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承蒙头条抬爱,给俺添加了广告,此广告几秒钟不收费,只需一次点击即可,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提起张学良,一直让人很矛盾,不知该说什么好,思虑再三,数次停笔,还是实事求是便了!
张学良图片
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3日,逝于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16岁开始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8岁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结识教官郭松龄。炮科毕业后,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维持奉天治安。他将郭松龄也一同带至奉军。
第一次、第二次直奉战争的仗基本都是郭松龄在拼命,随后郭松龄反奉身死,接着1928年6月4日,其父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随后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力主东北易帜。次年发生杨、常事件,张学良真正主政东北,掌控东北军,直到1936年12月26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陪同蒋介石抵达南京,开始被囚生活。一直到90岁才获释,终老于美国。
正如张学良晚年所著《张学良口述历史》中所说的,“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的一生主要事件,均发生在1921年至1936年之间。
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反奉、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杨、常事件笔者已经介绍过了,均在历史不忍读系列,有兴趣的读者大可去看。本文着重介绍张学良在中原大战期间的表现。
祸起编遣
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蒋、冯、阎、李四派新军阀获得了“统一”。同年4月,四大军事集团联合伐奉,迫使张作霖退回东北。“二期北伐”完成。1928年底,东三省易帜。
国民政府完成形势上的统一后,蒋、桂、冯、阎四派对阵张作霖的临时团结立时瓦解,迅速演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
蒋冯阎图片
1929年1月1日至25日,蒋介石操纵的国民政府于南京成立国军编遣委员会。明里举行国军编遣会议,暗行削弱割据军阀之举。
会上将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部列入第一期整编,东北军列入第二期整编。规定每个军事集团最多保留11个师,而蒋介石嫡系却是一兵不减。这无疑将视实力为命根子的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推上了绝路。
李宗仁部、冯玉祥部先后小规模举兵反抗,均告失败。蒋先生一看,军阀不过如此,索性大笔一挥。同年8月,全国编遣实施会议召开,规定各编遣区以团为单位实施编遣,军队数量进一步一律压缩到7-9个师。
因未涉及东北军利益,张学良与阎锡山等人联名通电“拥护中央统一”。但因“中东路事件”的善后,张与蒋有了矛盾。对编遣会议,张学良不出席,不执行,东三省还是维持相对独立局面。
其实是个人都看得明白,军阀大战已不可避免。由于中东路的教训,张学良对蒋介石这位大哥,彻底失去了信任。打定保存实力的念头,索性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军阀势力图
既然矛盾已不可调和,那么开战便只需要一个理由。大概是中原该有此一劫,冯玉祥所主政的陕西关中地区,一场大灾荒来了。
1928年、1929年连续两年,陕西出现严重旱灾,使得本就贫瘠的陕甘地区雪上加霜,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广大劳动人民自给尚且不足,近40万西北军吃饭都成了问题。
1929年3月15至27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除通过“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为“最高之根本法”外,还决定追认编遣方案,从法律上肯定了蒋介石消灭地方实力派为合法。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可惜桂系不不禁打,蒋很快取得了胜利,李宗仁等逃了香港。
见蒋介石势大,冯玉祥急令山东、河南的守军西撤,以缩短战线,巩固西北。5月中旬在华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武装反蒋。5月16日,西北军将领孙良诚等人发表反蒋通电,推举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北路总司令。
蒋介石调兵遣将,设作战总部于徐州。并用金钱策反了西北军大将韩复榘、石友三。二人均是手握重兵,这一下近十万人倒戈,西北军受了重创。不过,反复无常的石友三不久,又回到了西北军阵营。
蒋接着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文指斥冯“破坏革命”、“大逆不道”、“统一之梗”、“反叛中央”。5月2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革除冯的一切职务,并永远开除出党。面对蒋介石军事、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冯玉祥于5月27日通电全国表示下野。
冯阎合流
为了缓和矛盾,争取阎锡山合作,冯携家人于6月21日离陕赴晋,对外声称赴晋转道“出洋”,不料被阎先后软禁于晋祠、建安村等地。
不久,蒋介石又对阎锡山下手。
1929年初,蒋介石以划分“国税”和“地方税”为名,迫使阎锡山将平津税收划归中央。阎锡山无奈,申请发行省公债3000万元,但未获批准。
1930年1月13日,前往郑州参加会议的阎锡山,在得知韩复榘在蒋授意下密谋对己不利,连夜仓惶逃回太原。蒋介石既然不给活路,阎锡山只能决定倒蒋。
1930年2月27日,阎亲临建安村看望冯玉祥,二人抱头痛哭一番,表示“同生死,共患难,反蒋到底”,并歃血为盟。次日上午,阎宴请冯氏夫妇。当日各方反蒋实力派代表34人召开“太原倒蒋”会议,议决了8项关于联合反蒋的决策,冯玉祥由此参加了反蒋联盟。
看到这,大家一定觉得冯玉祥太天真,被阎锡山软禁半年,哭一鼻子就了事了,还与首鼠两端的他结盟。其实冯阎二人不过是抱团取暖、相互利用而已,因为大家都明白,如不联合,被蒋介石搞垮,那是迟早的事。
张学良、蒋介石合影
此时的张学良忙着收拾中东路的烂摊子,并没有搭理冯阎开的空头支票。
张学良还于1930年3月1日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为表示绝对中立,沈阳兵工厂向交战双方均出售武器。
冲突双方均明白此时张学良30万东北军的重要性,蒋介石先后派吴铁城、张群、方本仁前往活动,冯阎方也派出了代表,只是敷衍了些。比起冯阎的嘴炮,蒋先生是下了血本,据说吴铁城每日的活动经费便有10万大洋之巨,吴索性包下饭店,每日与东北军政要员觥筹交错、麻将牌九纷飞,搞得奉天好不热闹。
其实蒋介石的目的很明确,即使不能争取张学良出兵相助,也要令他保持中立,最不济两不相帮。对于胜利,蒋先生还是有把握的,毕竟打仗归根到底还是靠财力。
张学良对于冯玉祥的反复无常、阎锡山的视财如命,理解颇深。据传私下曾讲过,冯玉祥是一手拿刀,一手拿窝头;阎锡山手里全是算盘,而蒋介石则是一手里拿元宝,一手拿枪!
明知冯阎不会长久,少帅追求的是奉系利益最大化,只要战事胜负将分,那就是东北军出关之日。
战场上形势多变,张学良也从沈阳至葫芦岛,又到北戴河,时刻观察时局变化,把握着出兵时机,也不忘从蒋大哥那里划拉钱,蒋介石此时出奇的大方,东北军未出,便兑现了1500万元之多。
其实,别的不说,蒋介石在钱财方面,确实很大气。只要你忠心,黄金、美钞不是问题。
收买军阀时,更是时有惊天大手笔。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既然能被收买,一定不是什么善类。钱大可以多给一些,等利用完后,连本带利拿回便可,这也是蒋介石的精明之处。
接着讲中原大战!开始冯阎李占据优势,蒋介石败了几仗。到7月下旬,冯玉祥决定在陇海线发动总的攻势,以配合晋军夺取战略要地徐州。但由于阎军配合不好,冯军给养不足,未能如愿,南方桂军又中途受阻,回师湘桂边界。蒋介石趁机调动援军增强陇海线防务,反蒋力量处于劣势。当时张学良认为,如果蒋介石部队夺回济南,那么就将在中原大战中最终获胜。
挥师入关
8月中旬,蒋军攻取济南,反蒋联军出现无法挽回的颓势。
蛰伏数月,张学良感到时机已到。1930年8月30日,张学良返回奉天(沈阳)。
1930年9月10日,张学良在沈阳北陵主持召开东北最高会议。经过几个月的考虑,张学良头脑格外清醒,他指出: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欲抵御日寇,必须国内统一;阎冯反复无常,不能成大事;为防止蒋介石继续分化东北军,只有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蒋军已攻下济南,“应实践对蒋的诺言”。张的分析有理有据,与会者一致同意张学良的主张。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护中央、呼吁和平。12万东北军随即入关,10多天时间,未遇抵抗,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通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残部为张、蒋收编。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最大的赢家。他在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任何损失。不但在战争中靠两头卖军火、索要军费发了一笔大财,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几乎相当于半个中国。
在政府方面,张学良还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入南京中央政府。这么说吧,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峰。
不过到顶之后,一定是下坡!可惜的是东北军上上下下,均沉浸在轻易取得的胜利中,丝毫没有察觉其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危机。
蒋军数月血战,损兵折将,消耗军费数以亿计,结果除了消灭了冯玉祥的西北军集团,收编了不少杂牌,山东给了韩复榘,山西给了杨虎城,地盘上几无收获,全便宜了“摘桃子”的张学良,这无疑加深了东北军与蒋介石的矛盾。
另外,随着冯玉祥、阎锡山的垮台,桂系的衰败,蒋张矛盾一跃成为了主要矛盾,东北军成为蒋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张学良的东北军集团普遍对接下来蒋的全力打压,没有任何警惕。蒋先生本有60万人马,虽经大战损耗,收编西北军余部后,实力不减反增。对于30余万的东北军可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再者,奉系(东北军)的问题笔者已经专门论述过了,主要是兵力不足。骤然得了四省地盘,根本无法掌控。实际上,张学良可以发号施令的只有平津地区和华北大部。既然无法掌控,只能靠以前的西北军和晋军旧部弹压,这为以后的叛乱频发埋下了祸根。其实从事后结果来看,这恐怕也是蒋介石分散东北军兵力的一条计策!只是张学良被地盘蒙蔽了双眼而已。
再就是,张学良从东北调走整整12万东北军精锐,东三省兵力空虚已成事实。要命的是,在巩固平津后,东北军并未有兵马回援。窥视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蠢蠢欲动。一年后,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就发生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奉军每次入关,皆是血战累月,伤亡惨重。此次,张少帅取巧,兵不血刃而得平津,后又分得四省地盘,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坐享其成。
经此一役,东北军上下终于扬眉吐气,一扫中东路惨败之阴霾,奉系新老将领无不欢呼雀跃。众人尽皆叹服少帅的神机妙算,张学良的地位变得空前稳固,其独断专行的作风更胜于前。东北军(奉系)如同昙花般绚烂绽放后,便临近枯萎了。。。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敬告:头条广告不收费,一次点击即可!实事求是谈张学良,你了解多少?
敬告:承蒙头条抬爱,给俺添加了广告,此广告几秒钟不收费,只需一次点击即可,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提起张学良,一直让人很矛盾,不知该说什么好,思虑再三,数次停笔,还是实事求是便了!
张学良图片
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3日,逝于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16岁开始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8岁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结识教官郭松龄。炮科毕业后,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维持奉天治安。他将郭松龄也一同带至奉军。
第一次、第二次直奉战争的仗基本都是郭松龄在拼命,随后郭松龄反奉身死,接着1928年6月4日,其父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随后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力主东北易帜。次年发生杨、常事件,张学良真正主政东北,掌控东北军,直到1936年12月26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陪同蒋介石抵达南京,开始被囚生活。一直到90岁才获释,终老于美国。
正如张学良晚年所著《张学良口述历史》中所说的,“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的一生主要事件,均发生在1921年至1936年之间。
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反奉、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杨、常事件笔者已经介绍过了,均在历史不忍读系列,有兴趣的读者大可去看。本文着重介绍张学良在中原大战期间的表现。
祸起编遣
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蒋、冯、阎、李四派新军阀获得了“统一”。同年4月,四大军事集团联合伐奉,迫使张作霖退回东北。“二期北伐”完成。1928年底,东三省易帜。
国民政府完成形势上的统一后,蒋、桂、冯、阎四派对阵张作霖的临时团结立时瓦解,迅速演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
蒋冯阎图片
1929年1月1日至25日,蒋介石操纵的国民政府于南京成立国军编遣委员会。明里举行国军编遣会议,暗行削弱割据军阀之举。
会上将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部列入第一期整编,东北军列入第二期整编。规定每个军事集团最多保留11个师,而蒋介石嫡系却是一兵不减。这无疑将视实力为命根子的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推上了绝路。
李宗仁部、冯玉祥部先后小规模举兵反抗,均告失败。蒋先生一看,军阀不过如此,索性大笔一挥。同年8月,全国编遣实施会议召开,规定各编遣区以团为单位实施编遣,军队数量进一步一律压缩到7-9个师。
因未涉及东北军利益,张学良与阎锡山等人联名通电“拥护中央统一”。但因“中东路事件”的善后,张与蒋有了矛盾。对编遣会议,张学良不出席,不执行,东三省还是维持相对独立局面。
其实是个人都看得明白,军阀大战已不可避免。由于中东路的教训,张学良对蒋介石这位大哥,彻底失去了信任。打定保存实力的念头,索性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军阀势力图
既然矛盾已不可调和,那么开战便只需要一个理由。大概是中原该有此一劫,冯玉祥所主政的陕西关中地区,一场大灾荒来了。
1928年、1929年连续两年,陕西出现严重旱灾,使得本就贫瘠的陕甘地区雪上加霜,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广大劳动人民自给尚且不足,近40万西北军吃饭都成了问题。
1929年3月15至27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除通过“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为“最高之根本法”外,还决定追认编遣方案,从法律上肯定了蒋介石消灭地方实力派为合法。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可惜桂系不不禁打,蒋很快取得了胜利,李宗仁等逃了香港。
见蒋介石势大,冯玉祥急令山东、河南的守军西撤,以缩短战线,巩固西北。5月中旬在华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武装反蒋。5月16日,西北军将领孙良诚等人发表反蒋通电,推举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北路总司令。
蒋介石调兵遣将,设作战总部于徐州。并用金钱策反了西北军大将韩复榘、石友三。二人均是手握重兵,这一下近十万人倒戈,西北军受了重创。不过,反复无常的石友三不久,又回到了西北军阵营。
蒋接着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文指斥冯“破坏革命”、“大逆不道”、“统一之梗”、“反叛中央”。5月2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革除冯的一切职务,并永远开除出党。面对蒋介石军事、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冯玉祥于5月27日通电全国表示下野。
冯阎合流
为了缓和矛盾,争取阎锡山合作,冯携家人于6月21日离陕赴晋,对外声称赴晋转道“出洋”,不料被阎先后软禁于晋祠、建安村等地。
不久,蒋介石又对阎锡山下手。
1929年初,蒋介石以划分“国税”和“地方税”为名,迫使阎锡山将平津税收划归中央。阎锡山无奈,申请发行省公债3000万元,但未获批准。
1930年1月13日,前往郑州参加会议的阎锡山,在得知韩复榘在蒋授意下密谋对己不利,连夜仓惶逃回太原。蒋介石既然不给活路,阎锡山只能决定倒蒋。
1930年2月27日,阎亲临建安村看望冯玉祥,二人抱头痛哭一番,表示“同生死,共患难,反蒋到底”,并歃血为盟。次日上午,阎宴请冯氏夫妇。当日各方反蒋实力派代表34人召开“太原倒蒋”会议,议决了8项关于联合反蒋的决策,冯玉祥由此参加了反蒋联盟。
看到这,大家一定觉得冯玉祥太天真,被阎锡山软禁半年,哭一鼻子就了事了,还与首鼠两端的他结盟。其实冯阎二人不过是抱团取暖、相互利用而已,因为大家都明白,如不联合,被蒋介石搞垮,那是迟早的事。
张学良、蒋介石合影
此时的张学良忙着收拾中东路的烂摊子,并没有搭理冯阎开的空头支票。
张学良还于1930年3月1日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为表示绝对中立,沈阳兵工厂向交战双方均出售武器。
冲突双方均明白此时张学良30万东北军的重要性,蒋介石先后派吴铁城、张群、方本仁前往活动,冯阎方也派出了代表,只是敷衍了些。比起冯阎的嘴炮,蒋先生是下了血本,据说吴铁城每日的活动经费便有10万大洋之巨,吴索性包下饭店,每日与东北军政要员觥筹交错、麻将牌九纷飞,搞得奉天好不热闹。
其实蒋介石的目的很明确,即使不能争取张学良出兵相助,也要令他保持中立,最不济两不相帮。对于胜利,蒋先生还是有把握的,毕竟打仗归根到底还是靠财力。
张学良对于冯玉祥的反复无常、阎锡山的视财如命,理解颇深。据传私下曾讲过,冯玉祥是一手拿刀,一手拿窝头;阎锡山手里全是算盘,而蒋介石则是一手里拿元宝,一手拿枪!
明知冯阎不会长久,少帅追求的是奉系利益最大化,只要战事胜负将分,那就是东北军出关之日。
战场上形势多变,张学良也从沈阳至葫芦岛,又到北戴河,时刻观察时局变化,把握着出兵时机,也不忘从蒋大哥那里划拉钱,蒋介石此时出奇的大方,东北军未出,便兑现了1500万元之多。
其实,别的不说,蒋介石在钱财方面,确实很大气。只要你忠心,黄金、美钞不是问题。
收买军阀时,更是时有惊天大手笔。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既然能被收买,一定不是什么善类。钱大可以多给一些,等利用完后,连本带利拿回便可,这也是蒋介石的精明之处。
接着讲中原大战!开始冯阎李占据优势,蒋介石败了几仗。到7月下旬,冯玉祥决定在陇海线发动总的攻势,以配合晋军夺取战略要地徐州。但由于阎军配合不好,冯军给养不足,未能如愿,南方桂军又中途受阻,回师湘桂边界。蒋介石趁机调动援军增强陇海线防务,反蒋力量处于劣势。当时张学良认为,如果蒋介石部队夺回济南,那么就将在中原大战中最终获胜。
挥师入关
张学良图片
8月中旬,蒋军攻取济南,反蒋联军出现无法挽回的颓势。
蛰伏数月,张学良感到时机已到。1930年8月30日,张学良返回奉天(沈阳)。
1930年9月10日,张学良在沈阳北陵主持召开东北最高会议。经过几个月的考虑,张学良头脑格外清醒,他指出: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欲抵御日寇,必须国内统一;阎冯反复无常,不能成大事;为防止蒋介石继续分化东北军,只有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蒋军已攻下济南,“应实践对蒋的诺言”。张的分析有理有据,与会者一致同意张学良的主张。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护中央、呼吁和平。12万东北军随即入关,10多天时间,未遇抵抗,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通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残部为张、蒋收编。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最大的赢家。他在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任何损失。不但在战争中靠两头卖军火、索要军费发了一笔大财,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几乎相当于半个中国。
在政府方面,张学良还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入南京中央政府。这么说吧,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峰。
不过到顶之后,一定是下坡!可惜的是东北军上上下下,均沉浸在轻易取得的胜利中,丝毫没有察觉其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危机。
蒋军数月血战,损兵折将,消耗军费数以亿计,结果除了消灭了冯玉祥的西北军集团,收编了不少杂牌,山东给了韩复榘,山西给了杨虎城,地盘上几无收获,全便宜了“摘桃子”的张学良,这无疑加深了东北军与蒋介石的矛盾。
另外,随着冯玉祥、阎锡山的垮台,桂系的衰败,蒋张矛盾一跃成为了主要矛盾,东北军成为蒋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张学良的东北军集团普遍对接下来蒋的全力打压,没有任何警惕。蒋先生本有60万人马,虽经大战损耗,收编西北军余部后,实力不减反增。对于30余万的东北军可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再者,奉系(东北军)的问题笔者已经专门论述过了,主要是兵力不足。骤然得了四省地盘,根本无法掌控。实际上,张学良可以发号施令的只有平津地区和华北大部。既然无法掌控,只能靠以前的西北军和晋军旧部弹压,这为以后的叛乱频发埋下了祸根。其实从事后结果来看,这恐怕也是蒋介石分散东北军兵力的一条计策!只是张学良被地盘蒙蔽了双眼而已。
再就是,张学良从东北调走整整12万东北军精锐,东三省兵力空虚已成事实。要命的是,在巩固平津后,东北军并未有兵马回援。窥视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蠢蠢欲动。一年后,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就发生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奉军每次入关,皆是血战累月,伤亡惨重。此次,张少帅取巧,兵不血刃而得平津,后又分得四省地盘,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坐享其成。
经此一役,东北军上下终于扬眉吐气,一扫中东路惨败之阴霾,奉系新老将领无不欢呼雀跃。众人尽皆叹服少帅的神机妙算,张学良的地位变得空前稳固,其独断专行的作风更胜于前。东北军(奉系)如同昙花般绚烂绽放后,便临近枯萎了。。。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