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堪称登峰造极。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农耕为主,到现在的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都可以端上餐桌成为美食,无论心肝脾胃尽皆下肚。
但很多中国人眼里的美食,却是外国人眼里深深的忌讳,猪肝,鸡心,等内脏器官他们都会敬而远之。
尤其是对于欧洲来说,这里几乎所有人都是明确拒绝动物内脏的,具体原因隐藏极深,韩国的历史中给出了真实答案。
中欧之间的饮食差异
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饮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单从文化层面来讲,欧洲便无法与中国相比,他们的饮食就好像停留在几千年以前,并没有像中国这样促进人际关系,红白喜事等其他特殊含义。
欧洲人普遍认为,饮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生理需求,仅此而已,也可以直接概括为简单有效。
欧洲人的早餐以面包,果酱,黄油,奶酪等为主,餐厅和家里都是如此,并不像中国一样因为地区不同存在诸多选择。
牛排则是欧洲人的午餐必需品,他们需要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吃完,并积极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去。
一天之中的晚餐是欧洲人的正餐,会具有更多选择,如意大利面,披萨等等,尽管如此,牛奶和水果依然是必需品。
如此便可以得知,欧洲人饮食均以填饱肚子为主,形式比较简单,种类比较固定。
即使是高规格的宴请,最多也只会花费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食品也只是从牛排开始,用水果宣告结束,追求简朴而又不失礼节。
欧洲人讲究时间的节省和营养的充分摄取,而中国追求的是色彩,口感,尤其是全面性。
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方面,欧洲人很少吃猪肉,更不像中国人那样“涉猎广泛”,至于那些中国人所热爱的动物内脏,在欧洲是被完全拒绝的。
中国人对于食物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为了达到“激发原始香味”的目的,中国早就已经将动物的各种内脏烹饪成一道道美食。其中猪是最常见的动物,它的内脏也是中国十分受欢迎的美食。
在中国人眼里,猪胃就是猪肚,大肠,小肠,膀胱统称为猪小肚,此外,心肝脾肾甚至脑都可以食用。
不仅是猪,以鸡为主的家禽类内脏也都可以吃。但这些国人看来十分美味的食物,在欧洲是完全见不到的。
韩国历史中的重要因素
欧洲人拒绝内脏的原因,或许从韩国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原因,主要是处理和食用方式的问题。
在古代,韩国人发展相对落后,对食物的追求也仅仅是“果腹”,但他们并没有用河流清洗的习惯,也就是说在抓捕到猎物的第一时间就会将其杀死,随后开膛破肚。
如此一来空气中就会被血腥味所充斥,而动物内脏不仅气息更加浓烈,还会因为储存排泄物,而在处理时发出恶臭。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注定是无法接受动物内脏的。
从那时起韩国人就没有养成食用动物内脏的习惯,后来就更加不可能形成。
欧洲也是如此,因为社会发展程度难以和亚洲相比,所以他们进入农耕社会的时间较晚且并不发达。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畜牧业的发展,对动物内脏的处理就更加缺乏经验,所以和韩国一样选择了拒绝。
当然在如今社会,欧洲的技术足以让他们完成对内脏的烹饪,但依旧没有被移出“禁止”的行列,具体原因是欧洲人对营养的追求和饮食的态度不同。
欧洲人口数量较少,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运用在食物的研究和探索上。
他们需要充足的精力去完成一天的工作,所以摄入的食物必须是动物身上的精华部分。
而肝等动物内脏作为动物的毒素排出器官,在他们看来不仅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可言,还会因此而引发中毒,根本不能被称之为食材,只有吃不起饭的人才会冒险尝试。
除此之外,欧洲与中国烹饪习惯的不同,也让他们不得不拒绝动物内脏,他们所食用的牛排和水果,前者为煎烤,后者为生食,即便是“煎烤”,他们为了追求肉质鲜嫩,也喜欢吃半熟的肉。
像这些手法,自然无法将内脏做成美食的。
中国对内脏的处理以“炖煮、爆炒”为主要手段,因为普通的煎和炒无法杀死内脏中的寄生虫。
其次,动物内脏一般不能与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其中的代表性食物就是奶油,黄油,肥肉等等。
这些忌讳又是欧洲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所以二者注定是无法共存的。
最后就是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并不适合动物内脏,按照咱们中餐的多样性,蒸煮炸煎炒等等……各种烹饪方式,饮食基本每天都不重样。
但欧洲则不同,他们的饮食烹饪方式比较单一,且几乎每一餐都有必不可少的水果,牛排等,如果接受动物内脏进入他们的饮食系统,势必会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这是一种不好的信号,动物内脏虽然有营养,但其中拥有大量的胆固醇和脂肪。
比如一百克猪脑中有接近10克的脂肪,如果按照欧洲人的习惯长期大量食用,不仅会增加高血脂的发病概率,还会因为脂肪累积而引起肥胖。
对于欧洲人而言,他们饮食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一个健康的体态,所以肥胖对于他们而言是无法忍受的“噩梦”。
相比于其中所蕴含的营养,欧洲人更加害怕失去对体重的控制,所以选择拒绝。
不过,一些其实内脏也很有营养,比方说“猪肝”就是补血的好东西。
所以究其根本,欧洲人不吃内脏,还是因为他们不太能接受“内脏”,加之烹饪方式不当罢了,就像咱们也对一些国外的“美食”也会敬而远之。
总结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是气候和地域所造成的饮食文化差异,也是文明发展的不同轨迹。
韩国历史固然会对饮食偏好形成一定影响,但长期的发展和时间的积淀才是真正决定饮食习惯的存在,不同的风格才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美食。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古今历史网_历史故事_历史知识分享平台 https://www.yuzhubaobao.com/ ICP备案:鲁ICP备2024097632号-1 网站地图
中欧饮食差异大揭秘:为何外国人忌讳动物内脏?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堪称登峰造极。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农耕为主,到现在的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都可以端上餐桌成为美食,无论心肝脾胃尽皆下肚。
但很多中国人眼里的美食,却是外国人眼里深深的忌讳,猪肝,鸡心,等内脏器官他们都会敬而远之。
尤其是对于欧洲来说,这里几乎所有人都是明确拒绝动物内脏的,具体原因隐藏极深,韩国的历史中给出了真实答案。
中欧之间的饮食差异
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饮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单从文化层面来讲,欧洲便无法与中国相比,他们的饮食就好像停留在几千年以前,并没有像中国这样促进人际关系,红白喜事等其他特殊含义。
欧洲人普遍认为,饮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生理需求,仅此而已,也可以直接概括为简单有效。
欧洲人的早餐以面包,果酱,黄油,奶酪等为主,餐厅和家里都是如此,并不像中国一样因为地区不同存在诸多选择。
牛排则是欧洲人的午餐必需品,他们需要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吃完,并积极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去。
一天之中的晚餐是欧洲人的正餐,会具有更多选择,如意大利面,披萨等等,尽管如此,牛奶和水果依然是必需品。
如此便可以得知,欧洲人饮食均以填饱肚子为主,形式比较简单,种类比较固定。
即使是高规格的宴请,最多也只会花费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食品也只是从牛排开始,用水果宣告结束,追求简朴而又不失礼节。
欧洲人讲究时间的节省和营养的充分摄取,而中国追求的是色彩,口感,尤其是全面性。
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方面,欧洲人很少吃猪肉,更不像中国人那样“涉猎广泛”,至于那些中国人所热爱的动物内脏,在欧洲是被完全拒绝的。
中国人对于食物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为了达到“激发原始香味”的目的,中国早就已经将动物的各种内脏烹饪成一道道美食。其中猪是最常见的动物,它的内脏也是中国十分受欢迎的美食。
在中国人眼里,猪胃就是猪肚,大肠,小肠,膀胱统称为猪小肚,此外,心肝脾肾甚至脑都可以食用。
不仅是猪,以鸡为主的家禽类内脏也都可以吃。但这些国人看来十分美味的食物,在欧洲是完全见不到的。
韩国历史中的重要因素
欧洲人拒绝内脏的原因,或许从韩国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原因,主要是处理和食用方式的问题。
在古代,韩国人发展相对落后,对食物的追求也仅仅是“果腹”,但他们并没有用河流清洗的习惯,也就是说在抓捕到猎物的第一时间就会将其杀死,随后开膛破肚。
如此一来空气中就会被血腥味所充斥,而动物内脏不仅气息更加浓烈,还会因为储存排泄物,而在处理时发出恶臭。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注定是无法接受动物内脏的。
从那时起韩国人就没有养成食用动物内脏的习惯,后来就更加不可能形成。
欧洲也是如此,因为社会发展程度难以和亚洲相比,所以他们进入农耕社会的时间较晚且并不发达。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畜牧业的发展,对动物内脏的处理就更加缺乏经验,所以和韩国一样选择了拒绝。
当然在如今社会,欧洲的技术足以让他们完成对内脏的烹饪,但依旧没有被移出“禁止”的行列,具体原因是欧洲人对营养的追求和饮食的态度不同。
欧洲人口数量较少,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运用在食物的研究和探索上。
他们需要充足的精力去完成一天的工作,所以摄入的食物必须是动物身上的精华部分。
而肝等动物内脏作为动物的毒素排出器官,在他们看来不仅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可言,还会因此而引发中毒,根本不能被称之为食材,只有吃不起饭的人才会冒险尝试。
除此之外,欧洲与中国烹饪习惯的不同,也让他们不得不拒绝动物内脏,他们所食用的牛排和水果,前者为煎烤,后者为生食,即便是“煎烤”,他们为了追求肉质鲜嫩,也喜欢吃半熟的肉。
像这些手法,自然无法将内脏做成美食的。
中国对内脏的处理以“炖煮、爆炒”为主要手段,因为普通的煎和炒无法杀死内脏中的寄生虫。
其次,动物内脏一般不能与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其中的代表性食物就是奶油,黄油,肥肉等等。
这些忌讳又是欧洲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所以二者注定是无法共存的。
最后就是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并不适合动物内脏,按照咱们中餐的多样性,蒸煮炸煎炒等等……各种烹饪方式,饮食基本每天都不重样。
但欧洲则不同,他们的饮食烹饪方式比较单一,且几乎每一餐都有必不可少的水果,牛排等,如果接受动物内脏进入他们的饮食系统,势必会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这是一种不好的信号,动物内脏虽然有营养,但其中拥有大量的胆固醇和脂肪。
比如一百克猪脑中有接近10克的脂肪,如果按照欧洲人的习惯长期大量食用,不仅会增加高血脂的发病概率,还会因为脂肪累积而引起肥胖。
对于欧洲人而言,他们饮食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一个健康的体态,所以肥胖对于他们而言是无法忍受的“噩梦”。
相比于其中所蕴含的营养,欧洲人更加害怕失去对体重的控制,所以选择拒绝。
不过,一些其实内脏也很有营养,比方说“猪肝”就是补血的好东西。
所以究其根本,欧洲人不吃内脏,还是因为他们不太能接受“内脏”,加之烹饪方式不当罢了,就像咱们也对一些国外的“美食”也会敬而远之。
总结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是气候和地域所造成的饮食文化差异,也是文明发展的不同轨迹。
韩国历史固然会对饮食偏好形成一定影响,但长期的发展和时间的积淀才是真正决定饮食习惯的存在,不同的风格才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美食。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