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历史课是为了什么? 考试啊,这不废话。 额,这么说也对,毕竟我们平时坐火车聊天也不会没事谈什么塞北三朝什么两宋风云,因为有时候这些并不那么有趣,但换个角度,也许历史也可以很有意思, 我们在学习中可能习惯性的接受所谓的书中的历史,觉得那就是真的,就是事实,毕竟人家有理有据,比较权威。但这样也容易让我们进入学习的误区。那么这次就让yy来和大家聊聊那些学习历史时容易进入的误区。
误区1
王位世袭制让国家陷入专制的漩涡并导致中国近代的衰落。
该观点认为王位世袭制开启家天下的传统,而家天下又是专制王权长久的基石,而专制主义的僵化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衰落。
嗯……这么说乍一看有点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就知道此言差矣,是过于片面的考虑,我们可以开启逆向思维,来看看如果没有王位世袭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把目光先转向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依靠铁器和战车取代了古巴比伦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fate系列的吉尔伽美什就是虚构的古巴比伦苏美尔王哦)他们也在文化,经济和艺术上均有不错的发展,甚至发明了炼铁技术(在公元前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至今还是个谜),但奇怪的是,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赫梯人居然没有对外扩张,在政治上,甚至出现了混乱,问题就出现在了王位的继承上,几百年的时间里,该族居然没有自己的王位继承制,导致该国的政治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每一位新国王的上台都要经历血腥与暴力,新旧贵族之间为了王位而产生激烈的冲突,所以该国家基本一直处于内斗状态,直到公元前16世纪才产生了王位继承制,而此民族这几百年之内基本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对此,吴军先生在《文明之光》中写到,‘’我们今天认为世袭制度有诸多弊端,可是在人类文明早期,它却不失为一种能够给社会带来稳定的好制度。因为一个坏的决定也比不做决定要好的很多。
误区 2
现在积贫积弱国力衰弱,唐代到宋代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
该观点认为,两宋最终亡于外族入侵,无论是北宋的靖康耻,还是南宋的灭亡,都验证了该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这种观点来自于钱穆先生所著的《国史大纲》,烟钱穆先生在历史学的泰斗地位毋庸置疑,这种观念也是近几十年来的主流观念。但是也有很多权威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就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验证了该观点。
吴军先生在文明之光中写到∶“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空前的,宋中后期国家税收为7000万到8000万贯,计算下来的话每年税入在5000万到5600万,此数字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被打破农业发展发展更远超于唐朝,宋朝的疆域虽然比唐朝小很多,但是它的可利用土地和开垦面积却大于唐朝农业单产面积也远超于唐朝,浙江明州(今天宁波)每亩谷收六七十,创造了世界古代农田单产记录,唐朝极盛之时每年送往长安的粮食大约十三百万石,到了北宋每年送往汴京的多达600万”。
血腥的盛唐中也写道∶“唐朝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巅峰,实际上它的稳定时期却不到200年,其他的时期是在战火中度过。”反观宋朝,不但在经济与贸易商城领先世界,而且开启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建造远洋巨轮的时代,宋代的徐兢在《宣和奉使史高丽图经》对巨型海轮描写道∶“巍如山越,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所以晕赫皇华,威振夷狄,超冠今古。”
宋代百姓的生活水平很高,按照一般学者对宋代的税收和税率估算,现在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中国,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应该在450元左右,不过不管怎么说都说明宋代的确很富庶。
是从宏观上进行数据调查,从微观上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去进行分析,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柳永的词中了解到宋朝江南的繁华,毕竟这位流行歌手写出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杭州的繁华写成这样,有传说称,这首词传到了北边,把土豹子金人听的一愣一愣的,发誓不管怎么样也要把这里洗劫一空……
综上所述,从不同客观的角度上来,宋朝在经济文化上要远胜于前朝,积贫积弱的说法更是有些欠缺,应该王朝是唯一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王朝,很多的小伙伴们以前对于该王朝似乎有一些误解,但是我也并不反对穆先生的观点,和而不同吧。
误区3
宋代的军事力量很弱,根本没有与外族抗衡的能力,而檀渊之盟更是莫大的耻辱。
该观点认为,宋代的对外战争屡次败给外族,就是宋朝军事力量很弱的体现,而澶渊之盟中宋明明占有优势(对家主帅踩了狗屎运,被床子弩一箭射死),可是偏偏要求和,还每年给人家压岁钱(岁币),是一种丧权辱国的体现。
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毛病,自从我们的太宗北伐把所有的家底全部败光,当年打天下的部队基本上伤亡殆尽,其他的全部用来拱卫京师,打仗的部队更加稀少了,再加上冗兵一大堆,更加加重财政负担,何况打仗能力还极其弱。而澶渊之盟也的确在优势的情况下求和,每年贡献压岁钱。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家想一想,如果宋朝真的没有可以对外抗衡的优秀野战军,他又是如何在中原站稳脚跟的,北边有强大的契丹人,西边出了党项人,还有河湟吐蕃(吐谷浑),南部还有大理,如果真的没有能打硬仗的军队,那么个王朝早就灭亡了,所以真正能打仗的军队是哪一只呢?它就是北宋的西北军。
这支军队最早用于和西夏人抗衡,和他的军队不太一样,这是军队一般情况下都是遵循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思想(大部分情况下这支军队的挥官还是有胆子和皇上叫板的),也是北宋最强的野战部队,即使在李元昊最强盛的时期,北宋西北军都差点将其赶出河西走廊,而到了神宗英宗时期,西北军收复了河湟失地,并不断扩张版图,直到靖康之变。
我们来看澶渊之盟,这场战争的确是宋帝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之后签订了盟约,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波真的亏了吗?首先宋没有继续打下去的意义,契丹人来势汹汹的进攻已经被挡住,目的已经达成,如果再出去搞事情,很有可能被一波团灭,当时的情况就是在澶州城下两边对骂,城里人说城外的有本事你进来,城外的人说城里的有本事你出来……这种情况下,谁也打不过谁,议和是最佳的选择。可能有人就要这么说了,当时契丹人已经粮草不济,如果坚守不出,如果等待对方撤兵之时,再乘胜追击,定可大获全胜……骚年,您看三国演义里这么说的,几个有好下场?好吧,咱们不谈小说,实际上当时北宋军方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最终否决了这个提案,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契丹方面的情报掌握不清,只知道他们粮草很有可能不足,并不知道他们的军力配置,也不知道他们的撤退路线,如果贸然挺进,被伏击是很有可能的。这个风险是北宋玩不起的(逆风局浪什么浪?好好守塔不就得了)。
刚刚我说不亏,实际上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一点是北宋看似赔了不少钱(30万),但是大家再想想,真的很多吗,那么我公布一下军费,打这么一场国家对决,起码就要消耗掉3000万,还不加其他开支,这点钱对于北宋来说实际上根本不算什么(毕竟人家有钱啊)。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双方同意开通贸易口岸,实际上这样契丹就没有南下的理由,想想他为什么要南下进攻,不就是因为穷吗?现在北方的马匹,奶制品,盐都可以在边境市场进行贸易,而北宋的茶叶,瓷器,小麦等作物都可以运往北方,实际上这样下去北宋一直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赚钱),那个所谓的岁币早就赚回来了。
第二是因为以后双方保持相对的和平,和平就是发展的前提。
第三,两国以兄弟相称,而宋是兄,辽是弟…中国人嘛,面子上必须得过得去。
今天我先给大家带来三个误区,以后该系列还会继续,不过还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责任归究于历史课本,毕竟现在学术界有很多论调,官方只能寻找最权威的,而课本又是浓缩的精华中的精华,所以就理所当然的省略掉不少东西,这些东西都得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甚至有些官方历史都不一定准确,毕竟是给前朝著的历史,一定会有客观制约因素,这些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喜欢我的文章就投个币点下收藏,这种文章还是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的,所以很有可能出现错误,还是希望大家指出来。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学习历史时容易进入的误区有哪些?快来看看吧
我们学习历史课是为了什么? 考试啊,这不废话。 额,这么说也对,毕竟我们平时坐火车聊天也不会没事谈什么塞北三朝什么两宋风云,因为有时候这些并不那么有趣,但换个角度,也许历史也可以很有意思, 我们在学习中可能习惯性的接受所谓的书中的历史,觉得那就是真的,就是事实,毕竟人家有理有据,比较权威。但这样也容易让我们进入学习的误区。那么这次就让yy来和大家聊聊那些学习历史时容易进入的误区。
误区1
王位世袭制让国家陷入专制的漩涡并导致中国近代的衰落。
该观点认为王位世袭制开启家天下的传统,而家天下又是专制王权长久的基石,而专制主义的僵化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衰落。
嗯……这么说乍一看有点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就知道此言差矣,是过于片面的考虑,我们可以开启逆向思维,来看看如果没有王位世袭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把目光先转向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依靠铁器和战车取代了古巴比伦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fate系列的吉尔伽美什就是虚构的古巴比伦苏美尔王哦)他们也在文化,经济和艺术上均有不错的发展,甚至发明了炼铁技术(在公元前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至今还是个谜),但奇怪的是,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赫梯人居然没有对外扩张,在政治上,甚至出现了混乱,问题就出现在了王位的继承上,几百年的时间里,该族居然没有自己的王位继承制,导致该国的政治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每一位新国王的上台都要经历血腥与暴力,新旧贵族之间为了王位而产生激烈的冲突,所以该国家基本一直处于内斗状态,直到公元前16世纪才产生了王位继承制,而此民族这几百年之内基本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对此,吴军先生在《文明之光》中写到,‘’我们今天认为世袭制度有诸多弊端,可是在人类文明早期,它却不失为一种能够给社会带来稳定的好制度。因为一个坏的决定也比不做决定要好的很多。
误区 2
现在积贫积弱国力衰弱,唐代到宋代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
该观点认为,两宋最终亡于外族入侵,无论是北宋的靖康耻,还是南宋的灭亡,都验证了该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这种观点来自于钱穆先生所著的《国史大纲》,烟钱穆先生在历史学的泰斗地位毋庸置疑,这种观念也是近几十年来的主流观念。但是也有很多权威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就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验证了该观点。
吴军先生在文明之光中写到∶“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空前的,宋中后期国家税收为7000万到8000万贯,计算下来的话每年税入在5000万到5600万,此数字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被打破农业发展发展更远超于唐朝,宋朝的疆域虽然比唐朝小很多,但是它的可利用土地和开垦面积却大于唐朝农业单产面积也远超于唐朝,浙江明州(今天宁波)每亩谷收六七十,创造了世界古代农田单产记录,唐朝极盛之时每年送往长安的粮食大约十三百万石,到了北宋每年送往汴京的多达600万”。
血腥的盛唐中也写道∶“唐朝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巅峰,实际上它的稳定时期却不到200年,其他的时期是在战火中度过。”反观宋朝,不但在经济与贸易商城领先世界,而且开启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建造远洋巨轮的时代,宋代的徐兢在《宣和奉使史高丽图经》对巨型海轮描写道∶“巍如山越,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所以晕赫皇华,威振夷狄,超冠今古。”
宋代百姓的生活水平很高,按照一般学者对宋代的税收和税率估算,现在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中国,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应该在450元左右,不过不管怎么说都说明宋代的确很富庶。
是从宏观上进行数据调查,从微观上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去进行分析,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柳永的词中了解到宋朝江南的繁华,毕竟这位流行歌手写出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杭州的繁华写成这样,有传说称,这首词传到了北边,把土豹子金人听的一愣一愣的,发誓不管怎么样也要把这里洗劫一空……
综上所述,从不同客观的角度上来,宋朝在经济文化上要远胜于前朝,积贫积弱的说法更是有些欠缺,应该王朝是唯一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王朝,很多的小伙伴们以前对于该王朝似乎有一些误解,但是我也并不反对穆先生的观点,和而不同吧。
误区3
宋代的军事力量很弱,根本没有与外族抗衡的能力,而檀渊之盟更是莫大的耻辱。
该观点认为,宋代的对外战争屡次败给外族,就是宋朝军事力量很弱的体现,而澶渊之盟中宋明明占有优势(对家主帅踩了狗屎运,被床子弩一箭射死),可是偏偏要求和,还每年给人家压岁钱(岁币),是一种丧权辱国的体现。
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毛病,自从我们的太宗北伐把所有的家底全部败光,当年打天下的部队基本上伤亡殆尽,其他的全部用来拱卫京师,打仗的部队更加稀少了,再加上冗兵一大堆,更加加重财政负担,何况打仗能力还极其弱。而澶渊之盟也的确在优势的情况下求和,每年贡献压岁钱。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家想一想,如果宋朝真的没有可以对外抗衡的优秀野战军,他又是如何在中原站稳脚跟的,北边有强大的契丹人,西边出了党项人,还有河湟吐蕃(吐谷浑),南部还有大理,如果真的没有能打硬仗的军队,那么个王朝早就灭亡了,所以真正能打仗的军队是哪一只呢?它就是北宋的西北军。
这支军队最早用于和西夏人抗衡,和他的军队不太一样,这是军队一般情况下都是遵循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思想(大部分情况下这支军队的挥官还是有胆子和皇上叫板的),也是北宋最强的野战部队,即使在李元昊最强盛的时期,北宋西北军都差点将其赶出河西走廊,而到了神宗英宗时期,西北军收复了河湟失地,并不断扩张版图,直到靖康之变。
我们来看澶渊之盟,这场战争的确是宋帝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之后签订了盟约,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波真的亏了吗?首先宋没有继续打下去的意义,契丹人来势汹汹的进攻已经被挡住,目的已经达成,如果再出去搞事情,很有可能被一波团灭,当时的情况就是在澶州城下两边对骂,城里人说城外的有本事你进来,城外的人说城里的有本事你出来……这种情况下,谁也打不过谁,议和是最佳的选择。可能有人就要这么说了,当时契丹人已经粮草不济,如果坚守不出,如果等待对方撤兵之时,再乘胜追击,定可大获全胜……骚年,您看三国演义里这么说的,几个有好下场?好吧,咱们不谈小说,实际上当时北宋军方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最终否决了这个提案,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契丹方面的情报掌握不清,只知道他们粮草很有可能不足,并不知道他们的军力配置,也不知道他们的撤退路线,如果贸然挺进,被伏击是很有可能的。这个风险是北宋玩不起的(逆风局浪什么浪?好好守塔不就得了)。
刚刚我说不亏,实际上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一点是北宋看似赔了不少钱(30万),但是大家再想想,真的很多吗,那么我公布一下军费,打这么一场国家对决,起码就要消耗掉3000万,还不加其他开支,这点钱对于北宋来说实际上根本不算什么(毕竟人家有钱啊)。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双方同意开通贸易口岸,实际上这样契丹就没有南下的理由,想想他为什么要南下进攻,不就是因为穷吗?现在北方的马匹,奶制品,盐都可以在边境市场进行贸易,而北宋的茶叶,瓷器,小麦等作物都可以运往北方,实际上这样下去北宋一直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赚钱),那个所谓的岁币早就赚回来了。
第二是因为以后双方保持相对的和平,和平就是发展的前提。
第三,两国以兄弟相称,而宋是兄,辽是弟…中国人嘛,面子上必须得过得去。
今天我先给大家带来三个误区,以后该系列还会继续,不过还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责任归究于历史课本,毕竟现在学术界有很多论调,官方只能寻找最权威的,而课本又是浓缩的精华中的精华,所以就理所当然的省略掉不少东西,这些东西都得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甚至有些官方历史都不一定准确,毕竟是给前朝著的历史,一定会有客观制约因素,这些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喜欢我的文章就投个币点下收藏,这种文章还是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的,所以很有可能出现错误,还是希望大家指出来。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