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他本身物质生产的基础。历史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基本原理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即从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简单说来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换言之: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政治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所谓生产力就是各个人的力量,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即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依赖于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所制约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一切历史冲突就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出来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同样地,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任何基础都有同它相适应的自己的上层建筑,如果基础发生变化和被消灭,那么它的上层建筑也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和被消灭。
在经济基础之上还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需要指出的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人们的意识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阶级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比如其中的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这些集团之间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对抗,从而产生了阶级斗争。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然而,阶级的存在只是历史的产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一次阶级斗争,其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从来都以人民群众的胜利作为最终结果。因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按照共同意志,而是由许多单个的意志在相互冲突中产生。这就像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不能说这些意志等于零,而应该说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应该认识到,在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能否认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对历史的进程发生影响。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发生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
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其实,偶然事件的背后仍然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占据统治地位。因为偶然性只是必然性补充和表现形式。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于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的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故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以上所有,便大致涵盖了唯物史观的全部理论。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不过需要警醒诸位的是,在历史科学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
@历史小河bilibili 摘编整理
本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大约1843年10月中-12月中);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1844年9-11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
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
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1847年12月下半月)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年8月17日-1852年9月23日);
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年8月-1863年7月);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唯物史观:揭示历史本质,探寻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他本身物质生产的基础。历史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基本原理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即从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简单说来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换言之: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政治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所谓生产力就是各个人的力量,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即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依赖于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所制约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一切历史冲突就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出来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同样地,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任何基础都有同它相适应的自己的上层建筑,如果基础发生变化和被消灭,那么它的上层建筑也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和被消灭。
在经济基础之上还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需要指出的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人们的意识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阶级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比如其中的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这些集团之间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对抗,从而产生了阶级斗争。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然而,阶级的存在只是历史的产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一次阶级斗争,其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从来都以人民群众的胜利作为最终结果。因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按照共同意志,而是由许多单个的意志在相互冲突中产生。这就像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不能说这些意志等于零,而应该说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应该认识到,在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能否认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对历史的进程发生影响。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发生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
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其实,偶然事件的背后仍然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占据统治地位。因为偶然性只是必然性补充和表现形式。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于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的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故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以上所有,便大致涵盖了唯物史观的全部理论。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不过需要警醒诸位的是,在历史科学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
@历史小河bilibili 摘编整理
本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大约1843年10月中-12月中);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1844年9-11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
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
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1847年12月下半月)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年8月17日-1852年9月23日);
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年8月-1863年7月);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