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但时至今日,还没人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揭示其伟大意义。本文欲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
要研究抗美援朝的意义,必需首先对这场战争做出定性。个人以为,作为一场战争,抗美援朝具有三大特性。
其一,抗美援朝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场战争堪与之相提并论。历史上以少以寡胜众、以弱克强的战例并不算少,但这些战例莫不以失败方自身存在某些致命弱点为前提。所以,对于这些战争的结局,史学家们都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不仅在物质实力上对中国存在着全方位、无死角的代差性优势,而且在精神层面美国也同样空前强大。“二战”的胜利让美国政府的威望如日中天,其内外凝聚力前所未有,美军中名将如云,军队战斗力堪称史上最强。而新中国却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刚从战争废墟上建立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在如此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竟然将对手从鸭绿江赶到了三八线,迫使美国人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协议”上签字,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志愿军的胜利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至于时至今日,无论是饱读战史的理论家还是久经沙场的将帅们都无法对其做出世人公认的解读。《孙子》曾为善战者设定了一个境界:“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抗美援朝就达到了这一境界。所以称它绝后,是因为志愿军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新中国具备四个条件:一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政治军事文化底蕴与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共同孕育了一位堪称千古一人的卓越领袖——毛泽东;一位在炽烈战火中百炼成钢的杰出统帅——彭德怀;一支二十多年间把以弱胜强视为习惯的伟大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因经历了一切苦难而不惧任何苦难的坚忍民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华民族。这四项条件每一项都堪称史所罕见,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却并世而出,这也是奇迹发生的客观前提。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奇迹只能发生在中国,因为其他国家不会有中国这么深厚的政治军事文化底蕴,不可能产生毛泽东式的领袖人物;而今后的中华民族不可能再遭受旧中国的苦难,因此这一奇迹也不太可能被复制。
其二,抗美援朝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首创。“攘外必先安内”,这几乎是政治军事斗争的一条铁律,从秦始皇到蒋介石莫不奉行这一政策,即使英明神武如唐太宗,也需先有“渭水之盟”而后灭突厥。国外也大体如此。但抗美援朝却打破了这一铁律。他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外敌既攘,内部自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西南边境尚有大批国民党残余势力,全国各地遍布着数百万国民党留下的敌特分子,对新政权持有敌意、不满和疑虑者更是大有人在。但新中国却毅然出兵朝鲜,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新中国内战结束了,经济发展了,整个社会安如磐石。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民群众从这场战争中认识到新政权是真心反帝,真敢反帝,也真正有能力反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绝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消除了疑虑,因而对新政权衷心拥护,而那些死心塌地的反对派则因感受到新中国的赫赫国威而不敢再生不轨之念。目前有一些抗美援朝的否定者动不动就喋喋不休讲这场战争牺牲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却没看到这场战争化解了国内的长期斗争,避免了多少人的死伤和多少经济上的损失。抗美援朝,是超人的智慧和胆魄书写的战略理论新篇章。
其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特殊的“赌博”。之所以说他是赌博,是因为战争本身就具备赌博的性质。西方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克劳塞维茨就认为 “战争是最近似赌博”的人类行为。而如抗美援朝这类规模巨大的具有决战性质且众寡悬殊的战争,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赌博特性。如今的网络上有些人总是异想天开地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描写为领袖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结果,但事实却绝非如此。据军史专家徐焰讲:开战前夕,毛泽东十八天内难以成眠,而且他还讲过:“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打烂了重来。”也就是“回到井冈山打游击去”。可见当时毛主席对出兵朝鲜并无必胜的把握。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这场“赌博”是新中国的领袖和开国元勋们在用自己的江山赌中华民族的未来。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政权尚未巩固,外部又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而蒋介石也正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如果志愿军入朝战败,美国人乘势助蒋介石重返大陆几乎是必然之事。别和我讲什么美国的解密档案证明美国并不打算入侵中国,仁川登陆前美国的目标也是打到三八线,可当他们打顺手时,一切计划都是可以改变的。但纵然如此,我们的开国领袖和元勋们还是毅然决定出兵朝鲜。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都知道,不打赢这场战争,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光明未来。押上江山博一场,赌输的结果自己承担;一旦赢了,中华民族则可就此彻底翻身。古往今来,谁肯作此一搏?恐怕也只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这足以证明这个伟大的群体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已再无其他个人利益,他们的江山,就是全民族的江山。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
二、为什么要出兵朝鲜现
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对抗美援朝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这场战争死了十几万人。但抗日战争死的人远非抗美援朝可比,却为何无人否定抗日战争?这是因为这些否定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侵略者已打进境内了,中国不得不决死一搏;而抗美援朝却是中国主动出兵朝鲜,否则是可以避免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清楚中国为何要出兵朝鲜?
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理由,当时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美国入侵朝鲜,是把朝鲜当作跳板,真正目的是侵略中国,所以出兵朝鲜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改革开放后,这种观点又逐渐演变为让美国侵占朝鲜,中国就等于与虎同眠,防不胜防,故此中国必须入朝参战。可以肯定地讲,这确实是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时的国力条件下,仅仅是这一条理由,似乎还不够充分。近年来又有了一种说法:斯大林挑起朝鲜战争,目的就是让朝鲜败退中国东北,进而长期控制东北。但此种说法恐难成立。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的一系列操作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怪异难解,但如果苏联听任北朝鲜被美国所灭,那对苏联的威望必定是一个沉重打击,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将为之动摇,这是苏联所难以承受的。因此,斯大林不可能以此为代价换取其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促成了中国出兵朝鲜呢?其实对于新中国而言,半岛战争不只是一次危机,同时它也是一个机遇。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如果不与列强打一场硬仗,就永远无法真正翻身。要知道,新中国在西方列强眼中有三大“原罪”。第一,按照西方列强的逻辑,贫弱落后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原罪。新中国虽然在血与火中诞生了,但她依旧贫穷落后,她还没有向世界展示出其足以战胜列强保护自己的力量。所以,列强依旧习惯性地对新中国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蔑视心态。在他们眼里,新中国依旧是昔日东亚病夫,依旧是他们可以肆意侵凌和掠夺的待宰羔羊,而见到这样的羔羊不去咬上几口,那简直就是“狼”的罪过。第二,新中国刚建立,就废除了列强一切在华特权和利益,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让他们失去了一份重要的财源。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新中国心怀仇视。第三,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这就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必定对他抱有强烈敌意。而上述西方人对中国的“三视”,就决定了他们绝不会甘心让新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主权,安安稳稳地建设国家,他们必然在方方面面为新中国设置障碍,遏制我们的发展。如果你置之不理,他们必然得寸进尺;如果你处处设防,则未免不胜其扰。因此,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打败他们以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力量,才能够让他们收起对新中国的觊觎野心,中国才能够彻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这场战争早打晚打,早晚都要打,不打这场仗,中国就无法彻底翻身。所以,毛主席在出兵前就明确地讲:出兵朝鲜就是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这场战争打出一个太平中国。这才是出兵朝鲜的必要性。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何要在建国伊始,国家最需要和平建设之际打这场立国之战呢?这是因为此时打这场战争恰逢天时、地利与人和。这里所说的天时,不是军事范畴的天候,而是指政治范畴的机遇。这个战机不是中国设定的,而是“老天赐予”的,中国只是抓住了这次机会。那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次机会呢?因为第一,我们可以把战场设在国外而不是中国境内,这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战争的损失。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出兵朝鲜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外力支援。战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赛。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善战无敌,但中国的国力却不足以支撑这样的一场战争。然而,朝鲜战争的本质是一场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的一次武装对决,他必将对两大阵营斗争态势和世界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输不起这场战争。正因为如此,中国一旦参战,必定会得到苏联大力的物质援助,这是中国得以战胜对手重要保障。因此说,这对中国是一个千载良机。说中国占地利,是因为中美两军装备的优劣有着天壤之别,而美国的主要优势一是火力猛,一是机动性强。而朝鲜半岛地域狭窄,一百万大军便足以建起一条横亘半岛的坚固防线,这就极大的限制了美军的机动性优势。试想一下,如果美军是在广袤的中国大陆上实施机动打击,中国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构筑起无缝隙的防线保卫全国呢?说中国占人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军队刚刚经过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锻炼,将帅知兵,士卒悍勇,正处于能打硬仗的阶段。二是刚刚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坚强无畏的状态,而且被奴役了数千年的中国百姓头一次被告知自家成了国家的主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爱,由此而爆发的无穷伟力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打一场翻身仗的千载良机,而我们开国元勋们则把握住了这一机会,让中国打了一场翻身之战,立国之战。
三、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及留给后世的启示
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加以分析。关于此战对中国的意义,学界已基本达成定论,认为这是一场立国之战。对此,本人深表赞同。但本人认为所谓立国之战,可分为三个方面来阐述。
其一,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威之战。新中国脱胎于旧中国,虽然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已经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侵略成性的列强们却并不认可。在他们心目中,新中国依旧是他们可以任意侵凌的对象。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国就因悍然侵犯我国主权而造成了“紫石英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在珠江口与我国产生摩擦,葡萄牙也在澳门制造过武装冲突。其实,美国入侵朝鲜也同样有着威慑中国的目的。可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切都变了,美国之外的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也不敢在中国门前舞枪弄棒了,即使是美国,虽然还不时向新中国耀武扬威一番,但一旦中国做出反击,他们也只能逃之夭夭。五八年万炮震金门也好,中国的抗美援越也好,他们对中国的作为都只能忍气吞声。尤其是越战初期,中国宣布一旦美国越过十七度线,中国必然出兵,美国就真的没敢越过十七度线。这就是打出来的国威,没有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其后,中国顶住巨大的国际压力,研制了核武器,美国和苏联都曾竭力反对,并以核打击相威胁,可当中国真把核武器搞出来时,他们也只能听之任之了。因为他们明白,新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了。对越反击战后,中国边境三十年未听到枪声,这不是帝国主义弃恶向善了,这是我们的前辈为我们留下的战争存款带来的和平红利,而抗美援朝就是这笔存款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庆祝开国大典的不是从天安门广场发出的二十八响礼炮声,而是从鸭绿江边射出的喀秋莎的轰鸣声。随着这阵阵炮响,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其二,抗美援朝是一场奠基之战。新中国成立后,就将实现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当时的中国过于贫穷落后,如果没了有外援,是很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然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我们又中断了与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联系,只有苏联才是我们必需争取的对象。但是苏联虽以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相标榜,其骨子里却渗透着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基因。与他们交往,新中国同样存在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与自身利益的问题。但在谈判桌上面对苏联人时,我们却几乎无牌可打。而抗美援朝的胜利则证明了新中国的价值,让我们有了一张对苏谈判的王牌,为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争取外部援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抗美援朝前,毛主席首访苏联时,苏联只给了我们50项工程的援助。可志愿军入朝后,苏联的援助便迅速增加至140余项。战争结束后,又增加了十五项含金量更高的工程项目,总数达到了156项,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中国就建立不起独立自主、相对完整的国防和工业体系,后来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了的基础。今天,提起当年苏联援助我们的156项工程时,颇有一些人感恩戴德。其实,对于苏联此举,适当地表示感谢也是人之常情,但绝对无需感恩戴德,因为这一切其实是我们的前辈在抗美援朝中用巨大牺牲和奇迹般的成就换来的,我们并不欠他们什么。
其三,抗美援朝是一场铸魂之战。通过这场战争,中华民族铸就了自己的新灵魂,这一新灵魂的核心就是自信和希望。如今的中华文化,有两个融入灵魂、渗透骨髓的理念,一是永远不会承认有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如果失败了,那也只是因为犯了错误,没做好。这就叫作自信。二是永远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明天肯定会更好。这就叫作希望。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文化的这一品性绝非自古有之,而是新中国建立后才形成的,而新中国的这份自信与希望很大程度上是抗美援朝铸就的。几千年来,除了少数出类拔萃的人物之外,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梦想无非就是“买房子置地”,说白了也就是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中争取自家的温饱;知识精英们的梦想也不过是读书做官,说白了不过是让本人在既有的蛋糕中分得更大的一块。至于更远大的抱负,那是他们梦里也见不到的。鸦片战争后,几乎被打折了精神脊梁的中华民族更加丧失了自信和希望。金一南先生在一次报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民国时期曾做过一个“你的梦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林语堂的回答是:“只希望中国有小小的一片不打仗、无苛税、换门牌号不要钱、不用跑入租界就能安居乐业的干净土。”顾颉刚的回答是:“没有人吸鸦片、吞红丸。”施蛰存的回答是:“中国人走到外国去不被轻视,外国人走到中国来让我们敢骂一声洋鬼子。
你知道先生,现在是不敢骂的。”这些心系天下的精英人物的梦想也不过如此,普通百姓也就可想而知了。据说抗战初期,林徽因的儿子问她:“如果中国真的亡国了你会怎样?”林徽因的回答是:“咱家门外不是有条长江吗!”言外之意就是她可以投江殉国。这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虽体现了这位杰出女性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同时也暴露出她对国家的未来并无信心。其实,最能反应一个时代心声和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莫过于当时的文学和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应该是民国时期最具正能量的歌曲了,其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至今听来,依旧让人感受到凛凛生气,其中有为国捐躯的悲壮,有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却唯独感受不到必胜的信心。可以说这歌声是被压迫的弱者的怒吼,却没有强者的乐观。《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佳作,书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各阶层人物的内心状况。其中有一段描写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的心态:当祁老人听说日本要打进北京城时,他立即转回家中去查看自家的米缸,发现米缸都很满,便放下心来,转身不无自豪的对人讲:“北京是个福地,战争不会超过半年。
只要备下足够半年吃的粮食,一切都会过去。”仅从表层来分析,这一段似乎只是在描写当时中国平民大众国家意识的淡漠和对侵略者的无知,但如果从更深层次来透视,你更会发现他是在揭示当时的中国民众对苦难的麻木和对生活的绝望。侵略者大举入侵了,他们想的不是战胜敌人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也不是赢得战争彻底结束苦难,他们甚至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究竟谁胜谁负,他们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熬过眼前的战争,继续活下去。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屈辱,苦难与战乱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伴侣。对他们而言,永久和平与安居乐业只是遥不可及奢侈品,尊严更是他们梦里都见不到的未知物。他们的希望里已排除了这一切,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在屈辱、苦难和战乱中苟活下去。这就是旧中国普通民众的心态。
再让我们通过新中国的文学和歌曲看人民大众的心声吧!新中国刚成立,就诞生了一首《歌唱祖国》,它唱出了“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的自信。但这种自信中显然还带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传统基因,这种被压迫者的呐喊中始终都显得自信不足。而在《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中,仅仅是一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便让人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它不再是被压迫的弱者的呐喊,而是胜利后的强者的从容。从呐喊到从容,这是一次灵魂的蜕变,这是一个民族的涅槃。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从容和自信,才有了随后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豪迈,更有了《青春万岁》的那首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来编织你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对未来怎样的期待啊,它是自信绽放的鲜花,它是希望吹绿的春天,它是一个时代对未来的邀约。中华民族,因为抗美援朝而拥有了自信,因为自信而充满了希望,这份自信和希望为她铸就了新的灵魂,一个全新的中华民族诞生了。
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绝不只局限于对国内的影响,他的影响是世界性的。首先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甚至一度造成东风压倒西风的态势,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走向。前文已经说了,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的一次对决。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或出兵而失败,那么不仅中国难有翻身之日,而且苏联也定会威望大减,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必定随之动摇,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必将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进而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彻底瓦解,单极世界的提前出现。其恶果可从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恃强凌弱、肆意妄为中窥其一斑。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说抗美援朝拯救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甚至是拯救了全世界也不为过。其次,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戳穿了其纸老虎的本质,极大地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的斗志。战后各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民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并接连取得成功,与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分不开的。
如今,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战争中的许多经验也已无法复制,但它给我们留下的四点启示却永远不会褪色。
其一,道胜者无敌。何谓道胜?《孙子》为我们做出了标准答案:“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自然是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但道胜则始终是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节衣缩食全力支援前线,如果没有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烈士和冰雕连似的英雄群体的大批涌现,领袖再英明、统帅再善战,想要战胜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只能是幻想。一个上下同欲,团结一致的民族,是难以战胜的,一个如中华民族这样的庞大、坚忍且又上下同欲的民族,则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中,只要中国人民能够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其二,主动性永远是一切战略的灵魂。如果战争已不可避免,自欺欺人的逃避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力争战略主动,选择最有利的时机采取主动行动,才是最明智的抉择。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我们不是主动出击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打出了我军的威风,让敌人胆寒,让苏联对志愿军有了信心,进而给予我们大力援助,战争的胜负真的很难预测。如果我们不出兵朝鲜,而是在国内坐待美军做好准备大举来犯,我们是否还能赢得一二次战役那么漂亮的胜利?苏联会不会给予我国及时、大力的援助?如果不能,中国肯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抗美援朝胜利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抓住最佳战机,主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其三,敢于斗争是享受和平的前提。当下有那么一批专业黑子,他们一提起抗美援朝,就大谈志愿军采用了人好战术,战争中死了多少人,就像他们有多爱人似的。其实这些人不是对历史一无所知,就是故意抹黑。且不谈当时志愿军是不是采用了人海战术,只说从鸦片战争到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期间,中国军队面对列强时,那一次不是采用“人海战术”,结果又如何?抗美援朝确实牺牲了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但如果不打呢,牺牲就真的会少吗?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账房先生算出来的,而是血性男儿在战场上搏出来的。因为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单纯地取决于物质实力,精神力量同样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直面战争的勇气和承受战争的耐力。因此,对手越是强大,你就越是要敢于斗争。你热爱和平、讨厌战争么?那你就随时准备反侵略战争吧!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战略运用得当,小的战争可以化解大的战争,局部战争可以取代全面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害怕了,妥协了,或许当时少死了一些战士,但“七·七”事变不到六年便尾随而来了,中国在战争中付出了三千万人的生命。抗美援朝我们没有怕,主动出兵了,战争却逃离开中国七十余年,中国因此少牺牲了多少宝贵生命,谁能算出来?永远要记住一点,战争是个无赖,你越是害怕他,他便越是如影随形地骚扰你、欺凌你、屠杀你;而你越是敢于斗争,他反而越会远离你。世上没有免费的和平,只有敢于战争,你才会赢得和平,也才配享有和平。
最后,必须常备不懈地加强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但它又是一个无奈的壮举,没有谁愿意以极端落后的装备去对抗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如果志愿军拥有与美军大体相当的武器装备,就必定取得更伟大的胜利,同时也必定会极大地减少人员的损失。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军便留下了“火力不足恐惧症”, 这绝不是开玩笑,而是血的教训。战后的新中国所以竭其所能地发展国防力量,正是为了不让这种敌我装备优劣悬殊状况在未来的战争中重现。世界上最聪明地举措就是“止戈为武”,用强大的国防实力遏止战争;世界上最愚蠢、最荒诞的事情就是建设国防时缺钱,战败赔款时却有钱。
昨天,为了和平我们曾英勇地投入战争;今天,为了和平我要时刻准备战争;明天,为了和平我们将永远无惧战争。
搜索
抗美援朝精神
志愿军观影感受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起始时间
志愿军观后感200字
为什么叫志愿军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全面深入揭示这场空前绝后的奇迹战争
抗美援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但时至今日,还没人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揭示其伟大意义。本文欲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
要研究抗美援朝的意义,必需首先对这场战争做出定性。个人以为,作为一场战争,抗美援朝具有三大特性。
其一,抗美援朝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场战争堪与之相提并论。历史上以少以寡胜众、以弱克强的战例并不算少,但这些战例莫不以失败方自身存在某些致命弱点为前提。所以,对于这些战争的结局,史学家们都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不仅在物质实力上对中国存在着全方位、无死角的代差性优势,而且在精神层面美国也同样空前强大。“二战”的胜利让美国政府的威望如日中天,其内外凝聚力前所未有,美军中名将如云,军队战斗力堪称史上最强。而新中国却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刚从战争废墟上建立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在如此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竟然将对手从鸭绿江赶到了三八线,迫使美国人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协议”上签字,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志愿军的胜利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至于时至今日,无论是饱读战史的理论家还是久经沙场的将帅们都无法对其做出世人公认的解读。《孙子》曾为善战者设定了一个境界:“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抗美援朝就达到了这一境界。所以称它绝后,是因为志愿军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新中国具备四个条件:一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政治军事文化底蕴与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共同孕育了一位堪称千古一人的卓越领袖——毛泽东;一位在炽烈战火中百炼成钢的杰出统帅——彭德怀;一支二十多年间把以弱胜强视为习惯的伟大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因经历了一切苦难而不惧任何苦难的坚忍民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华民族。这四项条件每一项都堪称史所罕见,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却并世而出,这也是奇迹发生的客观前提。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奇迹只能发生在中国,因为其他国家不会有中国这么深厚的政治军事文化底蕴,不可能产生毛泽东式的领袖人物;而今后的中华民族不可能再遭受旧中国的苦难,因此这一奇迹也不太可能被复制。
其二,抗美援朝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首创。“攘外必先安内”,这几乎是政治军事斗争的一条铁律,从秦始皇到蒋介石莫不奉行这一政策,即使英明神武如唐太宗,也需先有“渭水之盟”而后灭突厥。国外也大体如此。但抗美援朝却打破了这一铁律。他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外敌既攘,内部自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西南边境尚有大批国民党残余势力,全国各地遍布着数百万国民党留下的敌特分子,对新政权持有敌意、不满和疑虑者更是大有人在。但新中国却毅然出兵朝鲜,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新中国内战结束了,经济发展了,整个社会安如磐石。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民群众从这场战争中认识到新政权是真心反帝,真敢反帝,也真正有能力反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绝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消除了疑虑,因而对新政权衷心拥护,而那些死心塌地的反对派则因感受到新中国的赫赫国威而不敢再生不轨之念。目前有一些抗美援朝的否定者动不动就喋喋不休讲这场战争牺牲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却没看到这场战争化解了国内的长期斗争,避免了多少人的死伤和多少经济上的损失。抗美援朝,是超人的智慧和胆魄书写的战略理论新篇章。
其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特殊的“赌博”。之所以说他是赌博,是因为战争本身就具备赌博的性质。西方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克劳塞维茨就认为 “战争是最近似赌博”的人类行为。而如抗美援朝这类规模巨大的具有决战性质且众寡悬殊的战争,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赌博特性。如今的网络上有些人总是异想天开地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描写为领袖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结果,但事实却绝非如此。据军史专家徐焰讲:开战前夕,毛泽东十八天内难以成眠,而且他还讲过:“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打烂了重来。”也就是“回到井冈山打游击去”。可见当时毛主席对出兵朝鲜并无必胜的把握。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这场“赌博”是新中国的领袖和开国元勋们在用自己的江山赌中华民族的未来。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政权尚未巩固,外部又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而蒋介石也正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如果志愿军入朝战败,美国人乘势助蒋介石重返大陆几乎是必然之事。别和我讲什么美国的解密档案证明美国并不打算入侵中国,仁川登陆前美国的目标也是打到三八线,可当他们打顺手时,一切计划都是可以改变的。但纵然如此,我们的开国领袖和元勋们还是毅然决定出兵朝鲜。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都知道,不打赢这场战争,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光明未来。押上江山博一场,赌输的结果自己承担;一旦赢了,中华民族则可就此彻底翻身。古往今来,谁肯作此一搏?恐怕也只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这足以证明这个伟大的群体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已再无其他个人利益,他们的江山,就是全民族的江山。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
二、为什么要出兵朝鲜现
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对抗美援朝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这场战争死了十几万人。但抗日战争死的人远非抗美援朝可比,却为何无人否定抗日战争?这是因为这些否定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侵略者已打进境内了,中国不得不决死一搏;而抗美援朝却是中国主动出兵朝鲜,否则是可以避免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清楚中国为何要出兵朝鲜?
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理由,当时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美国入侵朝鲜,是把朝鲜当作跳板,真正目的是侵略中国,所以出兵朝鲜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改革开放后,这种观点又逐渐演变为让美国侵占朝鲜,中国就等于与虎同眠,防不胜防,故此中国必须入朝参战。可以肯定地讲,这确实是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时的国力条件下,仅仅是这一条理由,似乎还不够充分。近年来又有了一种说法:斯大林挑起朝鲜战争,目的就是让朝鲜败退中国东北,进而长期控制东北。但此种说法恐难成立。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的一系列操作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怪异难解,但如果苏联听任北朝鲜被美国所灭,那对苏联的威望必定是一个沉重打击,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将为之动摇,这是苏联所难以承受的。因此,斯大林不可能以此为代价换取其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促成了中国出兵朝鲜呢?其实对于新中国而言,半岛战争不只是一次危机,同时它也是一个机遇。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如果不与列强打一场硬仗,就永远无法真正翻身。要知道,新中国在西方列强眼中有三大“原罪”。第一,按照西方列强的逻辑,贫弱落后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原罪。新中国虽然在血与火中诞生了,但她依旧贫穷落后,她还没有向世界展示出其足以战胜列强保护自己的力量。所以,列强依旧习惯性地对新中国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蔑视心态。在他们眼里,新中国依旧是昔日东亚病夫,依旧是他们可以肆意侵凌和掠夺的待宰羔羊,而见到这样的羔羊不去咬上几口,那简直就是“狼”的罪过。第二,新中国刚建立,就废除了列强一切在华特权和利益,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让他们失去了一份重要的财源。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新中国心怀仇视。第三,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这就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必定对他抱有强烈敌意。而上述西方人对中国的“三视”,就决定了他们绝不会甘心让新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主权,安安稳稳地建设国家,他们必然在方方面面为新中国设置障碍,遏制我们的发展。如果你置之不理,他们必然得寸进尺;如果你处处设防,则未免不胜其扰。因此,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打败他们以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力量,才能够让他们收起对新中国的觊觎野心,中国才能够彻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这场战争早打晚打,早晚都要打,不打这场仗,中国就无法彻底翻身。所以,毛主席在出兵前就明确地讲:出兵朝鲜就是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这场战争打出一个太平中国。这才是出兵朝鲜的必要性。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何要在建国伊始,国家最需要和平建设之际打这场立国之战呢?这是因为此时打这场战争恰逢天时、地利与人和。这里所说的天时,不是军事范畴的天候,而是指政治范畴的机遇。这个战机不是中国设定的,而是“老天赐予”的,中国只是抓住了这次机会。那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次机会呢?因为第一,我们可以把战场设在国外而不是中国境内,这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战争的损失。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出兵朝鲜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外力支援。战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赛。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善战无敌,但中国的国力却不足以支撑这样的一场战争。然而,朝鲜战争的本质是一场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的一次武装对决,他必将对两大阵营斗争态势和世界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输不起这场战争。正因为如此,中国一旦参战,必定会得到苏联大力的物质援助,这是中国得以战胜对手重要保障。因此说,这对中国是一个千载良机。说中国占地利,是因为中美两军装备的优劣有着天壤之别,而美国的主要优势一是火力猛,一是机动性强。而朝鲜半岛地域狭窄,一百万大军便足以建起一条横亘半岛的坚固防线,这就极大的限制了美军的机动性优势。试想一下,如果美军是在广袤的中国大陆上实施机动打击,中国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构筑起无缝隙的防线保卫全国呢?说中国占人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军队刚刚经过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锻炼,将帅知兵,士卒悍勇,正处于能打硬仗的阶段。二是刚刚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坚强无畏的状态,而且被奴役了数千年的中国百姓头一次被告知自家成了国家的主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爱,由此而爆发的无穷伟力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打一场翻身仗的千载良机,而我们开国元勋们则把握住了这一机会,让中国打了一场翻身之战,立国之战。
三、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及留给后世的启示
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加以分析。关于此战对中国的意义,学界已基本达成定论,认为这是一场立国之战。对此,本人深表赞同。但本人认为所谓立国之战,可分为三个方面来阐述。
其一,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威之战。新中国脱胎于旧中国,虽然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已经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侵略成性的列强们却并不认可。在他们心目中,新中国依旧是他们可以任意侵凌的对象。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国就因悍然侵犯我国主权而造成了“紫石英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在珠江口与我国产生摩擦,葡萄牙也在澳门制造过武装冲突。其实,美国入侵朝鲜也同样有着威慑中国的目的。可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切都变了,美国之外的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也不敢在中国门前舞枪弄棒了,即使是美国,虽然还不时向新中国耀武扬威一番,但一旦中国做出反击,他们也只能逃之夭夭。五八年万炮震金门也好,中国的抗美援越也好,他们对中国的作为都只能忍气吞声。尤其是越战初期,中国宣布一旦美国越过十七度线,中国必然出兵,美国就真的没敢越过十七度线。这就是打出来的国威,没有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其后,中国顶住巨大的国际压力,研制了核武器,美国和苏联都曾竭力反对,并以核打击相威胁,可当中国真把核武器搞出来时,他们也只能听之任之了。因为他们明白,新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了。对越反击战后,中国边境三十年未听到枪声,这不是帝国主义弃恶向善了,这是我们的前辈为我们留下的战争存款带来的和平红利,而抗美援朝就是这笔存款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庆祝开国大典的不是从天安门广场发出的二十八响礼炮声,而是从鸭绿江边射出的喀秋莎的轰鸣声。随着这阵阵炮响,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其二,抗美援朝是一场奠基之战。新中国成立后,就将实现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当时的中国过于贫穷落后,如果没了有外援,是很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然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我们又中断了与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联系,只有苏联才是我们必需争取的对象。但是苏联虽以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相标榜,其骨子里却渗透着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基因。与他们交往,新中国同样存在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与自身利益的问题。但在谈判桌上面对苏联人时,我们却几乎无牌可打。而抗美援朝的胜利则证明了新中国的价值,让我们有了一张对苏谈判的王牌,为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争取外部援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抗美援朝前,毛主席首访苏联时,苏联只给了我们50项工程的援助。可志愿军入朝后,苏联的援助便迅速增加至140余项。战争结束后,又增加了十五项含金量更高的工程项目,总数达到了156项,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中国就建立不起独立自主、相对完整的国防和工业体系,后来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了的基础。今天,提起当年苏联援助我们的156项工程时,颇有一些人感恩戴德。其实,对于苏联此举,适当地表示感谢也是人之常情,但绝对无需感恩戴德,因为这一切其实是我们的前辈在抗美援朝中用巨大牺牲和奇迹般的成就换来的,我们并不欠他们什么。
其三,抗美援朝是一场铸魂之战。通过这场战争,中华民族铸就了自己的新灵魂,这一新灵魂的核心就是自信和希望。如今的中华文化,有两个融入灵魂、渗透骨髓的理念,一是永远不会承认有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如果失败了,那也只是因为犯了错误,没做好。这就叫作自信。二是永远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明天肯定会更好。这就叫作希望。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文化的这一品性绝非自古有之,而是新中国建立后才形成的,而新中国的这份自信与希望很大程度上是抗美援朝铸就的。几千年来,除了少数出类拔萃的人物之外,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梦想无非就是“买房子置地”,说白了也就是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中争取自家的温饱;知识精英们的梦想也不过是读书做官,说白了不过是让本人在既有的蛋糕中分得更大的一块。至于更远大的抱负,那是他们梦里也见不到的。鸦片战争后,几乎被打折了精神脊梁的中华民族更加丧失了自信和希望。金一南先生在一次报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民国时期曾做过一个“你的梦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林语堂的回答是:“只希望中国有小小的一片不打仗、无苛税、换门牌号不要钱、不用跑入租界就能安居乐业的干净土。”顾颉刚的回答是:“没有人吸鸦片、吞红丸。”施蛰存的回答是:“中国人走到外国去不被轻视,外国人走到中国来让我们敢骂一声洋鬼子。
你知道先生,现在是不敢骂的。”这些心系天下的精英人物的梦想也不过如此,普通百姓也就可想而知了。据说抗战初期,林徽因的儿子问她:“如果中国真的亡国了你会怎样?”林徽因的回答是:“咱家门外不是有条长江吗!”言外之意就是她可以投江殉国。这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虽体现了这位杰出女性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同时也暴露出她对国家的未来并无信心。其实,最能反应一个时代心声和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莫过于当时的文学和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应该是民国时期最具正能量的歌曲了,其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至今听来,依旧让人感受到凛凛生气,其中有为国捐躯的悲壮,有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却唯独感受不到必胜的信心。可以说这歌声是被压迫的弱者的怒吼,却没有强者的乐观。《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佳作,书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各阶层人物的内心状况。其中有一段描写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的心态:当祁老人听说日本要打进北京城时,他立即转回家中去查看自家的米缸,发现米缸都很满,便放下心来,转身不无自豪的对人讲:“北京是个福地,战争不会超过半年。
只要备下足够半年吃的粮食,一切都会过去。”仅从表层来分析,这一段似乎只是在描写当时中国平民大众国家意识的淡漠和对侵略者的无知,但如果从更深层次来透视,你更会发现他是在揭示当时的中国民众对苦难的麻木和对生活的绝望。侵略者大举入侵了,他们想的不是战胜敌人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也不是赢得战争彻底结束苦难,他们甚至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究竟谁胜谁负,他们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熬过眼前的战争,继续活下去。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屈辱,苦难与战乱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伴侣。对他们而言,永久和平与安居乐业只是遥不可及奢侈品,尊严更是他们梦里都见不到的未知物。他们的希望里已排除了这一切,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在屈辱、苦难和战乱中苟活下去。这就是旧中国普通民众的心态。
再让我们通过新中国的文学和歌曲看人民大众的心声吧!新中国刚成立,就诞生了一首《歌唱祖国》,它唱出了“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的自信。但这种自信中显然还带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传统基因,这种被压迫者的呐喊中始终都显得自信不足。而在《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中,仅仅是一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便让人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它不再是被压迫的弱者的呐喊,而是胜利后的强者的从容。从呐喊到从容,这是一次灵魂的蜕变,这是一个民族的涅槃。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从容和自信,才有了随后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豪迈,更有了《青春万岁》的那首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来编织你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对未来怎样的期待啊,它是自信绽放的鲜花,它是希望吹绿的春天,它是一个时代对未来的邀约。中华民族,因为抗美援朝而拥有了自信,因为自信而充满了希望,这份自信和希望为她铸就了新的灵魂,一个全新的中华民族诞生了。
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绝不只局限于对国内的影响,他的影响是世界性的。首先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甚至一度造成东风压倒西风的态势,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走向。前文已经说了,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的一次对决。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或出兵而失败,那么不仅中国难有翻身之日,而且苏联也定会威望大减,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必定随之动摇,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必将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进而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彻底瓦解,单极世界的提前出现。其恶果可从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恃强凌弱、肆意妄为中窥其一斑。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说抗美援朝拯救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甚至是拯救了全世界也不为过。其次,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戳穿了其纸老虎的本质,极大地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的斗志。战后各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民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并接连取得成功,与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分不开的。
如今,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战争中的许多经验也已无法复制,但它给我们留下的四点启示却永远不会褪色。
其一,道胜者无敌。何谓道胜?《孙子》为我们做出了标准答案:“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自然是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但道胜则始终是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节衣缩食全力支援前线,如果没有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烈士和冰雕连似的英雄群体的大批涌现,领袖再英明、统帅再善战,想要战胜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只能是幻想。一个上下同欲,团结一致的民族,是难以战胜的,一个如中华民族这样的庞大、坚忍且又上下同欲的民族,则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中,只要中国人民能够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其二,主动性永远是一切战略的灵魂。如果战争已不可避免,自欺欺人的逃避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力争战略主动,选择最有利的时机采取主动行动,才是最明智的抉择。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我们不是主动出击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打出了我军的威风,让敌人胆寒,让苏联对志愿军有了信心,进而给予我们大力援助,战争的胜负真的很难预测。如果我们不出兵朝鲜,而是在国内坐待美军做好准备大举来犯,我们是否还能赢得一二次战役那么漂亮的胜利?苏联会不会给予我国及时、大力的援助?如果不能,中国肯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抗美援朝胜利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抓住最佳战机,主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其三,敢于斗争是享受和平的前提。当下有那么一批专业黑子,他们一提起抗美援朝,就大谈志愿军采用了人好战术,战争中死了多少人,就像他们有多爱人似的。其实这些人不是对历史一无所知,就是故意抹黑。且不谈当时志愿军是不是采用了人海战术,只说从鸦片战争到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期间,中国军队面对列强时,那一次不是采用“人海战术”,结果又如何?抗美援朝确实牺牲了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但如果不打呢,牺牲就真的会少吗?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账房先生算出来的,而是血性男儿在战场上搏出来的。因为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单纯地取决于物质实力,精神力量同样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直面战争的勇气和承受战争的耐力。因此,对手越是强大,你就越是要敢于斗争。你热爱和平、讨厌战争么?那你就随时准备反侵略战争吧!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战略运用得当,小的战争可以化解大的战争,局部战争可以取代全面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害怕了,妥协了,或许当时少死了一些战士,但“七·七”事变不到六年便尾随而来了,中国在战争中付出了三千万人的生命。抗美援朝我们没有怕,主动出兵了,战争却逃离开中国七十余年,中国因此少牺牲了多少宝贵生命,谁能算出来?永远要记住一点,战争是个无赖,你越是害怕他,他便越是如影随形地骚扰你、欺凌你、屠杀你;而你越是敢于斗争,他反而越会远离你。世上没有免费的和平,只有敢于战争,你才会赢得和平,也才配享有和平。
最后,必须常备不懈地加强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但它又是一个无奈的壮举,没有谁愿意以极端落后的装备去对抗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如果志愿军拥有与美军大体相当的武器装备,就必定取得更伟大的胜利,同时也必定会极大地减少人员的损失。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军便留下了“火力不足恐惧症”, 这绝不是开玩笑,而是血的教训。战后的新中国所以竭其所能地发展国防力量,正是为了不让这种敌我装备优劣悬殊状况在未来的战争中重现。世界上最聪明地举措就是“止戈为武”,用强大的国防实力遏止战争;世界上最愚蠢、最荒诞的事情就是建设国防时缺钱,战败赔款时却有钱。
昨天,为了和平我们曾英勇地投入战争;今天,为了和平我要时刻准备战争;明天,为了和平我们将永远无惧战争。
搜索
抗美援朝精神
志愿军观影感受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起始时间
志愿军观后感200字
为什么叫志愿军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