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4
也许没有哪座园林如颐和园这般,像极了一部历史的画卷。这里有乾隆皇帝“如画江南”的审美意趣,有康有为改良维新、富国养民的梦想,有“北平”到“北京”之间的历史折痕。
一池清漪照家国。而今,走过近3个世纪历史的颐和园美好如初,用“正青春”的话语讲述着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故事。
山河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山河常用来丈量帝王的胸怀。清王朝第六任皇帝乾隆,却将帝国的万里山河浓缩在距离紫禁城15公里的这一派湖光山色之中。
雪中的颐和园十七孔桥。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乾隆皇帝治下的18世纪中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广阔与强盛的帝国之一。
1749年的初冬,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火热展开。亲自主持这项工程的乾隆,要求将北京西北郊的天然湖泊瓮山泊尽可能扩容,以便将京西水源输送到城内,并抵达通州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乾隆九年,‘万园之园’圆明园扩建工程完毕,乾隆皇帝曾立誓不再修建园林。但6年后他就以通漕运、治水田之名,在瓮山泊一带挖湖堆山。建一座新园林的想法那时已经确定了。”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北京颐和园学会理事长秦雷说。
1750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为庆祝崇庆皇太后60寿辰,将疏浚后的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随后下旨将这一带湖山、建筑命名为“清漪园”,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园林修建工程。
清漪园建造期间,乾隆皇帝曾3次巡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位马上民族的后代,在那里体悟到了水的灵性与美感,以及治国理政中深层次的文化表达,并把自己的体悟融入到了这座园林修建的时时处处——尽管距离其更名为“颐和园”还有100多年的时间,但一池三岛、西堤六桥、万寿山建筑群,以及主要几处园中园等景观,已在那时确立了下来。
随着颐和园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这片山水中,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与杭州西湖十分相似。而这样一种地势形态,又恰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高度一致。
“清漪园的建成,有时代背景,也是帝王个人兴趣使然。它是中国两三千年造园历史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秦雷说。
际会
在昆明湖西北角,一处颇具村居野趣的景区经过复建与整饬后,于近日对游人开放。灰瓦小院、亭廊照水,让人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
清代皇家祭祀神农、蚕神的图画展示。 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这处景区叫“耕织图”,原址与清漪园同龄。中国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愿望,被乾隆皇帝转换成一道看得见的风景。但这位长寿皇帝却并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场以机器替代手工的革命已经开始,并即将改变世界的格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20年后,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在这次浩劫中也遭受重创。清王朝命运的转折,开启了这座皇家园林新一程历史。
“在复原耕织图景区时,考虑到了它两个时代景观叠合的特征。外部景观按清漪园时期的耕织景观进行了恢复,同时复建了慈禧时期昆明湖水操学堂的部分院落。”颐和园文物管理科主任隗丽佳对记者说。
1888年,光绪皇帝下令重建清漪园,并定名颐和园,取自“颐养冲和”之意。1898年(戊戌年),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展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于颐和园玉澜堂。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并占据颐和园。11年后,清朝最后一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914年,颐和园对外开放。
1949年,国共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脊上的景福阁悄悄举行。景福阁在乾隆时期为昙花形三层楼阁,慈禧时期复建时由于经费所限改为单层。在这座见证了历史沧桑的院落中,国共双方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这份协议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使得包括颐和园、紫禁城等在内的诸多文物古迹免于战火。北平和平解放,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页,颐和园也开启了成为人民公园的新使命。
繁华
对颐和园的资深讲解员韩笑来说,讲述颐和园的历史文化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颐和园楹联中的‘风月’,不能直译成刮风的风、月亮的月。”她说。
最让韩笑感慨的是颐和园在新旧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呵护。如今,在新的世界关系格局中,颐和园真正成为展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舞台。
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许多误解得以消除。“前辈讲解员们对龙和蝙蝠这两种在颐和园使用最多的文化意象通常是回避的。因为它们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并不美好。但最近这些年,我们会主动告诉外国人,龙是尊贵的象征,蝙蝠代表幸福。多数外国人会欣然接受。”韩笑认为,这个微妙的变化代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提升。
风月最无边,繁华今更盛。斗转星移,颐和园文化正在以多姿多彩的身段走进千家万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20多年前,18岁的傅凡考入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第一次班级活动就是去颐和园参观。现在,已是北京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的傅凡,仍会带学生去颐和园进行实地教学。
“传承和弘扬颐和园文化,一方面要对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包括立意、相地、布局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还要对颐和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颐和园的园名景名多使用文学历史典故,如谐趣园的知鱼桥,其典故就出自《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说。
2020年,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文物特展,以纪念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乾隆皇帝珍藏的汉代玉璧、元代瓷器,清朝宫廷使用的第一辆汽车,记录名伶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艺术人生的德和园大戏楼旧照,颐和园对外开放后不同时代的门票……珍贵的文物和影音资料,再次将人们带进颐和园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中。
在展览最后,一面张贴着数百张照片的展板格外引人瞩目: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人们的衣着从长衫、旗袍到西服、短裙,有家庭合影、毕业留念,也有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激动瞬间。这份百姓集体记忆如此亲切、熟悉,令人感动。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行的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上,游客在颐和园集体记忆墙中寻找自己的记忆。 新华社记者 闵捷 摄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归属人民,成为老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既是休憩的地方,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场所。我们希望把颐和园作为老百姓生活美好瞬间这样一种记忆呈现出来。”秦雷说。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记者:刘畅 闵捷 魏梦佳 马晓冬
特别鸣谢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北京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 出品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颐和园:历史画卷中的家国情怀与青春故事
02:34
也许没有哪座园林如颐和园这般,像极了一部历史的画卷。这里有乾隆皇帝“如画江南”的审美意趣,有康有为改良维新、富国养民的梦想,有“北平”到“北京”之间的历史折痕。
一池清漪照家国。而今,走过近3个世纪历史的颐和园美好如初,用“正青春”的话语讲述着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故事。
山河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山河常用来丈量帝王的胸怀。清王朝第六任皇帝乾隆,却将帝国的万里山河浓缩在距离紫禁城15公里的这一派湖光山色之中。
雪中的颐和园十七孔桥。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乾隆皇帝治下的18世纪中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广阔与强盛的帝国之一。
1749年的初冬,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火热展开。亲自主持这项工程的乾隆,要求将北京西北郊的天然湖泊瓮山泊尽可能扩容,以便将京西水源输送到城内,并抵达通州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乾隆九年,‘万园之园’圆明园扩建工程完毕,乾隆皇帝曾立誓不再修建园林。但6年后他就以通漕运、治水田之名,在瓮山泊一带挖湖堆山。建一座新园林的想法那时已经确定了。”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北京颐和园学会理事长秦雷说。
1750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为庆祝崇庆皇太后60寿辰,将疏浚后的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随后下旨将这一带湖山、建筑命名为“清漪园”,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园林修建工程。
清漪园建造期间,乾隆皇帝曾3次巡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位马上民族的后代,在那里体悟到了水的灵性与美感,以及治国理政中深层次的文化表达,并把自己的体悟融入到了这座园林修建的时时处处——尽管距离其更名为“颐和园”还有100多年的时间,但一池三岛、西堤六桥、万寿山建筑群,以及主要几处园中园等景观,已在那时确立了下来。
随着颐和园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这片山水中,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与杭州西湖十分相似。而这样一种地势形态,又恰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高度一致。
“清漪园的建成,有时代背景,也是帝王个人兴趣使然。它是中国两三千年造园历史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秦雷说。
际会
在昆明湖西北角,一处颇具村居野趣的景区经过复建与整饬后,于近日对游人开放。灰瓦小院、亭廊照水,让人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
清代皇家祭祀神农、蚕神的图画展示。 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这处景区叫“耕织图”,原址与清漪园同龄。中国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愿望,被乾隆皇帝转换成一道看得见的风景。但这位长寿皇帝却并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场以机器替代手工的革命已经开始,并即将改变世界的格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20年后,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在这次浩劫中也遭受重创。清王朝命运的转折,开启了这座皇家园林新一程历史。
“在复原耕织图景区时,考虑到了它两个时代景观叠合的特征。外部景观按清漪园时期的耕织景观进行了恢复,同时复建了慈禧时期昆明湖水操学堂的部分院落。”颐和园文物管理科主任隗丽佳对记者说。
1888年,光绪皇帝下令重建清漪园,并定名颐和园,取自“颐养冲和”之意。1898年(戊戌年),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展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于颐和园玉澜堂。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并占据颐和园。11年后,清朝最后一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914年,颐和园对外开放。
1949年,国共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脊上的景福阁悄悄举行。景福阁在乾隆时期为昙花形三层楼阁,慈禧时期复建时由于经费所限改为单层。在这座见证了历史沧桑的院落中,国共双方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这份协议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使得包括颐和园、紫禁城等在内的诸多文物古迹免于战火。北平和平解放,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页,颐和园也开启了成为人民公园的新使命。
繁华
对颐和园的资深讲解员韩笑来说,讲述颐和园的历史文化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颐和园楹联中的‘风月’,不能直译成刮风的风、月亮的月。”她说。
最让韩笑感慨的是颐和园在新旧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呵护。如今,在新的世界关系格局中,颐和园真正成为展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舞台。
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许多误解得以消除。“前辈讲解员们对龙和蝙蝠这两种在颐和园使用最多的文化意象通常是回避的。因为它们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并不美好。但最近这些年,我们会主动告诉外国人,龙是尊贵的象征,蝙蝠代表幸福。多数外国人会欣然接受。”韩笑认为,这个微妙的变化代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提升。
风月最无边,繁华今更盛。斗转星移,颐和园文化正在以多姿多彩的身段走进千家万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20多年前,18岁的傅凡考入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第一次班级活动就是去颐和园参观。现在,已是北京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的傅凡,仍会带学生去颐和园进行实地教学。
“传承和弘扬颐和园文化,一方面要对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包括立意、相地、布局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还要对颐和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颐和园的园名景名多使用文学历史典故,如谐趣园的知鱼桥,其典故就出自《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说。
2020年,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文物特展,以纪念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乾隆皇帝珍藏的汉代玉璧、元代瓷器,清朝宫廷使用的第一辆汽车,记录名伶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艺术人生的德和园大戏楼旧照,颐和园对外开放后不同时代的门票……珍贵的文物和影音资料,再次将人们带进颐和园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中。
在展览最后,一面张贴着数百张照片的展板格外引人瞩目: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人们的衣着从长衫、旗袍到西服、短裙,有家庭合影、毕业留念,也有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激动瞬间。这份百姓集体记忆如此亲切、熟悉,令人感动。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行的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上,游客在颐和园集体记忆墙中寻找自己的记忆。 新华社记者 闵捷 摄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归属人民,成为老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既是休憩的地方,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场所。我们希望把颐和园作为老百姓生活美好瞬间这样一种记忆呈现出来。”秦雷说。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记者:刘畅 闵捷 魏梦佳 马晓冬
特别鸣谢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北京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 出品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