港观众对故宫文物有很高的热情和期待。从2007年开始,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到香港来展出,每一次都会吸引大量香港市民去参观。”吴志华表示,为了利用好香港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长期地、永久地展示故宫文化,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和故宫博物院在2016年共同决定在香港西九文化区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彼时,吴志华担任康文署副署长,按照原先的想法,自己将在此岗位上退休。然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改变了吴志华的职业规划。
“因为我长期在康文署工作,知道文化发展工作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时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需要一名馆长去引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项使命。”吴志华说,基于这样的想法,也基于家人和同事对自己的支持,他最终决定去应聘这座新博物馆的馆长。“我也希望把过去的工作知识、经验奉献给这座新的博物馆。”
2018年8月,吴志华被委任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暂任馆长;2019年5月,被正式委任为馆长。面对一座全新的博物馆,意味着吴志华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从零开始建设博物馆,从零开始布置展览,从零开始为博物馆进行工作规划……“博物馆不只是文物的保护者,在文化普及工作、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要做得更多。”这是吴志华担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以来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如今,600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经过分门别类,被放在“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和“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等专题中进行展示。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香港也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历史、中国工艺、中国审美、中国价值。
而从长远的角度看,吴志华希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宣传者”,更是一个“联系人”,“通过博物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广大观众连接起来,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重要平台。”
访
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让香港的城市气质更加多元化
香港与故宫之间渊源深厚
记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全新的博物馆,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建设这座博物馆的背景吗?
吴志华:谈到香港的文化发展,过去有个说法指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可是自回归祖国以来,在国家支持之下,香港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通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香港的博物馆与内地文化机构合作,在港展出珍贵的文物及艺术品,向中外旅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香港过去经常举办关于故宫主题的展览,并在香港引起很大的轰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我们跟故宫博物院都觉得香港和海外观众对故宫相关展览的兴趣及需求日益增长,如果能长期在香港展出故宫文物,不但可以增加香港市民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香港创新的策展手法亦有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所以在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进行接洽,双方都希望通过长期、固定的合作平台展示中华文化、故宫文化。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于2017年正式启动。
记者:其实香港与故宫博物院的联系远不止过去的每年一场的展览。您能进一步介绍一下香港和故宫博物院的渊源吗?
吴志华:香港民众普遍是很爱国的,亦心系中国文化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香港与故宫博物院之间的动人故事。在清末民国初期,很多故宫文物都流散海外,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有好些文物在香港出现,其中更有国宝级文物,包括曾被乾隆皇帝“三希堂”所收藏的书画。但那时它们即将被拍卖,周恩来总理马上指示国家文物局抢救这批文物,并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最后成功营救这批重要的文物,后入藏故宫博物院。现在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一些国宝级书画,就是通过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到200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香港艺术馆跟故宫博物院合作了一个重要的书画展览“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这批国宝级的文物时隔数十年,又重回香港展出。
除了这个故事外,其实香港仍有许多文物收藏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动无偿捐赠文物予故宫博物院,帮助国宝回流。因此,可以说香港与故宫之间渊源深厚,所以我觉得在香港成立故宫文化博物馆,不是偶然,而是有历史渊源在里面。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
记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如何定位的?
吴志华:我们希望以当代及全球视野去讲中国文化历史的故事。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们在策划展览的时候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促进中华文化与全球观众的交流。如在展览中加入多媒体装置,糅合艺术与数码技术,通过投影装置、互动和数码展品、音频体验和视频装置,向观众提供多元、立体的文物解说。另外,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及海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艺术和历史价值并重的高质素大型展览以及学术研讨会,体现博物馆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使命。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之都、盛事之都、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近年来,来港的内地游客更多倾向在香港进行文化深度游,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乃至整个西九文化区的助力,可以让香港的城市气质更加多元化,让香港成为优势独特的国际文化中心。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代表的不仅是香港的文化新地标,亦是整个大湾区文化设施的一部分。博物馆邻近香港高铁站,大湾区观众不用长途跋涉到北京、台北便可欣赏到故宫文物。现在我们有逾600件故宫文物按照不同的主题展出。例如,其中一个专题展览“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以时间为脉络、不同空间为场景,让观众了解紫禁城内从清晨到夜晚的生活点滴,从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的了解。
截至2024年1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年多,已经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有些观众更不止到访一次。我认为这个数字反映出故宫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中外观众的喜欢与支持。
游客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
让观众了解中华文明历史
记者:去年9月,“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别展览开幕,揭开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的序幕。你们是如何构想这个系列展览的?
吴志华:这其实又要说回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定位,我们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分院,而是兄弟关系。当然我们主要是以展示故宫文化、故宫文物、故宫艺术为主,可是我们也希望扩大到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宫所藏的文物最主要是明清两代的,是以过去600多年以来的文物为主,我们还希望透过一些专题展览,把我们更广的、更早的文明发展介绍给中外观众,加之我们了解到过去10年,内地的考古工作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所以我们构想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
“文明起源”这个话题对大部分观众来讲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展览,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华文明的根源。我们以“凝视三星堆”作为“头炮”,就是希望透过三星堆及其背后的古蜀文明,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流域的文化交流关系,探究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内地文物机构对我们这个想法非常支持,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向中外观众展示我们国家关于文明探源研究与保护所做的工作。我们也跟其他一些重要考古遗址所在地的博物馆、考古研究院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希望把他们出土的文物、已经做好的研究做成一个展览带到香港。相信这不是短期工作,可能未来几年都会围绕这个题目。
记者:除了文物展示之外,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承担着哪些功能?
吴志华:现在,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不单是保护文物,更重要的是拉近社会大众与文物的距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推动博物馆教育,培育未来文化艺术以及博物馆专业人才。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观众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我们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紧密合作,通过参观博物馆、实物学习、体验工作坊及学校外展活动等,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习体验。我们的旗舰青年学习及交流项目“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致力于成为京港两地青年的文化交流平台。
此外,我们还跟香港教育局合作共同策划《细说文物——中国历史教学资源册》,以文物为主轴,配合中学的中国历史课程做更深入的研习。《细说文物——中国历史教学资源册》运用故宫文物,以崭新形式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单元,让老师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博物馆另一个理念便是要促进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开馆至今,我们已经跟5家海外及国内文化机构合作,合办了5个特别展览,均获得热烈反响。我们希望每年可举办两个与海外文化机构合作的展览,也希望开拓与其他地区博物馆的合作,如中东、非洲地区的博物馆,把中东地区的文化展示给香港和内地观众之余,亦会介绍过去中国跟这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博物馆担当一个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联系人角色,我们期待与内地博物馆携手合作,将更多外国文化艺术引进香港、引进内地。
博物馆也积极举办国际研讨会,包括去年9月的“三星堆与青铜时代的中国”国际研讨会,去年12月跟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承前启后·中国古代艺术保护国际研讨会”,邀请世界重要文博机构的馆长、顶尖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和专业报告,促进国际交流与机构之间的合作。
记
者
手
记
寻根之旅 根在中华文明认同
行走在香港街头,各种语言交织的喧哗、行色匆匆的过客,会让行人在不经意间加快脚步,这可能就是“东方之珠”独特的城市景观。然而,在这样一座繁忙的城市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却安静地矗立在西九文化区。在这里,人们从容地穿梭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丰富积淀中,穿梭于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创造里,这种沉静从容的氛围让人身在其中时,甚至忘了自己身在香港,忘了一窗之外就是繁忙的维多利亚港……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从具体的文物转向依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展的文化与文明的交流时,又会发现这里其实是非常热闹的,这一点恰好与香港的城市特质相符。以故宫文物为基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通过一场又一场的精品特展不断诠释着名字中的“文化”,不断拓展着观众看自身、看世界、看文明的视野,用吴志华馆长的话来说,就是背靠祖国、扎根香港,贯穿古今、联通中外。尽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仅仅一年半时间,却已经相继推出了多场重磅的文博特展。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明清时代的宫廷生活,还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文明起源,投向世界文明的多样与灿烂。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采访时,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我遇见一位香港老人,带着家人在“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展厅参观。老人显然是对中国陶瓷艺术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全程可以听见他小声跟旁边的家人介绍展出瓷器的器型与纹饰特征,介绍这些或朴素或明艳的瓷器曾经的用途……远远地跟在他旁边,也可以感觉到他对这间展厅的钟爱,那是一种自己的知识积淀与眼前的实物之间产生共振而带来的喜悦。那一刻,我想起了吴志华馆长在采访中说的,有的观众来过一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后,还会再来,甚至反复来。我觉得,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位老人一定是会反复来这里的,去反反复复地看这些珍贵的陶瓷文物,去看在博物馆里摇曳生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策划:李鹏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二十三期
执行:马艳琳
记者:成博
摄影:吴聃
设计:刘津余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