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欧洲史”(C.H.Beck Geschichte Europas)是德国贝克出版社的经典丛书,共10卷,聘请德国权威历史学者,立足学术前沿,写作通俗易读、符合时下理解的欧洲史。丛书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历史编纂框架,着眼欧洲;关注那些塑造每个时代的核心变迁,传递关于每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将世界的开始和结束都纳入视野,以此为基础,记录和思考在近100年左右的地球变化中存在和将继续存在下去的各种各样的人类形态。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们远离熟悉的生活,前往未知的土地,亲身体验陌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异文化中平凡且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将成为探究我们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指南针。
广告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广告业在20世纪早期汇集了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影响力的高峰,之后逐渐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失去其影响。本书专注于那些生产了19—20世纪美国广告的广告人们,包括设计师、广告文案、艺术家、经营管理者和其他从业人员。广告实际上是一门非常个人的产业,它体现了生产者的怪癖和个性,所以本书可以看作的是一部广告行业从业者,尤其是传奇人物如拉斯克、罗比凯、伯恩巴克、奥格威等的群像。本书也试图去理解广告和美国文化的关系,广告往往被批评者们当做抨击的对象,但广告只是反映社会趋势和问题的一面镜子,广告人就是这面镜子的制造者。
从欧洲到非洲再到美洲,罪恶黑三角充斥着无数黑人奴隶的血泪。黑人奴隶的悲惨境遇唤醒了一些英国人的良知。他们起初是星星之火,但随着西班牙海洋帝国的崩溃、英国海洋霸权的确立,形成燎原之势。经济上对黑人奴隶贸易的不再依赖,宗教人士对黑人奴隶贸易的严厉批评,以及其他正义因素的介入,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本书以英国反奴隶制运动为主线,娓娓道来奴隶制的起源、发展,从宏大的历史视角展开英国废奴运动。除了废除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外,英国还致力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废奴运动,奴隶难言的痛苦、解放后多舛的命运与废奴运动中先锋人物的努力、坚韧之间形成强大的张力。
20世纪初无可复制的狂欢,一群人用文学、艺术、发明铸造黄金年代。战争的号角即将吹响,离奇的爱恨情仇仍在上演。赫尔曼·黑塞尝试和妻子找回爱情;杜尚收起了画笔,当起了图书管理员;可可·香奈儿说她把自由还给了女性的身体;毕加索创作出了他的夏娃;巴黎的批评家们讽刺《春之祭》是一场《春之屠杀》;康定斯基仅用3天完成经典作品《构成7号》……让人眼花缭乱的爱情、打破常规的杰出发明、不可思议的命运成为本书的重要主题,再度证明了1913年的独特性。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加里·威尔斯对历史、文学与古典音乐一生热爱的结晶。作者以比较戏剧学的视角,深度剖析了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以莎士比亚戏剧为灵感创作的三部歌剧,揭秘作曲家如何将戏剧中复杂而深刻的人性写入叩击心弦、经久不衰的音响。
乌尔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曾是贸易和文明的中心。本书着眼于乌尔的过去,不仅介绍了这座古代城市及其几千年来的变迁,还考察了近代的考古学解释。该研究从19世纪探险家寻找乌尔城开始,继而详细讨论了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以这些发现为框架,作者利用环境、历史和考古研究的最新证据,探讨了乌尔从公元前五千纪欧贝德时期直至亚历山大去世的历史。书中详细介绍了乌尔的建筑遗迹,主要有神圣建筑、王室墓地和私人住宅。最后,作者讨论了这座城市在海湾战争中遭受的灾难性破坏,以及考古学家面临的挑战。
美国梦的核心是拥有舒适且承担得起的住房,现实情况却是美国正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无数人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消耗至少3小时,每月用超过一半的收入支付租金,每年百万户家庭被扫地出门、无家可归。在工作机会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可负担住房严重短缺。住在好学校和高薪工作邻近地点的高昂成本,阻止了人们搬到充满机遇的地方。不断上涨的住房成本正成为美国居住隔离、教育不平等、种族和代际财富差距、中产阶层萎缩等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康纳·多尔蒂的《金门:美国住房之战》以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为样本,从西海岸的中心记录了美国的住房危机。书中追踪了为捍卫居住权而努力斗争的人们,包括立法者、租户、开发商、工薪家庭、社会活动家等,呈现了不同立场的人们试图摆脱危机的努力,也揭示出那些推动住房市场的深层力量,剥开了几十年的历史和经济力量的博弈,为看待和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参考。
为何德国会以如此坚定的意志和粗暴的方式推行扩张主义的政策?为何其他大国在如此长时间内采取忍让的态度,以至于最后不诉诸战争手段已无法遏制德意的扩张?欧洲近现代史专家贝尔的这部研究战争起源的经典之作,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形成时期以及相关争论的综合性研究。作者致力于考察对二战起源的广泛解释,审视那些制约政治家、左右民众情绪的隐秘力量,从而促进有关战争根源的理论建构。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连线的世界,但越来越觉得脱节、孤独和无意义?答案在于大脑。神经科学专家卡尔·马尔奇在本书中认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正在让我们的大脑经历“重装”。大脑中独特的结构使人类形成牢固的社会纽带,然而日益强大的科技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抢走了我们的注意力。点赞和上滑带来的快感,使神经奖励中枢受到过度刺激,与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相伴而来的习惯,给我们大脑中与注意力、情绪和记忆有关的关键部位带来了巨大压力,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理。久而久之,我们会忽略能被长久支持的现实关系,转而关注那些更微弱短促的关联。
本书是法国16世纪著名法学家和政论家弗朗索瓦·奥特芒生平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被视为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重要政治著作。通过该书,奥特芒论述了在法国君主政体演化的过程中,日耳曼法兰克人元素与罗马化高卢人元素的相互融合,详细阐述和强调了政体中各种限制君主权力的要素,特别是作为三级会议前身的公共议事会的崇高权威和作用。奥特芒在本书中提出了新教政治家的理想,以及建立代议制和民选君主制政府之主张。它为这一时期的欧洲各国民众提供了武装反抗其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并成为后续旨在为各自民族创立“古老宪制”的立宪主义者的关键性历史范本。
在本书中彼得·伯克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历史。他讨论了15世纪和16世纪意大利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所特有的思维和观察方式。伯克采取了独特的社会学方法,研究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创新如何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相关联。在评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文化生产力时,伯克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精英”群体上。这个群体包括600名1420年至1540年活跃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作家、人文学者、科学家和音乐家等,通过描绘这些人,伯克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社会面貌。第3版新增了经过全面修订的导言,重点关注伯克所说的文艺复兴研究中的“女性转向”“家庭转向”,并讨论了文艺复兴与全球趋势的关系。
从实验室的灵光一闪到全球健康的守护神,从平平无奇到全球疯抢,它如何站上抗击流感的第一线?从边缘之药到唯一针对流感病毒的神兵利器,它真的是灵丹妙药吗?它自不那么成功的第一次商业生命退出又迅即转身为世界上最耀眼的MCM产品,其在医药与政治间游走,是神话还是陷阱?以守护民众健康的名义,政府与制药公司的博弈,监管与市场的周旋,生产权与生命权的抢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如何被一颗小药丸重塑?
美狄亚,希腊神话中的女巫及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复仇女英雄,因弑子报复负心丈夫而闻名。作为希腊悲剧中受不公正待遇的“普通女性”,美狄亚在现代仍具魅力,但其故事的复杂性常被忽视。艾玛·格里菲斯聚焦于美狄亚神话中未探索的主题,提供了自己的解读,挖掘出古希腊意识形态、儿童重要性、女性角色及异邦人地位等问题。
2005年,一场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市,整个城市都被水淹没,几百人因此丧生。飓风过后,城市人口减少、气候不断变暖、住房问题凸显、种族问题持续加剧。这场飓风被称为“卡特里娜”。卡特里娜飓风不是这些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却将我们这个时代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汇集到一起。以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前后共一个世纪的时间为线索,作者追寻灾害出现的前因后果,调查人们对洪水的不同反应,探讨结构性不平等和物质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
[美]简·维索基·欧格雷迪、[美]肯·维索基·欧格雷著,郭瑽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一种具启发性的方式展示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设计作品,表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均衡,切实而深入地探讨了对于信息的组织与视觉呈现。
本书为汉学家芮乐伟·韩森代表作《丝绸之路新史》的全新增补版本,新附原书所涉简帛文献原文,另增与元朝中外交通史相关的章节。作者引入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在时间维度上,将对丝绸之路的讨论下溯至14世纪;在地域范围上,将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东拓展至北京。
人们要么是托尔斯泰主义者,要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者——这是否为真?文学阅读的原则和条件,究竟是什么?斯坦纳认为,在顶尖的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超过了其他人的作品,作者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两位作家的文学巨著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作者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着重分析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自1960年出版以来,《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七十余位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一卷,其时段聚焦于从古代到中世纪这段漫长的时期。在书中,学者们通过大量史料与专业分析,探讨了女性从神话中的母性角色,如何转变为圣洁的代言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而涉及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等诸多领域的课题,这其中还蕴含了大量的关于女性身份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生理学等多学科的思考。本书认为,女性身份在古代的这种转变,奠定了日后女性角色的基础,也是女性身份变迁的第一个里程碑。
攥起你的拳头,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大概是八个拳头大小。它控制着我们的五感呼吸,喜怒哀乐,行动语言,它是我们区别自己与其他生物最根本的器官,它是让我们成为人的一切。一个婴儿的大脑只有成年人的1/4大,在两个拳头大小的容量里,一个“人”的定义初具雏形。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站在手术室外,我们总是轻易就看到最具有张力的人生百态。当一个小孩的生命危在旦夕,父母、医生、病人自己有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情绪。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跟随英国最杰出的儿童神经外科医生经历形形病例的同时,反思生命与家庭的意义。
丽塔·考威尔是美国最顶尖的微生物学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乱细菌的生存轨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9·11”期间的炭疽信袭击事件中,她领导团队在细菌溯源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时,却被告知:“我们不会把奖学金浪费在女人身上。”由于得不到某些男性导师的指导,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她被迫更换了6次专业。本书记录了丽塔·考威尔闯荡科学界60年来的所见所闻。从实验室里的性骚扰,到阻碍女性掌权的隐秘体制,一路走来,她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偏见,一次次击碎文化和体制障碍,为更多女性推开了科研之门。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君主制危机四伏。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急切地吸收启蒙思想,微服出行就是他实施开明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大量档案资料,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利地历史作家莫妮卡·切尔宁讲述了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超凡人物的统治与旅行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类的兴起,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到底是哪些因素催生了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现代文类,小说与神话、史诗、悲剧等古典文类的差别在哪里?伊恩·瓦特在本书中用文学社会学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小说兴起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同时论述了其在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位小说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首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
本书是名古屋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一部中国史入门读本,由来自日本的29位一线研究者共同执笔编写完成。全书分研究及史料、中国史研究法两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进展和史料解说三个方面,阐述从先秦到近现代各时段的中国史研究状况,在新出土和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第二部分为史料解读法,强调目录学、金石考古学、地理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最后详细罗列中国史研究论著,并附有较为全面的中译本信息。
在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渴望利用火的破坏力,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类才真正进入炸药时代。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凭借非凡的直觉,通过炸药的研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炸药,使许多改变地球面貌的大型工程成为现实,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并对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和弥补的破坏。在这场社会剧变中,诺贝尔一跃成为最富有的人之一,但这一切却让他心存不安。最终,他用全部财产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奖项——诺贝尔奖。随着炸药消耗的急剧上升,世界各国围绕硝石这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包含人类对科学的痴迷、对道德的践踏,以及历史内在的讽刺性。这个故事证明,人类在战争期间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同时也警示我们,历史具有周期性,过去的解决方案往往会造成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10月译著联合书单|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贝克欧洲史”(C.H.Beck Geschichte Europas)是德国贝克出版社的经典丛书,共10卷,聘请德国权威历史学者,立足学术前沿,写作通俗易读、符合时下理解的欧洲史。丛书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历史编纂框架,着眼欧洲;关注那些塑造每个时代的核心变迁,传递关于每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将世界的开始和结束都纳入视野,以此为基础,记录和思考在近100年左右的地球变化中存在和将继续存在下去的各种各样的人类形态。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们远离熟悉的生活,前往未知的土地,亲身体验陌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异文化中平凡且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将成为探究我们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指南针。
广告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广告业在20世纪早期汇集了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影响力的高峰,之后逐渐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失去其影响。本书专注于那些生产了19—20世纪美国广告的广告人们,包括设计师、广告文案、艺术家、经营管理者和其他从业人员。广告实际上是一门非常个人的产业,它体现了生产者的怪癖和个性,所以本书可以看作的是一部广告行业从业者,尤其是传奇人物如拉斯克、罗比凯、伯恩巴克、奥格威等的群像。本书也试图去理解广告和美国文化的关系,广告往往被批评者们当做抨击的对象,但广告只是反映社会趋势和问题的一面镜子,广告人就是这面镜子的制造者。
从欧洲到非洲再到美洲,罪恶黑三角充斥着无数黑人奴隶的血泪。黑人奴隶的悲惨境遇唤醒了一些英国人的良知。他们起初是星星之火,但随着西班牙海洋帝国的崩溃、英国海洋霸权的确立,形成燎原之势。经济上对黑人奴隶贸易的不再依赖,宗教人士对黑人奴隶贸易的严厉批评,以及其他正义因素的介入,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本书以英国反奴隶制运动为主线,娓娓道来奴隶制的起源、发展,从宏大的历史视角展开英国废奴运动。除了废除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外,英国还致力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废奴运动,奴隶难言的痛苦、解放后多舛的命运与废奴运动中先锋人物的努力、坚韧之间形成强大的张力。
20世纪初无可复制的狂欢,一群人用文学、艺术、发明铸造黄金年代。战争的号角即将吹响,离奇的爱恨情仇仍在上演。赫尔曼·黑塞尝试和妻子找回爱情;杜尚收起了画笔,当起了图书管理员;可可·香奈儿说她把自由还给了女性的身体;毕加索创作出了他的夏娃;巴黎的批评家们讽刺《春之祭》是一场《春之屠杀》;康定斯基仅用3天完成经典作品《构成7号》……让人眼花缭乱的爱情、打破常规的杰出发明、不可思议的命运成为本书的重要主题,再度证明了1913年的独特性。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加里·威尔斯对历史、文学与古典音乐一生热爱的结晶。作者以比较戏剧学的视角,深度剖析了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以莎士比亚戏剧为灵感创作的三部歌剧,揭秘作曲家如何将戏剧中复杂而深刻的人性写入叩击心弦、经久不衰的音响。
乌尔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曾是贸易和文明的中心。本书着眼于乌尔的过去,不仅介绍了这座古代城市及其几千年来的变迁,还考察了近代的考古学解释。该研究从19世纪探险家寻找乌尔城开始,继而详细讨论了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以这些发现为框架,作者利用环境、历史和考古研究的最新证据,探讨了乌尔从公元前五千纪欧贝德时期直至亚历山大去世的历史。书中详细介绍了乌尔的建筑遗迹,主要有神圣建筑、王室墓地和私人住宅。最后,作者讨论了这座城市在海湾战争中遭受的灾难性破坏,以及考古学家面临的挑战。
美国梦的核心是拥有舒适且承担得起的住房,现实情况却是美国正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无数人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消耗至少3小时,每月用超过一半的收入支付租金,每年百万户家庭被扫地出门、无家可归。在工作机会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可负担住房严重短缺。住在好学校和高薪工作邻近地点的高昂成本,阻止了人们搬到充满机遇的地方。不断上涨的住房成本正成为美国居住隔离、教育不平等、种族和代际财富差距、中产阶层萎缩等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康纳·多尔蒂的《金门:美国住房之战》以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为样本,从西海岸的中心记录了美国的住房危机。书中追踪了为捍卫居住权而努力斗争的人们,包括立法者、租户、开发商、工薪家庭、社会活动家等,呈现了不同立场的人们试图摆脱危机的努力,也揭示出那些推动住房市场的深层力量,剥开了几十年的历史和经济力量的博弈,为看待和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参考。
为何德国会以如此坚定的意志和粗暴的方式推行扩张主义的政策?为何其他大国在如此长时间内采取忍让的态度,以至于最后不诉诸战争手段已无法遏制德意的扩张?欧洲近现代史专家贝尔的这部研究战争起源的经典之作,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形成时期以及相关争论的综合性研究。作者致力于考察对二战起源的广泛解释,审视那些制约政治家、左右民众情绪的隐秘力量,从而促进有关战争根源的理论建构。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连线的世界,但越来越觉得脱节、孤独和无意义?答案在于大脑。神经科学专家卡尔·马尔奇在本书中认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正在让我们的大脑经历“重装”。大脑中独特的结构使人类形成牢固的社会纽带,然而日益强大的科技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抢走了我们的注意力。点赞和上滑带来的快感,使神经奖励中枢受到过度刺激,与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相伴而来的习惯,给我们大脑中与注意力、情绪和记忆有关的关键部位带来了巨大压力,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理。久而久之,我们会忽略能被长久支持的现实关系,转而关注那些更微弱短促的关联。
本书是法国16世纪著名法学家和政论家弗朗索瓦·奥特芒生平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被视为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重要政治著作。通过该书,奥特芒论述了在法国君主政体演化的过程中,日耳曼法兰克人元素与罗马化高卢人元素的相互融合,详细阐述和强调了政体中各种限制君主权力的要素,特别是作为三级会议前身的公共议事会的崇高权威和作用。奥特芒在本书中提出了新教政治家的理想,以及建立代议制和民选君主制政府之主张。它为这一时期的欧洲各国民众提供了武装反抗其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并成为后续旨在为各自民族创立“古老宪制”的立宪主义者的关键性历史范本。
在本书中彼得·伯克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历史。他讨论了15世纪和16世纪意大利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所特有的思维和观察方式。伯克采取了独特的社会学方法,研究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创新如何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相关联。在评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文化生产力时,伯克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精英”群体上。这个群体包括600名1420年至1540年活跃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作家、人文学者、科学家和音乐家等,通过描绘这些人,伯克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社会面貌。第3版新增了经过全面修订的导言,重点关注伯克所说的文艺复兴研究中的“女性转向”“家庭转向”,并讨论了文艺复兴与全球趋势的关系。
从实验室的灵光一闪到全球健康的守护神,从平平无奇到全球疯抢,它如何站上抗击流感的第一线?从边缘之药到唯一针对流感病毒的神兵利器,它真的是灵丹妙药吗?它自不那么成功的第一次商业生命退出又迅即转身为世界上最耀眼的MCM产品,其在医药与政治间游走,是神话还是陷阱?以守护民众健康的名义,政府与制药公司的博弈,监管与市场的周旋,生产权与生命权的抢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如何被一颗小药丸重塑?
美狄亚,希腊神话中的女巫及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复仇女英雄,因弑子报复负心丈夫而闻名。作为希腊悲剧中受不公正待遇的“普通女性”,美狄亚在现代仍具魅力,但其故事的复杂性常被忽视。艾玛·格里菲斯聚焦于美狄亚神话中未探索的主题,提供了自己的解读,挖掘出古希腊意识形态、儿童重要性、女性角色及异邦人地位等问题。
2005年,一场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市,整个城市都被水淹没,几百人因此丧生。飓风过后,城市人口减少、气候不断变暖、住房问题凸显、种族问题持续加剧。这场飓风被称为“卡特里娜”。卡特里娜飓风不是这些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却将我们这个时代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汇集到一起。以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前后共一个世纪的时间为线索,作者追寻灾害出现的前因后果,调查人们对洪水的不同反应,探讨结构性不平等和物质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
[美]简·维索基·欧格雷迪、[美]肯·维索基·欧格雷著,郭瑽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一种具启发性的方式展示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设计作品,表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均衡,切实而深入地探讨了对于信息的组织与视觉呈现。
本书为汉学家芮乐伟·韩森代表作《丝绸之路新史》的全新增补版本,新附原书所涉简帛文献原文,另增与元朝中外交通史相关的章节。作者引入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在时间维度上,将对丝绸之路的讨论下溯至14世纪;在地域范围上,将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东拓展至北京。
人们要么是托尔斯泰主义者,要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者——这是否为真?文学阅读的原则和条件,究竟是什么?斯坦纳认为,在顶尖的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超过了其他人的作品,作者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两位作家的文学巨著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作者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着重分析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自1960年出版以来,《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七十余位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一卷,其时段聚焦于从古代到中世纪这段漫长的时期。在书中,学者们通过大量史料与专业分析,探讨了女性从神话中的母性角色,如何转变为圣洁的代言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而涉及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等诸多领域的课题,这其中还蕴含了大量的关于女性身份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生理学等多学科的思考。本书认为,女性身份在古代的这种转变,奠定了日后女性角色的基础,也是女性身份变迁的第一个里程碑。
攥起你的拳头,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大概是八个拳头大小。它控制着我们的五感呼吸,喜怒哀乐,行动语言,它是我们区别自己与其他生物最根本的器官,它是让我们成为人的一切。一个婴儿的大脑只有成年人的1/4大,在两个拳头大小的容量里,一个“人”的定义初具雏形。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站在手术室外,我们总是轻易就看到最具有张力的人生百态。当一个小孩的生命危在旦夕,父母、医生、病人自己有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情绪。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跟随英国最杰出的儿童神经外科医生经历形形病例的同时,反思生命与家庭的意义。
丽塔·考威尔是美国最顶尖的微生物学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乱细菌的生存轨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9·11”期间的炭疽信袭击事件中,她领导团队在细菌溯源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时,却被告知:“我们不会把奖学金浪费在女人身上。”由于得不到某些男性导师的指导,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她被迫更换了6次专业。本书记录了丽塔·考威尔闯荡科学界60年来的所见所闻。从实验室里的性骚扰,到阻碍女性掌权的隐秘体制,一路走来,她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偏见,一次次击碎文化和体制障碍,为更多女性推开了科研之门。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君主制危机四伏。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急切地吸收启蒙思想,微服出行就是他实施开明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大量档案资料,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利地历史作家莫妮卡·切尔宁讲述了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超凡人物的统治与旅行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类的兴起,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到底是哪些因素催生了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现代文类,小说与神话、史诗、悲剧等古典文类的差别在哪里?伊恩·瓦特在本书中用文学社会学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小说兴起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同时论述了其在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位小说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首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
本书是名古屋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一部中国史入门读本,由来自日本的29位一线研究者共同执笔编写完成。全书分研究及史料、中国史研究法两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进展和史料解说三个方面,阐述从先秦到近现代各时段的中国史研究状况,在新出土和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第二部分为史料解读法,强调目录学、金石考古学、地理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最后详细罗列中国史研究论著,并附有较为全面的中译本信息。
在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渴望利用火的破坏力,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类才真正进入炸药时代。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凭借非凡的直觉,通过炸药的研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炸药,使许多改变地球面貌的大型工程成为现实,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并对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和弥补的破坏。在这场社会剧变中,诺贝尔一跃成为最富有的人之一,但这一切却让他心存不安。最终,他用全部财产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奖项——诺贝尔奖。随着炸药消耗的急剧上升,世界各国围绕硝石这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包含人类对科学的痴迷、对道德的践踏,以及历史内在的讽刺性。这个故事证明,人类在战争期间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同时也警示我们,历史具有周期性,过去的解决方案往往会造成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