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临近,很多内地投资者对于投资港股的兴趣倍增,但是,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意味着投资者要去适应新的环境。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无疑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综合整理了券商和来自网络公开信息,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香港股市的历史,更希望广大投资者能谨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投资领域中开启新的篇章。
香港证券市场的阶段性发展历史
★ 1986年以前的香港证券市场
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但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设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1969 年至1972年间,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四间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在1972年至 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 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 1980年7月7日四间交易所合并而成香港联合交易所。四间交易所于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全部停业,全部业务转移至联交所。
★ 1986年-2000年的香港市场
1986年,香港市场开始了其崭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中国对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强了投资者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公司盈利和房地产价格回升,香港市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交易品种多元化,市场参与者日益国际化,交易手段不断完善,证券市场进入了长期繁荣的牛市。
★ 2000年以后的香港证券市场
香港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2000年以来的香港证券市场,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证券市场,并一直以美国资金为主导。
★ 2007年以后的香港证券市场
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允许境内居民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投资海外证券市场,初期首选香港市场。而此前,也有少数境内居民通过多种地下渠道和不正规途径投资港股。
根据2007年7月5日正式实施的QDII管理办法,国内居民也只能通过机构投资者间接投资海外证券市场。海外投资将成为内地居民的下一波投资主流,而试点初期投资者只能选择香港股市,这对香港股市无疑是重大利好。个人投资港股的开闸进一步激发了内地投资者买卖港股的热情。
香港证券市场大事纪要
1891年 香港第一个正式的证券市场“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
1914年 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1921年 香港第二间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协会”成立
1947年 香港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证券经纪协会合并,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
1969-1972年 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交易所、九龙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四会”
1980年 “四会”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1986年 《1986 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生效,香港联交所开业
1993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在北京签订 证券市场监管合作备忘录; 青岛啤酒(600600)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之 H 股开始买卖。此为直接在香港上市 的首家中国企业
1994年 联交所正式推出受监管的股份卖空制度
1999年 由香港特区政府发行、回报紧贴恒生指数表现的集体投资基金“盈富基金”在联交所上市;联交所正式推出创业板
2000年 创业板指数推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以及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 司成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 交易所)的全资附属公司;香港交易所股份以介绍方式 在联交所上市
2004-2005年 港交所推出 H 股指数期货及期权、新华富时中国 25 指数期货及期权
2005年 首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领汇房地产基金”——于联交所上市
2006年 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在香港及上海同步上市,此为全球股市史上总集资额最高(191 亿美元)的招股 活动,其 H 股的集资金额亦为 H 股中最高
2009年 首批共四只 A 股行业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在联交所上市
2010年 中国人民银行与金管局就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安排签署补充合作备忘录。同日,人民银行与中国 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签署经修订的清算协议,准许香港任何企业 (包括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户口。两项协议是迈向在本港推出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重要一步;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行、总值人民币 12 亿元的 10 年期债券,以选择性销售证券的形式在联交所上市,是首只在联交所以人民币计价及买卖的上市债券
2011年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宣布一系列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经济合作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包括: (1) 在内地 推出港股交易所买卖基金 (ETF)
(2) 开通渠道以利便人民币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流通,(3)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 者 (RQFII) 计划
香港政府和内地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八》,人民 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计划正式敲定
2012年 华夏沪深 300 指数 ETF 上市,是联交所首只 RQFII A 股 ETF,亦是中国内地境外首只实物ETF,以及中国内地境外首只以人民币交易的 A 股 ETF。金管局准许香港银行为非香港居民开立人民币户口并提供全面的人民币服务,进一步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香港交易所扩大“人证港币交易通”(交易通)的涵盖范围,由人民币股票扩展至以人民币交易的股本相关ETF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香港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货币期货,是全球首只在交易所买卖的可交收人民币期货;嘉实 MSCI 中国 A 股指数 ETF 上市,是联交所首只上市的双柜台证券,可同时以人民币及港币交易;易方达恒生 H 股 ETF 及华夏恒生 ETF 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内地 市场首两只跨境(中国内地与香港)ETF;合和公路基建有限公司的人民币交易股份以配售方式在联交所上市,是首只中国内地境外上市、以人民币交易的股本证券;由香港交易所、上证所及深交所合资成立的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中华交易服务)正式开 业,以发展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
2013年 香港交易所推出中华交易服务中国 120 指数期货,这是全球首只在交易所上市而同时涵盖中内地及香港市场上主要中资股、能让投资者透过单一期货合约捕捉两地市场的投资机会的衍生产品;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场外结算公司)顺利投入运作;财政部发行的100亿元人民币国债于联交所上市,这是财政部首次采用联交所设施公开发售债券;香港交易所宣布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国结算)纳入为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 (CCASS) 的结算机构参与者
香港证券市场上主要股灾以及影响
1973年香港股灾
起因
1972年,借着中美会谈,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关系改善的国际大背景,香港股市万马奔腾,高潮迭起。1973年,越南战争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铁,各公司相继派息并大送红利,加之西方金融继续动荡,香港股市更加狂热,宛若遍地黄金。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数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飚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窝蜂抢购股票,一路高歌的股价远远脱离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以至于制度上的创新和变革都被忽略了,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
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并未能与经济因素相契合,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
香港73股灾具体数据
一,事件
1973年股灾暴发前,有两件事情将群众的热情推高至顶点。
1,汇丰银行宣布高配送:每股派3块5的股息及5股送1股。同时,将1股拆成10股细股。
2,港府透露,计划兴建地下铁路。
二,成交量
1973年1--3月的成交量分别为94.49亿,95.43亿,94.93亿,全季成交284.85亿。
比1971年全年成交量(147.93亿)高一倍,相当于1972年全年成交量(437.58亿)的70%
三,顶点
1973年3月9日(周五),没有特别的利好,也没有什么显著的资金涌入,指数却飙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点。
同时,单日成交达6.19亿,相当于比平时正常的成交量高了30%左右。
而下一个交易日,3月11日(周一)的成交量,又回落至4.9亿。
四,时间
1973年3月见顶,至1974年12月150点见底,历时21个月。
其中,仅在下跌14个月时,即1974年5月,出现过一次象样的反弹,从5月1日的290点反弹至6月14日的466点。
影响
1973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甚至自杀,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到消防员以消防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行买卖股票,即所谓的“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同时市场出现一些如“鱼翅捞饭”、股民辞工全职炒股、“鲍鱼煲粥”、“用老鼠斑制鱼蛋”、“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而牛奶收购战进入高潮,置地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当年股民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场假象,曾经由12元,炒至历史新高67元。当置地除权时股价调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场出现假冒合和实业股票,担心所持股票成为废纸引起市场恐慌。4月4日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资本增值税”,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东发生石油危机,香港实施灯火管制,和记洋行受到股灾波及,由高点44元,下跌至1元多,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径要求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由“公司医生”的韦理(W. R. A. Wyllie)入主整顿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只及1969年时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则要待1981年7月17日的1810才略为打破,其后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会合并及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及引入外资经纪行才正式站稳其上。不料翌年再爆发股灾,恒指于1987年10月19日和26日共急泻33.33%,复见1894点,最后要到1990年打破4000点以及于1993年12月穿破10000点才稳定上升至1997年的16000点之上
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过了《1974年证券条例》、《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后成立了证券登记公司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
1987年全球股灾
1987年香港股灾是1987年10月期间,由纽约华尔街引发的全球股灾,导致香港股市下跌的事件。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一共跌了四成。1984年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香港的政治前景转趋稳定,楼市及股市在1985年至1987年中节节上升。但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然大幅下跌。亚洲股市在随后的星期一(10月19日)出现恐慌性抛售,香港恒生指数在当日下跌超过400点。
香港1987股灾具体数据
1987年10月1日恒生指数期货创下3949.73点新高位后,大市在高位徘徊。10月16日星期五,恒生指数曾下跌超过100点后下午反弹,收市3783.20,下跌45.44点。晚上美国杜琼斯指数大幅下跌91.55,触动电脑程序沽盘,引发全球股市连锁式下跌
10月19日星期一,恒生指数开市已下跌120点,中午收市下跌235点,全日收市共下跌420.81点,收市报3362.39,各月份期指均下跌超过300点跌停板。晚上美国杜琼斯指数大幅下跌508点。10月20日清晨,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咨询了财政司、金融司及证监专员后,宣布10月20日至23日股市及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收。
10月26日星期一,恒生指数开市后15分钟已跌去超过650点,全日下跌1120.7点,跌幅高达33.33%,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期指更下跌1554点,以每点$50计,每张期指亏损$77700,导致很多期指好仓持有者无法履行合约。以八万张未平仓合约计,共62亿,远超保证公司的承受能力,10月25日政府外汇基金及多家金融机构出资20亿挽救保证公司,港府从股票及期货交易中征费偿还,当日期交所主席湛佑森及副主席李福兆宣布辞职。
十月股灾后,恒生指数辗转下跌至12月7日的1876.18,由10月1日3949.73点计,共下跌52.5%。
影响:
美股暴跌之后,第二天星期二港股就紧急休市了。10月20日早晨香港联合交易所董事局宣布停市4天(10月20-23日)。结果大批期货经纪不能履约。24日银行公会宣布减息,希望能够使投资者恢复信心。25日晚财政司宣布以期货市场的主要经纪商及香港期货公司股东提供的10亿港元,加上外汇基金中提取的10亿共计20亿港元,作为备用贷款,支持香港期货保证有限公司,拯救期货市场。10月26日开市,即出现了猛烈抛盘,当天恒生指数大跌1120.70点,以2395点收市,跌幅达33%。恒生指数期货10月合约大跌1554点,创历史跌幅最大记录。27日财政司宣布由外汇基金拨款10亿港元,连同中国银行(601988)、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再贷款10亿港元共20亿港元备用贷款,并发动香港大财团联手救市,才勉强保证市场生存。
在这次袭击全球的股灾中,惟独香港停市四天,严重损害了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声誉。很多投资者爆仓出场,更为严重的是极大打击了海外基金对香港市场投资的信心,使股市、期货市场长期低迷。此次大动荡暴露了香港不少问题。
经历87年股灾后,当时的港英政府委任金融专家戴维森全面检讨本港证券业未来发展蓝图,戴维森在其报告书指出,本港需要建立强势的证监会,令本港证券业以三层监管架构运作,以加强市场监管。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1月,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
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伴
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财政司长曾荫权、财政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率是港府首选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希望香港民众稍安勿躁,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静,香港总商会发表文告声明支持联系汇率制度,并呼吁金融市场中人冷静思考,重新检视香港经济根基,从而稳定市场。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劲飙升,主要是有中资及外地资金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中国电讯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也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红筹、国企喘定并作反弹。加上祖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港币保卫战告一段落。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这场较量虽说以香港金管局的艰难取胜而告终,但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场危机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终于公开表示,港府将尽快进行内部检讨,并约晤学者和商界人士,总结这次金融风潮,寻找更好反击之法,以防范港币再受到外汇投机的狙击
2003年SARS(非典)
当时,香港正在奋力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缓慢地从“谷底”爬升。但2003年春节后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正在复苏的香港经济陷入了新的困境。
2003年,香港经济出现波动,年初曾一度出现较好发展势头,第一季度GDP增长4.5%,但很快因受SARS疫情冲击,经济形势出现逆转,第二季度GDP衰退0.5%。港股市持续低迷,恒生指数跌至8000点左右的低点。5月份底开始,香港股市在美国与周边地区股市普遍上扬的大势下,开始走出低谷,6月18日冲破万点大并,从谷底反弹20%左右。然而受香港政治社会动荡的冲击,港股在7月1日大跃550点,跌幅超过5.5%。
在非典的特殊情况下,香港特区政府除对病毒采取了科学、严格、有效的紧急防御措施外,还从善如流、深思熟虑,在病魔仍然猖獗的4月下旬及时推出了八项救市措施,涉及金额约118亿港元。措施既着眼于解决短期之困,又考虑长远,推出各项宽减措施切实降低市民负担和企业经营成本
此外,政府的担保为重灾行业提供了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营运资本,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企业大量倒闭现象和裁员潮
当非典新发案例降到个位数时,特区政府又迅速成立了“振兴经济专责小组”,制定了“推广香港和振兴经济的计划”,并专门预留了10亿港元作为对外推介宣传之用。中央政府出台多项支持香港经济的政策,除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外,放宽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人流、物流与资金流等限制,外资开始大举进入香港,港股再度上扬,10月15日以12056点收盘,这是自2001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12000点;11月到12月中旬进一步上升到12500点左右。
2007年港股直通车推迟后大跌
2007年初,香港道富投资一直在游说中央政府,要求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投资一系列范围广泛的海外资产,从而使香港既成为一个投资流出渠道,也成为投资目的地。港股直通车这一政策最初的设想来源于天津滨海新区与中银国际的业务交流,双方提出由中国银行开办这一业务。作为国家对滨海新区诸项优惠政策中在资本项目下的特殊政策,这一方案上报国务院后获得了批复
2007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后,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拟推出的个人投资港股业务。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宣布了“港股直通车”计划(through-train),立刻引发香港股市大涨。香港股票直通车,令香港恒生指数在短短两个月内由8月中的不足20000点,升至10月30日的31958点的历史新高。2007年11月,温家宝暗示港股直通车还需时间落实 。中央政府无限期推迟“港股直通车”。 11月5日﹐大跌1526点﹐“港股创单日最大跌幅﹐尤其中资股跌幅最重”
2008年香港股灾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风暴新一波危机爆发,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政困难等消息拖累,恒生指数每况愈下,2008年10月27日报出最低位10,676.29点,为04年5月以来的新低
第一次股灾是1月中, 美国次贷风暴的影响开始浮现,导致恒生指数于1月16日下跌1386点。虽然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其后宣布救市大计,但市场对此信心不大,令全球股市继续大跌. 香港由于没有实施限制沽空,在市场一有消息出现时往往成为沽货首选地,令股市波幅异常的大
第二次股灾是2008年9至10月间,因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时美国国际集团亦濒临破产边缘而引发的金融震荡,继而引发的全球股灾。恒生指数由19,300点,在数日期跌到16,300点。后来香港金管局突然宣布注资救市,使恒指一度倒升,最后只微跌4点,维持在17,600点的水平,被市场形容为大奇迹日. 但到了10月,投资者忧虑环球经济会因金融海啸而步入衰退,市场再次出现恐慌性抛售.恒指再受拖累而大幅下泻,月底时更一度跌至10,000点边缘。从07年的历史高位比较,恒指一年内已回落超过两万点,跌幅超过65%。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深港通临近,内地投资者如何适应港股新环境?
深港通临近,很多内地投资者对于投资港股的兴趣倍增,但是,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意味着投资者要去适应新的环境。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无疑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综合整理了券商和来自网络公开信息,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香港股市的历史,更希望广大投资者能谨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投资领域中开启新的篇章。
香港证券市场的阶段性发展历史
★ 1986年以前的香港证券市场
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但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设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1969 年至1972年间,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四间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在1972年至 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 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 1980年7月7日四间交易所合并而成香港联合交易所。四间交易所于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全部停业,全部业务转移至联交所。
★ 1986年-2000年的香港市场
1986年,香港市场开始了其崭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中国对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强了投资者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公司盈利和房地产价格回升,香港市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交易品种多元化,市场参与者日益国际化,交易手段不断完善,证券市场进入了长期繁荣的牛市。
★ 2000年以后的香港证券市场
香港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2000年以来的香港证券市场,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证券市场,并一直以美国资金为主导。
★ 2007年以后的香港证券市场
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允许境内居民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投资海外证券市场,初期首选香港市场。而此前,也有少数境内居民通过多种地下渠道和不正规途径投资港股。
根据2007年7月5日正式实施的QDII管理办法,国内居民也只能通过机构投资者间接投资海外证券市场。海外投资将成为内地居民的下一波投资主流,而试点初期投资者只能选择香港股市,这对香港股市无疑是重大利好。个人投资港股的开闸进一步激发了内地投资者买卖港股的热情。
香港证券市场大事纪要
1891年 香港第一个正式的证券市场“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
1914年 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1921年 香港第二间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协会”成立
1947年 香港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证券经纪协会合并,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
1969-1972年 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交易所、九龙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四会”
1980年 “四会”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1986年 《1986 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生效,香港联交所开业
1993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在北京签订 证券市场监管合作备忘录; 青岛啤酒(600600)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之 H 股开始买卖。此为直接在香港上市 的首家中国企业
1994年 联交所正式推出受监管的股份卖空制度
1999年 由香港特区政府发行、回报紧贴恒生指数表现的集体投资基金“盈富基金”在联交所上市;联交所正式推出创业板
2000年 创业板指数推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以及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 司成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 交易所)的全资附属公司;香港交易所股份以介绍方式 在联交所上市
2004-2005年 港交所推出 H 股指数期货及期权、新华富时中国 25 指数期货及期权
2005年 首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领汇房地产基金”——于联交所上市
2006年 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在香港及上海同步上市,此为全球股市史上总集资额最高(191 亿美元)的招股 活动,其 H 股的集资金额亦为 H 股中最高
2009年 首批共四只 A 股行业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在联交所上市
2010年 中国人民银行与金管局就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安排签署补充合作备忘录。同日,人民银行与中国 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签署经修订的清算协议,准许香港任何企业 (包括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户口。两项协议是迈向在本港推出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重要一步;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行、总值人民币 12 亿元的 10 年期债券,以选择性销售证券的形式在联交所上市,是首只在联交所以人民币计价及买卖的上市债券
2011年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宣布一系列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经济合作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包括: (1) 在内地 推出港股交易所买卖基金 (ETF)
(2) 开通渠道以利便人民币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流通,(3)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 者 (RQFII) 计划
香港政府和内地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八》,人民 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计划正式敲定
2012年 华夏沪深 300 指数 ETF 上市,是联交所首只 RQFII A 股 ETF,亦是中国内地境外首只实物ETF,以及中国内地境外首只以人民币交易的 A 股 ETF。金管局准许香港银行为非香港居民开立人民币户口并提供全面的人民币服务,进一步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香港交易所扩大“人证港币交易通”(交易通)的涵盖范围,由人民币股票扩展至以人民币交易的股本相关ETF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香港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货币期货,是全球首只在交易所买卖的可交收人民币期货;嘉实 MSCI 中国 A 股指数 ETF 上市,是联交所首只上市的双柜台证券,可同时以人民币及港币交易;易方达恒生 H 股 ETF 及华夏恒生 ETF 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内地 市场首两只跨境(中国内地与香港)ETF;合和公路基建有限公司的人民币交易股份以配售方式在联交所上市,是首只中国内地境外上市、以人民币交易的股本证券;由香港交易所、上证所及深交所合资成立的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中华交易服务)正式开 业,以发展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
2013年 香港交易所推出中华交易服务中国 120 指数期货,这是全球首只在交易所上市而同时涵盖中内地及香港市场上主要中资股、能让投资者透过单一期货合约捕捉两地市场的投资机会的衍生产品;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场外结算公司)顺利投入运作;财政部发行的100亿元人民币国债于联交所上市,这是财政部首次采用联交所设施公开发售债券;香港交易所宣布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国结算)纳入为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 (CCASS) 的结算机构参与者
香港证券市场上主要股灾以及影响
1973年香港股灾
起因
1972年,借着中美会谈,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关系改善的国际大背景,香港股市万马奔腾,高潮迭起。1973年,越南战争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铁,各公司相继派息并大送红利,加之西方金融继续动荡,香港股市更加狂热,宛若遍地黄金。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数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飚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窝蜂抢购股票,一路高歌的股价远远脱离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以至于制度上的创新和变革都被忽略了,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
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并未能与经济因素相契合,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
香港73股灾具体数据
一,事件
1973年股灾暴发前,有两件事情将群众的热情推高至顶点。
1,汇丰银行宣布高配送:每股派3块5的股息及5股送1股。同时,将1股拆成10股细股。
2,港府透露,计划兴建地下铁路。
二,成交量
1973年1--3月的成交量分别为94.49亿,95.43亿,94.93亿,全季成交284.85亿。
比1971年全年成交量(147.93亿)高一倍,相当于1972年全年成交量(437.58亿)的70%
三,顶点
1973年3月9日(周五),没有特别的利好,也没有什么显著的资金涌入,指数却飙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点。
同时,单日成交达6.19亿,相当于比平时正常的成交量高了30%左右。
而下一个交易日,3月11日(周一)的成交量,又回落至4.9亿。
四,时间
1973年3月见顶,至1974年12月150点见底,历时21个月。
其中,仅在下跌14个月时,即1974年5月,出现过一次象样的反弹,从5月1日的290点反弹至6月14日的466点。
影响
1973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甚至自杀,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到消防员以消防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行买卖股票,即所谓的“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同时市场出现一些如“鱼翅捞饭”、股民辞工全职炒股、“鲍鱼煲粥”、“用老鼠斑制鱼蛋”、“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而牛奶收购战进入高潮,置地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当年股民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场假象,曾经由12元,炒至历史新高67元。当置地除权时股价调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场出现假冒合和实业股票,担心所持股票成为废纸引起市场恐慌。4月4日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资本增值税”,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东发生石油危机,香港实施灯火管制,和记洋行受到股灾波及,由高点44元,下跌至1元多,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径要求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由“公司医生”的韦理(W. R. A. Wyllie)入主整顿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只及1969年时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则要待1981年7月17日的1810才略为打破,其后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会合并及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及引入外资经纪行才正式站稳其上。不料翌年再爆发股灾,恒指于1987年10月19日和26日共急泻33.33%,复见1894点,最后要到1990年打破4000点以及于1993年12月穿破10000点才稳定上升至1997年的16000点之上
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过了《1974年证券条例》、《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后成立了证券登记公司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
1987年全球股灾
起因
1987年香港股灾是1987年10月期间,由纽约华尔街引发的全球股灾,导致香港股市下跌的事件。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一共跌了四成。1984年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香港的政治前景转趋稳定,楼市及股市在1985年至1987年中节节上升。但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然大幅下跌。亚洲股市在随后的星期一(10月19日)出现恐慌性抛售,香港恒生指数在当日下跌超过400点。
香港1987股灾具体数据
1987年10月1日恒生指数期货创下3949.73点新高位后,大市在高位徘徊。10月16日星期五,恒生指数曾下跌超过100点后下午反弹,收市3783.20,下跌45.44点。晚上美国杜琼斯指数大幅下跌91.55,触动电脑程序沽盘,引发全球股市连锁式下跌
10月19日星期一,恒生指数开市已下跌120点,中午收市下跌235点,全日收市共下跌420.81点,收市报3362.39,各月份期指均下跌超过300点跌停板。晚上美国杜琼斯指数大幅下跌508点。10月20日清晨,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咨询了财政司、金融司及证监专员后,宣布10月20日至23日股市及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收。
10月26日星期一,恒生指数开市后15分钟已跌去超过650点,全日下跌1120.7点,跌幅高达33.33%,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期指更下跌1554点,以每点$50计,每张期指亏损$77700,导致很多期指好仓持有者无法履行合约。以八万张未平仓合约计,共62亿,远超保证公司的承受能力,10月25日政府外汇基金及多家金融机构出资20亿挽救保证公司,港府从股票及期货交易中征费偿还,当日期交所主席湛佑森及副主席李福兆宣布辞职。
十月股灾后,恒生指数辗转下跌至12月7日的1876.18,由10月1日3949.73点计,共下跌52.5%。
影响:
美股暴跌之后,第二天星期二港股就紧急休市了。10月20日早晨香港联合交易所董事局宣布停市4天(10月20-23日)。结果大批期货经纪不能履约。24日银行公会宣布减息,希望能够使投资者恢复信心。25日晚财政司宣布以期货市场的主要经纪商及香港期货公司股东提供的10亿港元,加上外汇基金中提取的10亿共计20亿港元,作为备用贷款,支持香港期货保证有限公司,拯救期货市场。10月26日开市,即出现了猛烈抛盘,当天恒生指数大跌1120.70点,以2395点收市,跌幅达33%。恒生指数期货10月合约大跌1554点,创历史跌幅最大记录。27日财政司宣布由外汇基金拨款10亿港元,连同中国银行(601988)、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再贷款10亿港元共20亿港元备用贷款,并发动香港大财团联手救市,才勉强保证市场生存。
在这次袭击全球的股灾中,惟独香港停市四天,严重损害了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声誉。很多投资者爆仓出场,更为严重的是极大打击了海外基金对香港市场投资的信心,使股市、期货市场长期低迷。此次大动荡暴露了香港不少问题。
经历87年股灾后,当时的港英政府委任金融专家戴维森全面检讨本港证券业未来发展蓝图,戴维森在其报告书指出,本港需要建立强势的证监会,令本港证券业以三层监管架构运作,以加强市场监管。
亚洲金融危机
起因
1997年1月,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
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伴
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影响
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财政司长曾荫权、财政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率是港府首选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希望香港民众稍安勿躁,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静,香港总商会发表文告声明支持联系汇率制度,并呼吁金融市场中人冷静思考,重新检视香港经济根基,从而稳定市场。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劲飙升,主要是有中资及外地资金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中国电讯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也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红筹、国企喘定并作反弹。加上祖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港币保卫战告一段落。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这场较量虽说以香港金管局的艰难取胜而告终,但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场危机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终于公开表示,港府将尽快进行内部检讨,并约晤学者和商界人士,总结这次金融风潮,寻找更好反击之法,以防范港币再受到外汇投机的狙击
2003年SARS(非典)
起因
当时,香港正在奋力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缓慢地从“谷底”爬升。但2003年春节后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正在复苏的香港经济陷入了新的困境。
2003年,香港经济出现波动,年初曾一度出现较好发展势头,第一季度GDP增长4.5%,但很快因受SARS疫情冲击,经济形势出现逆转,第二季度GDP衰退0.5%。港股市持续低迷,恒生指数跌至8000点左右的低点。5月份底开始,香港股市在美国与周边地区股市普遍上扬的大势下,开始走出低谷,6月18日冲破万点大并,从谷底反弹20%左右。然而受香港政治社会动荡的冲击,港股在7月1日大跃550点,跌幅超过5.5%。
影响
在非典的特殊情况下,香港特区政府除对病毒采取了科学、严格、有效的紧急防御措施外,还从善如流、深思熟虑,在病魔仍然猖獗的4月下旬及时推出了八项救市措施,涉及金额约118亿港元。措施既着眼于解决短期之困,又考虑长远,推出各项宽减措施切实降低市民负担和企业经营成本
此外,政府的担保为重灾行业提供了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营运资本,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企业大量倒闭现象和裁员潮
当非典新发案例降到个位数时,特区政府又迅速成立了“振兴经济专责小组”,制定了“推广香港和振兴经济的计划”,并专门预留了10亿港元作为对外推介宣传之用。中央政府出台多项支持香港经济的政策,除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外,放宽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人流、物流与资金流等限制,外资开始大举进入香港,港股再度上扬,10月15日以12056点收盘,这是自2001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12000点;11月到12月中旬进一步上升到12500点左右。
2007年港股直通车推迟后大跌
起因
2007年初,香港道富投资一直在游说中央政府,要求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投资一系列范围广泛的海外资产,从而使香港既成为一个投资流出渠道,也成为投资目的地。港股直通车这一政策最初的设想来源于天津滨海新区与中银国际的业务交流,双方提出由中国银行开办这一业务。作为国家对滨海新区诸项优惠政策中在资本项目下的特殊政策,这一方案上报国务院后获得了批复
2007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后,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拟推出的个人投资港股业务。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宣布了“港股直通车”计划(through-train),立刻引发香港股市大涨。香港股票直通车,令香港恒生指数在短短两个月内由8月中的不足20000点,升至10月30日的31958点的历史新高。2007年11月,温家宝暗示港股直通车还需时间落实 。中央政府无限期推迟“港股直通车”。 11月5日﹐大跌1526点﹐“港股创单日最大跌幅﹐尤其中资股跌幅最重”
2008年香港股灾
起因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风暴新一波危机爆发,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政困难等消息拖累,恒生指数每况愈下,2008年10月27日报出最低位10,676.29点,为04年5月以来的新低
第一次股灾是1月中, 美国次贷风暴的影响开始浮现,导致恒生指数于1月16日下跌1386点。虽然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其后宣布救市大计,但市场对此信心不大,令全球股市继续大跌. 香港由于没有实施限制沽空,在市场一有消息出现时往往成为沽货首选地,令股市波幅异常的大
第二次股灾是2008年9至10月间,因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时美国国际集团亦濒临破产边缘而引发的金融震荡,继而引发的全球股灾。恒生指数由19,300点,在数日期跌到16,300点。后来香港金管局突然宣布注资救市,使恒指一度倒升,最后只微跌4点,维持在17,600点的水平,被市场形容为大奇迹日. 但到了10月,投资者忧虑环球经济会因金融海啸而步入衰退,市场再次出现恐慌性抛售.恒指再受拖累而大幅下泻,月底时更一度跌至10,000点边缘。从07年的历史高位比较,恒指一年内已回落超过两万点,跌幅超过65%。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