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殷墟博物馆三楼展厅参观“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 王建安 摄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与学生探讨甲骨缀合。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928年10月13日,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挖下第一铲黄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殷墟考古历经近百年,仍在持续揭示中华文明的密码。
走进殷墟博物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大字,它出自商朝开国国君汤盘铭上的箴言。9个字,历久弥新,在今天依然被一代代中国人认知、理解、践行。
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遗址发现的宫殿区,内含宫殿、宗庙、祭坛等50余座建筑基址,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典范,显现殷商宫殿昔日的辉煌。
1999年发现的洹北商城遗址,内部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居住区及墓葬区等,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中商的空白,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记载,商朝人称自己的国都为大邑商。
近百年来,一代古工作者筚路蓝缕、接续奋斗。随着殷墟宗庙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道路、围沟等重要遗迹浮出水面,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的出土,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为中华文明探源奠定了重要基石。
持续上新的殷墟考古成果,让“大邑商”面貌越来越清晰。“据考古推算,大邑商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安阳考古工作者王含元说,“考古大邑商,我感受到的是震撼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殷墟出发,中华文明探源之旅就此开启。以殷墟文化为坐标及参照,二里岗、二里头、先商、岳石等相当于夏、商王朝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成功建立。
安阳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内知名高校,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殷墟研究,加快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甲骨文研究插上数字化翅膀。实验室建设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让浩繁纷杂的甲骨文资料实现一键获取。四期工程将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路线迭代进化,朝着建设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迈进。
2022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成开放,中国文字的家全面落成,构筑起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传承中华文明根脉,打造世界文化高地。
洹河岸边,殷墟博物馆似破土而出的宝鼎巍然矗立,今年2月26日新馆开馆以来,到馆参观游客已超过135万人次。
“这里将成为研究殷墟和展示殷商文明的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更为宏大的殷墟遗址公园涵盖整个殷墟遗址保护区,正在推进建设中。”
10月23日,殷墟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在裸眼3D技术加持下,屯南甲骨、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珍贵文物一个个“活”了起来,游客纷纷停下拍照。
“我们将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打破了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能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殷墟博物馆讲解员李甜说。
安阳众多殷墟矩阵联合发力,通过科技加持、实景演绎等方式,让古老的殷墟穿越历史长河,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科技”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殷墟景区的“数字妇好”“商王巡游”等情景演艺,打开了一条通向殷商国都的时空隧道;商代铜铃铛、玄鸟饰品、“青铜”套餐、“文字面条”等安阳文创产品,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甲骨文微信小程序、甲骨文广播体操、甲骨文书屋、甲骨文拓印篆刻,让甲骨文更深入人心。
——“文化+时尚”让沉寂的遗址火起来。殷墟景区全新打造的《再现·大邑商》数字文化项目,带领游客踏入大邑商土地;洹河夜游实景演绎会准时“点亮”殷墟,数百架无人机闪耀夜空,将游客带入绚烂多彩的灯光与音乐秀之中;国内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数智人妇好”拉起“商王武丁”翩翩起舞,向观众讲述商代趣事……
殷墟博物馆不远处,以文物保护、考古体验等功能为主的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正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不久前,这里的考古科学体验馆内迎来八位新“员工”——AI智能体……
古老的殷墟正以更青春、更时尚、更新潮的姿态,与公众开展跨时空的对话,持续焕发蓬勃生机。②6
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殷墟博物馆新馆自今年2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135万余人次。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施工现场。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去年2月调任该馆。当时新馆主体刚刚竣工,到处都是脚手架,堆满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她和同事们就在临时租借的集装箱房内办公。
“那时,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殷墟博物馆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内涵的博物馆。”赵清荣说,她将自己看作殷墟的守护人,把殷墟的工作做好,既是必须履行的职责,又是身为安阳人的荣耀,“要尽可能为观众提供贴心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博物馆的温暖。”
“新馆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需求。新馆内科技展项较多,现在已有40多项,受到很多孩子的喜爱。”赵清荣说。
“殷墟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和传播工作,高标准展现商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持续拓展科研教育、国际交流等功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力量。”赵清荣说。
“守护好殷墟这座文化宝藏,我们重任在肩,同时也倍感光荣。”10月24日,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威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申威威说,近年来,殷墟景区以“殷墟甲骨文”为核心,通过5G、VR/XR/MR、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兴数字化技术,打造推出的“洹河夜游”“点亮殷墟”“再现·大邑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巧妙融合声、光、影像等元素,让游客仿佛置身大邑商,重历大邑商往事,深受全国各地游客喜爱。
申威威介绍,今年,殷墟景区还策划推出小型舞台剧“巴方伏击战”“荣盛而归”“迎春纳福”主题演艺、“殷商服饰甲骨文操快闪”、“甲骨文集市”嘉年华、“粽香殷墟,文化端午”、“殷商傩舞”送香囊等主题活动;首发流沙门票爆火出圈,游客早7点排队等候仍一票难求,各地网友纷纷喊话“求投喂邮寄”。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殷商文化是每个殷墟人的责任和使命。传承殷商文化重在创新与发展,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公众需求,通过‘科技+文旅’等手段,把殷商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申威威说。
今年国庆假期,殷墟(含殷墟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9.57万人次。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缓解馆内讲解压力,100余名“青锐·年轻干部志愿讲解员”奋战在讲解一线。
“这个国庆我已经是第三次在节假日提供志愿讲解服务了。”10月24日,安阳市“青锐·年轻干部志愿讲解员”肖晨阳说,作为安阳人,她从小就对殷商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她,看到安阳市委组织部招募年轻干部志愿讲解员,就立刻报了名。
“去年8月,我参加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讲解培训。今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落成,60多页的讲解词真的让我压力巨大。”肖晨阳告诉记者,学习与知识积累是每个讲解员的必修课,她再次报名第3期志愿讲解员培训班,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向资深讲解老师请教,反复练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串联起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物寓意,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殷商文化传播者。
每逢周末节假日,殷墟博物馆就人流如织。“虽说志愿讲解占用了一部分休息时间,但当游客们围在我身旁,听我讲解一件件文物和历史,那一瞬间,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感,让我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肖晨阳说,殷墟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承载着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讲好殷墟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这件牛尊总重量7.1公斤、高22.5厘米、长40厘米,是目前殷墟发现的唯一的牛形青铜容器……”10月22日,在殷墟博物馆,讲解员杜濮耐心地为游客讲解。
杜濮是殷墟博物馆公共教育部社教老师兼金牌讲解员,从事这项工作已有7个年头。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借助文物传达着数千年前的故事,我希望能用生动的讲解为游客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感悟殷商文化、了解商文明。”杜濮说,今年国庆假期,殷墟博物馆迎来游客参观高峰,不仅有安阳本地游客,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游客最多的一天,他连续讲解了五场,为150名游客提供了讲解服务。
选择讲解工作,缘于杜濮对历史的钟情。记者注意到,在讲解过程中,杜濮会像讲故事一样,生动细致地为游客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让大家对商王朝的祭祀、军事、田猎、天气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为殷墟博物馆的一员,我热爱这份工作,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提升、精进技能,力求给广大游客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伟大的商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杜濮说。
10月24日,记者来到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级研究生尹怡然正在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去年本科毕业后,尹怡然考到这里成为文物专业(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在谈到为何会选择甲骨文这个“冷门”专业时,她表示,好奇是最大的动力。“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历史,尤其是商代历史,很好奇《封神榜》里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也很想了解当时古人的生活形态和生活信仰,就想学习甲骨文,一探其中的奥秘。”尹怡然说。
她介绍,为焕活甲骨文,实验室建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免费向全世界开放,是世界上资料最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此外,“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也已上线,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临摹甲骨文。
“这个专业现在可一点都不‘冷’。”尹怡然介绍,让她感到振奋的是,前段时间,实验室团队还完成了赴韩国采集数据的任务。随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7片甲骨实物的高保真数据。这是我国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化遗产,首次以数字化形态回归故土。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让甲骨文‘活起来’,让大家都能了解认识甲骨文。”尹怡然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甲骨文和计算机相结合,就是想让大家多认识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多了,研究甲骨文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能传承下去。”她说。
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专题介绍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
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发布,安阳殷墟外围地区首次发现大型“中”字形墓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外公布,洹北商城东南角发现商代晚期大型祭祀遗存
“伟大的商文明”殷墟博物馆2024新春文创时装展演活动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南广场成功首演
“中博热搜榜”2024年第一季度榜单公布,殷墟博物馆获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第五名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文化中国行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丨古老殷墟 青春登场
游客在殷墟博物馆三楼展厅参观“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 王建安 摄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与学生探讨甲骨缀合。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928年10月13日,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挖下第一铲黄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殷墟考古历经近百年,仍在持续揭示中华文明的密码。
走进殷墟博物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大字,它出自商朝开国国君汤盘铭上的箴言。9个字,历久弥新,在今天依然被一代代中国人认知、理解、践行。
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遗址发现的宫殿区,内含宫殿、宗庙、祭坛等50余座建筑基址,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典范,显现殷商宫殿昔日的辉煌。
1999年发现的洹北商城遗址,内部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居住区及墓葬区等,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中商的空白,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记载,商朝人称自己的国都为大邑商。
近百年来,一代古工作者筚路蓝缕、接续奋斗。随着殷墟宗庙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道路、围沟等重要遗迹浮出水面,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的出土,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为中华文明探源奠定了重要基石。
持续上新的殷墟考古成果,让“大邑商”面貌越来越清晰。“据考古推算,大邑商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安阳考古工作者王含元说,“考古大邑商,我感受到的是震撼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殷墟出发,中华文明探源之旅就此开启。以殷墟文化为坐标及参照,二里岗、二里头、先商、岳石等相当于夏、商王朝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成功建立。
安阳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内知名高校,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殷墟研究,加快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甲骨文研究插上数字化翅膀。实验室建设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让浩繁纷杂的甲骨文资料实现一键获取。四期工程将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路线迭代进化,朝着建设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迈进。
2022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成开放,中国文字的家全面落成,构筑起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传承中华文明根脉,打造世界文化高地。
洹河岸边,殷墟博物馆似破土而出的宝鼎巍然矗立,今年2月26日新馆开馆以来,到馆参观游客已超过135万人次。
“这里将成为研究殷墟和展示殷商文明的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更为宏大的殷墟遗址公园涵盖整个殷墟遗址保护区,正在推进建设中。”
10月23日,殷墟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在裸眼3D技术加持下,屯南甲骨、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珍贵文物一个个“活”了起来,游客纷纷停下拍照。
“我们将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打破了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能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殷墟博物馆讲解员李甜说。
安阳众多殷墟矩阵联合发力,通过科技加持、实景演绎等方式,让古老的殷墟穿越历史长河,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科技”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殷墟景区的“数字妇好”“商王巡游”等情景演艺,打开了一条通向殷商国都的时空隧道;商代铜铃铛、玄鸟饰品、“青铜”套餐、“文字面条”等安阳文创产品,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甲骨文微信小程序、甲骨文广播体操、甲骨文书屋、甲骨文拓印篆刻,让甲骨文更深入人心。
——“文化+时尚”让沉寂的遗址火起来。殷墟景区全新打造的《再现·大邑商》数字文化项目,带领游客踏入大邑商土地;洹河夜游实景演绎会准时“点亮”殷墟,数百架无人机闪耀夜空,将游客带入绚烂多彩的灯光与音乐秀之中;国内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数智人妇好”拉起“商王武丁”翩翩起舞,向观众讲述商代趣事……
殷墟博物馆不远处,以文物保护、考古体验等功能为主的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正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不久前,这里的考古科学体验馆内迎来八位新“员工”——AI智能体……
古老的殷墟正以更青春、更时尚、更新潮的姿态,与公众开展跨时空的对话,持续焕发蓬勃生机。②6
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殷墟博物馆新馆自今年2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135万余人次。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施工现场。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去年2月调任该馆。当时新馆主体刚刚竣工,到处都是脚手架,堆满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她和同事们就在临时租借的集装箱房内办公。
“那时,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殷墟博物馆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内涵的博物馆。”赵清荣说,她将自己看作殷墟的守护人,把殷墟的工作做好,既是必须履行的职责,又是身为安阳人的荣耀,“要尽可能为观众提供贴心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博物馆的温暖。”
“新馆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需求。新馆内科技展项较多,现在已有40多项,受到很多孩子的喜爱。”赵清荣说。
“殷墟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和传播工作,高标准展现商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持续拓展科研教育、国际交流等功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力量。”赵清荣说。
“守护好殷墟这座文化宝藏,我们重任在肩,同时也倍感光荣。”10月24日,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威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申威威说,近年来,殷墟景区以“殷墟甲骨文”为核心,通过5G、VR/XR/MR、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兴数字化技术,打造推出的“洹河夜游”“点亮殷墟”“再现·大邑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巧妙融合声、光、影像等元素,让游客仿佛置身大邑商,重历大邑商往事,深受全国各地游客喜爱。
申威威介绍,今年,殷墟景区还策划推出小型舞台剧“巴方伏击战”“荣盛而归”“迎春纳福”主题演艺、“殷商服饰甲骨文操快闪”、“甲骨文集市”嘉年华、“粽香殷墟,文化端午”、“殷商傩舞”送香囊等主题活动;首发流沙门票爆火出圈,游客早7点排队等候仍一票难求,各地网友纷纷喊话“求投喂邮寄”。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殷商文化是每个殷墟人的责任和使命。传承殷商文化重在创新与发展,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公众需求,通过‘科技+文旅’等手段,把殷商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申威威说。
今年国庆假期,殷墟(含殷墟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9.57万人次。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缓解馆内讲解压力,100余名“青锐·年轻干部志愿讲解员”奋战在讲解一线。
“这个国庆我已经是第三次在节假日提供志愿讲解服务了。”10月24日,安阳市“青锐·年轻干部志愿讲解员”肖晨阳说,作为安阳人,她从小就对殷商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她,看到安阳市委组织部招募年轻干部志愿讲解员,就立刻报了名。
“去年8月,我参加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讲解培训。今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落成,60多页的讲解词真的让我压力巨大。”肖晨阳告诉记者,学习与知识积累是每个讲解员的必修课,她再次报名第3期志愿讲解员培训班,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向资深讲解老师请教,反复练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串联起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物寓意,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殷商文化传播者。
每逢周末节假日,殷墟博物馆就人流如织。“虽说志愿讲解占用了一部分休息时间,但当游客们围在我身旁,听我讲解一件件文物和历史,那一瞬间,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感,让我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肖晨阳说,殷墟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承载着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讲好殷墟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这件牛尊总重量7.1公斤、高22.5厘米、长40厘米,是目前殷墟发现的唯一的牛形青铜容器……”10月22日,在殷墟博物馆,讲解员杜濮耐心地为游客讲解。
杜濮是殷墟博物馆公共教育部社教老师兼金牌讲解员,从事这项工作已有7个年头。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借助文物传达着数千年前的故事,我希望能用生动的讲解为游客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感悟殷商文化、了解商文明。”杜濮说,今年国庆假期,殷墟博物馆迎来游客参观高峰,不仅有安阳本地游客,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游客最多的一天,他连续讲解了五场,为150名游客提供了讲解服务。
选择讲解工作,缘于杜濮对历史的钟情。记者注意到,在讲解过程中,杜濮会像讲故事一样,生动细致地为游客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让大家对商王朝的祭祀、军事、田猎、天气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为殷墟博物馆的一员,我热爱这份工作,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提升、精进技能,力求给广大游客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伟大的商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杜濮说。
10月24日,记者来到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级研究生尹怡然正在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去年本科毕业后,尹怡然考到这里成为文物专业(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在谈到为何会选择甲骨文这个“冷门”专业时,她表示,好奇是最大的动力。“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历史,尤其是商代历史,很好奇《封神榜》里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也很想了解当时古人的生活形态和生活信仰,就想学习甲骨文,一探其中的奥秘。”尹怡然说。
她介绍,为焕活甲骨文,实验室建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免费向全世界开放,是世界上资料最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此外,“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也已上线,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临摹甲骨文。
“这个专业现在可一点都不‘冷’。”尹怡然介绍,让她感到振奋的是,前段时间,实验室团队还完成了赴韩国采集数据的任务。随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7片甲骨实物的高保真数据。这是我国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化遗产,首次以数字化形态回归故土。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让甲骨文‘活起来’,让大家都能了解认识甲骨文。”尹怡然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甲骨文和计算机相结合,就是想让大家多认识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多了,研究甲骨文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能传承下去。”她说。
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专题介绍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
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发布,安阳殷墟外围地区首次发现大型“中”字形墓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外公布,洹北商城东南角发现商代晚期大型祭祀遗存
“伟大的商文明”殷墟博物馆2024新春文创时装展演活动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南广场成功首演
“中博热搜榜”2024年第一季度榜单公布,殷墟博物馆获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第五名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