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您的位置:  > 世界历史

透过地理看中国历史:揭示历史-地理规律的大众学术佳作

2024-08-14 00:03:38 来源: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责编:admi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透过地理,再看中国历史,真正读懂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发展逻辑的大众学术佳作。作者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从《禹贡》《史记》《汉书》等整理出来的关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变迁等自然地理要素信息,参照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成果,从长时段观察分析地理环境与历史演进之间的关系,揭示隐藏其中的历史—地理规律,既有辽阔的地理空间感,又有宏大的历史厚重感。

作者简介

董金社,山东鄄城人,1966年生。地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曾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高级经济师。著有《先秦法家》《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参编《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等。

作者荐书

本书突出“大”,以“大历史,大地理,大文明”为特色,以中国宏大的、丰富多彩的历史为背景,选取历史时期的若干地理场景,探索地理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地理的眼光,用地理知识、与地理科研成果解读中国历史演进,使社会大众得以明澈中国历史背后的推动力量,使读者认识到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对历史的形塑作用,坚定其维护中国地理环境的决心和坚强意志。于今世界地理环境大变化,地缘格局大调整,民族文化大复兴的宏大背景中,厚植国人地理观念,意义更大。

本书前五章着眼于宏观地理环境的演变与国家综合人文格局的变迁,有很多新提法,例如,中华文明“在小空间里孕育,在中空间里融合,在大地面上展开”,抓住了中国文化地理扩散的“魂”;中国地缘融合从地势第二阶梯发动,先整合第三地势阶梯,然后整合第一地势阶梯,现在处在整合第四阶梯(海洋国土)的过程中,为读者展开了宏大的中华历史展演的场景;第六至十章以点带面,从区域、地方论证天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解释历史兴衰。

第十一章则以清朝的地理观念演变为例,解释清朝后期落后挨打与地理观念落后与地理知识传播缓慢有很大关系。社会大众认识到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地理观念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累积性的资源配置失衡决定历史走向和社会发展进程,揭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起伏跌宕的资源时空配置地理密码。

综合而言,本书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新颖的理论认识和视角。以地理学解读历史演变思想早已有之,甚至有地理学者提出地理历史学观点。随着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深入,地理学在长周期历史演进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认识。地理是历史叙事的演员,使得历史叙事必关注地理环境、观念、知识所起的作用。全书关于历史的解读就像是在中华大地上奏响的地理与历史的交响乐,地理空间变迁与历史叙事同处在一个舞台上展演。

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记载丰富,可以为世界演变提供规律性指引。本书从山川大势、气候变迁、资源禀赋等角度分析中国南北重心转移以及对中国统一与分裂的影响,非常具有启发价值。分析黄河流域地理要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一步突出了中国地理和历史的特色。

三是大众学术的思路,将规范的地理研究成果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传播,也就是地理科普。全书通过以地理解读历史,以经验的事实证明地理重要性,直接打通了自然与人文的隔阂,比单纯的传播地理知识要好的得多。书中所用材料很多来自《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历史地理论丛》等论文,将“锁在深闺”的地理成果通过解读中国历史的方式,传播给社会大众,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

四是跨越地理与历史,贯穿国学,知识交叉。例如,在第一章分析中国地理大势,根据梁启超先生《中国史绪论》提出的中国疆域发展三阶段和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提出中华文明“在小空间里孕育,在中空间里融合,在大空间里展开”的论断,分别对应于“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地缘关系三阶段。对于河西走廊和西域绿洲地缘政治体的认识也非常准确——建立在绿洲经济的地缘政治体无“国力”,很容易受到域外势力的打击,兴衰不定。其兴,因为它长期孤悬独立;其衰,因环境变迁和域外力量打击。

总之,通过本书,读者不但能了解历史与地理知识,更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热爱中国。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