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历史文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拓展中共党史研究视域的系列问题

2024-11-03 01:00:36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摘 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出了系列问题。四个时期历史任务的具体内涵、历史成就的具体表现,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独特地位,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历史意义的深刻意蕴,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概括的依据、蕴含其中的历史智慧、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叙史方法、情感意蕴、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这些问题既有深化研究的空间,也有拓展研究的必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概括,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出了系列问题。在中共党史党建升格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依据《决议》提出的问题深化拓展中共党史研究,既有利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利于深化对《决议》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拟就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研究和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总体研究提出一些思路,以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

一、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研究的视域拓展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的确立,为总体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提供了重要指引。《决议》依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分别阐释了四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历史地位,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厘定和阐释。

就历史任务而言,依据《决议》的论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里所说的“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所指分别是什么,需要更为清晰的界定。从实践结果来看,“根本社会条件”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和新生政权的建立、人民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和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包括党领导一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根本制度的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度等基本制度的建构。“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等。

就历史成就而言,《决议》用三次理论飞跃、四大实践飞跃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三次理论飞跃之中,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得出这一重要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需要具体说明。从《决议》的阐释来看,理论形成机制的突破、理论主题的拓展、理论体系的完善、理论地位的提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内在依据。其中,“两个结合”及其关系如何理解,三大理论主题分别对应的理论内容是什么,“十个明确”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论断如何把握,需要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四大实践飞跃是指“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实践飞跃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和历史影响是什么,有待进一步论证。比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实现的,主要表现为: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一伟大飞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

《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时,重点突出了新时代。如何看待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地位,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原因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说明。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时代。同时,新时代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决议》从十三个方面总结新时代的成就时,实际上诠释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原因。比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既是新时代的成就,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原因,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巨大政治勇气、强烈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证。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人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发挥,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促成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研究的视域拓展

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决议》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揭示了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诸多问题。

从党和人民的关系而言,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这一抽象表达需要历史事实支撑,通过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生存境遇的对比,从人民政治地位、参与能力、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精神状态、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可感知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改变。

从党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来看,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确道路”所指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诠释和明晰。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条道路的具体内涵各不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以农民为主力、农村为依托、武力为手段,以统一战线为策略、党的建设为保障。依靠这条道路,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公有制的建立为目标、解放生产力为目的,以和平为方式、渐进为策略,将所有制变革与社会变革、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依靠这条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为目标,通过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关注速度、协调和公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市场经济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从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强大生命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党的百年奋斗实践通过何种方式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有较大解释空间。“强大生命力”是指马克思主义超越时空的理论魅力和影响力,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应性、当代实践性、当代发展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面临的问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通过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路径。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既有利于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也有利于彰显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从党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来说,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为何能够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表现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说明。党的百年奋斗都是在一定世界背景下发生的,既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决议》之中四个“向世界庄严宣告”的表达,诠释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世界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对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的成功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对于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使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使全世界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达到28亿,这是对人类减贫事业、人类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中国共产党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走在时代前列”的标志是什么,党的奋斗实践与党的自身发展、党的内在品质形成的关系是什么,需要具体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准确把握时代特征,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理论基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能力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众基础。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与党的自身建设相伴随,实践发展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1951年2月,毛泽东起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时,提出“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成为定义政党品质的经典表达。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彰显了党伟大、光荣、正确的内在品质。

三、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研究的视域拓展

回顾历史的旨趣,在于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决议》从十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具有高度综合性和概括性,是对党的百年奋斗规律性的认识,其中包含不少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概括十条历史经验的依据。党的百年奋斗积累了丰富经验,从何入手进行总结和概括?从现有十条历史经验来看,具备如下一些特点:一是贯穿党的百年实践过程,有百年的历史纵深和历史实践;二是具有较强的统摄性和辐射面;三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也是党的历史发展、历史实践不可缺少的。成为历史经验的十个方面都具有这些特质,不具备这些特质就难以上升为历史经验。比如,坚持人民至上贯穿党的百年历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确立这些目标的旨趣在于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习近平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取向,统摄党的领导、理论创新、中国道路、统一战线、自我革命等方面,也经受了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的验证。正因为如此,坚持人民至上能升华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又如,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历史意义举世公认,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历史纵深不到一百年,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没有将其列入其中。

十条历史经验蕴含的历史智慧。对于每条历史经验蕴含的历史智慧,《决议》进行了基本的阐释,但需要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进一步发掘和说明。比如,坚持中国道路蕴含的历史智慧,可从如下方面来概括:从国情出发探索中国道路;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取向探索中国道路;以开拓创新的勇气探索中国道路;奉行独立自主原则开辟中国道路;以世界眼光探索中国道路。如此,历史经验蕴含的历史智慧才能展示出来。又如,坚持人民至上蕴含的历史智慧,也需要进一步阐释:人民价值至上,充分肯定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人民地位至上,确立人民国家、社会主人的地位;人民利益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过类似梳理之后,历史经验的启迪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十条历史经验的内在逻辑。习近平在对《决议》起草的有关情况作说明时指出:“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十条历史经验之所以是“有机整体”,在于它们相互支撑。比如,坚持中国道路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等九个方面来支撑。每条历史经验不是孤立的,其形成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其他方面支撑。十条历史经验的内在逻辑如何把握,需要深入思考。

十条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在于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这是历史经验功能的定位,也是发挥历史经验作用的路径。对于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决议》借助“只要……就一定能够”的表述进行了基本阐释。每一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是什么,有待进一步说明。比如,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核心和党中央权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这是坚持党的领导历史经验的现实启迪,也是坚持党的领导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

四、第三个历史决议总体研究的视域拓展

对第三个历史决议除依据内容从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分别进行拓展研究之外,还应强化总体研究,拓展总体研究的视域。

第三个历史决议叙史方法的研究。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叙述和评价历史取决于叙史方法。《决议》的叙史方法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唯物史观、辩证法为指导来叙史。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时,既关注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重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在叙述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时,充分肯定人民主体地位,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在进行历史叙事时,就历史主体而言,既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又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历史成就而言,既重视总结理论成就,又重视总结实践成就;就历史过程而言,既注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又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就历史意义而言,既高度评价党的百年奋斗对于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贡献,又高度评价党的百年奋斗对于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贡献。这些是历史辩证法的具体体现。二是紧扣党史的主题主线来叙史。依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分别阐释四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和历史地位,并呈现了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的历史主线。三是基于大历史观来叙史。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来评价。四是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总结重大成就侧重新时代,总结历史经验注意阐释其当代价值。《决议》的叙史方法为科学叙述、评价党的历史提供了样本,也诠释了正确党史观的内涵。

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制定的背景不同,叙史重点、叙史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具体问题的评价,既基本保持了一致,随着时代和历史认识的发展,也有一些调整和变化。如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前两个历史决议定性为右倾投降主义,第三个历史决议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更符合历史的事实。对遵义会议历史地位的评价,前两个历史决议较为简略,强调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历史转折两方面的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评价则更为全面,强调遵义会议对于事实上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党的历史转折的意义。将三个历史决议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利于体察党对历史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拓展历史决议研究的视野。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情感意蕴。中国共产党既是使命型政党,也是情感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元的,《决议》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面相,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对民族的担当、对世界的奉献,这些情感在《决议》中得到了充分释放。《决议》充分肯定前两个历史决议的作用,认为二者“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尊重,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敬畏。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历史意义,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尊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担当。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意义,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奉献。诠释《决议》的情感意蕴,有利于从情感的维度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决议》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历史自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主要是对党的自身历史的自信,是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自信,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来源于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的拥护支持,来源于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和评价历史的大历史观,来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政党自信与国家、民族自信的交织,是历史自信与现实、未来自信的统一,也是历史自信与历史忧虑、历史反思的结合。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叙述和评价,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本。《决议》总结历史、评价历史的科学、理性态度,有利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涵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感悟历史叙事、历史评价的方法。《决议》对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总结,有利于增进全党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执政方略的认同,对国家发展道路、制度优势、发展成就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历史地位、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的认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全党全社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支撑。党的百年奋斗的世界意义和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有利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涵养国际主义情怀。

总之,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术界对于其中提出的系列重要判断、重要结论,不要简单作为历史结论来接受,而要作为深化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指引。围绕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的系列问题深化拓展中共党史研究,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也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