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无一不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既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预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因而痛失歼敌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我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
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近使清政府长期俯首帖耳,竟借口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食,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侵略者的暴行,令人发指!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的罪恶之火、耻辱之火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霸占了我国的九龙司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勒索去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并且大大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控制和对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侵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直至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还曾修茸过圆明园双鹤斋、课农轩等景群。
圆明园建造的时间及建筑风格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格为中西合壁,但主要还是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壮观华丽。主要建筑物有谐奇趣,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等。其中以海宴堂中12生肖喷泉报时景观最为壮观。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兴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清朝的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对江南的景致颇为倾慕,於是他便在丹菱沜修建了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式行宫——畅春园,同时还将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园林赏赐给亲王贵胄,其中便有圆明园,是康熙帝於1707年赐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赐园,位於海淀後华家屯,占地范围约千亩,并得到康熙帝赐匾额「圆明」。
火烧圆明园时的历史背景一一一,小猎豹998编写
1、圆明园的修建时间: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2、历史背景:圆明园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的,胤祯登位为雍正皇帝后,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离宫,乾隆时期再度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乾隆朝时,正值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乾隆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规模扩建和修造圆明园,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改建并完善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外,还在东邻新建了长春等园。
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长春和绮春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园东西宽2620米,南北长1880米,周边外围总长约11000米,共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约140公顷。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它是当时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同时收藏了各种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和艺术珍品。
扩展资料:
圆明园名字由来
圆明园的第一位主人——康熙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
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
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的孙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个儿子、50多个孙子。这些孙子,绝大多数连爷爷的面都没见过,乾隆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据说,康熙帝特别喜欢他的机敏和聪慧,后来还当面夸奖乾隆帝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好儿子,是“有福之人”。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3]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4]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1][5][6]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圆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乡村野景,有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平湖秋月。有蓬岛瑶台,武陵春色……里面还有许多历史文物,奇珍异宝,有许多青铜礼器上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把文物一扫而光,并且放火连烧三天三夜,圆明园就此化为一片灰烬。
已赞过已踩过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闭关锁国与殖民侵略的双重打击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无一不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既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预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因而痛失歼敌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我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
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近使清政府长期俯首帖耳,竟借口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食,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侵略者的暴行,令人发指!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的罪恶之火、耻辱之火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霸占了我国的九龙司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勒索去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并且大大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控制和对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侵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直至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还曾修茸过圆明园双鹤斋、课农轩等景群。
圆明园建造的时间及建筑风格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格为中西合壁,但主要还是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壮观华丽。主要建筑物有谐奇趣,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等。其中以海宴堂中12生肖喷泉报时景观最为壮观。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兴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清朝的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对江南的景致颇为倾慕,於是他便在丹菱沜修建了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式行宫——畅春园,同时还将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园林赏赐给亲王贵胄,其中便有圆明园,是康熙帝於1707年赐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赐园,位於海淀後华家屯,占地范围约千亩,并得到康熙帝赐匾额「圆明」。
火烧圆明园时的历史背景一一一,小猎豹998编写
1、圆明园的修建时间: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2、历史背景:圆明园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的,胤祯登位为雍正皇帝后,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离宫,乾隆时期再度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乾隆朝时,正值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乾隆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规模扩建和修造圆明园,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改建并完善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外,还在东邻新建了长春等园。
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长春和绮春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园东西宽2620米,南北长1880米,周边外围总长约11000米,共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约140公顷。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它是当时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同时收藏了各种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和艺术珍品。
扩展资料:
圆明园名字由来
圆明园的第一位主人——康熙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
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
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的孙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个儿子、50多个孙子。这些孙子,绝大多数连爷爷的面都没见过,乾隆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据说,康熙帝特别喜欢他的机敏和聪慧,后来还当面夸奖乾隆帝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好儿子,是“有福之人”。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3]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4]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1][5][6]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圆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乡村野景,有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平湖秋月。有蓬岛瑶台,武陵春色……里面还有许多历史文物,奇珍异宝,有许多青铜礼器上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把文物一扫而光,并且放火连烧三天三夜,圆明园就此化为一片灰烬。
已赞过已踩过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